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doc

    • 资源ID:4288914       资源大小:66.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政府工作报告.doc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3年工作回顾紧扣“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工作主题,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实现GDP1960亿元,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5.6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突出产业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增长1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17.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九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5%,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3.5%。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民间金融中心挂牌设立,农信社改革顺利推进,引进和新组建各类金融机构9家。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华强方特二期建设加速推进,攸州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茶陵县城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炎帝陵获批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旅游总人数达到27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6亿元,分别增长22.1%、22.4%。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A级物流企业达到9家,芦淞服饰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由第72位前移到第68位。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坚持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体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城镇蔬菜新扩基地1万余亩。着力发展加工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科技农业,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66.4%。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89亿元,增长10.6%,综合实力继续增强,醴陵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上升到第86位,并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攸县连续8年获评全省十强县。产业特色日益突出,株洲县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初具雏形,茶陵县建材产业园和建筑陶瓷产业园初具规模,并被确定为“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炎陵县形成了以神农谷、炎帝陵、红色革命旧址为重点的旅游产业格局。(二)突出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全年新开工项目总投资953亿元,增长39.1%。旗滨玻璃搬迁进展顺利,新芦淞服饰产业园、高精传动、山河智能等项目加快推进,IGBT产业化、中航通发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达沃斯行政总部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项目引进成果丰硕。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参加国、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深圳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承办第六届湘商大会,成功签约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全年引进资金442亿元,增长26%。加强项目对接,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北汽二工厂30万辆汽车等项目相继落户株洲。加强争资立项,向国家和省里成功争取了一批重大项目,清水塘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G320国道莲易段改建高速正式获批。要素保障坚强有力。全力破解融资和用地难题,完成征地拆迁交地2.2万亩、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26.6万平方米,有力地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问题。金融支撑作用明显,保险、证券、期货市场稳步规范发展,组织了三次银企洽谈,对接项目201个,争取银行信贷授信支持324亿元,城发、天易、国投集团获批企业债券40亿元。煤电油气等其他生产要素支撑全面加强。(三)突出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观规划引领作用加强。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已通过省部专家评审并呈报国务院,制定了到2030城市总规展望等战略规划,“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城镇结构体系初见雏形,编制了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概念性规划。在宏观上注重提升品质,完成了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在微观上注重规划落实,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同时,高质量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交通优先发展,交通基础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域交通发生格局性变化,方便快捷的市域交通圈初步形成。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亿元,醴茶高速、垄茶高速、炎汝高速株洲段、衡茶吉铁路(货运)全线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7公里,G106茶炎段改造、铜塘湾港区一期、湘江2000吨级航道疏浚全面完工,长株潭城际铁路、沪昆高铁株洲段、湘江六桥建设加快推进,荷塘大道、神农大道核心段、中环东路北段基本建成。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连通工程”326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农村客运招呼站210个,建制村通畅率100%。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城乡环境不断变美。加大创建力度,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评、全国文明城市“三项测评”,攸县、茶陵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仁达大厦”实现我市“鲁班奖”零的突破。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覆盖率达到61.9%。加强环境整治,启动或完成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45个,关停重金属污染企业51家,拆除烟囱34根,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投入试运行,二水厂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基本建成,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类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速两型示范区建设,云龙示范区着力打造“森林田园城市”,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两型项目建设凸显特色,连片20兆瓦光伏发电、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等项目成为全省两型典范。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9座,整治河道堤防51公里,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万余处,解决了1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节水型”社会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四)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两型改革取得新成效。探索创立了“一县(市)区一主题,一部门一专项”的改革组织模式,建立了改革策划、评审(风险控制)批复、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生活用水等资源性产品阶梯式价格改革;率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能耗、水土保持等评价的综合评审制度;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理机制,实行了重点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建立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机制,扩大了集体建设用地的权益和功能。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5家、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企业95家。大力拓展新兴市场,产品出口到14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1亿美元,增长16.8%。(五)突出民生改善,发展成果更加惠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强市目标不动摇,69项测评指标已达标65项,达标率94.2%,建设合格学校117所,茶陵、炎陵等6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新增普惠幼儿园343所,建设和管理经验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职教科技园加快建设,湖南商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开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综合配套机制改革全面启动,市中心医院整体搬迁投入使用,32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进展顺利,炎帝陵神农园项目启动建设,“乡村大舞台”成功申报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7处。