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腾越文化与腾冲地理环境的关系.doc

    • 资源ID:4251474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腾越文化与腾冲地理环境的关系.doc

    论腾越文化与腾冲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古老而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跨越崇山峻岭迤逦而来,从这里向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广阔地域延伸。历史文化名城腾冲,是这条古道通往国外的边境口岸,是西南内陆最先对外开放的地区。几千年来的商贸、文化交流,使这个“极边第一城”成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成为翡翠集散中心,成为云南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成为云南第一侨乡。中原文化、外来文化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越文化,使腾冲以“文献名邦”著称于世。古道悠悠,串起无数流光溢彩的名城胜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本文试对腾越文化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做一定的分析,以期对腾越文化的科学开发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腾越文化地理环境关系 文:寸玉洪彭安菊 一、中关键词语的界定: 腾冲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腾冲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腾冲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腾越文化:是指腾冲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二:腾冲概况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隋唐置羁縻州,南诏置(车文)化府,后改藤充府,元宪宗三年(1253)设腾冲府。后几经更名,于民国2年(1913)改为腾冲县。民国31年(1942)5月,腾冲被日军侵占,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 历史上,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著名的“博南古道”就是从现在的四川成都经云南昆明、大理、保山,通过腾冲口岸转向缅甸的密支那、印度的华氏城(今巴特那)、巴基斯坦的咀义始罗(今拉瓦尔第)和阿富汗的布尔,进而通向前苏联的塔什干的一条繁荣兴旺的通道。1945年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就是在这条古丝绸道上扩建修通,车辆直通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使腾冲成为通往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重要口岸。自西汉以来,腾冲就成了工商云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1890年清政府同缅甸签订了滇缅商务条约,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在腾冲设立腾越海关。到清末和民国初年,腾冲商贸进入旺盛时期,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以腾冲口岸为依托的跨国商行和内陆各地分公司。以1930年为例,当时的进出口总值就达400600万两关平银,进口商品约200种,出口商品约80种,年进出口商品为89万驮,使腾冲成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和原料加工及轻工产品生产地。同时,商贸的发展也促进了腾冲民族工业的发展,1930年办起了“名扬烟草公司”之后,又相继办起了织布厂、火柴厂、制革厂、印刷厂、发电厂、电池厂、肥皂厂等。在中国历史上,腾冲还首开翡翠加工先河,众多的玉器加工作坊,众多的玉匠及精细的玉器,使腾冲成了东南亚著名的珠宝玉器集散地。1939年全县人口就超过30万人,“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资来”的说法就是腾冲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此外,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大批腾冲人到海外经商,侨居世界各地,使腾冲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商贸关系日益密切,不断扩大。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边缘,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0598°46,北纬24°3825°52,距省会昆明760千米,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217千米,国境线长148.075千米。县境内东西宽69千米,南北长137千米,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137.78万亩。全县有21(2001年前为22)个乡镇,224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273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60.8万人,有汉、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郎、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蒙古、基诺、水、满、布依等2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腾冲县在四周少数民族聚居地中,是唯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县。1984年,腾冲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和省级对外开放口岸;2000年,腾冲猴桥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一类口岸。