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生物安全复习提纲5.doc

    • 资源ID:4237165       资源大小:112.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安全复习提纲5.doc

    生物安全复习提纲1.生物安全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生物安全是指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Biosafety起源于微生物学,习惯上主要用在实验室污染和生物技术安全。Biosecurity在动物健康方面,有时指疾病的预防性管理,习惯上主要用在武器控制以及健康和农业方面的安全。包括:(1). GMO,转基因生物安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潜在风险与威胁。(2). 生物入侵: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外来物种侵入,造成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与危害,并进而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的丧失。(3).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恐怖的危害:特指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室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或有目的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社区人群感染的潜在风险与防范。2. 影响生物安全的有关因素主要有什么?包括:天然生物、GMO和生物技术三个方面。(1).天然生物及其变异。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变异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如:生物战争、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暴发、生物入侵等。(2).GMO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遗传修饰生物体) 。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重组微生物。(3).生物技术的负效应。主要指在研究、开发、利用生物技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或故意的有害结果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技术、器官移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还有生物技术的滥用危害。如:克隆人、人兽细胞融合杂交等。3. 生物安全议定书基本宗旨和主要原则是什么?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性活生物体(LMO)越境转移的第一个国际协议,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目的国际公约。议定书要能够有效地成功实施,达到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安全的基本宗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信息透明,使进出口双方以及各缔约方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明智判断和合理选择,防止出现“逆向选择”可能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原则:(1)强调预防原则(又称“预警准则”)。(2)“事先知情同意”原则 (advance informed agreement,AIA)。提供环境风险评估,以保证各国在同意进口改性活生物体之前能得到相关信息,作出知情决定。(3)保证改性活生物体的货运有相应的标志与记录(鉴定和标识),以便于在必要时追索(跟踪)。(4)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诚信、规范的经济活动。(5)允许所有缔约方必须按照本国国情采取合适的法律、行政及其他措施将其规定和目标付诸实施。4.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内容和安全评价体系。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回答公众疑问,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在安全评价中,遵循 “个案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逐步完善”的原则等。实行标识管理制度是使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划分受体生物的安全等级,划分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的影响类型,划分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等级,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等级,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和建议等。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包括:受体生物的安全性评价,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生物物试验方案包括:试验地点,试验设计和安全控制措施。5.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指经遗传基因修饰了的生物体,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 即“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用转基因生物材料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只有转基因植物食品。 6. 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国家4个国家。是美国(种植GMO 3030万公顷,占全球68)、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中国(50万公顷,占3),这4个国家占全球GMO总种植面积的99.1。7. 我国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   1.  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 2.  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 3.  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 4. 棉花种子 5. 番茄种子, 鲜番茄, 番茄酱 8. 外源基因的插入对植物的影响(1)外源性基因插入受体植物基因组的位置是随机或非确定性的,其拷贝的数目也不确定,大多数情况是1个拷贝,也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拷贝,偶尔也可多达2050个拷贝。(2)转基因植物变异的随机性。