成功举办市十二届运动会,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二、2014年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3%,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一)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催生发展新动力。改革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开路先锋。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加快发展步伐,全面落实深化改革“规定动作”,积极探索株洲改革“自选动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催生发展新动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防控债务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由监管企业转为监管资本,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管理体系,健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规范用地管理,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制度,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建立征地拆迁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征地拆迁攻坚战。大力促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理事会管理模式,推动“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市区医疗资源整合新路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艺院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着力推进工业振兴,增创工业新优势。放大株洲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放大现有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五城四基地”,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综合利用我市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动力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轨道科技城、株洲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园、北汽二工厂、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动汽车、汽车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醴陵陶瓷商贸城,发展壮大茶陵、攸县建筑陶瓷产业,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芦淞服饰市场群提档升级,抓好服饰电商城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芦淞时尚服饰城”。加快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努力争取五矿集团相关事业部落户株洲。推进清水塘地区企业搬迁改造提升,以旗滨玻璃整体搬迁为契机,启动实施新的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微软创新中心及电子信息产业园、阿里巴巴产业带、医学健康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做大以千金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壮大时代橡塑等非金属类新材料产业,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包装印刷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全面落实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深化园区“一权两制一司”改革,建立以项目落地为主的园区考评体系,激发园区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园区“五个一批”工程,加大力度储备一批配套到位的工业土地、引进一批企业、开工一批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做大一批投融资公司,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8%。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强化国有大型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实施“五个一” 工程,创建一批创新团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亿元以上。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力争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好本地人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加大对企业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育一批过1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优质企业。围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让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依法平等进入市场,鼓励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三)着力推进服务业升级,强化转型新支撑。加强引导扶持,全力推进服务业全面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与之相配套的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聚集效应。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型网络营运商,促进现代交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配套、融合。加快新芦淞商贸物流、普洛斯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满足生活需要、提升发展水平”的要求,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神农太阳城、神农文化休闲街、喜盈门家居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重点围绕炎帝陵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云峰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及云阳山、东阳湖、酒仙湖旅游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进交通设施向旅游景区延伸,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文化服务业发展,建成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推进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四)着力推进城镇扩容提质,构建全域新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好湖南“东大门”。优化城镇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开放型市域城镇空间架构,统筹推进株醴都市区、攸茶片区及炎陵片区的规划实施工作,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城区“北联、南进、东拓”步伐,启动株洲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规划和建设,构建株醴发展轴和沿湘江城镇发展带,加快形成“一轴一带”的市区城镇发展格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市域通畅的路网体系。建成沪昆高铁株洲段和醴陵东站,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六桥建设步伐,开工建设中环北路,湘江大道、渌枫大道、湘江七桥、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机场大道、武广客运枢纽站,规划建设东城大道,完善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老旧社区、老旧厂区环境。推进城区自来水提质改造,加快研究城市第二水源建设问题。推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实现城区雨污分流。(五)着力推进县域崛起,迈出小康新步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和合作化经营,发展集约种植和规模养殖,切实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紧盯“5年建成5个百亿产业”目标,切实建设粮油、养殖、竹木、禽畜水产品加工、饲料五大产业。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壮大唐人神、好棒美、龙华农牧等龙头企业,年产值增长15%以上。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项目支撑、园区突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信息消费、住宿餐饮等为重点,放宽民营工商资本进入,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支持县域扩容提质,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构筑完善配套的城镇体系。加强路、电、水、通讯、能源建设,新(续)建、建成一批干线公路,改造一批危桥、渡改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高效对接,构筑县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和客运网线建设,改善出行条件。加快电网改造,完善通讯设施。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个综合示范点,10个特色示范片,30个美丽乡村创建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扶贫开发攻坚。加强对口扶持,市里定向帮扶茶陵、炎陵的32个国家级贫困村,帮助增强“造血”功能,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一定要让贫困地区居民同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六)着力推进两型建设,走出生态文明新路子。切实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城镇土地立体开发,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土地,规范园区工业用地管理。加快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资源回收利用,重点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光伏电站。