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珠铁路轨道施工设计说明书.doc
新建铁路广州至珠海铁路复工施工图第三篇轨 道 2010年5月 武汉商业秘密 编号: 新建铁路广州至珠海铁路复工施工图第三篇轨 道院 长:院 总 工 程 师:总体设计负责人:尚永太 2010年5月本项目院主管总工程师:李应红本册文件编制及审定单位:线站处:总工程师:刘一平 主管总工程师:孙立轨道专业设计负责人:范俊毅文件分发凭单序号分 发 单 位份 数编 号备 注1广州铁路(集团)公司1012广珠铁路有限责任公司1202133院档案馆31316合 计16目 录一、轨道概况6二、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6(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6(二)执行情况6三、设计说明6(一)设计范围6(二)设计说明7(三)设计依据7四、有砟轨道设计8(一)新建正线8(二)江村编组站内京广线上行线改线工程11(三) 有砟轨道曲线外轨超高13五、无砟轨道设计(无砟轨道设计图纸另行成册)13(一) 设计原则13(二)无砟轨道铺设地段13(三) 无砟轨道结构设计14(四) 无砟轨道曲线外轨设计超高15(五) 无砟轨道结构高度15(六)双块式无砟轨道横断面示意图16(七)有砟轨道无砟轨道的过渡段设计16(八)无砟轨道综合接地17(九)无砟轨道铺设精度17六、无缝线路设计17(一) 设计锁定轨温17(二) 单元轨节布置19(三)桥上无缝线路21(四)隧道地段无缝线路22(五)岔区无缝线路23(六)基桩、位移观测桩布置24七、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28八、施工注意事项30附件:32一、轨道概况广珠铁路全线正线以铺设有砟轨道为主,仅在长度大于等于6km的1座隧道内(江门隧道)铺设无砟轨道。全线新建正线轨道均采用重型轨道,一次铺设无缝线路;相关及配套工程中江村编组站内京广线上行线改线工程轨道亦为重型轨道,标准与新建正线相同。二、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按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设计。采用60kg/m钢轨;型混凝土枕,1667根/km;采用一级碎石道砟,双层道床厚0.5m;硬质岩石路堑、桥梁、隧道内道床厚度0.3m。(二)执行情况对于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均在本次施工图设计中严格遵照执行。三、设计说明(一)设计范围广州枢纽江村编组站(含)至高栏港(含),线路长度189.559km,包括广州枢纽配套工程。1新建线路自广州枢纽江村编组站(含)至珠海高栏港(含),线路全长189.559km。2配套工程江村编组站改扩建工程,包括京广线上行到达场的改扩建工程等。(二)设计说明广珠铁路为货运铁路。新建区间正线设计时速为120km/h,相关配套工程中京广线上行到达场改扩建工程的速度目标值为160km/h,轨道均采用重型钢轨,即100m定尺长、60kg/m 、U75V无螺栓孔新钢轨,一次铺设无缝线路。全线共有特大桥24座,其中铺设伸缩调节器的桥梁3座,共铺伸缩调节器10组(左线7组,右线3组)。全线除在长度大于等于6km的1座隧道内(江门隧道)铺设无砟轨道外,其余均铺设有砟轨道。全线共铺设无砟轨道18.370铺轨公里。轨道结构型式采用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三)设计依据本项目施工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依据:关于新建广州至珠海铁路复工初步设计的批复(铁鉴函200894号)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 10082)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3205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 1062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1)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关于无砟轨道绝缘方案优化和实施的意见(铁集成函2010185号)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TB 10302)无缝线路铺设养护维修方法(TB 2098)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3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四、有砟轨道设计(一)新建正线广珠正线设计时速为120km/h,具体设计标准如下:1. 