这可能潜藏着很多不确定性影响:包括可能导致转基因失活或沉默;可能会使受体植物的基因表现插入失活;可能导致其随机变异或异化;失活基因或沉默基因在外界环境的胁迫或诱导下,可能被激活暴发或突变形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自然界一直存在着自发插入的突变,基因流或“基因漂移”造就了某些种属间的杂交。9.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自身演变为杂草;“转基因漂移”可能通过异交或杂交引起“基因堆积”而出现“超级杂草”;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侵袭和伤害;如墨西哥的“玉米事件”。“基因漂流”和“基因污染”破坏物种遗传多样性,损害天然基因库;产生新的病毒或疾病;对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如大斑蝶幼虫受Bt转基因玉米的伤害。加速靶标生物的抗性进化等。 10.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 转基因生物所引入的外源基因往往可以表达出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生物的代谢发生变化,造成该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2) 转入的基因结构的稳定性,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载体的选择以及使用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选择性标识基因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3) 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有毒物质、抗营养因子、过敏原等的含量发生变化,将影响该生物作为食品的安全性。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大豆蛋白)。4) 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5) 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6) 一些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是否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影响健康,外源性目的基因转入后是否会产生新的有害遗传性状或不利于健康的因素。11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1) 评价指导方针预防原则(事先知情同意,AIA)。其实质是生存原则、公正原则、正义原则和人道原则。2) 预防原则有三大要素:发生危险的威胁性(threats of harm);科学的不确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预防性的行动(preventive, precautionary action)3) 评价的重点风险评价。核心理念: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风险评估的重点工作:危险认定,危险特征描述、危险接触评价和风险特征。4) 评价的难点科学的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模型不确定性、政策引导不确定性、认识不确定性等)。5) 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安全性评价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一个产品被批准上市一般需经67年时间的评估。6) 对一些长期效应还需要做跟踪监测,如Bt作物害虫的抗性治理、除草剂抗性的长期生态效应、病毒的重组和异源包装、食品的毒性和过敏性等。7) 注意以下几点:a) 转基因生物(GMO)对生态和健康有未知的但不可否认的风险。b) 没有科学证据不等于没有风险。c) GMO可能引起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d) 风险评估不能完全评估风险e) GMO的要害是引起生态环境的蠕变。12.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1)环境安全性指转基因后引发植物致病的可能性,生存竞争性的改变,基因漂流至相关物种的可能性,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非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食品、饲料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和过敏等。(3)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受体生物的安全等级,划分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的影响类型,划分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等级,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等级,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和建议一般分为4个等级:尚不存在危险,具有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通过安全性评价,可以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出口提供依据,同时也向公众证明安全性评价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施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13简述实质等同性原则(参考课本P205-208)1993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包括比较分析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1)表型性状,(2)分子特性,(3)主要营养成份,(4)抗营养因子,(5)毒性物质, (6)过敏原含量等。14.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回答公众疑问,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15. 国际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管理模式国际上有关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在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并正式实施,到90年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盟国家陆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国际上主要有3种管理模式: (1) 美国和加拿大对转基因植物的管理较为宽松。美国转基因技术最广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比较宽松。对转基因食品在生产、流通中不加以任何限制, 对消费食物是否属于转基因类不加以区分,基因改造作物不必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 (2) 欧盟对GMF持反对态度,直到现在,欧洲作为商品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还很少。欧洲的消费者很难接受转基因食品。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批和规范管理,包括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实行标识和跟踪管理。