腾冲是云南省的著名侨乡,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6万余人,分布在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 腾冲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县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4.8,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降雨量1470毫米,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腾冲资源丰富。境内森林面积393万亩,覆盖率为46.9%,活立木储量3613.7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15.7万立方米,居全国县级首位。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2000多种植物和珍稀动物,世界著名大树杜鹃花王和部分名贵药材就生长在这里。来凤公园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3年,腾冲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6个“资源林政管理示范县”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品位较高,金属矿有铁、锡、铀、铅、锌、钨、锰、铜、银、金等;非金属矿有硅藻土、硅灰石、高岭土等。铁矿储量为6500万吨,属低硫磷高品位优质矿床,平均品位为58%;硅藻土储量为4.7亿吨,约占全国国已探明储量的13;硅灰石储量超亿吨,属国内特大型优质矿产;天然矿泉水遍布全县各地。水利资源主要有龙川江、槟榔江、大盈江3大水系,水能蕴藏100多万千瓦,可开发水电50多万千瓦。 腾冲是我国大陆罕见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全县境内有高温沸泉、喷泉、气泉、冒气地面达80多处,温度在90以上的有10多处,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排列有序的火山锥60余座,有驰名中外的地热奇观“热海热田”。经国务院批准,腾冲火山、地热已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热海景区开发为主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省级旅游渡假区的各项建设正日趋完善。保存完整的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艾思奇故居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享誉东南亚的云峰寺等一大批人文景观。腾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决定了腾冲口岸的特殊性和较强的外围辐射力。 三、腾越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腾冲的文化资源优势主要根源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这两个方面。处于高黎贡山之西的腾冲,是西南极边之地,正当滇西与境外联结的古今通道上,距离东南亚和南亚较近,而离汉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较远,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穿境而过,火山、地热遍布,山川秀丽,物阜民丰,构成了腾冲人独特的生存环境;在历史上,腾冲是一个为历代王朝所重视的戍边重地,元明以来,大量的汉族移民通过戍边、屯垦、经商等形式遍布腾冲各地,而原聚居于此或后来迁徙进来的少数民族也仍有一部分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保留下来,与汉族人群杂居共处,文化上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又各袭传统,从而呈现出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等,都是表现了这些特点。随着汉族人群的大量迁入,汉文化也在腾冲这块土地上生根成长,四处传扬。由于它远离故地,为高山大川所阻隔,所以,还保留了汉文化早期的诸多事象和形态,其中有不少是内地已经消失或极少见到的,工艺方面如:人工抄纸、皮影靠子、油纸伞制作、打锡箔等,民俗演艺方面如洞经音乐、皮影表演、耍灯做会等;同时,由于紧邻异国,又处于古代对外交流的“蜀身毒道”和现代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上,过去人们要到内地得先出国,从而使腾冲较早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腾冲侨乡四布,成了一个以宝玉石为中心的多种商业的集散地,铸就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形态,如和顺乡和绮罗村的一些建筑,就展现着这样的风貌。如果与其他地区作一简单比较,腾冲文化资源的优势就更清楚了。与相邻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比较,它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奇姿异彩,但其优势在于有着深厚的汉文化传统,有着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原汉文化落脚于边地特殊环境的产物。同时,“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人群,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也呈现出了与民族自治地区不同的一些文化风貌。与中原汉文化比较,它没有随中原文化的变迁而变迁,而是在自己的地缘环境中,在与周边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形成了自身发展的态势,既保存着不少早期的文化事象,又中外融铸,自成一体。如:中国最具魅力名镇和顺,家族兴旺与浓厚亲情的文化积淀,和顺乡人约于明时由中原迁到此,有诗曰: 天予佳山水,五姓初结庐。 地造数百家,富庶有结余。 初为寸,刘,李,尹,贾五大姓,后又有张,赵两姓迁入,之后发展为十多姓。由军垦农业发展而壮大,由村变为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几百年来和顺人传承的是中原文化,儒释道文化,伊斯兰文化皆可找到痕迹。和顺人出生于斯,而长于斯,一定要成就事业于斯,是因为汉文化中的两个字“忠”、“孝”深植于此,“忠”是对国,“孝”是对祖宗。国家让他们“忠”心,宗族让其“孝顺”,和顺乡人的事业一是国家,二是宗族,所以他们一定要成就事业于斯,“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顺人世代积淀了汉文化的诸要素,他们为家国所牵,丝丝缕缕。走出和顺的一天,他们就肩负着回乡光宗耀祖的使命,就怀着成就事业的信念,更多的抛妻别子,怀着割不断的儿女私情。生于斯,长于斯,结果是牵挂于斯,必然使其归于斯。远离异乡它国的华侨以“和顺乡”这个共同的根纽结起来,但“和顺乡”中的乡情结并不止于土地的依恋,而是各种不同情形的宗族意识与亲情意识的载体,宗族意识与亲情意识是“和顺乡”的根上之根,用“和顺乡”纽成的组织依靠了这些根的网而运行,变化。