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探讨.doc
希望月报2007.10一、母语文化的边缘化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为3亿,接近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数的总和。就英语专业而言,从为数不多的英语专业学校,猛增至目前的600所左右。这么一个庞大的英语学习队伍,令人叹为观止。更有甚者,英语考试可谓伴随着国人的一生,从少儿英语考试到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职称考试等,考试门类齐全,既有“剑侨”、“托福”,又有“雅思”、“GRE”等,每一次考试都加深了国人对英语的重要性的认识。而面向国人的母语水平考试又有多少?以2003年底刚刚起步的旨在引起全社会对母语学习的重视、促进评议教学改革而进行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为例,原本设在全国11个省市、19个考点城市的2005年3月27日的测试,只有11个考点正常开考,其余8个城市的考点由于报考人数未达到考场30人标准而被取消。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在“西风颂”的伴随下,国人们效仿西方人,吃着洋快餐,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二、传承母语文化的危机反思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和母语及母语文化边缘化现状,就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风暴的旋风下正面临传承危机,令人担忧。历史上,母语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有影响中国及世界文化几千年的孔孟思想。如果说西方智者耗时一千五百年撰写出来的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和新约)给西洋文化烙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儒家的“四书”、“五经”则是东方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璀璨的一页。17至18世纪传播至欧洲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使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固有的社会形态,加之部分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否定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遭到动摇。尽管儒家文化中的独特语言还只言片语地保留在人们表达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之中,但已是岌岌可危。当今中国的外语学习者通晓潘多拉的盒子、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而对孔子孟子了解甚少,对母语文化缺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事实上,语言是有共性的,世间万物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外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教授或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从比较中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知识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在母语及母语文化四面楚歌的今日,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反思外语教育中忽视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的问题,走出外语教育的误区,把传播母语文化当作义不容辞的天职。三、经济繁荣促进文化强盛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的,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是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使得农业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儒家思想始终左右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然而,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使得西方的工业文明取代了原有的东方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作为历史被逐渐淹没。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存方式的地位日趋下降,传统的私塾、书院已被各类学校所取代,原本在农村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举人、秀才已不复存在,家族结构也丧失了先前的文化含义,人们对婚姻、家庭、老人等问题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与其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密切相关。美国在今日世界的“超强”地位是由其雄厚的资本、高超的科技、强悍的军事作后盾。而我国的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的生产水平、生产方式、国民的生活水平还不很高,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还很缓慢,我们的国民素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离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1973年,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预言,20年以后,“经济会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现的生活方式”。他的预言在中国得到了验证。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文化中心地,现在成了发达国家的商品加工地,中国自己的品牌很少,挣的只是国际品牌的加工费。经济和文化相辅相成,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中国的文化就没有竞争力,而文化的强盛又转而带动经济的繁荣。四、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现代化过程中,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中,国人对跨文化交流应采取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在传统母语文化失去了其往日恢宏的今天,我们既要认识到传统母语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脱离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极力弘扬儒家思想中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积极一面,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体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关系的和谐,在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它们是我们保护生态,创造美好家园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领导人用来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完全相同。“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个体各自的特性,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事实上,当今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也存在需求。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睿智地发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被全世界吸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学说被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看作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药。我们要摆脱阻碍经济规模化、市场化和管理化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克服阻碍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心理;打破阻碍民主风气形成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作风。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但不等于复古;我们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但要在扬弃中进行。在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同时,认同差异与包容多元,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既然是交流,就要在吸收、认可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探讨童艳玲(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摘要:原本用于描述语言功能性障碍的“失语”一词,自上个世纪以来不断被移植到了文化与文学领域,本文主要论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理论探索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