(3)其它国家的中间模式,包括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泰国、 巴西等基本是按国际组织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执行。16全世界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特别是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破坏或边缘化、滥用生物资源。17生物入侵的几个基本概念(1)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新的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内,其后代可以繁殖、生存、扩展。(2)外来种(exotic species, alien species):生物入侵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那么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这个物种,是通过人为有意或者无意的从其它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就叫外来物种。(3) 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ecies, ISA):入侵性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 alien species)中的归化(naturalized)生物物种。一旦这种外来物种在当地形成自己繁殖,形成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的破坏,这种物种可以称为外来入侵种,这是以生态系统来界定。 18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紫茎泽兰,2.薇甘菊,3.空心莲子草,4.豚草,5.毒麦,6.互花米草,7.飞机草,8.凤眼莲,9.假高梁,10.蔗扁蛾,11.湿地松粉蚧,12.强大小蠹,13.美国白蛾, 14.非洲大蜗牛,15.福寿螺, 16.牛蛙 19生物入侵的模式(1). 自然入侵: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这在现代史上极其罕见,如环颈鸽(collared dove)的入侵。(2). 人类辅助入侵: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自然传播并扩张其分布区域。事例不多,如:鹭鸶(egret)的入侵。(3). 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依赖于人类运输,生物体入侵后能适应新的环境。例:促进意外运输的因子。(4). 屏障去除后的入侵:由于人类去除天然屏障后,生物体能自然穿越而引起分布扩展。这是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 如:七鳃鳗(sea lamprey)的入侵。(5). 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依赖人类的运输。如:葛腾。(6). 有意引入后的入侵:在大量有意引入的物种中有:狩猎或渔业种(如:驯鹿、各种鱼类),林业种(如:杨树、桉树、松树等), 牧业种(如:早熟禾、各种牧草、各种牲畜),渔业促进种(如:糖虾),驯化种(如:欧掠鸟、鸵鸟等), 生物控制种(如:微型黄蜂)20生物入侵的机制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A 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 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是指该物种可自行迅速繁衍。一般情况下,不少外来物种虽然可以形成自然种群,但许多外来种群仅可维持较低水平,并不会造成危害。B 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新的生态系统中,温度、湿度、海拔、土壤、营养等环境条件合适新物种的迅速繁殖。21造成生物灾害的入侵种群的特点(1)生态适应能力强, 适宜生存范围广,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可在贫瘠土壤中生存,抗旱、耐温、抗污能力强;一旦条件适宜或好转,大量滋生。(2) 繁殖能力特强,大量繁衍后代或种子,如:凤眼莲每个花穗有300-500粒种子。繁殖世代较短;如:凤眼莲在305天可通过匍匐枝形成新植株。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3)传播能力强, 有的种子细小,可随风和流水漂移传播; 通过鸟类和其他动物远距离传播; 有的物种因外观美或经济价值高被人类传播。22被生物入侵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区域(1)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如足够的水土、温度、光照、食物等。(2)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因天敌生物种少不能控制其种群数量,在新的环境中大量繁殖而形成生态灾害。(3)人类进入的频率高。人类频繁的活动为外来物种入侵创造机会。 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有: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和机场附近;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田野、湿地和牧场等; 受突发性自然干扰(火灾、洪水、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 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23常见的几种生物入侵方式1)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如空心莲子草抗逆性超强,演化出水生、陆生两种生态型。2) 强大的繁殖能力。如水葫芦拥有极其强大的繁殖能力,甚至能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繁衍后代,水葫芦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的方式,每5天就能生出一个新植株,能铺满整个水域。3) 选择单调薄弱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入侵者惯用的策略。 例:给三北防护林造成毁灭性危害的天牛虫正是由于三北地区大部分树木品种单一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很难抵抗疯狂虫害,才乘虚而入的。4) 两个入侵种从原产地结伴而来,相互配合共同入侵。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松材线虫,光靠它自己是无法进行远征的,扩散速度会慢得多,所以它就选取了松墨天牛作为自己的运输机;而松墨天牛呢,它在松材线虫的帮助下,当然更容易在树林中泛滥成灾了。 5) 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如加拿大一支黄花的根系能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通过方式去挤占原属于土著种的领地。 6) 尽量避开天敌。 这也是外来入侵种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如空心莲子草在南美大陆有一种专门对付它的莲草直胸跳甲。但来到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以后,由于没有天敌,一下就泛滥成灾了。7) 外来物种的遗传侵蚀。