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支持发展再制造业。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围绕省政府实施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一号工程”,启动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好“一江四港”,完成“三个基本”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关停湘江城区段砂石厂,搬迁市区洗水企业,推进规模养殖退出城区。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完成大唐华银脱硝改造等1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保护好生态绿心。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集镇、示范村和社区。突出示范片区引领作用。云龙示范区要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利用生态资本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区为契机,以引进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为突破口,打造信息产业基地;统筹加快北部旅游休闲区、南部职教创新区等建设。天易片区要走出一条在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快两型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栗雨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清水塘片区要走出一条在老工业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化工业绿色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开展两型集成与推广工作,把我市两型创建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集成,在面上推广。全面铺开12类集成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形成一个以上两型综合示范片区,抓好“神农片区”省级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创建。全面开展节能节水产品、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绿色出行等“十进片区”活动,大力开展两型特色县市区创建工作。(七)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构建交通路网对外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路航等多式联运,形成对外经济走廊。全力申报株洲综合保税区、醴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铜塘湾港区建设,推动创建台资工业园,着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平台,使株洲真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汇集和辐射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八)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开创和谐新局面。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难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努力促进就业创业。把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区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组织就业人才招聘会180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大力实施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快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百千万”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启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厅市共建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开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努力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着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参保。全面实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稳妥开展大病医疗互助和意外伤害引入商业保险工作,探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跨统筹区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保障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建成1.6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5万户,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促进学前教育向优质普惠升级,探索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启动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市未成年人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继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防控重大传染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及改扩建;启动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完成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四馆一宫一中心”建设,完成炎帝陵神农园主体工程。办好甲午炎帝陵祭祖大典。名词解释:1、“四化两型”:“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3、“一区两片、两轴四带”:“一区”即株醴都市区;“两片”即攸茶片区和炎陵片区;“两轴”即株攸城镇发展轴和株醴城镇发展轴;“四带”即长醴攸城镇带、衡攸萍城镇带、衡茶吉城镇带、郴炎吉城镇带。5、“一江四港”:“一江”即湘江;“四港”即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10、“三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4、“五城四基地”:“五城”即轨道科技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陶瓷城;“四基地”即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18、“一轴一带”:“一轴”即株醴城镇发展轴,构建大东部新区;“一带”即湘江城镇发展带,构建大湘江新区。20、“一部一带”:“一部”即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带”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附件:十大工业项目、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重点改革和民生100工程一、十大工业项目1、加快推进中国动力谷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轨道交通城、通用航空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2、加快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南车株机公司百亿扩能二期、电力机车研究所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南车电机公司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改项目、联诚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生产基地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等项目;3、加快推进北汽株洲二工厂项目,启动首鹏汇隆汽车板材加工配送及车身制造项目建设,提升汽车生产及配套能力;4、加快通用航空城建设,重点建设南方公司涡桨、涡轴航空发动机研制及维修基地、山河智能株洲通航产业化基地、罗特威直升机整机制造、北航小蜜蜂整机制造、通用机场和机场大道等;5、开工建设千金医药产业园高端药物制剂创新基地,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提升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水平;6、加快推进株硬精密工具产业园建设,提升硬质合金精深加工能力;7、加快旗滨玻璃搬迁升级建设,确保建成投产;8、加快建设茶陵建筑陶瓷基地和攸县旭日陶瓷二期,建设株洲建筑陶瓷产业基地;9、推进新芦淞(白关)服饰产业园建设,打造服饰产业新城;10、启动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二、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1、推进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启动龙华农牧公司第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唐人神千万头生猪一体化工程建设;2、推进攸县麻鸭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麻鸭养殖加工一体化龙头企业;3、推进茶陵黄牛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黄牛产业一体化生产基地;4、推进炎陵白鹅产业化项目建设,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5、启动“无患子生物柴油”产业化项目,建设集种植、加工、科研于一体的无患子生物柴油产业园;6、推进高产油茶林改造项目,建设醴陵、株洲县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茶油产业基地;7、推进花卉苗木产业项目建设,壮大云田花卉、万樟园林等龙头企业;8、推进炎陵黄桃、柰李等特色水果基地建设,壮大特色水果产业;9、推进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培育集茶叶种植、加工、交易及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茶产业基地;10、启动株洲农业高科园建设,打造集科研、示范、生产、培训及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十大服务业项目1、建设株洲汽车主题公园,壮大以汽车商贸、汽车运动文化、汽车研发等为重点的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基地;2、启动株洲市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贸易中心;3、启动株洲服饰电商城、