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说明书.doc

    • 资源ID:4282950       资源大小:339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说明书.doc

    1 基本情况1.1 七星关区石漠化概况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距省会贵阳234公里,系毕节市委、市政府驻地,国土面积3412.20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04°51105°55,北纬27°327°46,属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东与大方、金沙两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和云南省镇雄县相连,北沿赤水河与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隔河相望。毕节市七星关区处于岩溶发育、类型齐全、分布面积最大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岩溶面积237808.00公顷,占69.69%。潜在石漠化面积100254.00公顷,石漠化面积90253.00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9.38%、26.45%。境内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分别为56821.00公顷、26577.00公顷,占总面积的16.65%、7.79%;强度石漠化面积较小,为6855.00公顷,占总面积的2.01%。全区石漠化分布可以划分为赤水河、白浦河、六冲河三个流域,其程度和形式分别为:低中山强度石漠化、中中山中度石漠化及高中山强度石漠化三个类型。赤水河流域: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龙场营、田坎、大屯、普宜、小吉场、层台、清水铺、亮岩、团结、八寨等乡镇,石漠化比例大于40%的有大银、生机、林口、对坡、燕子口、阿市等乡镇。白浦河流域:轻度及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别在市东、市西、三板桥、流仓桥、大新桥、观音桥、小坝、朱昌、岔河等乡镇,强度石漠化重点分布在长春堡、鸭池、何官屯、梨树、田坝桥、海子街等乡镇。六冲河流域:由于杨家湾、撒拉溪等镇大量开发土法炼锌,对小气侯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大。轻度及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放珠、水箐、田坝、阴底、千溪等乡镇,而在杨家湾、撒拉溪、野角、青场、大河等乡镇石漠化比例40%左右,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1.2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2011-2013)实施方案概况1.2.1 建设目标与任务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2011-2013年,选择朝营、刘华、峨峰、白龙地四条小流域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项目区,到2013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6117.33公顷,占项目区石漠化总面积的80.82%;新增林草植被近6089.33公顷;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2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21.33%,建设和改造坡耕地约28.00公顷,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5.16万吨。每年增加蓄水能力169.05万立方米。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基本遏制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业产值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粮食产量增长2%左右。1.2.2 工程布局项目区2011-2013年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有以下措施:林草植被建设:人工造林3108.43公顷、封山育林1716.88公顷;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46.44 公顷、棚圈建设3740平方米、饲草机械12台;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坡改梯8 公顷,配套田间生产道路3.82公里;蓄水工程:蓄水池13口、沉沙池3口。2011年,实施地点为朝营小流域,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747.51公顷,工程措施为:封山育林育草740.38公顷、防护林160.62公顷、特色经果林678.45公顷、人工种草27.14公顷、建设棚圈2140平方米、饲草机械4台、田间生产道路1.42公里,机耕道3.3公里,输配水管道5.66公里,取水池8口,蓄水池7口。2012年,治理实施地点为白龙地小流域,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269.16公顷,其中:封山育林446.7公顷、防护林310公顷、特色经果林493.16公顷;人工种草19.3 公顷、棚圈建设1600 平方米、饲草机械4台。2013年,治理峨峰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2004公顷,工程措施为:封山育林育草529.8公顷、防护林182 公顷,特色经果林1284.2 公顷、饲草机械4台、石埂坡改梯8公顷、田间生产道路2.4公里、蓄水池6口、沉沙池3口。1.3 2011年石漠化治理完成情况七星关区2011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为白龙地小流域,建设内容如下:封山育林740.38 公顷,人工造林839.07 公顷(经济林建设678.45 公顷,防护林建设160.62 公顷),人工种草27.14 公顷;棚圈建设2140 平方米,饲草机械4台;作业便道1.42公里,机耕道3.3公里,输配水管道5.66公里,取水池8口,蓄水池7口。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区上下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建设内容于2012年3月全面完工,2012年4月,工程通过了区政府组织的验收组的验收。1.4 2012年工程特性1.4.1 建设条件项目区为白龙地小流域,土地总面积4256.9公顷,总人口114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194人,占总人口的98.18%。