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教版八级地理下册教案.doc

    • 资源ID:4234409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8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八级地理下册教案.doc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全书教材分析:8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5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省内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完成整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第5章在全书的地位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设计理念: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2.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教学设计及部分解说:一、开眼界生活中认识地理(从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引入教学)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扬州?(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唐山有何不同?说明:这是我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有些班我还利用一个flash中的对白引入的,这里不妨也写出来,大家做比较!引入教学方案二:当前网络流行一个flash,叫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你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地理历史知识接下去。其中有词说: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呀,(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呀,(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呀,(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四川人笑了!)其实这里是说湖南人笑了,接下去是说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爱笑了,但这里我就按照学生的推理走下去了,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题一转,这个flash说明了什么呢?各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样引入教学。两种引入,效果都不错,但我觉得第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成分更多些,真的让老师和同学都开了眼界,下面我实录学生的介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例子。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台探亲,感觉那里周围都是山,过年的风俗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家家都贴春联和年画,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们都磕头,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给压岁钱!老师解说:可以看出该同学去的是邢台农村,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唐山外来人口比较多,传统文化融合淡化比较明显。学生总结:两地地形条件不同,邢台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惊异: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区,总结得不错,有学究味道)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学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学赶紧翻地图),感觉那里很湿润的,风没有这里大,气温比这里高,屋内没有暖气,但有火炉。屋内阴冷阴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头,也给压岁钱学生总结:典型的南北方的差异,气候上显著不同。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辖市嘛)我就说说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为这个缘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样东西南北整齐划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指挥让人分不清,只能跟着别人走,还有天津小吃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小吃一条街呀)生四:我去的是山东莱阳(莱阳鲁花花生油!莱阳梨!),我爸爸的老家!那里的人说话味道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吃的大饼卷大葱,我很不习惯!馒头很好吃,好大!买的时候不论个,论斤称!(勾起我去山东实习的情景了,称半斤油条当干粮),我带回了2个莱阳梨,给同学了,我在那里不吃的,只喝莱阳梨汁!(哟!我们都流口水了!)说明:生四属于比较懒惰的学生,地理学习一贯不怎么样,可今天的课,他听得可认真了!他的名字叫黄鲁川(爸爸山东人,妈妈四川人),今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地理气息很浓呀,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兴趣!例子就举到这里,怎么样?有意思吧!学生不同,这样的情景也不同,说实话,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二、说说你想象中的中国的区域划分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三、你会划分区域吗?来试一试吧利用课本第三页提供的图片,简单的解说(说明:这届学生是我中途接的班,原来是数学老师兼课带的,没有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就让学生动笔划分了,划分原则:粗线条。老师走动个别指导,修正偏差。(1)山区和平原划分过后,展示学生的划分图,追问划分依据,一步步从颜色、等高线密集程度到地形类型。(2)林区和农耕区依据农作物分布,也就是农业生产类型。四、依样画葫芦,学习描述你的家乡根据课本例子,一方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一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准确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乡的,如果现在是你大学第一天,要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呢?在这里从未来的角度激发学生描述区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一番唐山这个北方“鱼米之乡”,重工业城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纯属顺带效果)五、我给祖国划区域学会了给小地方划分,也学会了描述自己的家乡,你会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将我们国家划分出合适的区域来吗?我们划分出来的区域要让大家伙满意,下面我们看看谁划分的够专家级水平。看专家对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粗线条划分?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3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完成课本习题!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重点知识并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最后总结和布置下节课活动分男女同学,分别搜集、整理南方和北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派代表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南北方大比拼!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讲授新课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乡(镇)三级行政区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举例:(大屏幕显示)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题目参考答案:1.有相似性。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秦岭淮河。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知识要点与检测反馈练习1.填空(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北京 西北地区上海 青藏地区4.填图(图见课本)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板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要求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结构分析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引入新课】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其他不同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主要形成原因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主要农作物气候作物熟制气候传统运输方式地形传统民居气候其他不同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布置作业完成P14的活动题板书设计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干旱的西北地区1.地形2气候3自然特征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教学方法 发现法。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 【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青藏地区 【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设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 【板书】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启发】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投影】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020252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4055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 【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 【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板图】重要河、湖 【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 【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 【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 各组讨论、组间交流。 【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学生讨论。 【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光合作用强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制造营养物质多 夜 晚呼吸作用弱气 温 低消耗营养物质少全 年生育期长气 温 低积累营养物质多【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学生讨论,贴纸签。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一)牦牛。 【板书】高寒牧业【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课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3.能根据地图在自制模型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4.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教学重点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媒体 上节课自制模型(每组一个)、空白小旗(每组若干)、中国地形图(每组一张)、投影片。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导入新课】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 【设问】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矿产资源、科研旅游资源等) 【板书】资源宝库【设问】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投影】上海与拉萨的纬度、海拔、日照时数比较表格(见教参第84页)。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 【引导】请读课本第80页图11.50,找到目前我国最大的蒸气田羊八井,并且把写有“羊八井”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见书彩图42)。地热是一种洁净能源、新能源。在勘探羊八井地热田的时候,曾有一口钻井打下去,竟能喷出热气柱高达800多米,热水柱高达50多米。 【设问】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矿、盐都在开采利用。) 【引导】读第78页图 11. 47,找到柴达木盆地和盆地里的察尔汗盐湖。制作两个小旗,然后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柴达木蒙语“盐泽”的意思。察尔汗湖的盐是多成分的,有钾、镁、硼、硝等,我国在这里建设了最大的钾肥厂。察尔汗盐湖内光是食用盐就可供世界人口吃2000年。这里的铁路、公路都建在盐盖上,修补公路时用盐水浇灌路面即可。在这里炒菜用不着买盐,住房用盐块砌墙,吹来的风都带有咸味。所以,这里被称为“盐的世界”(彩图44)。 【提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提问】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过渡】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设问】一个瓶子里的东西能不能拿出来取决于瓶子的哪个部位呢?(瓶颈) 【设问】那么,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交通运输) 【板书】交通运输 【讲解】介绍青藏过去的交通运输状况。介绍溜索(课本第81页图11.52,教参第96页文字介绍)。 (请学生看课本第82页“读一读”。) 【设问】首先,我们要修四条公路,请你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各组讨论,你认为这四条公路的起迄点分别应该在哪里?大致路线应如何?请在地形图上用铅笔勾绘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 【引导】请你们看书第81页图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并对比验证修改你们的设计。请同学们把这四条公路刻在你们自己做的模型上。 【讲解】另外,我们还修建了拉萨通往尼泊尔的公路。 【引导】高原上第一条铁路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请你们对照第81页图11.53,把这条铁路线刻在模型上。 【设问】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为了加速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 【讲解】介绍青藏航空事业的发展。介绍解放军和筑路工人为青藏交通建设付出的代价。 【设问】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学生阅读第83页“读一读”。) 【板书】巨大变化【设问】极少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投影】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课堂练习】展示北京、上海、兰州、拉萨四地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请学生识别其所属地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并扼要说明判断的主要依据。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提问,学生回答。(略)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讲授新课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板书:一、北京概况位置、面积、人口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板书)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2.北京的气候(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八级地理下册教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