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教学论文《让知识鲜活起来》 .doc
新课标高中教学论文让知识鲜活起来一、提孔子、老子,学生便说如雷贯耳,但说起他们的思想主张就摸不清南北了,怎样能把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掌握呢?莫过于用他们熟悉的事物了,而成语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与先哲的距离。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颇为认真,在锻炼了其搜集资料的能力外,还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下面我就把必修三孔子和老子中孔子部分的教学设计思路汇报如下:导入新课(成语导入) 课前将学生搜集来的关于孔子、老子的成语汇集,上课时通过课件有所选择的展示出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 加上这三句,网友称之为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话)、分崩离析、三十而立、言而有信、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敬而远之、苛政猛于虎、丧家之犬、举一反三、三月不知肉味、过犹不及、当仁不让、是可忍,孰不可忍、学而优则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温故知新、持之以恒、知之为知之、成人之美、杀身成仁顺其自然、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欲取先予、欲擒故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器晚成、功成身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讲授新课:至圣先师孔子合作探究:第一组:分崩离析、三十而立、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优则仕、丧家之犬、至圣先师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应图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孔子的生平及主要的经历在笔记本上列出,有疑问之处老师予以讲解。(学生课前阅读有关资料,注意运用课本图片资料)第二组:苛政猛于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加以讲解)这两个成语共同的主题是“仁”,仁者爱人,是指要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包含两层意思,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苛政猛于虎”是一个反例,教育我们统治者要“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德教化,反对苛政,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对普通人来讲怎么实现“仁”呢,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学生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德育。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然后主张把这种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其特点是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而实现“爱人”最基本的方法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9月被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是“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忠”。组织学生讨论哪种品质在生活中更难得?其意义如何?第三组:是可忍,孰不可忍、过犹不及孔子感叹:“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说明了什么?(重“礼”)孔子的态度与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何关系?(“臣弑君、子杀父,少陵长,庶废嫡,犯上作乱、僭越篡夺之事无日不有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什么是“礼”呢?(从狭义上说,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那么,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主张有两点:第一“克己复礼”,这是讲自我修养。第二“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让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对此你有何看法呢?孔子是否认为“礼”应一成不变?孔子更重视“仁”还是“礼”呢?在他看来,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个方法,那就是中庸,意思是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我们说的过犹不及就是中庸的体现。(随堂练习)孔子如此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境遇如何?阅读材料: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世哉?”(1)“吾道不行矣”指的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孔子的“道”真的“不行矣”了吗?(后来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孔子选择以何见于世呢?(教育)第四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言而有信、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当仁不让、言必信,行必果、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持之以恒、知之为知之、成人之美、杀身成仁由学生将以上成语分为两大类。(一、有关做学问的,二、如何做人的)这说明孔子不仅要使学生“成才”,还要使其是“君子”,这是孔子的教育目标,那么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分别是什么?其中有教无类的影响最为深远,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组织学生将其知道的名言警句互相交流,谈谈给自己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的句子。(学案练习)阅读材料: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与学生季路的对话说明孔子什么样的哲学观?为什么?第五组:敬而远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对鬼神敬而远之了,他知道哲学思考必须立足于现实人生,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明显具有务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