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4、启动新芦淞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建成我市第一个商贸物流园区;5、启动中特物流中心、普洛斯物流中心、南车株洲物流基地三个生产性物流项目建设,提升制造业的物流配套能力;6、推进神农城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交流中心;7、推进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二期建设,打造中部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8、推进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建设,打造南方职教之都;9、启动醴陵陶瓷国际商贸城建设,建设国内顶尖陶瓷商贸中心;10、推进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1、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步伐,全面启动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站场及配套工程建设;2、拉开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交通骨架,开工建设长株潭南环线(株洲段)和湘江大道工程,启动莲易大道改扩建工程建设;3、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启动中环北路建设,加快贯通中环大道工程;4、完善城市跨江通道,加快湘江六桥建设,开工建设湘江七桥;5、全面推进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湘江河东风光带和“一江四港”综合治理工程建设;6、全力推进天然气市域全覆盖工程,加快建设市区燃气主干管网和醴陵-炎陵长输管线;7、提升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及防汛抗旱能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8、提升全市供电保障能力,改造升级株洲地区电网;9、提质改造城区给排水系统和重点镇给排水基础设施,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10、启动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运用水平。六、“民生100”工程(一)就业增收工程1、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3、优化人才服务,举办180场就业人才招聘会,为2.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4、创业培训1.5万人。5、扶持200名大中专学生开展微创业。6、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5万人。7、免费培训残疾人1000名。8、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含创建省级示范社)。(二)社会保障工程9、建设就业创业保障平台50个。10、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11、新增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5000人,新增被征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000人。12、完善环卫工人社会保险。13、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6所。14、确保农村五保户年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2600元。(三)素质提升工程16、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完成市二中整体搬迁。17、建设公办幼儿园10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0所。18、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8万人。19、启动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启动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科技馆)建设。21、创建市级示范社区家长学校36所。22、市、县两级完成公益演出662场。24、启动市图书馆建设。25、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26、启动市博物馆提质改造。27、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8、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的覆盖。(四)全民健康工程29、实现城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统筹。30、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城区和县(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改革,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除外)。31、加快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科教楼项目建设。32、启动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改扩建项目。33、完成城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34、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示范性自助体检室。35、开展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36、培训村医2080人次,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37、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株洲市居民健康服务信息查询系统”。38、为城乡居民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39、建立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制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五)安居宜居工程40、农村危房改造3096户。41、完成安置小区建设15个,开工建设安置房5482套。42、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195套。43、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3万户。44、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6695套。45、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22个、改造4242户,实施老旧小区改(扩、翻)建项目15个、改造6123户,实施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93户。46、推动城中村改造。49、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50、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1.3万人。51、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5个。52、启动建设示范性新型老年公寓2个(人民医院老年公寓照养区、三三一医院护理院建设项目)。53、建设街旁游园、社区游园4个,建设秋瑾故居绿化景观工程。54、启动城市家具提质改造工程,方便市民生活和出行。55、新建改造市政燃气管网50公里,启动建设3座加气站和2座天然气门站。56、启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57、完成市本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污泥处理中心,建成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枫溪、云龙示范区2个污水处理厂,实施3个中水回用项目,完成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9个直排污水口截流工程,市本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58、加快推进4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9、完成城区交叉口改造5个,新建人行天桥2座。60、实施建宁港红旗路水患综合治理工程。61、加快“三个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建设。62、启动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生活垃圾直运项目)。63、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五年计划,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座。64、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13.2万人。65、完成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提质改造工程建设。66、新建或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4公里。67、新建或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15个。68、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0个。69、推广农村清洁能源,新增沼气池用户900户、新增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1500户、新增高效生物质炉灶用户2000户。(六)畅通出行工程70、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71、完成危桥改造60座,加快建设渡改桥2座。72、建成1个农村客运站和17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73、城区新开公交线路3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条,新增站点30个,启动建设公交站场6个。74、建成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和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出租车电召预约服务。75、启动建设武广西客运综合枢纽站(群丰汽车站)。76、实施芦淞路既有铁路桥改扩建工程。(七)安全保障工程78、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79、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60个,面积22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00个以上,年抽检农产品10万批次以上,确保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80、蔬菜基地提质增效5000亩。82、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新增放心粮油示范网点50个。

    注意事项

    本文(政府工作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