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oc

    • 资源ID:4264292       资源大小:884.50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oc

    YD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YD 5111-201X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讨论稿)(讨论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YD 5111-201X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20XX年X月X日XXXX出版社20XX 北京关于发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的通知信部规201X××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现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编号:YD 5011-201X)发布,自201X年X月X日起实行。原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编号YD/T 5111-2009)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本规范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0一X年x月x日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工信部“关于安排2011年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工信厅通201166号)的要求制定的。本规范主要包括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无线网网络设计、中继线路、信令和接口设计要求、编号方式、计费与网管、同步要求、局址和站址选择、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绿色节能与共建共享等内容。文中用黑体字标注的1.0.7、1.0.8、4.5.1-2条款内容,为强制执行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规范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请与通信发展司联系,并将补充或修改意见寄通信发展司(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邮编:100804)原主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修订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耿玉波、孟丽、何晓峰、陈崴嵬、卢红波修订参编单位: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李素智、史煜玲、常鹤、高金龙、林朝辉、王佳、谢强、曹民科、季智红编写说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是对YD/T 5111-2009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修订和补充。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充分征求国内有关专家意见,同时根据技术演进和新技术标准的颁布以及运营商的工程实践,对原规范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本规范对WCDMA网的网络架构、网络组织、中继接口、信令方式、编号和IP地址、网络安全、站址选择等内容进行规范,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 补充了核心网网元设置、池组化组网方式、承载方式、IP地址等相关的设计要求。2. 补充了无线网络引入HSPA+后的相关设计要求。3. 补充了中继接口要求。4. 补充了中继、信令和IP带宽计算。5. 补充了节能、环保与资源共享相关要求。6. 修订了原规范中不再适用的要求和参数。7. 规范结构进行了优化,原服务质量指标后移至第六章,改为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指标;原5.7节网络安全后移至10.4节。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3 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44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74.1 电路域网络结构74.2 电路域节点设置74.3 电路域网络组织94.4七号信令网104.5 与其它网络的互通105 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115.1 分组域网络结构115.2 分组域节点设置115.3 分组域网络组织126 无线网网络设计146.1 一般原则146.2 无线网服务质量指标146.3 无线网网络覆盖设计146.4 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166.5 天馈线设计176.6 RNC分区、LAC区及RAC区设计176.7 引入HSPA和HSPA+时的无线网络设计186.8 频道配置和扰码规划196.9 系统间干扰协调197 中继接口要求和信令方式207.1 电路域中继接口要求207.2 分组域中继接口要求207.3无线网相关接口要求207.4信令方式218. 中继、信令及IP带宽计算228.1 业务模型228.2 TDM中继计算238.3 IP带宽计算239 编号和IP地址249.1 电路域编号方式249.2 分组域编号方式269.3 IP地址分配2610 计费、网管与网络安全2710.1 电路域计费要求2710.2 分组域计费要求2710.3 网管要求2710.4网络安全2711 同步要求2911.1 时钟同步方式2911.2 时间同步方式2912 局址和站址选择3112.1 核心网局址选择3112.2 无线网站址选择3113 设备安装工艺要求3313.1 核心网机房工艺要求3313.2无线基站机房工艺要求3313.3天馈线安装工艺要求3413.4 桅杆(抱杆)及铁塔设计要求3514 绿色节能、环保及资源共享3714.1 绿色节能设计要求3714.2 环境保护3714.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37附录A 本规定用词说明38条文说明39修改、补充内容一览表1 总则1.0.1 本规范适用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的设计,其它移动通信网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其网路组织、使用频段等按相关规定执行。