钢轨及配件全线正线钢轨采用100m定尺长、U75V 、60kg/m无螺栓孔新钢轨,缓冲区钢轨采用60kg/m、U75V、25m长有螺栓孔新轨(广珠铁路下行线DK0+058.838处设置缓冲区),钢轨质量符合43kg/m75kg/m热轧钢轨订货技术条件(TB/T 2344)的相关规定。在半径小于等于800m曲线地段采用同级淬火钢轨,其它地段均采用60kg/m非淬火钢轨。轨下垫板采用静刚度5575kN/mm的橡胶垫板。由于广珠铁路下行线起点处的道岔为50kg/m钢轨9号道岔,因此采用60-50kg/m异形钢轨与正线地段的60kg/m钢轨相接,长度12.5m,钢轨质量符合异形钢轨技术条件(TB/T 3066)的相关规定。正线轨道上的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的钢轨与正线轨道钢轨类型一致,强度等级与材质不低于正线轨道钢轨。2. 轨枕和扣件正线路基除铺设护轮轨、道岔地段外均采用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弹条型扣件;桥上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新型混凝土桥枕,在有砟桥上,根据不同桥梁结构型式检算无缝线路纵向力的结果,在需要减小线路纵向阻力的地段,以及设置伸缩调节器两端一定范围内,采用小阻力扣件,桥上其它地段采用弹条型扣件,铺设小阻力扣件具体地段见表12;桥上未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弹条型扣件;路基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新型混凝土桥枕、弹条型扣件;岔区铺设混凝土岔枕;隧道内采用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弹条型扣件;护轮轨采用与新型混凝土桥枕配套的护轨扣件。轨枕均按1667根/km铺设。由于轨道电路的需要,并根据信号专业要求,设置电容轨枕和电气绝缘节轨枕。具体位置由信号专业设计。 3. 道床有砟轨道采用碎石道床,碎石道床材料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 2140-2008)规范中的一级碎石道砟标准,底砟材料符合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 2897)。区间正线单线道床顶面宽度3.4m,双线道床顶面宽度分别按单线设计。道床顶面与轨枕中部平齐;岔枕、新型桥枕等地段道床顶面低于轨枕承轨面3cm。区间正线土质路基地段道床厚度为50cm,其中面砟厚30 cm,底砟厚20cm,硬质岩石路堑、桥梁、隧道地段道床厚度为30cm,道床边坡1:1.75,砟肩堆高15cm,见图1。桥上线路中心一侧砟肩、边坡与区间相同,线路两侧的道床砟肩与挡砟墙之间以道砟填平;隧道内线路中心线一侧砟肩、边坡与区间相同,砟肩与边墙(或高测水沟)之间以道砟填平。A 40cmB 15cm道碴III型枕C 18.5cm说明:A 肩宽,B 堆高, C 枕端埋深, D 边坡图1 砟肩堆高示意图道床分层铺设,分层碾压、捣固和动力稳定,使线路开通前道床稳定状态不低于表1的规定值。表1 道床稳定状态参数指标 参数道床横向阻力(kN/枕)道床纵向阻力(kN/枕)道床支承刚度(kN/mm)道床密度(g/cm3)测试值10121001.74. 新建线路轨道结构高度组成部分线路情况道床厚度(m)轨枕高度(m)轨下垫板厚度 (m)钢轨高度(m)轨道结构高度 (m)双线土质路基0.500.230.010.1760.916硬质岩石路堑0.300.230.010.1760.716单线土质路基0.500.230.010.1760.916硬质岩石路堑0.300.230.010.1760.716桥梁、隧道0.300.230.010.1760.716注:有砟轨道结构高度为线路内轨钢轨顶面至道砟底面的高度,未考虑桥梁、隧道内的横向排水坡。5. 新建线路正线轨道铺设精度表2 有砟轨道静态平顺度(mm)项目高低轨向水平扭曲(基长6.25m)轨距幅值4444+4,-2测量弦长10m表3 道岔静态平顺度(mm)项目高低轨向水平扭曲(基长6.25m)轨距直线支距尖轨尖端其他幅值4424±1+3,-2测量弦长10m(二)江村编组站内京广线上行线改线工程江村编组站内京广线上行线改线工程将在JGSDK2247+650JGSDK2250+902.215设计范围内拆除既有线路,并对拆除地段的线路按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设计;改线地段的起终点处与京广铁路既有线焊连,不设缓冲区。具体设计标准如下:1.钢轨采用100m定尺长、U75V 、60kg/m无螺栓孔新钢轨,钢轨质量符合43kg/m75kg/m热轧钢轨订货技术条件(TB/T 2344)的相关规定。在半径小于等于800m曲线地段采用同级淬火钢轨,其它地段均采用60kg/m非淬火钢轨。