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doc

    • 资源ID:4239643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doc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 一、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分析2006年诗歌鉴赏题选用了张籍的凉州词。第(1)小题侧重从形象方面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考生要总结出诗句中所表现的景象。第(2)小题侧重从表达技巧方面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骚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答题案例。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大部分写实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景物由实到虚,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分手后情景为虚景。设题与课内知识相衔接。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诗歌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要语句的能力。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答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第1问考查考生通过比较对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水平的总体认识,第2问则要求考生对诗中“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的艺术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前一问以评价为主,后一问以鉴赏为主,两个问题均允许考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就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明显的梯度感,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题的空间。 二、知识储备 边塞诗大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边防将士为保卫疆土的英雄气概,在其中又融入了山水田园的技法,以刻画描写景物见长。代表作:使至塞上观猎。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王昌龄:字少伯。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揭露穷兵黩武,同情士卒,不乏慷慨豪气。出塞从军行。 <2>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 代表作:燕歌行(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矛盾)塞下曲(抒发建功边陲的慷慨情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艺术特色:沉雄悲壮。多慷慨之气,不平之音,风骨凛然,沉雄悲壮,改变了唐初以来婉靡之风。如燕歌行。 质直浑朴,多胸臆语,常用赋法而少有比兴寄情。如别董大。 <3>岑参:曾出为嘉州刺史,故人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 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 尤擅长七言歌行。 <4>其他边塞诗人: 李颀:擅长五古河七言歌行,代表作:古从军行。 王之涣:代表作: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 王翰:擅长歌行和绝句,代表作:凉州词。 崔颢:传世名篇:黄鹤楼。 2.名家名作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出塞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书愤 陆游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阁夜 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小重山 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将欲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规律特点1、边塞诗取材内容: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4、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8分)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夜闻笛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5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一词使用了 的修辞方法。 (2)试分析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态度。 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 岑 参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 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 /SPAN>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书 愤 陆 游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 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边塞诗答案1(1)“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了秋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那由长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捣衣组成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2)这种说法其实没有理解作者的深意。从内容上看,结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从手法上看,全诗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结尾两句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2答:(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3分) (2)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5分) 3答:(1)借代(2分) (2)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或丈夫)已战死,仍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4分)诗中包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分) 4答:(1)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 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2分)的渴望。 5答:(1)不矛盾。(1分)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1分) (2)前三句叙事抒情(1分)后一句写景(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分) 6答:(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7答:(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9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一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爱国忧国之情。9.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