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十高考生物分类解析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doc
-
资源ID:4237997
资源大小:614K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面对高考十高考生物分类解析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doc
十年高考生物分类解析: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总题数:91 题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 A解析:根据图意,随着池塘中水螈数量的增加,锄足蟾蝌蚪数量和蟾蜍蝌蚪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锄足蟾蝌蚪数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所以可以看出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三种蝌蚪生活在一个池塘,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而由于捕食者水螈的食性差别也必定会改变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捕食者,并且食物和空间等条件也都是有限的,所以其数量不可能为J型增长而应该是呈S型增长。故A项说法错误。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3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培养噬菌体,35S和32P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 B C D答案 C解析:T2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可以分别对其进行标记,然后让其感染细菌(培养噬菌体),再进行离心分离,最后进行放射性检测,发现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从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第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4做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用鸡血而不用猪血的原因是A鸡血的价格比猪血的价格低 B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C鸡血不凝固,猪血会凝固 D用鸡血提取DNA比用猪血提取操作简便答案 B解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一是容易获得,二是实验现象明显。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实验材料不选猪血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而鸟类、爬行类等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实验现象明显。第4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6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答案 B解析: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可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以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对于该题的实验设计,必须有既不施化肥,也不施有机肥的空白对照,才能说明问题。 第5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7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香料等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答案 C解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大规模生产干扰素、为烧伤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和胚胎移植技术都离不开动物细胞的培养。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香料等利用的技术手段是发酵工程。第6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11将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胞是活细胞 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答案 D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相反则失水。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先出现质壁分离后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是因为细胞膜上有吸收K和NO3的载体,将这两种离子吸收进入细胞液的缘故。 第7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2.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答案 D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液泡中的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相反则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随着细胞的失水,液泡逐渐缩小。外界溶液浓度越高,质壁分离所需时间越短。高浓度的NaCl、化肥等均可引起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第8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16.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汇总结果,统计分析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其正确的顺序是A. B.C. D.答案 C解析:开展调查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要确定好调查的内容,了解有关的要求;第二步是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设计印刷用于记录的表格、确定调查的地点和要点、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第三步是实施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性和要获得足够多的调查数据;第四步是汇总、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第9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D.植皮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答案 B解析: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治疗是把正常的基因导入有缺陷的细胞,从而使其表达,达到治疗目的。基因诊断常用基因探针来进行,其遵循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此一种探针只能检测水体中的一种(类)病毒。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原核基因也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第10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27.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编号 2mL3%淀粉溶液2mL3%蔗糖溶液1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反应温度()2mL斐林试剂砖红色深浅*+ + + - - - - - + + + + + + + +40 60 80 40 60 80+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此行“+”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高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答案 BC解析:读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淀粉酶能够催化分解淀粉(试管),而对蔗糖不起作用(试管),说明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从砖红色的深浅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不同,以60时最高,说明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第1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30.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大肠杆菌群体生长规律实验时,错误操作是A.在调整期扩大接种 B.随时调整pHC.在稳定期连续培养 D.定期检测菌体数目答案 ABC解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扩大接种量,可以缩短调整期的时间,使大肠杆菌尽早地进入对数期,快速繁殖。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和pH的变化等,细菌分裂速度下降,进入稳定期,整个培养基中细菌增长的数目和死亡的数目达到动态平衡,因此,稳定期的连续培养无意义。每一种细菌的生长对pH的要求有一定范围,只有在超出这一范围时,才调整其pH,而细菌的数目则要定期检测第1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1为测定组织细胞中是否有葡萄糖存在, 常用的试剂是 A苏丹染液 B碘液 C班氏试剂 D龙胆紫染液答案 C 第13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和提取液。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答案 D解析:20 和30 培养条件下相比较,30 时淀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速率更快,相同条件下产生的麦芽糖更多。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麦芽糖越多显色越明显。斐林试剂本身为蓝色。 第14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5.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染液鉴定蛋白质答案 D解析: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可以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叶绿体中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所以实验室通常用丙酮来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DNA粗提取实验中,利用DNA分子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提取DNA。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用双缩脲试剂,苏丹染液是用来鉴定脂肪的试剂。 第15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新课程)题目 2.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A.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元素的含量D.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答案 B 第16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26、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最.调焦观察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绸焦观察答案 A 解析:使用显微镜时,应在低倍镜下对焦。欲使用高倍镜继续观察,则首先要在低倍镜下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同时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考查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能力要求A。第17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30、溴代麝香草酚蓝(BTB)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对光不敏感。其一定浓度的水溶液中性偏碱时呈淡蓝色,弱酸性时呈淡黄色。向4支试管分别注入5ml淡菇色BTB水溶液,根据下表的处理顺序操作。 处理试管号I.充入CO2到饱和II.放入适量黑藻III.适宜光照1234 注:“”表示有,“”表示无在适宜黑藻生长的温度下放置2小时后.溶液呈现淡蓝色的试管有( ) (不定项选择) A、试管1 B、试管2 C、试管3 D、试管4答案 AD 解析:BTB溶液的颜色变化与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pH变小,相反则反。水中的黑藻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前者消耗二氧化碳,后者产生二氧化碳。根据表中给出的条件,试管1和试管4溶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不变,故溶液仍呈淡蓝色。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能力要求C。第18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4、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A、分子量最小 B、分子量最大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答案 C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是四种色素被分离的原因。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能力要求B。 第19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13、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答案 A解析: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根据与某种试剂产生的特定的颜色反应进行的。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还原糖的鉴定需要加斐林试剂,同时还要水浴加热,而非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考查三种物质鉴定实验的操作,能力要求B。 