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doc

    • 资源ID:4280706       资源大小:328K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doc

    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1年)总 体 技 术 组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总论11.1目的意义11.2基本原则11.3“十二五”总体部署21.4 工作思路和任务41.4.1工作思路41.4.2工作特点41.4.3工作要求51.4.4主要任务51.5技术路线6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9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2.1建立清单10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22.3.1现场踏勘132.3.2收集资料132.4采样分析142.4.1矿山开采区152.4.2重点工业园区16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72.4.4垃圾填埋场18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12.4.6农业污染源232.4.7高尔夫球场24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5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73.1 建立清单27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7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7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8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28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8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3.4采样分析29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2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34.1确定调查对象33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54.3采样分析354.3.1典型城市群354.3.2典型井灌区364.3.3典型岩溶区36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6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7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375.1.1评估对象375.1.2评估步骤与方法38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385.2.1评估对象385.2.2评估步骤与方法38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25.3.1 评估对象425.3.2评估步骤与方法42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45.4.1评估对象44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4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46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466.2数据库初步建设46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476.4成果图件编制47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487质量控制487.1总体要求487.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497.2.1监测井建设497.2.2例行监测井管理517.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517.3.1采样前准备517.3.2样品采集质量保证527.3.3现场测试537.3.4样品存放537.3.5其他注意事项547.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557.4.1实验室基本要求557.4.2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557.4.3实验室样品管理567.4.4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567.4.5数据和报告管理567.4.6实验室间比对577.4.7质量控制考核578时间进度安排588.1前期准备阶段588.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588.3培训部署阶段598.4调查评价阶段598.5案例评估阶段608.6总结验收阶段619组织架构629.1管理层面629.1.1领导小组629.1.2领导小组办公室629.2技术层面639.2.1专家咨询组639.2.2技术组639.3地方层面679.3.1省级689.3.2地市级6810产出成果6810.1 试点省6810.1.1实施方案6810.1.2调查评估报告6910.1.3调查评估图集6910.1.4 2012年实施方案7010.2技术组7010.2.1实施方案7010.2.2技术指南7110.2.3调查经验总结报告7110.2.4区域调查评估报告7210.2.5典型案例评估报告72附件73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资源占总供水量的近20%,它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据统计,全国60%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相当薄弱,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试点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能够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的可行性,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建立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为顺利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1.2基本原则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以调查评估为主,分析模拟为辅;以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为主,全面评价反映情况为辅。统筹部署,综合协调。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整体部署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网络等资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体谋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全面、系统和科学谋划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先行试点,统一规范。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1.3“十二五”总体部署2011年,成立调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和专家咨询组;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顶层设计,提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2011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各技术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各试点省(市)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筛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重点工业园区等“双源”,及典型城市群、井灌区、岩溶区等区域,开展案例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编写2011年试点省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11月底前,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框架;于2011年底前,完成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2012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各试点省(市)按照2012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双源”及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工作;在总结试点省(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技术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培训;编制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4年,各省(区、市)按照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工作。2013年,收集“十一五”以来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相关数据,全面推进全国31个省(区、市)水源地、污染源、区域的调查评估工作。2014年上半年,地市级调查评估机构对本地市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核查上报省级调查评估机构;下半年各省调查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调查评估收尾工作,各省级调查评估机构根据汇总数据,系统开展分析评估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成因,研究提出辖区内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编制各省调查评估报告,完成数据库建设,并绘制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2015年,完成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调查评估报告;建设数据库和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拟定技术指南;构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体系。1.4 工作思路和任务1.4.1工作思路在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明确试点省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理清污染源、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选取代表性强的重点对象开展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采样分析及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结合试点省的调查评估经验和教训,谋划2012年工作实施方案。1.4.2工作特点(1)突出“双源”,点面结合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2)指标选取,因源而异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3)水质评价,深浅分层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兼顾潜水层,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4)案例评估,注重示范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选择污染严重、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生态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1.4.3工作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委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落实牵头部门,协调省、市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技术组要科学编制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理清技术路线和工作步骤,严格控制调查评估的质量,组织好调查评估的培训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健康生态风险评估,为试点省(市)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试点省(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试点省案例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案例地区调查评估特点,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配合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分析汇总省(市)级调查评估成果。