1.0.2 电信基本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的内容,应执行国家相关规定。1.0.3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及技术标准,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1.0.4 本规范的编制中,无线网充分考虑了HSPA的技术和组网特点,本规范不包含业务平台的详细设计内容。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演进,将对本规范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补充。1.0.5 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调查和预测用户需求及运营维护需要,充分考虑移动数据业务对网络结构、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不断修正和完善数据业务模型,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适应用户不断增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1.0.6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满足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1.0.7工程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必须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1.0.8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必须经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1.0.9 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办理。1.0.10 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规定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呈主管部门审批。2 术语和符号英文缩写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BGBorder Gateway边界网关BLERBlock Error Rate误块率BITS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Supply) System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CAPCAMEL Application PartCAMEL应用部分CGCharging Gateway计费网关CICell Identity小区识别号CMNCall Mediation Node呼叫协调节点CNCore Network核心网CSCircuit Switching电路交换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DPCDestination Point Code目的点编码GCIGlobal Cell Identity全球小区识别码GGSNCateway GRPS Support Node网关GPRS支持节点GMSC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关口局GMSC Server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ServerGMSC服务器GMGWGateway Media Gate-Way关口媒体网关GTGlobal Title全局码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HONHandover Number切换号码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高速分组接入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TPHigh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高级信令转接点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AP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智能网应用部分LACLocation Area Code位置区域代码LAILocation Area Identity位置区标识LSTPLow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低级信令转接点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国家号码MGWMedia Gate-Way媒体网关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网号MSCMobile Switch 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ServerMobile Switch Center ServerMSC服务器MSIN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移动用户识别码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移动用户ISDN号码MSRNMobile Station Roaming Number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TPMessage Transfer Part消息传递部分P-TMSI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PDNPacket Data Network分组数据网PSPacket Switching分组交换RACRouting Area Code路由区域码RAIRouting Area Identity路由区标识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SCCP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信号连接控制部分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短消息业务中心STP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信令转接点TMSCTandem