第20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32、下表是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题) 试剂操作作用A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止血液凝固B蒸馏水与鸡血细胞混合保持细胞形状C蒸馏水加入到溶解有DNA的NaCl中析出DNA丝状物D冷却的酒精加入到过滤后DNA的NaCl中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答案 AC解析: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柠檬酸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鸡血中加入蒸馏水可以使细胞膜破裂;DNA在不同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0.14 mol/L时,溶解度最低,有利于DNA析出;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所以加入酒精,可以获得较纯的DNA;DNA遇二苯胺产生蓝色反应(需要水浴加热)。考查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及相关操作,能力要求B。 第21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7.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答案 B解析:透析袋相当于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即不能从透析袋进入蒸馏水中,而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入袋内。因此,随着时间增加,透析袋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逐渐下降,表现出B图所示的曲线。考查渗透作用进行的条件及结果,能力要求B。 第22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8.将B型血人的红细胞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不发生凝集,则此血清供应者的血型可能为A.只可能是B型 B.A型或AB型 C.B型或AB型 D.B型或O型答案 C解析: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将人的血型分成A型、B型、AB型和O型,这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凝集原的不同来划分的。B型血的人,其红细胞膜上含有B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若B型血人的红细胞与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另一个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即血型是B型或AB型。考查血型决定的有关问题,能力要求B。 第23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28.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 B.4个 C.8个 D.16个答案 B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在放大100倍时,设视野中圆直径为d,则面积S()2,此时视野中有64个细胞;当放大400倍时,圆的直径相当于原来的1/4,则圆面积S=()2,即为原来的1/16,故看到的细胞数目为64/164个。 第24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综北京卷(新课程)题目 5.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实验组对照组 黑暗中培养 在光下培养 生长良好 生长不良A. B.C. D.答案 B解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的现象是由于供氧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听到“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第25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3.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答案 D 第26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新课程)题目 6.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 )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答案 C 第2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2.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答案 D 第28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23.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C.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答案 C 第29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31.在生物学实验中,关于引流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试剂,然后将装片倾斜B.引流目的是让试剂渗到盖玻片下C.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需要用引流法D.引流法可防止装片中产生气泡答案 B 第30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2.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答案 C 第31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广西卷(旧课程)题目 9.叶绿素不溶于( ) A.水 B.石油醚C.丙酮 D.苯答案 A 第32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河南卷(旧课程)题目 2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可能的原因是()(不定项选择)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答案 ABC 第33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26.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据此,三异物可能在()(不定项选择)A.目镜 B.物镜C.反光镜 D.装片答案 AD 第34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广东卷)题目 3.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A.a B.b C.c D.d 答案 D 第35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37.鉴定蓖麻籽粒中的贮存蛋白质,采用的实验步骤应包括()(不定项选择)A.用10%盐酸解离液处理种仁薄片B.用95%酒精溶液处理种仁薄片C.用革兰氏碘液染色D.用亚甲基蓝染液染色答案 BC 第36题(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1999上海,一、31)在鉴定贮存于蓖麻胚乳细胞糊粉粒中的蛋白质实验中,要使用的试剂是A班氏试剂 B苏丹III染液 C革兰氏碘液 D95酒精答案 答案:CD第37题(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1998上海,一、7)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C.细调节器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答案 答案:B第38题(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上海卷)题目 (1997上海,一、4)下列关于“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描述中,不属于实验要求的是A.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C.了解各种色素的吸收光谱 D.验证叶绿体中所含色素的种类答案 答案:C 第39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新课程)题目 30.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放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分析预测的结果:答案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预测的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解析:光照下,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均可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 CO2。NaHCO3稀溶液可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CO2,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 第40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天津卷(新课程)题目 30.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_。(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_%。(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_。(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_。(5)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乙种植物的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B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1.0%的全营养液中,在相同条件下,给予适宜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长势将_B组。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6)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A是_酶。B是_。C是具有_性状的幼芽。若目的植株丢失1条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则可用_(试剂)处理幼芽,以获得可育的植株。答案 (1)乙种植物 (2)0.8(3)主动运输(4)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5)好于 A组有机物的光合作用(同化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异化作用)消耗量的差值大于B组的差值(6)纤维素酶和果胶;融合的原生质体;耐盐 秋水仙素 解析:根据图形,乙种植物幼苗平均重量在钠盐质量分数较高时明显高于甲种植物,故乙种植物更适宜在烟碱地种植。读图,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0.8%。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法均为主动运输。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细胞,当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因渗透失水而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根据图意,乙种植物在钠盐质量分数为0.8%时幼苗平均重量大于钠盐质量分数为1.0%时的平均重量,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原因是净光合作用积累量大,即A组有机物的光合作用(同化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异化作用)消耗量的差值大于B组的差值。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使其去壁,得到原生质体,然后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诱导再生壁,得到杂种细胞,然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经过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得到幼苗,最后发育成杂种植株。 若植株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即表现为不育,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以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使其可育。第4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天津卷(新课程)题目 31.(1)下图为某种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_期,属于_代谢产物。 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_期最大。(2)绝大多数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28、29、30。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密闭培养。 第三步:在衰亡期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30为该细菌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 _。 _。 _。 _。答案 (1)对数;次级 稳定(2)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解析: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对数期,是细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属于次级代谢产物。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稳定期达到最大。根据题意,绝大多数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所以设定的温度范围应为25-37,不能过窄。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菌,不应密闭培养,应不断向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测定谷氨酸合成量应在整个生长期取样,取样时期有遗漏。由于温度设定范围过窄,所以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第4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生物江苏卷(新课程)题目 34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实验名称材料、试剂、用具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细胞质流动的观察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黑藻斐林试剂碘液载玻片乙醇(2)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画滤液细线要注意的事项是 ;为了防止丙酮和苯危害我们身体健康,在研磨和层析分离时应当分别采取的操作措施是 、 (3)某同学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