轨下垫板采用静刚度5575kN/mm的橡胶垫板。2.轨枕及扣件路基地段采用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弹条型扣件;桥上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新型混凝土桥枕,弹条型扣件;桥上未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2.6m长的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弹条型扣件;岔区铺设混凝土岔枕。轨枕均按1667根/km铺设。护轮轨采用与新型混凝土桥枕配套的护轨扣件。由于轨道电路的需要,并根据信号专业要求,设置电容轨枕和电气绝缘节轨枕。具体位置由信号专业设计。3.道床单线道床顶面宽度3.4m,道床顶面与轨枕中部平齐;岔枕、新型桥枕等地段道床顶面低于轨枕承轨面3cm。土质路基地段铺设双层道床,道床底砟厚20cm、面砟厚30cm。硬质岩石路堑、桥梁地段铺设单层道床,厚度为35cm,道床边坡1:1.75。采用碎石道床。碎石道床材料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2008)中一级碎石道砟标准和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 2897的规定。4.轨道结构高度组成部分线路情况道床厚度(m)轨枕高度(m)轨下垫板厚度 (m)钢轨高度(m)轨道结构高度 (m)单线土质路基0.500.230.010.1760.916硬质岩石路堑0.350.230.010.1760.766桥梁0.350.230.010.1760.7665.轨道铺设精度轨道铺设精度同广珠正线轨道。(三) 有砟轨道曲线外轨超高下表中超高计算值h是综合考虑客车允许欠超高hq和货车允许过超高hg后计算给定的。根据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第3.1.2条,最大超高hmax取150mm,最小超高hmin取5mm。允许欠超高hq:一般取60mm,困难取90mm;允许过超高hg:时速160km及以下地段:一般取30mm,困难取50mm。表4 有砟轨道地段曲线外轨设计超高圆曲线半径R(m)超高计算值h(mm)3501304001208001301000105120090140080160070180060200055220050250045300035400025500020600020五、无砟轨道设计(无砟轨道设计图纸另行成册)(一) 设计原则 在长度大于等于6km的隧道内铺设无砟轨道。本项目在1座长度大于等于6km的江门隧道内铺设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全线共铺设无砟轨道9.185双线公里。(二)无砟轨道铺设地段表5 无砟轨道铺设地段表项目起点里程终点里程长度(m)附注江门隧道DK109+415DK118+6009185双线(三) 无砟轨道结构设计1.钢轨采用100m定尺长、60kg/m、U75V无螺栓孔新钢轨,质量符合43kg/m75kg/m热轧钢轨订货技术条件(TB/T 2344)的相关规定。2.轨枕与扣件CRTS型双块式轨枕采用SK-2型有挡肩双块式轨枕,1540根/km,扣件采用WJ-8A型弹性分开式扣件,扣件间距不大于650mm。3.道床板道床板采用C40钢筋混凝上现场浇筑,道床板厚度为260mm,宽度2800mm。隧道内的道床板配筋有两种,即分距隧道洞口200米范围内的多筋结构和距隧道洞口200米范围外的少筋结构,但均采用双层配筋。同时针对江门隧道在DK117+580DK118+600为U型槽地段,轨温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在DK117+380DK118+600范围内的道床板配筋均采用距隧道洞口200米范围内的多筋结构;江门隧道进口处的仰拱回填层或混凝土底板与道床板之间预埋20排25连接钢筋;在江门隧道U型槽起点处DK117+580往小里程方向每隔2根双块式轨枕预埋1排25连接钢筋,共预埋20排;同时在DK117+580DK118+600范围内每隔4根双块式轨枕预埋1排25连接钢筋,预埋钢筋间距可根据实际轨枕间距情况微调,使预埋钢筋(植筋)在相邻两根或四根轨枕之间。隧道内连续道床板浇筑在仰拱回填层或钢筋混凝土底板上,仰拱回填层或钢筋混凝土底板表面应进行拉毛或凿毛。隧道内有沉降缝地段,则道床板在沉降缝处断开,采用聚乙烯塑料板或泡沫橡胶板填缝,并用聚氨酯密封胶封面。道床板结构内纵横向钢筋须进行绝缘处理,在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轨道电路传输距离的测试检查。(四) 无砟轨道曲线外轨设计超高广珠铁路为设计时速120km/h的货运铁路。由于无砟轨道超高可调量很小,一旦建成,重新调整超高较困难,超高应尽可能一次设置到位,即无砟轨道的外轨超高既要满足货车时速80km/h超高要求,又要满足少量客车120km/h超高的要求。