“和顺人”通过宗族意识,亲情意识吸取营养,深扎不枯。 此外,在腾冲开发建设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若干具有广泛影响,乃至国际意义的重大事件,留下了众多有价值的史迹,形成了深厚而独具优势的历史文化。例如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就在腾冲出境,而今还有不少深陷着马蹄印的路段在诉说着数千年的历史;高黎贡山西麓的“蛮酋古城”罗古、罗密,狼牙山的“西京城”等“土围子”,揭示着早期开发腾冲的多元文化态势;明清时期为“威定边疆”所设的“八关九隘七十七卡”,就有相当一些处在素为西南门户的腾冲地段,如古永隘、明光隘、滇滩隘等,以及槟榔江沿线的“上七卡”、“中八卡”和“下十卡”等,其中位于槟榔江与棕包河、黑泥塘河交汇处的“得胜雕”,石堡高矗,残垣依在,弩孔森森,至今仍不失当年威仪;近现代以来,腾冲起义的枪声,同盟会员先贤的足迹遍及腾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了日寇的铁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腾冲作为中国第一个依靠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全歼日军而获得解放的城池,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而今当人们俯仰在国殇墓园,或在古建筑的廊柱上剔抚累累弹痕的时候,无不唤起一种深沉庄严的历史感。这既是一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又是一份优势突出、潜力无限的文化旅游资源。总之,腾冲文化生长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之中,深厚的历史积淀、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与外来的影响同时并存,处在一种既开放又封闭,既变化又停滞,既交融又独立,这样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形态之中。从现代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上的开放、变化、交融是一种优势,而封闭、停滞、独立也未必就是劣势,它因此而保留了更多传统的东西,若能加以合理的发掘和引导,也可能转化为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开发发挥作用。当然,一种文化资源优势既表现在显形的方面,也有诸多隐性的内质尚待发掘。文化的显形与隐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但却曲折隐晦,难以一眼洞穿其中的奥秘,需要加以具体分析,综合地看待。在一个文化事象中,一旦充分发掘其隐性的内涵,显形的文化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对于腾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应同时从显形与隐性两方面着眼,其重点是: 1要让各种有价值的文化事象传承下去,使之后继有人。由于腾冲独特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使得一些在中原地区已经绝迹或很难得见到的文化事象至今还在苟延残喘地生存着,但其中有许多也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境和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在固东镇刘家寨,传了好几代人、曾经闻名遐迩的皮影班子,现在只剩下57岁的刘永周一人会制作皮影靠子,只有2个人会表演皮影戏了。而刘永周有2个儿子,本也是喜欢造型艺术的,却因为做皮影赚不了钱,而转行去搞泥塑。固东镇甸苴村委会的荥阳村本来是一个制作传统油纸伞的专业村,已经延续了200多年,传承了9代人,可是由于油纸伞的工序复杂,制作费力,卖价却很底,而今全村会制作的仅有5个人,其中有3个是70岁以上的老人。71岁的老艺人郑应楼自己估计,如果这样下去,再过35年,这门手艺可能就会全部消失掉了。像上述两种文化事象应该给予投入扶持,及早抢救,使之传承下去,同时也要花力气帮助他们开拓市场。 2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挖掘出各种工艺、演艺和民俗活动等文化形态的隐性内涵,变革其显性形式,使之不仅仅为当地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走向市场,通过引导,加以提升,使之从一种生活形态变为一种艺术,使之增值,反过来又让这些文化形式获得自养和自传承的动力。如上述的皮影和油纸伞,它们都曾经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娱乐形式和生活用品,但由于受到电影、电视等形式的冲击,受到了新型洋伞的冲击,如果还让它们自生自灭地一如既往,它们的消失只是迟早的事。而如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扣住旅游开发的契机,充分发掘和张扬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变革其形式,使之成为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观摩形式,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那么它们就将获得新的生命。同样,腾冲的洞经音乐也需要借鉴丽江“纳西古乐”开拓成功的经验,充分挖掘其隐性内涵,揭示其美学意义,去开发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 3要结合腾冲旅游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开发特点,对一些自然景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同时,将一些文化资源改造、提升、开发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腾冲地灵人杰,得天独厚,火山、热海、湿地、流泉以及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独特而丰富,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和文化强县的口号,建造了许多必要的文化旅游设施,甚至以大手笔修建了一个在国内其他县级单位所难以见到的文化广场,连续5年举办了“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致使目前腾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开发中,却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自然景观、轻文化景观,重外在形式、轻文化内涵的不足之处。这也说明,在旅游开发中,文化建设和软件建设的难度更大的道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既要有形也要有实,只有形实相符的文化景观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两者同时并重,成为旅游的双翼,其旅游业才能飞腾得更高更远。 