MSC汇接移动交换中心TMSC ServerTandem MSC ServerTMSC服务器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UARFCN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EUser equipment 用户终端设备USIMUniversal Subsciber Identity Module全球用户识别模块UTRAUniversal Telecommunication Radio Access全球电信无线接入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VLRVisit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3 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3.0.1 WCDMA系统结构包括终端、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和核心网系统(CN)。系统结构见图3.0.1所示。图中 实线:支持用户业务的接口 虚线:支持信令的接口图3.0.1 WCDMA网络结构图1.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设备和用户识别模块;2. 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包括基站(Node 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3. 核心网CN采用3GPP R4版本架构,2G/3G网络共用,包括电路交换网络(CS,以下简称电路域)和分组交换网络(PS,以下简称分组域)。其中电路域设备包括MSC服务器(MSC Server)、GMSC服务器(GMSC Server)、媒体网关(MGW)、信令网关(SG)、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等;分组域设备包括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计费网关(CG)、边界网关(BG)和域名服务器(DNS)等。3.0.2 WCDMA系统的接口包括以下内容:1.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接口包括:终端与网络之间的无线接口Uu接口、Node B与RNC之间的Iub接口、RNC之间的Iur接口、RNC与核心网之间的Iu接口(包括面向核心网电路域的Iu-CS接口和面向核心网分组域的Iu-PS接口);2.核心网CN内电路域主要接口包括:(G)MSC Server之间的Nc接口、(G)MSC Server与MGW之间的Mc接口、MGW之间的Nb接口,其它MAP接口与GSM网络相同;3.核心网CN内分组域主要接口包括:GSN之间为Gn接口、不同PLMN的GSN之间的接口为Gp接口、GGSN与PDN之间为Gi接口、SGSN与HLR之间的Gr接口、GSN与CG之间的接口为Ga接口等。3.0.3 WCDMA网工程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 遵循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2. 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及业务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原则;3. 适应各电信业务经营者企业发展、业务发展和网络发展战略及发展规模,并考虑网络的可持续发展;4. 保证和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5. 建网要经济合理,结构清晰;6. 在充分进行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7.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多运营商共建共享原则,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运营成本。3.0.4 WCDMA网网络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2. 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3. 无线网网络设计;4. 中继接口和信令方式;5. 编号计划与IP地址分配方式;6. 计费、网管和网络安全;7. 同步方式;8. 局、站址选择;9. 设备安装及工艺要求;10. 共建共享、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4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4.1 电路域网络结构4.1.1 WCDMA系统核心网电路域宜划分为移动业务本地网、省内网及全国网三级结构。1.移动业务本地网的范围原则上与固定本地电话网(PSTN)的范围一致。2.省内网由省内多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组成,省际网则由各省网组成。3. 可根据组网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多个业务汇接区,各汇接区内选择一个省会城市为大区中心城市。4.1.2 国际通信网与国内网是彼此相互独立的,通过国际出入口交换系统可实现彼此的互通。4.2 电路域节点设置4.2.1 WCDMA网络中应设置的电路域节点包括:(G)MSC Server、VLR、(G)MGW、SG、GMSC、HLR、AuC、CMN、TMSC、TMSC SERVER等。4.2.2 MSC Server、VLR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MSC Server宜采用集中设置的方式。多个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可共用1套MSC Server,应集中设置在技术和维护力量较强、传输资源较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2. MSC Server应与VLR综合设置。MSC Server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3. MSC Server宜考虑安全备份机制。单个MSC Server容量较大时,应采取必要的容灾措施。4. MSC Server的容量配置应按满足所辖业务区内本地用户及漫游入用户的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应考虑相应的预留。5. 宜保证同一MSC Server下的2G和3G无线区域同覆盖。