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 10082)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同时借鉴关于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曲线超高设定的指导意见(铁集成200986号)的相关规定:允许欠超高hq一般取40mm,困难取60mm;允许过超高hg不大于70mm。因此在广珠铁路无砟轨道设计中曲线外轨设计超高按表6超高计算值设置。表6 无砟轨道地段曲线外轨设计超高圆曲线半径R(m)超高计算值h(mm)120090140080160070180060200055300035无砟轨道曲线地段外轨超高在隧道内通过轨道结构的道床板实现。(五) 无砟轨道结构高度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在隧道内的结构高度为515mm。轨道高度为内轨顶面至内轨道床板底面的距离。(六)双块式无砟轨道横断面示意图图2 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标准横断面图(有仰拱地段)图3 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标准横断面图(明挖暗埋地段)(七)有砟轨道无砟轨道的过渡段设计本设计范围内轨道结构存在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之间的过渡。在过渡段内两股基本轨之间设置两根长度为25m的标准轨作为辅助轨,基本轨与辅助轨之间的中心距为520mm;辅助轨在无砟轨道部分长为5m,有砟部分为20m;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过渡段轨枕采用图号“通线20082201”中的过渡段轨枕。过渡段基本轨扣件采用WJ-7A型,辅助轨扣件采用图号为“研线0607”的扣件。(八)无砟轨道综合接地轨道中接地钢筋利用道床板内结构钢筋,取道床板上层三根钢筋(中间一根和两侧各一根)作为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单元设置一根横向接地钢筋。纵横向接地钢筋交叉点应焊接,接地钢筋不得构成电气环路。接地钢筋与其他钢筋交叉时应进行绝缘。道床板接地端子应尽可能靠近信号预埋接地端子的位置,道床板内接地端子与道床板内纵向接地钢筋进行焊接,纵、横向接地钢筋也焊接,单面焊长度不小于100mm,双面焊长度不小于55mm,焊接厚度不小于4mm。(九)无砟轨道铺设精度表7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项目高低(mm)轨向(mm)水平(mm)轨距(mm)幅值444+3,-2测量弦长10m六、无缝线路设计本设计范围一次铺设无缝线路。(一) 设计锁定轨温1. 设计原则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根据气象资料、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计算确定,并满足桥上无缝线路的断缝检算要求,同时还满足相邻单元轨节间的锁定轨温差不大于5,同一单元轨节左右股钢轨锁定轨温差不大于3,同一区间内单元轨节的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差不大于10的要求。2. 设计锁定轨温(1)沿线气温广珠铁路沿线极端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1.9,沿线轨温情况如表8所示。表8 沿线地区轨温表历史最高轨温()历史最低轨温()设计锁定轨温()锁定轨温变化幅度范围()58.5-1.933(30)±5注:表中括号内为无砟轨道地段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2)设计锁定轨温本次设计对桥上无缝线路的钢轨强度、稳定性和断缝值进行了检算。锁定轨温根据对长轨条内强度、稳定性、断缝值等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在本项目设计范围内左、右线按同一锁定轨温设计。设计锁定轨温和锁定轨温范围见表9:表9 设计锁定轨温和锁定轨温范围表起点里程终点里程设计锁定轨温锁定轨温变化幅度(±)锁定轨温变化幅度最大温升最大温降最高轨温最低轨温DK0+00033.0 538.00 28.00 30.5039.90大田站DK3+60033.0538.00 28.00 30.5039.90西江特大桥DK72+790.8633.0538.00 28.00 30.5039.90竹蓢特大桥DK87+897.7331.0536.0026.0032.5037.90杜坑特大桥DK107+314.8130.0535.0025.0033.5036.90江门隧道DK109+415DK118+60030.0535.0025.0033.5036.90东头围特大桥DK123+675.4630.0535.0025.0033.5036.90虎坑特大桥DK132+781.3731.0536.0026.0032.5037.90康岭中桥DK146+385.7233.0538.00 28.00 30.5039.90高栏港站DK186+60033.0538.00 28.00 30.5039.90DK187+60033.0 538.00 28.00 30.5039.90注:不同锁定轨温的分隔点以就近的施工单元轨节接头为准。