所有的入侵策略中最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种会采取与土著近缘种“杂交”的策略来实现入侵。使得入侵种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原先土著种的领地,并且入侵种与土著种的杂交后代也具备了两个祖先的全部遗传信息,所以可以在以后不断的繁殖过程中,挑选自己合适的基因型,产生新的表型变异,将大大增强它的入侵性。24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后果直接后果:1)入侵种与被入侵区的生物进化调整, 如:形态上的适应变化形成渐变群 基因漂流而表现出染色体定位差异,导致地理遗传格局分异。2)本地种也可对入侵产生响应, 如:杂交与基因渗入,杂交常是导致本地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非直接后果:1) 行为和性状改变 如:蚂蚁入侵的适应性进化使其个体变大。2) 生态位替代,这是生物入侵的后果之一, 如:美洲灰松鼠入侵欧洲落叶混交林后替代了原有的红松鼠,使本地种濒危。3) 竟争排斥,外来种通过竟争排斥减少本地种, 如:火蚂蚁入侵可使本地蚂蚁生物多样性降低70%,使当地蚂蚁个体减少90%以上,甚至被驱逐出去。4)互利共生:入侵种与本地种重新组建新的互利共生。25生物入侵对土著种的影响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如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如: 桉树引自澳大利亚,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高大乔木树种,它的根系极为发达,在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的“中间斗争”中往往令其它的植物无立足之地!3)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如水盾草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而逸生的,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西部的许多水域成片或成丛生长成为群落的优势种,其进一步的成长可能对本地物种苦草、菹草、黑藻构成威胁,进一步影响与之相关的生物,也值得注意。 4)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化感作用),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5)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如桉树素有“抽水机”、“耗肥机”之称,在广西省、海南岛和雷洲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退化;同时由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在成片的桉树林里,其它的物种难以生存。这种现象在广西的沿海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北海、合浦的一些桉树区土地严重退化、板结,有的甚至进入轻度沙漠化状态。6)影响遗传多样性,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7)随同外来种入侵带来的病原菌危害,互利共生作用可以促进入侵过程或增强抵御入侵的能力8)控制外来种入侵而引入天敌对土著种的影响,生物入侵是很复杂的链式过程,有时即使成功引入天敌也不能有效控制入侵种,甚至引起其他副作用或负效应。26. 防止生物入侵的理念思维与原则 一个重要概念: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种预防为主原则和“事先知情同意”(AIA)程序,防止出现“逆向选择”。(防重于治)优先的正确防治原则:最简单、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宜。外来入侵实质上是“生物污染”,应遵循“污染者承担和付费”原则,绝不允许把生物入侵造成的“污染破坏损失”转嫁给生态环境,转嫁给社会和公众。防范生物入侵的控制策略:1)从战略高度防止外来入侵物种;2)建立对抗外来入侵种的防御体系;3)认真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评估;4)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5)建立生物安全防范的道德规范。27.立法是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根本,目前我国现有的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及条例有18部。这些法规中都涉及到了对外来物种的管理的具体条文。 如:农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渔业法、森林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28. 通过货物夹带是有害生物传入的主要途径:为尽可能减少生物入侵现象发生,市民应培养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意识,并积极杜绝可能引起生物入侵的行为。 应慎重引进物种,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生态因素;市民从国外回国不要随便携带水果、龙虾、观赏鱼等入境。 29.为了提早防止压载水给我国带来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以及避免我国航运业受到影响,应:1)在外籍船舶的管理上和近海水域的实时监控上加大力度,并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把压载水的监管和治理问题提到日程上来。2)对我国沿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尽快进行全面监测研究,了解船舶压载水中带来外来水生物和病原体对我沿海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及早采取相应对策。3)尽快制定船舶压载水携带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突发性应急预案,重点做好防治工作。4)尽早向国内相关单位和企业宣传介绍有关压载水的国际公约,以便为公约的 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0.外来物种引入的名录制度,分为几级?分为三级:1)黑色名录,已知的引起严重危害的入侵种,限制引入;2) 白色名录,已知具有极低入侵可能性的物种,可以引入;3)灰色名录,不知入侵危害程度大小的物种,必须认真评估。31.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评估体系 每项指标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不可接受4个等级进行评分;入侵风险指标可按:繁殖与扩散特征、遗传特征、有害特征、适应性特征、物种特征、被控制特点及入侵历史等来建立。32. 国际上对入侵物种扩散速率如何定义?国际上对入侵物种扩散速率的定义为,每3年扩散距离超过3米,在北京实际的扩散速率已超过这个值,达到每3年6.2米7.5米。33.生物入侵的有哪些综合治理方法1)化学防治: 包括诱铒、驱赶剂、毒杀等。化学防治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特点。 2)机械防治:A.人工防治,依靠人力捕捉外来害虫或拔除外来植物。 人工防治适宜于那些刚刚传入、定居、还未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 B.利用专门设计和制造的机械设备来防治有害植物。如:机械打捞船控制水葫芦,黑光灯诱捕,用火烧控制有害植物等。但大多数外来入侵物种(如小昆虫、地穴动物)无法用机械防治,设备成高。