4.2.3 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MGW宜根据业务量情况,分散设置在有需求的各个本地网,WCDMA网络建设初期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随着业务量的发展逐步增加MGW的数量。2. MGW应设置在传输及IP承载网络资源丰富的局址。3. MGW应考虑与RNC同局址。4.2.4 S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SG宜与MSC Server或MGW合设。2.网中需设置独立的SG时,应成对设置。4.2.5 GMSC(或GMSC Server+G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中已经建设有关口局的情况,GMSC可以与现网的关口局共用;对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中没有关口局的情况,宜新建关口局,且采用软交换设备。2.GMSC Server宜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多个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可共用1套GMSC Server。应设置在传输资源良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3.GMSC(GMSC Server)宜成对设置,且均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4.GMGW宜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应设置在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间传输条件良好的局址。4.2.6 HLR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HLR应与AUC综合设置,宜采用大容量设备;2.一个本地网内根据用户规模可设一个或若干个HLR,也可以几个用户数量较少的本地网合设一个HLR。3. HLR应考虑合理的容灾备份机制。4.2.7 CM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软交换核心网网络规模较大时,应在网中设置CMN节点转接不同(G)MSC Server间的BICC信令消息;2. 网络建设初期CMN设备可按大区设置,随着业务量的发展可增加CMN的数量,宜按省设置;3. CMN应设置在IP承载网络资源丰富的局址,且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4. CMN节点宜成对设置,宜与TMSC Server综合设置。4.2.8 TMSC(或TMSC Server+T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有TMSC(或TMSC Server+TMGW)设备时,可以利用现网设备转接话务; 2. 新建长途汇接网宜采用软交换设备,不再考虑建设TDM设备;3. TMSC Server宜以大区为单位设置,随着业务量的发展宜以省为单位设置,宜设置在省会城市;4. TMG宜以省为单位设置,应设置在传输资源良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5. TMSC Sevrer、TMG设备应成对设置,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承载业务;6. TDM长途汇接网和软交换长途汇接网宜按照比例负荷分担WCDMA网长途话务。4.2.9 STP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省内可根据信令业务量分等级设置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和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2. STP设备应尽量利用现网STP设备,需要新建时应成对设置,并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局址。STP的设置应遵循YD/T 5094-2005NO.7信令网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4.3 电路域网络组织4.3.1 WCDMA核心网电路域内,MSC Server、MGW与BSC/RNC间A接口/Iu接口、(G)MSC Server与(G)MSC Server 间的Nc接口(BICC信令)、(G)MGW与(G)MGW间的Nb(话音数据)接口优选IP承载。当不支持IP方式时,可采用TDM承载。4.3.2 WCDMA核心网电路域内,(G)MSC Server与(G)MGW 之间Mc接口应采用IP承载。4.3.3 核心网内采用IP承载方式时,网络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1. Nc接口宜采用平面和等级混合组网方式,其中省内网元间宜平面组网;省际网元间宜等级组网,BICC信令消息可通过CMN转接;2. Nb接口宜采用平面组网方式,省内及省际网元间均通过IP承载网直接互通;3. IP承载网应选用专用承载网,并为信令消息设置专用的VPN;4.(G)MSC Server、MGW、CMN、TMSC Server、TMG宜通过CE设备接入IP专用承载网。4.3.4 核心网内采用TDM承载时,网络组织宜应遵循YD/T 5104-201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900/1800MHZ TDMA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4.3.5网中引入MSC POOL组网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 MSC Pool组网应首先实现Nb、Nc和Mc接口IP化。2. 组成MSC Pool的MSC Server节点数量不宜小于3台。3. MSC Pool宜在本地网范围内建设。4. MSC Pool组网的冗余配置应该能满足容量最大的MSC Server退服后,MSC Pool内其余MSC Server能够接管该MSC Server所承载的业务。5. MSC Pool间不宜重叠组网。6. MSC Pool池区规划时,宜尽量保持池内位置区在覆盖上的成片连续分布。7. 宜结合具体的设备支持情况以及网络规模,选择合适的组网架构。NNSF功能可以在MGW侧实现,也可以在接入网侧网元RNC中实现。同一个MSC Pool内不宜同时使用MGW代理NNSF和BSC/RNC代理NNSF两种方式。4.4七号信令网4.4.1 WCDMA网七号信令网网络组织遵循YD/T 5094-2005No.7信令网工程设计规范。核心网网元均作为信令点(SP)接入七号信令网。4.4.2 信令点间、信令点与信令转接点、信令转接点间的信令承载方式可采用TDM或IP承载方式。4.5 与其它网络的互通4.5.1 电路域网间互通应符合以下要求:1. 与本电信业务经营者其他业务网互通时,每个本地网内的关口局应与同本地网内本电信业务经营者其它业务网的关口局直接相连,且采用近端入网的方式。