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

    • 资源ID:4265177       资源大小:26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机电工程系机械教研室一、专业建设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通用机械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根据威海华东数控、威海量具、文登曲轴等本地知名机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高速加工中心等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能力。在引进Pro/E、Cimatron等国际认证证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产品开发、产品造型设计、数控加工及逆向工程的能力,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内容,培养能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点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的领航舰。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建设目标绩效的可考核性和可监测性,现列出课程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及毕业生能力等三方面的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具体见表1。表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对照表内容建设基础预期目标课程条件本专业共开出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8门。所使用教材均为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4:6。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全部专业课程均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其中省级精品课程1门。存在不足:(1)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2)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数量较少;(3)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优化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研制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包含完备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评价方法等内容的6门网络课程,4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编写3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制作特色鲜明的教学课件。改进现代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等课程教学模式,将生产性实训比例由50%提高到80%以上。人才培养模式从2003级学生开始,与威海量具厂等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80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从2005级学生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性实训的比例。存在不足:(1)“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数量较少;(2)“订单式”培养的运作模式需进一步探索;(3)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需进一步增加;(4)“2+1”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改进。(1)广泛联系知名企业,增加“订单式”培养学生数量,由原来的80名提高到150名;(2)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质量;(3)进一步改进“2+1”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能力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在9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在95%以上,毕业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类应用领域的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与操作通用机械设备的能力,胜任操作普通机床、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具备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获得数控加工工艺员证书、中(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机加工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存在不足:(1)就业对口率需进一步提高;(2)学生创新能力需提高;(3)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种类有待增加。增加用于扩展学生CAD/CAM应用能力的技能证书的种类,引进Pro/E设计工程师、Cimatron等全球认证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获取率在99%,“双证书”的获取率在95%以上,职业技能证书获取与专业符合度保持在100%,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软件应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1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动态管理。紧跟企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网络课程建设 到2007年9月,完成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Auto CAD、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等6门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到2007年9月,将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到2008年9月,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2门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带动本专业其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到2007年9月,将液压与气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到2008年9月,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液压与气动培植成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将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培植成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2.2教材建设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固化到教材中,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到2007年9月,出版机械制图教材1部,到2008年9月,出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Auto CAD教材2部。2.3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制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体系,将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机加工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数控中(高)级操作工和Pro/E设计工程师、Cimatron等全球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融入到现行课程体系,经过重组整合,构建包括机械设计、加工编程、CAD/CAM和加工工艺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含有生产性实训课程。其中,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生产性实训等课程;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及应用、数控编程实训、加工编程生产性实训等课程;CAD/CAM模块主要包括CAXA(Pro/E、Cimatron)、数控仿真实训、CAD/CAM实训等课程;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加工工艺生产性实训等课程。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支撑数控工艺员资格证书的数控加工工艺、CAXA、数控加工仿真3门课程内容整合为“工艺、编程、设计与制造”综合模块,由责任教师负责同时开出、交叉进行、有机融合,避免交叉重复;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4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够用为度减少课时,为“2+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提供条件。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研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到2008年9月,制订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4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习比例。充分利用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15个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等优越条件,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践课时80%以上。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可同时接纳100名学生直接参与平压平模切机等纸盒包装机械和万能镗头等精密机床附件的新产品的开发、零部件加工、整机装配与调试等生产活动;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利用共享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引进等方式,使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与项目研发及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年可接纳50名学生参与研发和制作,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调整学习时间的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性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训练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在与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天润曲轴有限公司、威海量具厂等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订单式”培养学生人数从80人提高到150人左右。