1.4.4主要任务(1)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污染源及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或敏感点)四个方面的内容;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水质三个方面内容。(2)开展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污染风险评估、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方案评估。(3)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2011年结合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完成数据库、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的初步建设,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1.5技术路线充分结合区域层面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成果,重点开展案例区的水源地和重点污染源等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力争基本查清地下水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和风险源等,综合评估污染状况、脆弱性、环境及健康生态风险,编制针对性修复方案,构建地下水基础环境信息平台框架,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次调查评估,统筹考虑区域层面的调查分析,以“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源、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为主线,以“双源”之间的影响分析为主题,以按对象整体谋划、按技术统一规范的纵横结合为推进脉络,有机衔接各项调查评估内容,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存在的问题、影响范围、成因及管理对策,为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打下扎实基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位,综合协调环保、国土和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地下水保护工作,调查“三类对象”,查清“四个要素”,开展“四项评估”,建立“三大平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环保部门资料国土部门资料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门资料调查评估水源地污染源区域污染综合评估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修复(防控)方案评估数据库图集信息系统其它部门资料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敏感点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图1-1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5)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7)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GB/T14158-93)(11)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12)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1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1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5)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16)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17)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18)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19)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发布稿)(HJ494-2009)(20)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发布稿)(HJ495-2009)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及高尔夫球场等类型。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建立清单、筛选重点调查对象、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采样分析、水质和污染现状评价等步骤,具体内容如下。2.1建立清单对试点省(市)不同的污染源总体概况进行填报,清单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类型、数量、地理坐标、重点污染源基础信息、水文地质信息、监测井信息和水质监测等信息。完成不同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件一的清单表)。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矿山开采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的矿山以及具有地下水文完整性的成矿带或成矿带内矿山进行调查,同时考虑矿山规模,优先选择大中型矿山(以年产量为衡量指标)。注意兼顾正在开采的和废弃的矿山类型。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贵州省毕节煤矿、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等,其中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由技术组负责调查。(2)重点工业园区 筛选原则:重点调查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的工业园区或涉及重点污染行业、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工业园区。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工业园、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辽宁省鞍山冶金工业集聚区,其中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辽宁省鞍山冶金工业集聚区调查由技术组负责完成。(3)危险废物处置场 筛选原则:以危险废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程度以及场地防护条件为主要依据进行筛选,优先选择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开采区或补给区密切相关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为调查对象。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4)垃圾填埋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的垃圾填埋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被调查垃圾填埋场(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运行时间需在5年以上。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北天堂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京市海淀六里屯生活垃圾填埋场、贵州毕节市垃圾填埋场、澄迈老城镇颜春岭垃圾填埋场等。(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内已确认发生过油品泄漏事故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对于尚未确认是否发生过油品泄露的加油站要考虑建站在15年以上,储油罐和输油管线是单层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海南省海口市狮子岭加油站、南京燕子矶地区石化企业。南京燕子矶地区石化企业由技术组负责调查。(6)农业污染源此次调查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涉及再生水农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设施化农业区。 筛选原则再生水农用区:涵盖不同处理深度的农用水源(污水处理厂一级出水、二级出水、三级出水、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松散沉积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农用区内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必须要调查。设施化农业区:优先选择占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高的区域开展调查。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再生水农用区选择大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区、设施化农业区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和藁城县。(7)高尔夫球场 筛选原则:兼顾练习场、小型高尔夫球场、中型高尔夫球场和标准球场等不同类型;考虑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兼顾不同岩性(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各种土层或岩层类型(覆盖层或回填层、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基岩)、以及土壤质地种类(砂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角砂、粘土、粉土、砾石、卵石)。 2011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清河湾乡村高尔夫球场、海南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海南省月亮湾高尔夫球场。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通过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可完成对重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填写(见附件一的基础信息表)。2.3.1现场踏勘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现场踏勘考察水文地质条件、重要污染源、井(泉)点、监测情况、管理状况等情况,结合调查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制定调查和监测方案。具体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1)对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区)信息、井(泉)点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结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与资料中提及的一致。(2)调查对象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包括数量、类型、分布、影响、变更情况、保护措施及其效果。明确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3)调查对象地下水环境监测设备的状况,特别是置放条件、深度以及地下水水位。(4)观察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可进行地质测量以及使用不同地球物理技术的条件适宜性。2.3.2收集资料收集调查对象周边的气象、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各调查对象所需收集的具体资料详见附件三,主要涉及:(1)气象资料:近10年调查对象周边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变化等资料。(2)水文资料:地表水组成与分布状况、地表水质及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相互作用。(3)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物理特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4)土地利用:调查对象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2.4采样分析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后,针对重点调查对象,地方需要开展采样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地下水监测点及采样点位的布设、地下水及土壤样品的采集、指标的测定。(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总体原则监测点布设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明确地下水流向,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多个水文地质单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监测点数量;监测井主要布设在污染源周边、污染区、周围环境敏感点等;尽量利用现有的监测井点,现有监测井点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新采样井点的建设,进行取样控制。