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36毫米,年平均气温约为15.2。森林覆盖率42.9%,岩溶面积4256.9公顷,石漠化面积1760.36公顷,其中,轻度石漠化1326.02公顷、中度石漠化432.57公顷、强度石漠化1.77公顷,分别占流域石漠化面积的31.15%、10.16%、0.42%。土壤侵蚀模数914.13吨/平方公里·年。1.4.2 设计标准工程防御暴雨标准:P=10%:93mm P=20%:75mm造林保存率85.00%。1.4.3 施工主要材料:核桃苗21.94万株(其中:核桃嫁接苗10.97万株,核桃实生苗10.97万株),柳杉苗69.68万株(其中封山育林用苗25.04万株,防护林用苗44.64),刺槐苗69.68万株(其中封山育林用苗25.04万株,防护林用苗44.64);草种1300公斤;炸药52公斤,雷管48个,导火线235米,水泥117.14吨,砂子309.29立方米,碎石521.51立方米,块石214.91立方米。总用工量 71586工日(其中:防护林用16741个工日,经济林用41421个工日,封山育林用11743个工日,畜牧业用工458工日,田间生产便道1223个工日 )施工期限:2012年10-次年10月1.4.4 工程效益对工程区来说,林草覆盖度提高17.3%,每年减少土地壤侵蚀量1.05万吨。1.4.5 经济指标投资:总投资660.00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投资507.29万元(其中:防护林建设投资105.47万元,封山育林建设投资73.6万元,面上经济林建设投资267.8万元,精品点经济林建设投资60.42万元),草食畜牧业建设投资45万元(其中:人工种草建设投资5.80万元,棚圈建设38.40万元,饲草机械0.8万元),田间生产便道32.71万元,不可预见费15万元,独立费用60万元。资金筹措:中央投资600.00万元,地方配套60.00万元(用于监测费10万元、监理费15万元、设计费10.8万元、工程管理24.2万元)。综合经济指标:单位岩溶面积投资20万元/平方公里,单位石漠化治理面积投资52.0万元/平方公里(附表1-6)。2 2012年项目区的基本情况2.1 自然条件和资源白龙地小流域地处七星关区西南部,总面积4256.9公顷,平均海拔1600米,主要是中中山地貌类型,主要出露石灰岩、砂岩,由于石灰岩地区基岩裸露面积大,土壤母质疏松,风化快,因而水土流失严重。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5.2,无霜期25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77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36毫米,流域内阴雨天气较多,日照少,热量不足。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林业树种有马尾松、漆树、杉、白杨、桦木,林木面积相对比较大。主要土壤为黄壤,部分地区有山地黄棕壤、石灰土。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耕地多分布于坡面上、台地和山间谷地,常形成环山梯田和沟谷坝地。旱土耕层浅薄、肥力较低。2.2 人口与经济社会总人口11402人,农业人口密度263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1194人,占总人口的98.18%。农业劳动力总数5639人,其中1640岁的有3723人,占总数的66.03%;4160岁的有1916人,占总数的33.97%。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8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7%;初中文化程度有25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小学文化程度有264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98%;文盲半文盲1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05%。农村剩余劳动力共转移3481人,其中在本市转移的有1325人,占劳动力转移的38.05%;在市外的有2156人,占劳动力转移的61.95%。经济发展偏低。2.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土地面积4256.9公顷,其中农用地4175.51 公顷,建设用地78.18 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225.83公顷、林地面积1845.8公顷,其它农用地103.88 公顷,分别占流域农用地总面积的53.31%,44.21%,2.48%。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水田7.3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33%;旱耕地2218.4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9.67%。耕地面积比较,林地面积次之,无农用园地和牧草地。耕地中的旱地面积比重很大,灌溉水田只有少量分布,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居民点。2.4 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岩溶面积4256.9公顷,石漠化面积1760.36公顷,其中,轻度石漠化1326.02公顷、中度石漠化432.57公顷、强度石漠化1.77公顷,分别占流域石漠化面积的75.33%、24.57%、0.1%。中低山地区以轻度、中度石漠化为主,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呈现强度石漠化。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率较高,区内水资源极为匮乏,耕地产出率低;在该区域曾有大量的毁林开荒,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区内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同时,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碳酸盐岩为主,这为溶蚀、侵蚀作用提供了充分的外营力,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的作用下,土壤流失、最终加速石漠化的发生。2.5 水土流失概况与贵州省水土流失公告中的数据相比(2005)七星关区白龙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等级高。流域流失面积为3329公顷,点流域总面积的78.21%,是全省平均流失面积的1.88倍。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分别为978 公顷,1837 公顷,104 公顷,402 公顷。白龙地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为914.13吨/平方公里.a。