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一是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Auto CAD等课程按理论、实训单周交替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二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开发和自制数控机床等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工艺编制、原料采购、设备安装、调试与销售等环节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三是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调整到企业进行实境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提高目标达成率。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在原有数控工艺员等四个证书基础上进一步引进Pro/E设计工程师、Cimatron等全球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的获取率在99%,“双证书”的获取率保证在95%以上,技能证书获取与专业的符合度保持在100%,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利用FANUC应用技术创新工作室,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软件应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网站、信箱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机电产品设计创意,择优立项并提供支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在首届“思美创”杯数控技术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成立学生兴趣小组,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举办“制图技能”竞赛和“Solid Edge设计”竞赛,利用我院先进制造技术基地的优势,依托合作企业,每两年举办一届“天润杯设计与创新”全国邀请赛,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竞赛窗口,了解世界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力度,2007年,将“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教学模式探究”分别立项为教学改革课题并组织实施,到2008年9月完成以上2项教改项目。2.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动态更新积累的方式,建设本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设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又突出本专业及其所属行业特色。到2008年9月,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库、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培训资源包等3类教学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库包括教学大纲库、电子教案库、实训指导库、CAI课件库、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包括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成绩评价标准等资源;培训资源包中包括本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各种培训资料等资源。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示范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2.6专业群内其它专业课程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制造专业群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检测技术及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充分发挥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机械制造专业群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整合效应,共享优质资源。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建设 根据机械制造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机械制造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所具有的共性知识和技能提炼出来,将机械制图、Auto CAD、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等课程作为专业群共享课程;将编写出版的机械制图、Auto CAD、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教材作为专业群共享教材。专业群其它专业课程建设 针对专业群中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为了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群内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到2008年9月,完成Pro/E、冲压工艺学2门网络课程的建设,并达到校级网络课程的标准。将冲压工艺学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本项目资金预算为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8万元。资金预算和建设进度见表2、表3。表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资金预算表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中央财政投入地方投入合计20062007年度2008年度小计20062007年度2008年度小计1.网络课程6门551162.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741111123.精品课程4门81018112204.特色教材3部和教学课件4种6410112125.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制111021213246.教学改革项目2项22447.专业核心课程库2351168.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221139.培训资源包112112410.专业群内其它专业课程3255小计4434781171896表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度表 责任人:李文 刘均海 王英 苗胜军 建设内容责任人2007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08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1.网络课程6门1)机械制图2)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3)Auto CAD4)机械设计基础5)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6)液压与气动李 文董先智龙素丽李更新韩彩霞刘均海预期目标:为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选择课程基础较好的6门课程,组织教师遵循开放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将其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建设网络课程验收要点: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Auto CAD、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6门网络课程建设并达到校级网络课程的标准预期目标:为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继续组织教师遵循开放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将其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并提高利用率,完善网络课程建设验收要点:继续完善6门网络课程建设,进行网络更新及维护2.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1)液压与气动2)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3)机械设计基础4)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刘均海韩彩霞李更新董先智预期目标: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法,建成2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验收要点:建成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预期目标: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法,再建成2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验收要点:完成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3.精品课程4门1)机械制图2)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3)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4)液压与气动李 文董先智韩彩霞刘均海预期目标:为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主要通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措施,优先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从而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验收要点:将液压与气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预期目标:为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主要通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措施,再建设2门精品课程,并进一步将液压与气动按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机械制图按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完毕验收要点: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液压与气动按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机械制图按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完毕并申报4.