实际上,腾冲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可以开发为文化旅游景观,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利用。就说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战争,它使腾冲遭到了空前的劫难,损失惨重,几成焦土,但是随着硝烟的飘散和人类和平乐章的奏起,经过岁月的洗礼,战争的历史可以变成一笔无价的财富,战争留下的战壕、弹痕,乃至断壁残垣,都可能成为人们追往思今的旅游胜地。在调查中,我们很遗憾被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古城早已经被彻底拆除,不见了踪影,要不然这破旧的古城本身就是最有魅力的旅游景观。不过,而今在城中的文庙、药王宫和英国领事馆等古旧建筑的廊柱上,还留有许多枪炮弹洞,我们很担心它们将来在古建筑修复时会被覆盖或清除掉。腾冲的这些古旧建筑固然宝贵,但重大历史事件留下来的疮痍也弥足珍贵,希望好好保护,相信它们迟早会变为财富的。 马帮文化 中缅贸易发展到清末及民国时期,已进入鼎盛阶段,腾冲至密支那、八莫、南坎、保山等各路线,商旅货运往来十分频繁,据1922年腾冲商会统计:进口商品棉花2000驮、棉纱40000驮,还有煤油、干鱼、靛精、雨伞和日用百货亦近10000驮;出口商品有石磺、黄丝、细麻线、斗笠、干铒丝等土特产品,大量的商品均以腾冲为集散中心,未通公路以前,全靠骡马运输,其历史久远矣。 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水沙漠之舟骆驼,那么南方丝绸之路由主要是靠山地之舟马帮。马帮的史远在汉唐时期就已存在,数千年来,在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古道上,一道道江河上,马帮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像接力赛一样,担负起货运重任,马帮既要克服沿途的山高水险、风雷雨电、瘟疫瘴毒还要经受兵匪的阻挠抢劫,官商的盘剥刁难,还有各帮之间和利害冲突,等等。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一种艰苦的事业,但由此也就孕育了边地的马帮文化,马帮文化自成一体,有其固定的模式,其中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行业忌讳、骡马装饰等,它在各种文化类型中独立突出,形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和流动的“小社会”。 腾冲的马帮,除了平时承运各商号的物资外,还对地方尽一些义务,尤其在危难时期,马帮深明大义,为家乡、为国家做好事,资料表明,1933年、1940年两次从缅甸八莫将数千驮“平粜米”运入腾冲,而运费只收最低价,腾冲沦陷期间,下北、小西、中和的马锅头邵常春、林正翠、肖武时、张连炳等,曾冒生命危险到城郊观音塘、和顺、绮罗抢运物资到保山。反攻腾冲时,大批马帮支援远征军20集团军和腾北抗日政府,驮运粮秣、弹药不计其数。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妯锅头最初以赶马驮运为业,而后成为马帮文化的主角,但由于马锅头与商家频频接触和往来,便受到商贸文化的影响,所以不少人逐渐做起了生意,渐渐地从马锅头变成了大商贾,从马锅头变成了大老板,其中蕴含了文化和思维的转变。侨乡文化、翡翠文化、马帮文化,这都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特色腾越文化的主体部分之一,这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特色文化。南方丝绸之路,全程也好,其中的永昌道也好,腾越道也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称“丝路文化”,对侨乡文化、翡翠文化、马帮文化来说,其渊源关系,前者可称为“母文化”,后三者可称为“子文化”,因为这三种文化都因丝路(古道)而导致,笔者如此理解,实在粗浅,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学者。(彭安显) 侨乡文化 侨乡,即华侨之乡,腾冲的侨乡不仅仅是和顺、绮罗、洞山等地,就腾冲全县而言,有华侨者,涵盖全县,没有华侨的村落,在腾冲很少很少,有关资料表明,现有腾冲华侨华人14万人,分布于亚、欧、美、澳各大洲23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15000余人,和顺是侨乡的典型代表,现有在外华侨10000多人,归侨、侨眷4000余人,至于从遥远的古代,千百年来,究竟有多少腾冲人到过异地这就无法统计了,只能说是很多很多,如是没有大量的腾冲人到国外谋生存、求发展,那么也就没有南丝绸之路腾越段及对外的沟通,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前,在腾越,大量的人离乡背井,往往返返,世代传承,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侨乡文化。侨乡文化不只在生活中渗透着域外风情,同时也十分注重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各顺土主庙、文昌宫等,你如果走到和顺,那里的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会使你赏心悦目,十分惬意,侨乡是鱼米之乡、商贸之乡,这些无非是侨乡文化的表层,它富含着更深层,还期待着开掘、研讨和利用。(彭安显) 玉石(即翡翠)文化 南丝绸之路的开通,为玉石大宗进出腾冲开了方便之门,早在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永昌徼外蛮掸国王雍由调即“遣重译奉国珍宝”晋见东汉王朝,此系见诸于记载的第一次玉石输入,作为贡品,从汉以来玉石就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内地,经过两千年的交流,通过南丝路腾越段延伸出去。玉石大量流入滇西及内地,自然是以腾冲为主要集散地。 缅甸玉石主要产于缅北猛拱一带,即掸国,玉石有红、绿、青、黄、紫、白、黑等多种颜色,红者为翡,绿者为翠。缅甸玉石厂的开采、投标多为腾冲商人包揽,可见,腾冲人对缅甸玉石的采掘和贸易有着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人们喜爱玉器,主要在于它的装饰价值与宝贵价值,在清代“上自后妃命妇,下及平民仕女,莫不以金玉翠珠为饰”。如今爱玉者,在民间仍不乏其人。 腾冲人常讲:穷走夷方急走厂,“夷方”即指东南亚异域,“走厂”指的就是去玉石厂打工,这是腾冲人因家贫急用钱文或因世道变乱及其他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往往行之有效,不少腾冲人为些而脱贫致富,诚然也有人在沦为乞丐,惨死异域,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玉在腾冲经过加工,销售于昆明、贵州、广东、上海、香港等地,经济价值上升到很高的程度,故腾冲从玉者十分普遍,玉石加工具有一定规模,有英国人在其游记中写道:“某长街为玉器行所开,玉石昼夜琢研不缀,余等深夜过之,犹闻蹈轮转床,声声达于百页窗外”。