2. 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互通时,每个本地网内的关口局应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的关口局直接相连。5 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5.1 分组域网络结构5.1.1 WCDMA系统核心网分组域宜划分为省网和全国骨干网二级结构。1. 省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分组数据接入业务;2. 全国骨干网负责为同一电信业务经营者分组网省网间、及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分组网网间互连提供通道。5.2 分组域节点设置5.2.1 WCDMA网络中应设置的分组域节点包括:SGSN、GGSN、CG、BG及DNS等,与电路域共用HLR。5.2.2 S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SGSN应同时支持2G GPRS和WCDMA接入。2. SGSN应设置在业务需求较大的本地网内,业务需求较小的本地网宜合设SGSN。在同一本地网内,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SGSN,当设置多个SGSN时,应分不同局址设置。3. SGSN应选用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其容量应能满足所辖区域内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设备处理能力宜考虑适当的冗余。5.2.3 省网G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GGSN的设置方案应综合考虑容量、安全性、传输条件以及接入的业务等因素。每个省网至少设置一个GGSN,根据业务量发展的需要,可适时增加GGSN设备的数量。对同一种业务设置了多个GGSN时,应设计为负荷分担的关系。2. GGSN宜设置在省会城市或业务量大且有外部数据网出口的本地网。3.GGSN应选用高可靠性、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设备处理能力宜考虑适当的冗余。5.2.4 骨干G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骨干GGSN宜设置在具有网间互联点且有IP承载网骨干节点的城市内。应根据网间漫游业务量的大小采用与所在城市内的省网GGSN综合设置或独立设置的方式。2.骨干GGSN应成对设置,成对GGSN间互为备份。5.2.5 C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CG宜采用独立设置的方式,且应成对设置;2.独立设置的CG应选用高处理能力的设备。5.2.6 B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BG宜设置在具有网间互联点且有IP承载网骨干节点的城市内,采用独立设置的方式,应成对设置,互为备份;2.BG应选用高处理能力设备。5.2.7省网和骨干DNS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 在设置有SGSN的省内,宜设置省网DNS,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性,DNS应成对设置。2. 骨干DNS应设置在IP承载网的骨干节点所在城市,并应根据漫游业务量的大小,采用与该城市省网DNS合设或独立设置的方式。5.3 分组域网络组织5.3.1 RNC与SGSN之间的Iu_PS接口可通过专线或IP承载网连接。5.3.2 核心网内节点间的互连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组域设备承载在IP网上,可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实际情况选择IP专网或公网作为分组域的承载网。2.SGSN、GGSN、DNS、BG应根据IP承载网的网络组织原则连至相应的设备来实现互通。当上述设备处于同一局址时,也可以通过局域网互通3.SGSN、GGSN与独立设置的CG间可通过IP网互连或通过数据专线互连。5.3.3 分组域SGSN、GGSN宜采用准直联方式和与之有信令关系的信令点间互连。5.3.4 分组域应根据外部应用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网络组织方式,实现互联。可以选择的组织方式包括:专线直连方式、基于公网隧道方式等。5.3.5 路由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用户在归属PLMN网络中使用分组数据业务时,有以下三种路由方式:1)用户在归属省发起的业务,由归属SGSN经归属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2)用户漫游至拜访省且使用通用APN业务时,由拜访省SGSN经拜访省或归属省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3)用户漫游至拜访省且使用区域性APN业务时,由拜访SGSN经归属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2.用户在拜访PLMN网络中使用分组数据业务时,有以下两种路由方式:1)由拜访PLMN中的SGSN、GGSN将业务送至外部数据网;2)由拜访PLMN中的SGSN将业务经双方的BG送回至归属PLMN中的省网GGSN或骨干GGSN再至外部数据网。5.3.6 分组域引入SGSN POOL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SGSN POOL宜在Gb/IuPS接口IP承载的前提下引入,以省为单位组建,宜在下述地区引入SGSN POOL。1)数据业务潮汐效应明显、网络忙时话务分布不均衡的地区,节假日和平日话务容量差异较大的区域。2)局间切换多、信令负荷高的区域,无线覆盖不连续并且2G/3G互操作频繁的区域。3)大型集会等网络实时容灾要求高的区域,以及单局点容量较大的地区。2. 2G、3G网络应采用融合组POOL的方式,单个SGSN POOL中节点数量宜不小于3台。3. NNSF(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节点宜设置在BSC/RNC上。5.3.7 分组域网间互连应遵循以下原则:1. 分组域通过BG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分组域互连。2.双方BG可以通过专线相连,也可通过IP网采用VPN方式互连。6 无线网网络设计6.1 一般原则6.1.1 无线网设计应满足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服务区的覆盖、质量和用户容量的要求。