(2)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方法根据范围和对象不同,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在实际操作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采样点密度,应以发现污染问题、基本摸清污染情况为原则灵活掌握布点数量和精度。原则上,该调查精度不按照场地修复工作的更高精度进行要求。加油站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2个,场地上游不少于1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1眼。危废处置场、垃圾填埋场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6个,场地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1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3眼。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等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7个,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各不少于1眼,场地和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4眼。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眼。基础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精度(或已有工作精度)不低于1:5万比例尺。2.4.1矿山开采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对具有相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矿山(包括开采区、分选区和尾矿库),应在矿山中心及周边至少布设7眼监测井。一般要求在距矿山上游影响区边界50100m处布设1眼背景监测井,在矿山影响区两侧设置监测井应各至少布设1眼,在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眼;若矿山的开采区、分选区、尾矿库之间距离大于等于10km,则在各区下游50100m处设一个监测井,若三个区两两间距离少于10km,则在矿山主体下游50100m处设置1眼监测井。对同一个矿山,其采矿区、分选区和尾矿库位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则必须分别考虑每个区域的监测点布设。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井布点原则上不少于7眼。若监测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眼。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同时根据监测情况检验布点方式的可行性,可适当做相应调整。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矿山开采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各采水样1次,全年共3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全年共采样4次。(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2重点工业园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工业园区地下水采样点的布置,应遵循“园区外整体控制、园区内排污部位重点调查”的布点原则。对于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要求地下水样不得低于10个,园区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各不少于1眼;工业园区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3眼;园区内部不少于4眼,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眼。(2)监测项目参照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并参考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及行业/企业特征水污染物等,最终确定地下水、土壤样品测试指标,具体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枯水期各采水样1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6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5眼。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详见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要充分考虑监测井代表性、布点的科学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不能满足数量与质量要求,需增加监测井;对处置场四周衬层交接或折叠等易发生泄漏区及污染扩散区,勘探点应予以加密;监测点与处置场距离可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岩土性质与类型、水文地质参数及监测方位等因素适当延长或缩减;基于处置场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网点及历史监测情况(或基于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布设监测井;地下水水质与地表水水质之间在地表水渗漏地区有一定联系,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点处可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危险废物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即每季度采样1次,全年共4次。(3)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4垃圾填埋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6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5眼。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7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6眼。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角小于10°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10°并小于等于45°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距顶点边界3050m处。污染扩散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角小于10°时,5眼,分别是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3050m处各设1眼,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m处2眼,垂直水流方向距离为50m处1眼;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10°并小于等于45°时,46眼,沿填埋场地下水下游边界3050m处等距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10°并小于等于45°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距顶点边界80m处。见图2-1。图2-1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污染扩散监测井,6眼,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3050m处各设1眼。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监测井4眼,按“菱形”布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510m处设1眼;对于填埋年限小于10年的垃圾填埋场,3050m处设1眼;对于填埋年限大于10年的垃圾填埋场,5080m处设1眼,垂直水流方向“菱形”对角线长度为5080m,分布规律参见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图2-2)。图2-2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垃圾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即每季度采样1次,全年共4次。(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首先确定加油站油品渗(泄)漏点。通过加油站的基本信息和管理状况调查初步判断目标加油站是否有可能发生油品渗(泄)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地质雷达等设备检测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范围。在进行加油站地下水现场调查时,若调查区内有测漏管设置,则可利用MIP自带的PID、FID等仪器针对测漏管进行VOCs(如苯系物)浓度现场检测;或利用气体采样袋(如TEDLAR Bag)采集土壤气体,带回实验室进行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及总石油碳氢化合物(TPH)等污染物项目之气体浓度检验分析。土壤气体检测结果仅辅助进行调查区渗(泄)漏及渗(泄)漏污染可能范围判断。其次确定监测点。根据加油站渗(泄)漏判定的调查评估结果,已可判断出加油站油品的主要渗(泄)漏点。地下水监测布点主要布置两个监测点:背景点设在在场地上游2040m处设置1眼地下水背景监测点;污染源扩散点设置在主要油品渗(泄)漏点的地下水下游方向、尽可能靠近渗(泄)漏点、但必须在安全防护范围外的地方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加油站安全防护距离见表2-1。表2-1 加油站安全距离一览表加油站外的构筑物等项目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m)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埋地油罐通气管管口加油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3025181818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以与油品类污染相关之石油碳氢化合物(TPH)、苯系物(BTEX)、甲基叔丁基醚(MTBE)及多环芳烃为原则。若调查场址有其他可能污染物时,应增加必要之检测项目(如EDB、DCA等)。加油站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 监测频次及采样时间要求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3日之内为宜。()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6农业污染源(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再生水农用区农用区内以网格方式布设,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样品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7个(灌区上游和两侧各1个,灌区及其下游不少于4个)。灌区面积大于100km2的,面积每增加15km2,监测点数量增加1个;根据距离农用水渠或河道的远近来布置监测点,距离较近的可适当加密监测点,距离较远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井数量要求的,需增加监测井个数。再生水监测点布设应以区域再生水农用渠(河、沟等)的流向为基础,在区域内农用渠上游、下游设置控制点,并在农用区内水文条件剧烈变化的河段(水流汇入处、水工构筑物等)增加采样点数量。设施化农业区设施化农业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4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布设在地下水上游,远离设施化农业区;污染扩散监测井3眼,其中2眼布置在设施化农业区两侧,另外1眼布置在地下水下游。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再生水水质状况调查指标及土样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设施化农业区地下水及土壤样品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每个水期各采水样1次,全年共3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全年共采样4次。灌溉用再生水水质监测采样频率为本再生水农用区的农田灌溉期,每年样品采集4次以上。(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7高尔夫球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7个。其中,背景监测井,1眼,设在高尔夫球场地下水向上游3050m处;高尔夫球场内在条件允许下,在球场内布设2眼监测井;在球场外布设污染扩散井2眼,分别在垂直高尔夫球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3050m处各设1眼,在地下水流向下游影响区设置1眼。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或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需增加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当球场附近有污染源时需增加监测井的数目,原则上按1020%比例增加;高尔夫区域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眼。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