3)生物防治:基本原理是依据有害生物-天敌的生态平衡理论4)综合防治: 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协同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34. 为何天敌引入弊大于利 ?1)因为引进的天敌除对入侵生物有控制作用外,也对当地其他物种造成破坏。在当地环境中,如果没有与之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物种可能成为了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2)因为一对一的天敌太少,从生物学角度说,像薇苷菊,它没有固定的一种天敌,而是有近百种的天敌。引入一种或几种后,并不能对控制薇苷菊产生好的效果。3)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物种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关系不能靠引入天敌来解决。 35. 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术语与定义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以微生物、重组DNA技术为对象的实验工作中,预防生物危害,保障操作对象、操作者和环境的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laboratory biosecurity):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第 3 版),WHO 发挥其在国际生物安全领域的领导作用,阐述新千年所面临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问题。自始至终强调了工作人员个人责任心的重要作用,并在下列几个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危险度评估、重组 DNA 技术的安全利用以及感染性物质运输。增加了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保护微生物资源免受盗窃、遗失或转移,以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适当使用而危及公共卫生。1)生物因子( biological agents): 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 病原体( pathogens): 可使人、动物或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等)。3) 危害废弃物( hazardous waste): 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4) 危险( risk): 伤害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的综合。5) 气溶胶( aerosols):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粒径一般为 0.001-100m)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6) 高效空气过滤器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 ) : 通常以滤除0.3m 微粒为目的,滤除效率符合相关要求的过滤器。 7) 安全罩( safety hood ): 置于实验室工作台或仪器设备上的负压排风罩,以减少实验室工作者的暴露危险 ,排风经高效过滤。8) 缓冲间( buffer room ): 设置在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相临两区之间的缓冲密闭室,具有通风系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且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9) 实验室分区( laboratory area): 按照生物因子污染概率的大小,实验室可进行合理的分区。10) 气锁( air lock):气压可调节的气密室,用于连接气压不同的两个相邻区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在实验室中用作特殊通道。 11) 定向气流( directional airflow ): 在气压低于外环境大气压的实验室中,从污染概率小且相对压力高处向污染概率高且相对压力低处受控制流动的气流。 12) 一级屏障( primary barrier): 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也称一级隔离 。如生物安全柜、个体防护装备等。13) 二级屏障( secondary barrier ):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 14) 生物安全实验室( biosafety laboratory): 通过防护屏障和配套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36.国家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几类?国家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或者动物疾病,发生实验室暴露可能引起感染,但不会引起严重危害,且能够有效实施预防和治疗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或者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不易在人或者动物间传播,且能够有效实施预防和治疗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或者动物的严重疾病,容易在人或者动物间传播,或者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微生物。 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37.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危险度 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危险度 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危险度 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危险度 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8. 与微生物危险度等级相对应的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和设备危险度等 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类 型 实验室 操 作 安 全设 施1 级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的教学、研究GMT 不需要;开放实验台2 级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初级卫生服务;诊断、研究GMT 加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开放实验台,此外需BSC 用于防护可能生成的气溶胶 3 级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特殊的诊断、研究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上增加特殊防护服、进入制度、定向气流BSC 和或其他所有实验室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设备 4 级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危险病原体研究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上增加气锁入口、出口淋浴、污染物品的特殊处理 级 BSC 或级 BSC 并穿着正压服、双开门高压灭菌器(穿过墙 体)、经过滤的空气 39. 