6.1.2 无线网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在技术方案和投资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合理性。6.1.3 无线网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应考虑网络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后期工程对无线网进行大幅度的调整。6.2 无线网服务质量指标6.2.1 无线可通率应满足覆盖区内的移动台在90的位置,99%的时间可以接入网络。6.2.2 不考虑区内无线可通率的影响,无线电路信道的呼损率应不大于5,在话务密度高的地区应不大于2。当考虑可通率时,实际呼损率可用式(6.2.2)计算:实际呼损率1(1r) x Fu (6.2.2)式中:Fu表示无线可通率;r表示无线信道呼损率。6.2.3 各类业务目标BLER宜符合以下要求:1.话音:1%;2.CS64K数据:0.3%;3.PS数据:10%;4.其他业务指标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6.2.4 WCDMA小区边缘速率宜符合以下要求:1.提供下行CS64kbps吞吐速率;对于业务量稀少区域,小区边缘接入速率至少应满足CS12.2kbps;2.在HSDPA或HSPA+覆盖的小区边缘,宜提供不低于128kbps的下行速率连接。6.3 无线网网络覆盖设计6.3.1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网络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的规定;2.覆盖移动通信网的目标服务区;3.兼顾网络利用率与通信质量的平衡;4.控制导频污染;5.设置合理切换区。6.3.2无线覆盖区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蜂窝结构规则进行设计;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3.综合考虑业务的多样性;4.设置合理的网络负荷;5.室内外覆盖统一考虑,协调建设。6.3.3无线覆盖区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1. 分析网络现状,总结网络覆盖、质量等问题;2. 确定移动通信网的目标覆盖区及网络容量、覆盖、质量的要求;3. 结合现有业务分布,预测覆盖区内业务分布,确定业务模型;4. 选择传播模型和计算传播损耗;5. 拟制基站初始布局方案;6. 系统仿真,进行覆盖预测和容量测算;7. 确定最终设计方案。6.3.4在无线覆盖区设计中,应依据满足覆盖需求、减少干扰的原则选择天线类型,并应在工程设计中对基站各小区天线的挂高、方位角和俯仰角进行合理设置。6.3.5 对于不易布置宏蜂窝基站的局部地区、基站区内的盲区或为了增加系统容量,可采用分布式基站、室外型小基站、直放站、微蜂窝、室内覆盖系统、塔顶放大器等多种方式来满足覆盖或容量需求。工程建设中应结合各类区域的实际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综合考虑解决室外、室内的覆盖问题。6.3.6 对于高速铁路、动车组和客运专线等交通干线,应充分考虑地形、车速和车体损耗等因素,确保车厢内用户的业务需求。6.3.7 对Node B设置时,应合理设置功率配比。6.3.8对于已建有GSM网络,宜考虑以下问题:1.GSM系统与WCDMA系统的协同发展;2.在WCDMA覆盖区内,应保证连续覆盖,避免与GSM网络的频繁切换。3.WCDMA网络与GSM网络的切换边界,应设置在话务量、数据流量、切换量较小的地区。4.应制定GSM/WCDMA互操作规则,合理建设WCDMA网络。6.3.9 在省界地带,除了应进行扰码分配的协调外,还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制的设计,使得无线覆盖区和行政区划尽量保持一致。为避免省际边界和室内外覆盖扰码规划冲突,应为省际边界基站和室内覆盖站点预留一定的扰码资源。6.3.10 在国界地带,无线覆盖区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签署的两国无线电协调双边协议,在没有签署双边协议的地带,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制的设计。6.4 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6.4.1 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网络容量应根据工程满足期的业务需求配置,考虑现实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既要满足当期工程要求,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2应结合基站负载、业务种类、业务质量要求、上下行数据流量等多种因素确定单基站的容量;3.WCDMA无线网络容量资源包括:功率、CE(Channel Element)和HSDPA码字三个方面,各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容量瓶颈,都需要在基站容量配置中进行考虑;4.网络容量设计以该区域实际业务比例和业务密度为基础,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5.新建及扩容无线网络应对覆盖区内的业务密度进行调查和预测,得出今后一定时期内业务密度分布的预测结果,作为网络建设的依据。6.4.2 可采用下列方法来扩充无线网容量:1.增加CE配置;2.增加HSDPA码字;3.提高功放功率;4.增加新的载波;5.进行小区分裂,增加新的基站或小区;6.采用微蜂窝和微微蜂窝。在设计中应对以上方法做出技术上及经济上的比较,提出扩容的方案。6.4.3 在多载波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硬切换以减少掉话,避免使高话务小区成为硬切换发生的边界小区;2.应避免多载波基站孤立设置,增加载波时宜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连续覆盖以减少硬切换;3.合理设置多载波区域驻留和接入策略,确保各载波业务承载、网络负荷均衡。6.4.4 确定WCDMA无线网络容量目标、用户模型时,应分别按话务量和数据流量,并结合不同业务的不均衡系数、波动系数等因素综合取定。6.5 天馈线设计6.5.1 基站天线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根据基站扇区的数量、话务密度、覆盖要求,合理选择天线的半功率角及增益。2.在城市区域,宜采用预置电下倾双极化天线,在郊区、农村等区域宜采用预置电下倾天线(双极化、空分天线均可),在偏远地区宜采用空间分集天线。6.5.2基站天线挂高应遵循以下原则:1.天线挂高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覆盖区内建筑物高度、周围站距、干扰环境等因素。2.在

    注意事项

    本文(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