水土流失统计表土壤侵蚀级别面积(平方公里)百分比微度侵蚀9.2721.79轻度侵蚀9.8723.18中度侵蚀18.3743.15强烈侵蚀1.042.44极强烈侵蚀4.029.44白龙地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部的部、中西部及中南部的局部山区,多为坡耕地、荒草地等地类,由于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抗蚀性低等原因,水土流失强烈。水土流失程度较轻的地区是流域中的山间谷地及少数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地,主要位于流域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3 设计依据与原则3.1 设计依据3.1.1 国家、省和地区关文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做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05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编制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纲(20062015)(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1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关于抓紧组织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通知(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关于请组织好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年度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11169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贵州省毕节市实施方案(2011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1)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52050)(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2006)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07108号)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200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1)贵州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16号)(2010年8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修改通过)毕节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毕节地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切实做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毕地石办字20111号)关于切实做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实施方案(200112013)的通知(毕地石办字201102号)关于抓紧编制2012年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通知(毕市石办字201203号)3.1.1 技术规范(1)造林技术规程(GB/吨15162-2006)(2)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吨151632004)(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分级GB6000-1999)(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GB/吨16453-2001)(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吨1607-2003)(7)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8)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吨1342-2007)(9)林业项目初步设计规定(试行)(10)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规程(修订)(11)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1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52/2942007)(13)容器育苗技术(LY1000-91)(1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 2003)(1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定额(水利部 2003)(16)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业综合技术规范(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草地生态畜牧业办公室 毕节地区畜牧兽医局 2009)3.1.2 规范性文件(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号)(2)国家发改委、林业局、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89号)(4)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发改代赈20041003号)(5)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826号)(6)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xx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批复(黔发改农经2008894号)(7)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组织做好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年度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8)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毕节地区行署)(9)毕节地区发展和改革局、毕节地区林业局、毕节地区畜牧局、毕节地区扶贫办关于抓紧落实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与草地畜牧业扶贫项目整合相关事宜的通知(毕地发改产业2009384号)3.1.3 有关规划与方案(1)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2007)(2)毕节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毕节地区发展和改局)(3)毕节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3.2 设计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林草、林药、林灌结合,短期抓牧抓草、长期抓林抓果,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治理成果,达到山绿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2)生态优先原则。