特色教材3部和教学课件4种1)机械制图教材及教学课件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教材及教学课件3)Auto CAD教材及教学课件4)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教学课件李 文李更新龙素丽董先智预期目标: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特色,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材1部,并制作教学课件1种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验收要点:出版机械制图教材1部,并制作完成其配套的教学课件预期目标: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继续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材2部,并制作教学课件3种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验收要点:出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Auto CAD教材2部并制作配套教学课件。制作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教学课件5.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制刘均海预期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订教学计划验收要点:完成行业调研,形成课程体系分析报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包括机械设计、CAD/CAM、加工编程和加工工艺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制订教学计划预期目标: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选取部分核心课程,主要通过调研和教学改革等方式,研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奠定基础验收要点:制订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6.教学改革项目2项1)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教学模式的探究李 文董先智预期目标: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其运行机制,进行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验收要点:将“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教改立项并进行调研预期目标: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其运行机制,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专业验收要点:将“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教学模式的探究”分别形成结题报告,鉴定结题7. 专业核心课程库董先智预期目标: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库。07年重点建设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等2门专业核心网络课程。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验收要点:网络课程中包括教学大纲库、电子教案库、实训指导库、CAI课件库、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丰富,满足自主学习需要预期目标: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库。08年重点建设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2门专业核心网络课程。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验收要点:网络课程中包括教学大纲库、电子教案库、实训指导库、CAI课件库、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丰富,满足自主学习需要8.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董先智预期目标:为了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加强教师教学指导和对师生评价方法的改革,修订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验收要点:教师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成绩评价标准科学适用预期目标:为了建设教学资源,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得相关指导和评价,将修订完成的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建成网络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验收要点:内容科学适用,师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获得指导 9.培训资源包孙爱春预期目标:为了扩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范围,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建设培训资源包。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重点建设中、高级制图员证书培训、普通机加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资源包,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网上服务,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同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验收要点:资源包中培训资料丰富,方便校内外人员通过网络获得较全面的技能培训预期目标:为了扩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范围,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建设培训资源包。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重点建设数控工艺员证书培训和Pro/E证书培训资源包,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网上服务,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同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验收要点:资源包中培训资料丰富,方便校内外人员通过网络获得较全面的技能培训10.专业群内其它专业课程1)网络课程2门Pro/E冲压工艺学2)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门冲压工艺学龙素丽李更新李更新预期目标:为了带动专业群内其他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通过共享公共课程等方法,初步建设部分网络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带动其专业的发展验收要点:启动Pro/E、冲压工艺学课程建设,修订完课程教学大纲,收集资料、准备素材,做好前期工作预期目标:为了带动专业群内其他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通过共享公共课程等方法,建成部分网络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带动其专业的发展验收要点:完成Pro/E、冲压工艺学2门网络课程建设并达到校级网络课程的标准。完成冲压工艺学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三、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占5%),副高职称4人(占21%);硕士学位教师7人(占36.8%,含在读博士1人),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73.6%),具有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教师8人(占42.1%),具有多年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26.3%),全国数控大赛国家级裁判1人(占5%);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6人(占31.5%);聘请兼职教师5人,专兼职教师比3.8:1。紧密围绕打造示范专业和为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建设一支由具有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大师、具有较高设备操作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学者以及一批能够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能手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到2008年使本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0%、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比例达到100%、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1。表4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对照表内容建设基础预期目标姓名学历学位职称技能素质教科研能力姓名学历学位职称技能素质教科研能力专业带头人李文本科学士教授曾到新加坡研修,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国内培训机构进修,拥有数控加工技术证书等。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制图、数控编程及金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12篇,专利1项,参与科研课题12项,具有较高的课程教学引领能力。李文本科学士教授到国外研修1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技能。能承担5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制图、数控编程、金工、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2篇,参与科研课题2项,具有较高的课程教学引领能力。董先智本科学士工程师曾到新加坡研修,到广州数控、北京FANUC等国内培训机构进修,拥有数控操作证书、FANUC数控系统维修证书等。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具有课程教学引领能力;发表论文2篇。董先智本科学士工程师到国外研修1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工种不少于2个,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技能。能承担4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普通机床加工等及数控机床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具有较高的课程教学引领能力;发表论文2篇。骨干教师刘均海研究生硕士助教曾在国内知名企业工作,拥有高级制图员证书等能承担2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制图、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发表论文4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刘均海研究生硕士讲师到国外研修1个月或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1次,并取得机械制造技术相应证书,提升材料加工技能。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2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龙素丽本科学士中高曾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州数控等国内培训机构培训,拥有高级制图员证书、数控机械加工技术培训证书、广州数控操作证书等。