(二) 单元轨节布置1. 轨条布置本项目无缝线路由长轨条组成(含与正线焊接的无缝道岔),长轨条一般由若干条单元轨节焊连而成。单元轨节长度根据线路条件、工点情况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一般为10002000m,最短不小于200m 。无缝道岔中单组或相邻多组一次锁定的道岔及其间线路组成一单元轨节。除伸缩调节器附近外,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施工组织情况,在本施工图文件基础上作合理调整。本设计未考虑配轨,施工时应根据联合接头位置等进行配轨。配轨应尽量减少联合接头数量,同时应注意单元轨节两股钢轨的接头相错量不得超过100mm,对单元轨节内联合接头相错量不做要求。其中在广珠下行线无缝线路长轨条起点与50kg/m道岔之间设置缓冲区(3根25m、60kg/m有孔钢轨,1根12.5m长60-50异型轨)。无缝线路长轨条与缓冲轨之间、两缓冲轨之间的预留轨缝值,满足最高轨温时不顶严(轨缝大于零),最低轨温时最大轨缝不超过构造轨缝18mm,以使螺栓不受弯剪作用。缓冲区预留轨缝值按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附录G计算。长轨条与缓冲区标准轨间预留轨缝为5mm,缓冲区内标准轨间预留轨缝8mm。2. 胶接绝缘轨本设计范围内,一般在进站信号机附近及岔区内设置胶接绝缘轨。胶接绝缘轨符合胶接绝缘钢轨技术条件(TB/T 2975),其钢轨钢种、类型与区间线路钢轨相同。两股钢轨的绝缘接头应相对铺设,绝缘接头夹板端头距轨枕边缘不小于100mm。胶接绝缘轨的具体数量、位置由信号专业提供。3. 焊接钢轨焊接采用闪光焊,焊接质量、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轨焊接接头技术条件(TB/T 1632)的规定。所有焊接接头必须进行轨底打磨处理。焊接接头面几何尺寸标准应满足表10要求。同时道岔内及两端与区间线路连接的钢轨锁定焊采用铝热焊。表10 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mm/1m)项目闪光焊铝热焊顶面+0.3,0+0.3,0内侧工作面+0.3,0-0.3,+0.3底面+0.3,0+0.3,0(三)桥上无缝线路1. 设计原则桥上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按一致设计。结合桥梁梁跨设计及桥上无缝线路检算情况,考虑钢轨附加作用力,根据计算确定在大跨度连续梁范围内的钢轨伸缩调节器以及小阻力扣件的设置。梁上设置曲线型伸缩调节器。曲线型钢轨伸缩调节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曲线型钢轨伸缩调节器及铺设、养护维修技术条件(TGW35-95)的规定。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与两端区间线路钢轨同轨型、同钢种,尖轨采用AT轨。2. 小阻力扣件及伸缩调节器设置情况(1) 本设计范围内,通过检算,共铺设钢轨伸缩调节器 10组(左线7组,右线3组),均设在桥上。(2)铺设钢轨伸缩调节器地段表 表11 铺设伸缩调节器地段表项目起点里程终点里程附注左线西江特大桥DK73+772.41DK73+784.91直线上单向西江特大桥DK74+257.91DK74+279.91直线上双向西江特大桥DK74+968.01DK74+980.51直线上单向江门水道特大桥DK125+508.34DK125+520.84直线上单向江门水道特大桥DK125+827.54DK125+840.04直线上单向虎跳门特大桥DK154+508.675DK154+521.175直线上单向虎跳门特大桥DK154+866.175DK154+878.675直线上单向右线西江特大桥DK73+772.41DK73+784.91直线上单向西江特大桥DK74+257.91DK74+279.91直线上双向西江特大桥DK74+968.01DK74+980.51直线上单向(3)桥上小阻力扣件设置具体位置如表12表12 