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主体部分,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要采取人工造林、种草等多种措施,加强植被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3)综合治理的原则。将各种治理措施组装配套,相互促进,发挥综合效益。(4)典型示范原则。集中力量建设示范点,增加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开展。(5)生态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的原则。通过石漠化治理,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以恢复生态为主的前提下,兼顾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治理成果。(7)与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石漠化治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8)集中连片治理的原则。项目以小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集中连片,治理一条小流域成功一条小流域。(9)整合资源的原则。整合相关部门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小型水利水保等项目参与建设,体现统筹规划、整合投资、综合治理。(10)创新机制体制的原则。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采取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建新型的经营实体,提高抗御灾害、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扶持、培养农民自发组建养殖、特色林果等林产品加工营销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互助合作。4 工程建设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4.1 建设任务2012年,实施地点为白龙地小流域,岩溶面积42.7平方公里,治理岩溶面积33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77%;治理石漠化面积12.69平方公里,占石漠化面积的72.1%。林草植被建设:封山育林446.7 公顷,人工造林803.16 公顷 (其中:防护林310.0 公顷,经济林493.16 公顷)。草食畜牧业建设:人工种草19.3 公顷,棚圈建设1600平方米,饲草机械4台。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田间生产便道2585米(路宽1米)。4.2 治理对策及模式4.2.1 治理对策强度(含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减少人类活动,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并促使其自然恢复。通过设立封山育林育草标志、标牌、落实管护人员,实施有效的封育措施和管护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系统顺向演替,治理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地区:遵循“适地适用”的原则,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进行组装配套。主要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人工造林工程、坡改梯与小型水利水保等工程的实施力度,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轻度石漠化地区:七星关区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层相对较厚,往往是耕地资源的集中分布区,人口密集,土、水、肥及人地矛盾较突出,水土流失较严重。因此,治理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型等“三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手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条件,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主要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实施坡改梯工程、人工造林工程、水利水保工程等,大力推行包括有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草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节水型混、农、林复合型等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4.2.2 治理模式“坡耕地林-农、农-草、林-草复合经营和畜牧业发展”模式白龙地小流域人口压力大,群众生活、生产困难,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因此项目区小流域将采取“坡耕地林-农、农-草、林-草复合经营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大的模式下面采取林-粮间作模式、林下种草模式、粮-草间种模式和林-药结合模式。这几种模式皆是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短期抓牧抓草,长期抓林抓果。从而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优势明显的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既满足老百姓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带动发展了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经果林产业,促进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治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防护林、经果林、人工种草,配套作业便道、机耕道,对棚圈建设予以补助。