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 资源ID:4235863       资源大小:11.36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31.1 峨眉山简介31.2 峨眉山地质51.3 峨眉山地貌141.4 峨眉山气候151.5 峨眉山水文17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18第二章 实习目的及要求182.1 实习目的182.2 实习要求19第三章 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193.1实习路线193.2实习时间193.3实习地点193.4组织单位19第四章 实习内容204.1 峨眉山植物204.2峨眉山土壤23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1.1 峨眉山简介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相对高差近2600m。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距成都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佛教文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状如五瓣莲、建寺最早、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地处四川盆地绵延数百里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贤菩萨道场。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号称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因菩萨而扬名。 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成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八大寺庙。尼众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浇、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重达62吨,高7.85米,为宋朝时铸造,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此外古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而驰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列并为其中姣姣者。(1)雄:高大的形体,雄伟的气势,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平地拔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相对高差2600m,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m,所以历代称之“高凌五岳”。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蓝天,气势磅礴。登临金顶,极目眺望,或群山叠叠,或云海茫茫,变幻无穷,令人心旷神怡。(2)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山中峰峦叠障,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体轮廓优美,线条流畅,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观,堪称第一。(3)神奇:峨眉山这个“普贤道场”的佛门圣地,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中。而神话传说,以及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武术等的渲染与传播,使这座佛国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虚幻莫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名山中实为首届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气象景观如金项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朝晖、晚霞,以及雷洞烟云、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雨湘雾湘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堪为中国名山之首。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们美的享受与熏陶,使之成为人们崇拜与讴歌的对象而名扬天下。 1.2 峨眉山地质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中国通称震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其主要类型有: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1.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其地质发展作以下介绍: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洲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2. 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1)喇叭岩组(ZbL)    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2)洪椿坪(Zbh)     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1)麦地坪组(Є 1m)  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2)九老洞组(Є 1j)    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3)遇仙寺组(Є 1y)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4)大鼻山组(Q2d)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5)洗象池组(Q23X)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 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4)峨眉山玄武岩(P2)厚227米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5)沙湾组(P2S) 厚95米   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仙关组(T1f)     厚198米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2)铜街子组(T1t) 厚114米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上部:紫色厚层白云岩,含玛瑙砾粗砂岩及薄层细-粉砂岩,属海滨沉积。(3)嘉陵江组(T1j)厚169米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4)雷口坡组(T2L)厚426米    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属浅海至滨海沉积。(5)须家河组(T3X) 厚520950米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 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2、4为青灰色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1)白田坝组(J1b)     厚3475米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2)自流井组(J2z)     厚224422米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3)沙溪庙组(J2s)     厚500900米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绿色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干裂等。(4)遂宁组)J2sn)      厚200335米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5)蓬莱镇组(J3p        厚150878米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1)夹关组(K1j)       厚400米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2)灌口组(K1j)     厚1600米    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及阶地上,部分分布于山麓及山坡。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Qa1)、洪积物(Qp1)、坡积物(Qq1)、残积物(Qe1)等。3. 构造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  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 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2) 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2) 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 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3)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5)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6)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7)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具体如下表所示:界系统地方性地层名称代   号厚度(米)备      注新生界第四系  Q  新第三系 新第三系N135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的韵律层中   生   界    白垩系下统溪口组K1g1600又称嘉庆统 (K1j)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夹关组K1j400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侏 罗 系上统蓬莱镇组J3p150878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质、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中 统遂宁组J2sn200335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沙溪庙组J2s500900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灰绿色页岩。其内含叶肢介化石。自流井组J2z224422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下统白田坝组J1b3475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三 迭 系上统须家河组T3x520950广义嘉陵江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中统雷口坡组T2L426广义飞仙关组、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 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 属浅海至滨海沉积。下 统嘉陵江组T1j169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 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铜街子组T1t114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飞仙关组T1f198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核,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古   生   界   二 迭 系上统沙湾组P2s95又称乐平统(P21)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峨眉山玄武岩P2227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下 统茅口组P1m346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栖霞组P1q282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梁山组P1L0.516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奥陶系下统大乘寺组O1d148又称新阳统(P1y)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罗汉坡组O1L159底部为浅灰色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色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育波痕及交错层理等构造。寒 武 系中上统洗象池组23X165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中统大鼻山组2d21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下 统遇仙寺组 1y171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九老洞组 1j299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麦地坪组 1m38.42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元古界震旦系 洪椿坪组Zbh94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喇叭岗组ZbLl   47.5m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峨眉山花岗岩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1.3 峨眉山地貌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1、 堆积地貌 峨

    注意事项

    本文(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