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礼记二则》课件.ppt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B远水难救近火,_。(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12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矜寡孤独()男有分()【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_。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儒,仪 礼,儒 家,仪礼,周礼,小戴礼记,孔子和弟子,修身作人的准则,礼制、礼仪,解释仪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yo,qing,yu,xio,zhng,字词积累,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课文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不通,理解不了,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教导,表示推测,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和学的关系。,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内容解读,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分析,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写作特色,虽有嘉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课堂小结,实践出真知教学能相长,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词句巩固,通假字,古今异义,A.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用作动词,吃。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用作名词,好,好处。,C.弗食,不知其旨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吃。,学,学学半,同“敩”音xi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人不知而不愠不知其善也,了解,理解,知道,知,一词多义,A.弗食,不知其旨也。,B.其此之谓乎?,(判断句,“也”表判断),(倒装句,宾语“之”前置),特殊句式,课外积累,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开头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写作背景,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礼记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五经”: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j,m,gun,fn,w,shun,1天下为公wi 2选贤与能 j 3讲信和睦m 4矜 gun 5男有分fn 6货恶其弃于地也w 7编纂zun 8门闩shun,正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通“举”,动词,以为亲,只,以为子,职分职业,女子出嫁,培养,施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憎恶,造反、害人,兴起,从外面关闭的门,理想社会,因此,私藏,发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要去收贮他),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全文翻译,“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民族、民生、民权,孙中山,“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能否说说你对下列词句的理解?,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耕,女有归。,外户而不闭。,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yo,zhng,yu,xio,j,m,fn,gun,w,最好的道理,不,困惑,培养,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兴起,C,D,B,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然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2)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4)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7根据提示填空。(1)虽有嘉肴中重视实践,要求把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2)大道之行也中与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_。(3)大道之行也中说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应该人尽其力的句子是:_。(4)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句子分别是:_。,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故外户而不闭,A,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10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2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简要说明。有。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二)(福建中考改编)【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奚:怎么,味美,反思,这,这样,跑,B,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17【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相类似的句子是:_。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现在)春风温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3)老王为儿子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一副对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参考译文】师川外甥奉议郎: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思念你。(现在)春风温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做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又想进一步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把室内打扫干净并焚香,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能理解言语中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我把道理都详尽地告诉你了。,18(贵港中考)社区开展“弘扬家风”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下面古代育人小故事体现了什么家风?曾子杀猪:_岳母刺字:_(2)“孝顺”“邻里和睦”等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的家风。请将下面关于“孝顺”“邻里和睦”的名言补充完整。A羊有跪乳之恩,_。B远水难救近火,_。,讲诚信,尽忠爱国,鸦有反哺之义,远亲不如近邻,(3)老王为儿子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一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寄托了老王对儿子怎样的希望。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毋忽过青年培养良好的品格,珍惜时间,趁年轻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