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治理体系工程,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逐步建立林草粮果牧禽加工业等相结合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 工程设计6.1 林业项目6.1.1 封山育林设计(1)设计原则本工程设计根据立地条件,本着“无苗种、疏苗补”的原则,在林间空地进行补植补造。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贵州省毕节市实施方案(20112013)为基础,对封山育林编制作业设计。选择具有封育条件的林业用地进行封山育林,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作业设计。(2)封育区概况项目区设计封山育林小班35个(其中最大小班756亩,最小小班42亩)总面积6700亩,涉及4乡镇(长春堡、何官屯、水箐、野角)。母岩主要为石灰岩,土壤主要为黄壤。封育的前地类为灌木林地。详见下表。镇村面积(亩)合计柳杉(万株)刺槐(万株)七星关区670050.08 25.0425.04长春甘堰村185.91.390.690.69长春滑石村258.31.930.970.97何官屯龙汉村744.85.572.782.78水箐大湾村932.36.973.483.48水箐干沟村928.76.943.473.47野角白龙村574.44.292.152.15野角北山村2792.320.87 10.4410.44野角天星村283.32.121.061.06(3)封育类型及年限封山育林区林种均为防护林(生态林),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组成,以及母树、幼苗幼树,灌木株(丛)数和育林措施、培育目的,因地制宜地确定封山育林类型及封育年限,本作业设计封山育林类型为乔灌型,封山育林年限为均为5年。详见附表2-4。(4)封育方式本次设计的封育区生态脆弱,植物生长缓慢,现仅有的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因此,本次封山育林封育方式全部设计为全封。在封山育林期间,严禁在封育区内放牧、割草、樵采、烧灰积肥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殖的人为活动。(5)管护措施管护组织根据封山育林管理的需要,建立两级管理组织。项目乡镇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林业相关部门在项目村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调解、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封山育林工程区以村为单位,村长任组长,村委会其它人为成员的护林组织,制定封山育林和经济林营造林管护制度或护林公约。管护制度为了切实保证封山育林成效,县级工程领导小组在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全县统一的封山育林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护林员考核奖惩办法等,同时,从实际出发,发动封育区群众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行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做到封山育林管理有章可循。管护人员根据封育面积,小班分布情况和人畜危害程度,聘用专职护林员2人(专职护林员属于封山育林施工方的人)。实行护林员合同制(由承包方与区石管中心签订),合同一式三份(护林员、县石漠化治理办公室、乡镇石漠化治理办公室各一份),合同按自然年度签订,签订合同应包括以下内容:封山育林和营造林工程区管护的四至界限、管护的小班面积、管护责任、管护质量要求、管护年限、管护措施,管护职责与权、责、利要挂勾。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根据上岗情况及管护效果兑现报酬。(6)管护设施工程建设区是岩溶地区石漠化较为严重地区,要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标志宣传生态建设政策,达到更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工程建设区考虑到当地人民群众活动规律,在封山育林区人畜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设置封山碑牌作警示,加大宣传力度,以达到封山育林效果为目的,有效保护、恢复森林生态资源。碑牌布设管护碑牌是封山育林实施的重要标志,是附近村民或过往行人了解封育区范围和封山育林要求的主要信息来源。具有警示和标识的作用。因此,本次封山育林碑牌主要布设在封育区人为活动较频繁的交叉路口、主要道路旁、村寨附近比较醒目的地方,共计碑1块,共计牌20块。 管护碑牌结构与规格护林碑:碑为砖混结构,碑身规格为250×200×20厘米,碑面做框白底漆;碑顶盖顶为绿色琉璃瓦,下设基座。封山碑内容用高级防水油漆进行喷刷。护林牌:牌为钢筋混泥土结构,规格为150×60×10厘米,脚高栽入土30厘米。详见碑牌设计图。管护碑牌内容护林碑:正面标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封山育林(管护)区,项目名称、封育界线,封育年限、建设单位、建设日期等内容;背面书写护林公约,内容主要为:提倡爱护树木,保护森林,禁止放牧、割草、樵采,禁止烧灰积肥、放火烧山,禁止滥砍滥伐、乱采乱挖,禁止开山采石、采矿和处罚方式等。护林牌:正面标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封山育林”和“建设单位”。(4)育林措施封育区内普遍立地条件较差,自然繁育能力不足仅靠自然更新在设计期限内难以达到封育类型成效标准,且工程布置区内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可进行零星补植补播,人工促使其更新成林。苗木数量根据补植补播面积,结合防护林造林密度,按15%的损耗计算用苗量,共需刺槐、柳杉苗木各25.04万株。详见附表2-4林地清理根据环保规程要求,在宜林荒山灌丛地上补植补造,进行块状清杂,严禁用火烧山方法,并保留原生植被带于山顶、山脊、山腰,以减少水土流失。整地整地时间为10月至次年3月,采用穴状整地,并保留穴间灌草植被,整地规格:30×30×30厘米。造林根据小班立地条件,现有植被状况和林间空地面积大小,确定补植小班,造林不受株行距限制,但在林间空地上造林总体上造林密度为167株/亩。补植补造时间为10月至次年3月,雨后栽植。植苗时必须做到苗正、根舒、栽紧、踏实、适当深植、不窝根。造林方法:做到边起苗、边栽植,不留隔夜苗。栽植深度一般比苗干原根颈部深2-3厘米,穴中先填表土湿土埋根,当填至三分之二后,将苗向上轻提舒根,再踏实,然后再填土、踏实,最后填心土。即“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幼林抚育补植补造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对补植幼苗进行1次抚育,时间以每年5-月为宜。