玉石手工人作坊和市肆商店很多,据民国时期修纂的腾冲县志稿载:“宝货行有14家,解玉行有33家,玉肚眼匠27家,玉细花匠22家,玉片工匠31家,玉小货匠37家。”玉匠超过3000人,形成专业化街道,此外,还有“散居于城郊绮罗、谷家寨、马常等名乡村者,尚有三、四十家,以车眼小匠为多。”不少腾冲优为缅甸玉石厂的商家,对玉石厂生产的玉石承揽包收,如“洪盛祥”商号的董廷珍就连包了十数年,与他情况相似的还有张宝廷、寸如东、李寿郁等,他们都是腾越华侨的巨商,南丝绸之路腾越段是他们反复过往和致富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致富兴衰的历史见证。 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等。以及遍布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缤纷的花朵,盛开在腾冲这片如诗如画的热土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越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和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是其中最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清音缥缈谈洞经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云南。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民屯的重要目的地。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这些乐曲既保持着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的腾越古乐。 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曲种,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因为洞经音乐一直是祭拜文昌帝君、关圣人、孔圣人的庙堂音乐,所以历史上洞经会的参与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它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而得名,谈演经典时奏唱的诗赞音乐,习惯上称之为“洞经音乐”。 洞经何年由何地经何人传入腾冲,在腾冲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县城洞经据说是明正统年间,腾冲石城竣工举行庆祝活动,从大理请来一堂洞经助兴,此为城保洞经之兆始。和顺洞经据载系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蒋拔所授。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尽管传入途径各异,但各地洞经的曲牌、乐队、配置、演奏风格等都大同小异。 腾冲洞经的演奏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等相组合。洞经会谈演唱诵的经籍主要有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称“文经”、“武经”。曲牌分腔曲与乐曲两类,曲调名称来源于唐宋词牌、元曲,以及明清时调小令,也有少数道乐曲牌。总数为四十多支。演奏方式以经典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代表性曲子有大舞队、锁南枝、一江风、鲜花腔、咒腔、大洞腔、京八卦等。大舞队是洞经奏乐调,原为古代祭祀、重大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的礼乐,全曲气氛热烈、隆重;锁南枝与一江风、鲜花腔等,都是玄灵文昌大洞礼献十供养科仪中必不可少的曲牌。被称为宝供养,旋律优美,闻之如沐春风。鲜花腔在十供养中被称为花供养,高亢嘹亮;咒腔也叫大洞经神咒,是整部经典的总结性曲子,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历史上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有洞经组织活动。解放后,曾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恢复正常活动。近年来,腾冲城乡洞经组织恢复、发展较快,已有腾越镇城保桂乡会、洞山桂乡会,和顺桂乡会,界头洞经会,马站三联(碗窑)洞经会,固东刘家寨洞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团及腾冲洞经乐团、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组织在活动。 动静俯仰影人情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是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据皮影艺人讲,腾冲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从目前所知的文字记载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由于流传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情趣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腾冲皮影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艺术风格迥异的流派,“西腔”靠子(供表演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当地俗称靠子)小巧精美,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东腔”靠子高大庄重,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 曾几何时,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俗内涵,在我县众多的民间艺术中鹤立鸡群,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并经常到临近的梁河、盈江、瑞丽及缅北华侨聚居区演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受影视、录像、互联网的冲击,皮影的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改散,艺人纷纷改行,靠子束之高搁或逐步散失。时至今日,真正能进行皮影制作和表演的,仅存固东刘家寨皮影队。只有他们仍固守着这方静土,顽强地为这一古老艺术保留着最后的种子。

    注意事项

    本文(论腾越文化与腾冲地理环境的关系.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