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专题复习: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
-
资源ID:4236255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专题复习: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专题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展示1、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二、重点问题分析(合作探究)1如何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提示:(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提示:(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要条件。(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在行动中必然遭到失败。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区别关于“认识”的几个问题(1)认识的来源、基础:实践(2)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3)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4)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导实践(5)认识的规律(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上升以至无穷三、知识体系构建(学生自主完成)四、社会热点透析聚焦国家十二五规划【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理论分析】 (一)经济生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更加说明中国将更坚定地走市场经济道路,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越来越明确,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3财政税收作用。财政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应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的功能作用,支持我国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4促进社会公平。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最好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应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公,为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形成新思路新发展。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二)政治生活 1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 2党的地位和领导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3党的执政方式。“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将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缜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体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二五”规划的实现关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规划的制定将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三)哲学生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建议的形成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民主决策,集中了全党智慧,吸收了各方意见,是我党在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3全面的观点。“十二五”期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4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抓住主要矛盾。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增长的是民生,发展的是民生。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跟踪试题】 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体现了各民主党派:A可以参加国家政权,参加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B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制定国家方针政策 C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D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从唯物论角度讲,体现了: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联系的观点 C坚持发展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增长的是民生,发展的是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体现了同步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坚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A B C D 4、2010年10月15日- 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材料1:建议起草过程中,中央组织了国内67个部门,l万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还分赴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同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2010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建议稿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文件稿起草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的生动实践。(1)结合材料,分析建议起草民主过程的政治意义。(6分)材料2:转型成为整个“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表述,这不仅包含让中国从“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市场”的经济转型,也包括从“国富民强”走向“民富国强”的社会转型。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强大,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富路径。简言之,民富是生产出来的。(2)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民富是生产出来的”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六、强化训练1.(10天津卷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2.(10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3.(10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5.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6.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山东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的海洋经济板块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基调。2009年7月17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召开了2009年上半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研讨会。与会各涉海部门座谈交流了2009年上半年本行业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分析了主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各海洋产业的发展形势,并结合本行业发展情况,就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了措施和建议。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唯物论依据。(10分)7、2010年8月7日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对抢险救援工作迅速作出部署,进行组织协调,一场复杂、艰巨、紧迫的生命救援行动展开了。目前灾区人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取得伟大胜利。据此,有人认为:“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辨析。(9分)8、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针对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趋势,“三农”问题作为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被写入中央文件。针对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的战略思想贯穿在2004年至2010年发布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中。运用哲学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过程。【跟踪试题】 1C 2A 3D4、(2)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实现民富要促进生产的发展。(3分) 题中观点是片面的,分配政策影响人民收入水平。如果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国家、企业或少数人手中,也难以真正实现民富。实现民富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保证居民收入、劳动报酬的合理比重。(3分)(1)有助于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决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有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作用,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六、强化训练1A 2C 3B 4B 5D6.(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的海洋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了从山东的实际出发。(3分)(2)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山东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山东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山东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山东就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了措施和建议,也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4分)7、(1)(阐述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3分)(分析)“天灾不由人”说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抗灾不由天”是指人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征服自然,战胜天灾。(4分)(判断)“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反映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立足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的过程。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具有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树立创新意识。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体现了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答出其中任三点即可)(注:若答出“意识的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