铺设小阻力扣件地段表(左、右线)项目起点里程终点里程附注左线白泥河特大桥DK5+814.23DK6+223.83北江特大桥DK39+237.70DK40+262.74西江特大桥DK73+671.31DK73+772.41西江特大桥DK74+146.16DK74+257.91西江特大桥DK74+279.91DK74+393.96西江特大桥DK74+853.96DK74+968.01江门水道特大桥DK125+372.91DK125+508.34江门水道特大桥DK125+840.04DK125+965.44虎跳门特大桥DK154+303.275DK154+508.675虎跳门特大桥DK154+878.675DK155+004.075右线白泥河特大桥DK5+814.23DK6+223.83北江特大桥DK39+237.70DK40+262.74西江特大桥DK73+671.31DK73+772.41西江特大桥DK74+146.16DK74+257.91西江特大桥DK74+279.91DK74+393.96西江特大桥DK74+853.96DK74+968.01附注:小阻力扣件类型为“石龙桥小阻力扣件”。(四)隧道地段无缝线路长大隧道内距隧道口200m范围内的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宜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一致,隧道内相邻单元轨节的设计锁定轨温宜按锁定轨温差不大于5逐渐过渡。隧道口轨温过渡段应加强锁定。(五)岔区无缝线路本设计中正线道岔大部分为12号无缝道岔,岔区各接头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焊接或胶接;道岔内以及道岔与区间钢轨的焊接采用铝热焊。本设计范围在北江特大桥等桥上摆放有道岔,因此本设计要求无缝道岔在桥上的布置按照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报批稿)执行:1.正线无缝道岔尽量布置在一联梁上,道岔不允许跨越梁缝。正线道岔全长范围内的梁部采用连续结构。桥上道岔尖轨及心轨尖端和跟端距梁缝不小于18m。2.站线道岔在困难条件下,道岔连接部分可跨越梁缝,但应满足尖轨尖端、尖轨跟端、心轨尖端、心轨跟端距离梁缝不小于18m的要求。3.铺设道岔的桥梁跨度不宜大于48m。4.除桥梁采用刚构外,梁上的工地焊接接头、钢轨胶接绝缘接头以及钢轨冻结接头应离开桥墩中心至少2m。5.两相邻连续道岔梁之间宜插入一跨或两跨简支梁,以减少钢轨与墩台的附加力。6.道岔不应设置在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并不宜设置在路堤与涵洞、路堑连接处的过渡段上。图4 桥上无缝道岔布置图(六)基桩、位移观测桩布置1. 基桩布置本项目在江村编组站内京广线上行线改线地段埋设基桩。基桩的埋设按照直线地段每150m、平面曲线及竖曲线地段每20m设置一对,曲线上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点和道岔中心、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各增设一对,其中竖曲线与平面曲线重合地段不重叠设置。基桩的测设精度与线路测量精度相同。2. 位移观测桩(1)位移观测桩是无缝线路养护的重要标志,位移观测桩应满足牢固、可靠、易于观测和不易被破坏的要求。(2)位移观测桩设于线路两侧对称布置,并且桥上位移观测桩设置于桥梁固定支座附近稳固的桥面系支架上,设置高度高于轨面5cm,标记必须稳固、耐久、可靠、便于观测。(3)按单元轨节等距离设置位移观测桩,桩间距离不大于500m,单元轨节不足500m整倍数时,可适当调整桩间距离;岔区按每组道岔5对设置, 在道岔前、道岔后、限位器、距离道岔前后50m处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设置如下图所示: (a) 单元轨节位移观测桩布置岔头位置5050(b)单组道岔位移观测桩布置 (c) 多组焊联道岔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单位:m)注:1.图中“· ”表示位移观测桩,“×”表示单元轨节始端或终端;2.图中A、B、C分别表示在岔头、限位器、岔尾的对应位置设置位移观测桩;3.两组道岔之间距离大于50m时,应在中间设位移观测桩,小于50m时可不设。图5 位移观测桩布置图(4)单元轨节起终点的位移观测桩尽量与焊接接头对应,纵向错动量不得大于30m,位移观测桩间相对位置应保持基本不变。(5)位移观测桩必须在无缝线路锁定前完成设置,并在现场进行编号,编号应标记清晰、耐久。(6)位移观测桩采用混凝土桩,要求如下:混凝土强度为C20,截面200mm见方,高700mm,其中十字支架埋于桩顶面下20mm,埋深在地面650mm,基准轴为18mm圆钢,调节钢筋为12mm圆钢,位移观测桩制作如下图4所示。图4 位移观测桩(7)在位移观测桩顶面进行编号,先刷一遍红油漆作为底色,在上面喷(刷)印桩号及单元轨节号。长轨锁定后,应立即在钢轨对应位置用红色和白色油漆进行钢轨标记,标记内容包括锁定日期和锁定轨温。标记应清晰、可靠、耐久。