抚育方式:第一年和第三年以刀抚为主,清除幼苗周围灌草植被,改善苗木光、热、水等生态环境,促进苗木生长。第年以锄抚为主,除草扩穴、松土培蔸。6.1.2 人工更新造林设计(1)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更新造林小班规划在小流域内的无立木林地、石漠化程度较高的耕地内。无立木林地内为壤土,土层较薄,只有少许分散的塘榔果、火棘等灌木、杂草,植被综合覆盖度30%左右,水土流失严重。以地貌、岩性、坡度、土层厚度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素,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营造林服务的原则划分立地类型。以地貌(海拔)划分类型区,以岩组划分类型小区,以土层厚度等级划分立地类型。造林地块的地貌(海拔)全部为中中山,岩组全部是碳酸盐类岩组;土层厚度等级有厚层>80厘米、中层40-80厘米、薄层<40厘米;共划分1个类型区、3个类型组。(2)防护林防护林布设4650亩,共计21个小班(其中最大小班383.1亩,最小小班48.4亩)涉及3乡镇。主要布设在植被覆盖度低,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地内。镇村面积(亩)树种用工量合计柳杉(万株)刺槐(万株)七星关区465089.2844.6444.6422784长春堡甘堰村211740.6620.3320.3310373长春堡滑石村645.112.386.196.193161水箐干沟1369.826.313.1513.156712野角白龙地161.53.11.551.55791野角北山356.66.843.423.421747苗木数量苗木需求量:按照本工程施工设计的各造林树种面积和栽植密度,考虑苗木在运输和栽植过程中受损,按15%的损耗计算用苗量。刺槐、柳杉每公顷用苗量相同,刺槐、柳杉苗木各需44.64万株。造林密度柳杉、刺槐,混交比例为1:1,采取带状混交方式,一行柳杉、一行刺槐,株行距均为2×2米,密度为167株/亩。整地林地清理:根据环保规程要求,林地清理时禁止烧山,主要对造林地段(荒山)实行带状清除杂草,同时视其林地植被和坡度,保留一定的原生植被于山顶、山背、山腰,以减少水土流失。清理时间在10-12月,结合整地同时进行。整地方式: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时要保留穴间草灌植被,先将表土堆于穴的上方,心土放于穴的下方,再把表土回填入穴,整地时做到穴内土碎,窝面平整,无杂草、树根、石块。整地时间为10-12月,整地规格为30×30×30厘米。植苗植苗时间为10月至次年3月,选择阴雨天气。栽植技术要点为:苗直、根舒、土碎、深栽、压实,最后覆松土,呈弧或塔形。即“三填、二踩、一提苗”的方法。幼林抚育措施抚育管理包括幼林补植、除草松土和幼林保护等。补植补造:对成活率在85%以下的小班,在第2年1-12月份进行补植补造。除草松土:连续抚育3年共计抚育5次,定植当年7-8月,第二、三年的4-5月和7-8月各一次,以防止杂草覆盖苗木。采取刀锄抚,荒山在株、行间的灌木、草本要尽量保留,避免因抚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除草护穴规格在原穴基础上向外扩大10厘米,松土深度10-15厘米,但要注意不损坏幼树。幼林保护:幼林保护包括火灾、病、虫、鸟、兽、不良气候或人为破坏等预防治理。为了保证幼树的正常生长,严禁在新造林地内放牧砍柴,防止人畜践踏破坏,防止山火发生;配备通讯、防火、防虫、防病设施和药剂等,建立病虫害预报观察点,宣传和贯彻森林法,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制订护林公约,加强对护林工作进行检查,确保造一片林,成功一片。(3)经济林经济林布设7397.4亩,共计34个小班(其中最大小班397.5亩,最小小班30.4亩),涉及4乡镇。详见下表:镇村面积(亩)树种用工量合计核桃实生苗(万株)核桃嫁接苗(万株)七星关区7397.421.9410.9710.9735507长春堡甘堰村7902.341.171.173792长春堡滑石村1051.53.121.561.565047何官屯龙汉1531.94.542.272.277353水箐大弯1397.74.162.082.086709野角白龙地20176339682北山609.31.80.90.92925布设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的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农户意愿相结合与农民经营管理水平相结合的原则。苗木数量苗木需求量:按照本工程施工设计的各造林树种面积和栽植密度,考虑苗木在运输和栽植过程中受损,按10%的损耗计算用苗量。核桃(嫁接苗)需要10.97万株,核桃(实生苗)需要10.97万株。造林密度用核桃造林株行距为5×5米,造林密度为27株/亩(其中有14株实生苗)。造林时,一行实生苗、一行嫁接苗进行混种。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 60厘米×60厘米×50厘米。植苗核桃造林采取林粮间作方式,增加中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根据农民意愿选择栽种农作物,提倡鼓励种植矮秆作物。果树间距较大,在种植时,先按果树整地、栽培方法种植好果树,然后再进行农作物种植。苗木栽植以前,应先剪除伤根、烂根,根系蘸泥浆,使根系充分吸水,以保证顺利缓苗与成活。栽植时将苗木放入穴中央,舒展根系,分层填土踏实,栽后灌水,苗木栽植深度应比在原苗圃时略深1-2厘米,过深过浅都不利于苗木生长,实行“三填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技术。每亩接7公斤的复合肥打底肥。抚育措施抚育管理包括幼林补植、除草松土、施肥和幼林保护等。补植补造:对成活率在85%以下的小班,第2年2月前,及时按原造林苗树种、质量进行补植补造。整形修剪:核桃:1-2年生树一般达不到定干高度,2-3年生才能达到并有分枝,这时可选留第一层三大主枝(一般经过2年选项留)。早实核桃分枝多,可早些留成。三大主枝应临近着生,避免轮生,以防掐脖。层内距60厘米。核桃喜光性强,且枝冠高大,枝叶茂密,容易造成树冠郁闭,所以要加大层间距。栽植后4-5年可选留第二层主枝2个,层间距1.2-1.5米。第三层选留1-2个主枝,与第二层间距0.8米。各层主枝要上下错开,插空选留以免互相重叠。主枝角度:主枝基角55-65度较为适宜,腰角70-80度,梢角60-70度。侧枝的选留:侧枝是产生结果枝组的重要部位,一定要注意培养。第一层主枝上各留2-3侧枝,第二层主枝要尽量同向选留,防止互相干扰。第一侧枝距中心干80厘米,第二侧枝距第一侧枝50厘米,第三侧枝距第二侧枝70厘米。这样交错排列,可充分占据空间,避免侧枝并生拥挤。侧枝与主枝的水平夹角以45-50度为宜,侧枝着生位置以背斜侧为好,切忌留背后枝。各主枝生长势的调整:修剪时要注意保持中心领导枝的绝对优势,及时控制竞争枝,适当多留辅养枝,除非竞争枝超过原头,一般不要轻易更换枝头,否则越换越弱。要保持各级骨干枝之间的从属关系,同一层主枝上的侧枝后部强于前部,同层主枝大小基本相同。注意调整和平衡骨干枝的长势,一般多采用抑强扶弱的修剪方法。对于长势强的要开张角度,多疏旺枝,弱枝当头,以缓和生长势。弱老则选留强枝,适当抬高角度,以平衡枝势。背后枝的

    注意事项

    本文(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说明书.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