实验室常用危险生物材料的两个主要来源:微生物实验室试验用病原体和用于化学分析的生物液体样品(如血浆、尿)40. 世界卫生组织对病原体危险性分为四组第一组介质 低个体和群落风险:非病原体细菌、真菌无需特殊设备或操作,标准的设计、合理的实验动物、实验设备及满足基本安全试验操作,必须提供洗手池,必须合理使用消毒剂第二组介质 中度个体风险,有限群落风险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真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实验室与其它活动分开,贴有危险生物标志,室内台面防渗,随时可进行清洁实验设施包括高压灭菌锅、 高效空气过滤器、一级或二级生物安全柜,所有污染材料须经净化第三组介质 高个体风险,低群落风险:炭疽、结核、爱滋和hanta病毒实验室须专门设计,双道门和淋浴;所有墙体渗漏必须进行密封;通风系统必须保证与周围区域一直呈负压,不可使空气再流通;空气排放须经过专用排气系统或高效空气过滤器系统;实验室窗户须密闭并不可击碎;经鉴定的高效空气过滤器二级生物安全柜;在出口处设有专门的可用脚、膝盖或自动控制的洗手池第四组介质 高个体风险,高群落风险:具有传染性的介质全部为病毒。如埃博拉病毒,疱疹病毒,脚和口病毒。最高级别屏蔽;设立一个设备齐全的隔离单元,完全能够独立操作;设备专门设计,由空气锁控制出入三级生物安全柜,正压通风;为全面控制污染物,采用单独的通风系统41.实验室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开封: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搬运: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4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制度措施:1). 无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进行病原的实验操作,要在有缓冲间的无菌室内操作,并使用生物安全柜。 2)工作前后要用紫外灯消毒。3) 操作台面要铺湿消毒巾。4) 按操作病原的危险等级和感染途径做好个人防护。5) 操作台附近要常备消毒液,污染物要放入密闭容器及时灭菌。6) 实验室内要严防虫、鼠进入。7)根据需要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8)有皮肤破损和疾患的人员不得操作3、4级危险性病原。 出物品要求要灭菌或密闭包装;实验室内禁止进食饮水。4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分几级?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1或P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2或P2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4或P444.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构造及防护要求: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包含微生物举例大肠杆菌、 格鲁伯耐格里原虫、 感染性犬肝炎病毒、 枯草杆菌等。实验室设计及建造:实验室应设洗手池(靠近出口处)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地面应防滑、无缝隙,不得铺设地毯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应有专门放置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台(架)实验台表面应不透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安全设施和个体防护:一般无须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专用安全设备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带防护眼镜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45.生物实验室三废处理的主要方法? (课本P264-265)46.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应根据实验对象、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研究内容、设施特点、设备具体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1)管理制度2).实验室工作人员资格和培训3)实验室特殊管理4).实验室事故处理5)紧急处理措施6).事故登记7)废弃物的处理8)报告和检测47. 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要求及措施: (1) 所有感染性或疑有感染性样品的操作均需在生物安全三或二级实验室进行。 (2) 进入实验室工作前,提前1小时启动实验室负压系统,各项安全参数符合标准时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结束后,在实验室运行情况下开启紫外消毒后再关闭实验室负压系统。(3) 穿带好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眼镜、鞋套、半高雨鞋、 乳胶手套、 N95口罩、全面性呼吸防护器。48. 生物恐怖相关概念:生物恐怖(bioterrorism)是利用生物剂对特定目标实施袭击的恐怖活动。生物暴力是指故意应用生物剂对人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植物发动袭击的行为。生物恐怖与生物战都属于生物暴力的范畴。生物剂(biological agent)是指用于生物暴力活动的生物体及其产品或制品。生物战剂(biological warfare agent)是在战争中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等的总称,旧称细菌战剂。 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动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biological weapon),旧称细菌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物武器是指能繁殖的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它们侵入人体后,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繁殖,最后致人死亡。生物武器由生物战剂、施放装置及运载工具三部分组成。化学武器是以化学方法制造、不能繁殖的物质。化学武器是一种毒素,与人的皮肤接触或被吸入身体后才会致命。化学武器不能像生物武器一样以传染的方式在人群中扩散。49.生物恐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有传染性,隐蔽性强,效果出现时间长。生物专一性 生产容易,成本低廉,施放简单 作用面积大,危害时间长,影响效应广泛,损失巨大50.生物恐怖的袭击方式有哪些?生物剂释放(biological age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安全复习提纲5.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