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5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龙素丽本科学士副教授到国外研修1个月或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工种不少于2个,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技能。能承担4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2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陈安民研究生硕士讲师曾在企业工作6年,到广州数控、济南一机等国内培训机构机修,拥有广州数控操作证书等。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5篇,在教学中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陈安民研究生硕士讲师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或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1次,并取得机械制造技术相应证书,提升机械制造工艺技能。能承担4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发表论文2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孙爱春本科讲师从事机械专业教学多年,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富。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的领导能力,发表论文4篇,在教学中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孙爱春本科讲师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或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1次,并取得机械制造技术相应证书,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与制造技能。能承担4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数控编程及普通机床加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适应专业建设要求的领导能力,发表论文2篇,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引进1人中级职称,高级职业资格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或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1次,并取得机械制造技术相应证书,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技能。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或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引进1人硕士学位,高级职业资格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或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1次,并取得机械制造技术相应证书,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技能。能承担3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胜任机械设计或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示范、带头作用。其他专业教师现有13人(其中偏重理论9人,偏重技能4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人,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1人,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3人,具有2个月以上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3人,参与过产品研发或技改项目的4人。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4人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0人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3人具有2个月以上企业顶岗实践经历,11人次参与过产品研发或技改项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5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职业资格,分别承担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和数控机床及操作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年授课共60课时,承担120余名学生的实习教学指导任务。特聘专家1人;兼职教师20人,其中7人承担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周课时4课时以上,13人承担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等生产流程的实习指导教学任务,年平均指导实习学生200人以上。3.1专业带头人(1)具备条件具有高级职称、学士以上学位,双师素质;或者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参与过技术改革。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较深入的研究,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2)建设措施及目标从本专业教师中选拔1名正高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和1名中级以上职称、具有5年以上大型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工作经历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每年安排1人次到新加坡等国外高校或企业研修1个月,1人次到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1人次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统筹安排2人到国内培训机构进修,并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外出学习交流、参加专业竞赛、承担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等,到2008年使本专业拥有“双师型”专业带头人2人。3.2骨干教师队伍(1)具备条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学士以上学位,高级职业资格或具有一年以上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或者具有硕士学位、高级职业资格,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较深入的研究,机械产品开发应用或生产技术过硬、实践能力较强。(2)建设措施及目标2007、2008年分别引进机械制造工艺、材料加工专业骨干教师各1名;从现任教师中选拔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4名进行重点培养,使“双师型”骨干教师达到6人。安排2人到新加坡等国外高校或企业研修1个月,安排4人到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4人考取与专业相关职业培训证书。并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教学研究、参加专业竞赛和学术交流,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3.3双师素质教师(1)具备条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能承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2)建设措施及目标技能培训和业务培养并重,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选派2人到国内培训机构参加培训,13人次到校内天诺数控公司和实训车间,轮流参加各个岗位的生产实践,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使全部专业教师都具有2个月以上企业顶岗实践经历。进一步开展以研发项目为载体的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数控斜导轨、工业示教机器人等项目研发带动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到2008年,新增9名教师取得1-2种本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并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使他们快速成长。新增1人取得硕士学位,使专业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比例达到40%。3.4兼职教师队伍(1)任职条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任职资格,或在大型企业从事生产、管理、研发工作5年以上的能工巧匠,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革新及设备操作能力,能进行教学及指导实训工作等。(2)建设措施及目标聘请1名省级以上拔尖人才或行业知名专家作特聘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现代制造行业的人才优势,每年从华东数控、威海量具、文登天润曲轴等知名机械制造企业聘请技术专家20人作兼职教师,7人承担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等课程的实践教学,13人承担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等课程的实践实习指导,人年均授课60课时以上,使专兼职教师比达到1:1。3.5专业群内师资队伍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带动专业群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能胜任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重点专业教师要参与专业群其它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将重点建设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教学经验共享,带动专业群内工业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到2008年9月,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骨干教师1人,培养骨干教师1人,培养培训双师素质教师8人次,聘任兼职教师3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骨干教师1人,培养骨干教师4人,培养培训双师素质教师7人次,聘任兼职教师3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培养骨干教师2人,培养培训双师素质教师7人次,聘任兼职教师3人。本项目资金预算为1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6万元,地方财政投入63万元。资金预算和建设进度见表5、表6。表5 师资队伍建设资金预算表专业名称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中央财政投入地

    注意事项

    本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