七、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一)护轮轨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 10082)第13.0.3条、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第3.3.8条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汇编中的规定,下列地段设置护轮轨:(1)全线所有特大桥、大中桥;(2)桥长大于或等于10m,且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600m,或桥高(轨底至河床最低处)大于6m的小桥上;(3)墙顶高出地面2m且连续长度大于10m和墙趾下为悬崖陡坎或地面横坡陡于1:1、连续长度大于20m的山坡,以上路基地段及其两端各5m范围内,应在靠山一侧铺设单侧护轨。如下图5所示。图5 设置单侧护轨示意图护轮轨采用50kg/m钢轨。护轨顶面不得高于基本轨顶面5mm,也不得低于基本轨顶面25mm。(二)线路及信号标志的设计说明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 10082)正线设置下列标志:公里标,半公里标,曲线标,圆曲线、缓和曲线的始终点标,桥梁标,坡度标,线路标桩、用地界标及行政区界标等。线路标志(用地界标、位移观测桩除外)按计算里程方向设在线路左侧,双线区段须另设标志时,应设在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线路标志(用地界标、位移观测桩除外)、信号标志(警冲标除外)应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2m处;不超过钢轨顶面的标志,可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1.35m处。用地界标应设在铁路两侧用地界上,直线每200m、曲线上每50m及地界转角处应各设1个。信号标志(除警冲标外)应设在列车运行方向左侧。警冲标设在两会合线路线间距离为4m的中间;线间距离不足4m时,设在两线路中心线最大间距的起点处。警冲标的设置应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规定。为确保运输安全,增加标志的显示距离,线路及信号标志应采用反光标志,并符合线路及信号标志(TB/T 2493)的规定。线路及信号标志的数量根据实际计算得出。(四)正线轨道常备材料表16 正线有砟轨道常备材料数量材 料 名 称备料数量备注a型混凝土枕628根每单线千米2根混凝土枕扣件及其垫板1570套每单线千米5套断轨急救器314套每单线千米1套鼓包夹板314套每单线千米1套胶接绝缘钢轨36根每领工区4根(两端有孔和两端无孔各2根)短轨18根6.0m钻孔及7.0m无孔每工区各备1根接头螺栓及垫圈3768套每千米12套接头夹板36块每工区4块钢轨伸缩调节器整组钢轨伸缩调节器1组轨道部件每1100组备1组轨枕1组每1100组备1组尖轨1对每种型号每120组备1对基本轨1对每种型号每120组备1对表17 正线无砟轨道常备材料数量材 料 名 称备料数量备注双块式轨枕38根每单线千米2根WJ-8型扣件及其垫板95套每单线千米5套过渡段过渡段辅助轨扣件及垫板5套每120处5套过渡段基本轨扣件及垫板5套每120处5套过渡段轨枕2根每120处2根八、施工注意事项1.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施工工艺、方法,所有施工均应符合、达到相应的标准、规范的要求。2.位移观测桩必须在铺轨锁定前预先埋设牢固,在单元轨节就位后或长轨条拉伸到位锁定后,立即进行标记。3.施工锁定相邻单元轨节间的锁定轨温差不应大于5,同一单元轨节左右两股钢轨的锁定轨温宜基本一致,且最大差值不得大于3。由于连续轨条长度较长,当轨条跨越两个施工单位时,施工单位间应加强沟通,根据施工条件等通盘考虑,协调施工锁定轨温。4.轨道整理及钢轨预打磨高温时不应安排影响线路稳定性的整理作业。进行无缝线路整理作业,必须掌握轨温,观测钢轨位移,分析锁定轨温变化,按实际锁定轨温,根据作业轨温条件进行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测量轨温”制度。线路验交前应使用打磨列车进行全线钢轨打磨。当轨温低于实际锁定轨温30以下时,伸缩区和缓冲区禁止进行整理作业。当轨温高于实际锁定轨温20以上时,禁止进行无缝线路轨道整理作业。5.安全施工措施调查了解施工工点的潜在安全隐患,制定对应制度,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措施和紧急救助方案,确保人员、设备、通行车辆的安全。非作业时,任何人不得在运营线上行走,横过线路要“一站、二看、三通过”。附件:1.铺设钢筋混凝土枕、木枕地段表2.单元轨节设置表3.轨道工程数量汇总表4.线路标志及信号标志表5.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