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学历史 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doc

    • 资源ID:4234225       资源大小:4.64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历史 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doc

    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内容摘要 本文在本校高三历史复习存在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从构建“点线面体”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解题能力及改变传统线性笔记三方面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及反思。关键词 思维导图 历史复习一、 问题的提出 基于对本校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复习备考现状面临困境的认识和反思1、本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入学成绩低,文科生源较差。本校高三共开设4个文科班,共210人,高二分班时,全校7名历史会考未通过的学生,有5名均进入文科班,理由是物理化学实在是太差,而以这种理由进入文科班的学生比比皆是。2009年高二第一次杭州市期末统测,历史年级平均分比兄弟学校低了4分,兄弟学校不及格人数16人,而本校不及格人数达45人;第二次杭州市期末统测,年级平均分低兄弟学校2分,不及格人数仍然大大多于兄弟学校。虽然经过高二的一年学习,成绩有所上升,但这届学生仍是笔者连续三年接手高三学生中基础最弱的一届。如何让这届“低起点”的学生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能够在2011年的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一份艰巨任务。 2、新课改后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一大走势注重基础、注重教材。据杭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朱世光老师统计09、10年浙江省历史高考试题,答案直接从书本表述或从基础知识出发可以找到的分值分布如下表:年代选择题非选择题小计2009年28分20分48分2010年32分30分62分此表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浙江高考历史试卷“重基础、重教材”的要求。而在09年浙江省高考结束后,浙江省考试院的“有关专家认为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有偏差,新课程教学并不是脱离教材,认为有关省市新课程高考试卷过分追求形式的标新,完全脱离教材不依靠教材的高考试卷形式不符合我省高中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现状。”“另外,减负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目标,如果高考试卷完全脱离教材,无疑是对高三教师和学生增加负担,所以今年(2010年)的高考试卷重视教材知识的落实”(以上信息摘自嘉兴平湖新华中学马建东老师的高三复习讲座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而北师大杨宁一教授也曾经指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此,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必修重视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历史学科体系。 3、历史教材知识点纷繁芜杂,多如繁星。近两年的浙江省高考历史已经明确反映出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特点,但在实际的高三复习中,我们发现2010年浙江省考纲梳理出的历史考点共有104个,包括必修及选修1A模块共5册书本,而这5册书本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不完全统计有117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要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真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加之高一时,一方面学生不重视历史,另一方面为迎接省会考,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对部分书本内容采取的都是发提纲、划重点、学生记背这种无奈又相对有效的传统备考手段,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高一的新课内容囫囵吞枣,吃的是夹生饭,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已经忘记高一相关知识或是一知半解。笔者跟个别高三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就反映高一的必修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本届高三文科学生基本上都存在着不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必修内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不足,解题能力不稳定等问题。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专题”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新课改后,历史新教材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原则进行模块化、专题化编排,体现新课程强调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文明的中外有益成果等理念。但是这种“模块+专题”的结构,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来划分,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体现存在不足;某些重要知识点,在多个模块中均有出现,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又无法让学生无法对这一知识点作出明确而全面的认识,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3本必修和人物选修里面都有呈现,即加大了学生复习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概念形成全面的认识,明显不利于学生复习备考。同时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编排的必修内容,不利于学生构建历史阶段特征。这些学科自身的设置特点,导致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出现了通史意识淡薄、历史概念不明、历史线索混乱,历史阶段特征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5、由于高一基础知识的薄弱,部分高三历史复习课,又出现了教师“填鸭式”的教法和学生“接收式”的学习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高三复习课,只见教师的独舞和独唱,只见教师的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从基础落实的面面俱到、材料分析的层层深入、答案的规划组织等等,教师一手操办,尽心尽力,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而反观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是老僧入定式的坐在座位上,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强调下在书本上划划重点,做做记号;一部分则在拼命地将课件上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转移到他(她)自己的笔记,根本无法顾及老师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解题思路的分析等;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是无所事事,甚至在不经意间就去见周公了。 如此的高三复习课,教师填鸭式的教法和学生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还怎么来谈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怎么来谈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怎么来谈高三历史复习的高效? 以上这些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现状和问题真实地存在在笔者的学校,也可能在其他学校中也存在着同样问题,长此以往实在是令人焦虑,令人担忧。学生在茫茫史海中越“游”越枯燥,越“游”越心虚,越没底气;老师则是越来越担心高三的一年复习是否是无用功,甚至是误人子弟。痛定思痛下必将思变,一成不变必将被历史淘汰。我们为了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尝试变革,如合理科学地整合教材、科学妥帖地选用史料、试题精选精练精讲等,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除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外,有没有更好更有吸引力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在茫茫史海中轻松遨游,将历史知识点化繁为简,轻松记忆,将历史书读“薄”、读“活”;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归纳、整合、表述等思维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甚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帮助呢?我们在众多方法、策略中找到了一条捷径思维导图。二、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概念图,英文是mindmaps,它是上世纪60年代,当今世界大脑学习研究方面的头号权威人物、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托尼·巴赞发明的。它最初是用来代替传统的单调的、不突出重点的线性笔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不仅能够增强思维能力,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以历史笔记为例:用思维导图记历史笔记可以鲜明的突出历史事件的主题,通过各个分支表示出课文的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文字、甚至自创的卡通图画来加深对课文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而且每一个关键词之间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连接线或符号连接以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完整记录历史事件,并反映其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如下图1 图1 南方谈话思维导图的制作非常简单,可以用手工制作,也可以用软件来制作。师生可以用粉笔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图形,也可以用几支彩笔,围绕一个中心词在一张纸上做出多彩的图形。主要的思维导图的软件有Mind Manager,Mind Mapper,Inspiration7.5等。(注:本文的思维导图均采用MindManager 6软件制作)三、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 1、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生历史复习“点线面网”知识体系格局,将历史书读薄。 高中历史非常琐碎,又必须做到牢记于心,才能运用自如,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看书,不去记知识,而是看书的时候没有抓住重点,什么都看,什么都记,没有头绪,知识点如一盘散沙,记不下来或是记住很快就忘。现行高中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形式,学生记忆时缺乏内在历史规律和历史意识的支持,知识点混乱,于是学生解题时缺少理性,没有思路。而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个概念、一节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从而把历史书“变薄”。这不仅便于加速知识的累积,更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将知识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如何将历史书读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运用思维导图,解读历史概念,明确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一知半解,如在进行“西周政治制度”的复习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了解不够全面,清晰,两者的关系也不清楚,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因此,在复习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 首先确定核心主题“西周政治制度”,由此发散为“分封制”和“宗法制”两个次主题,随后将“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各自的组成内容再次扩散,如宗法制扩散到目的、内容、作用,分封制则从目的、内容、特点、对象等角度一一细化,落实到每个关键词的组织和归纳,最后利用箭头将两种制度的关系简洁明了的标注,如下图2。这样一张“西周政治制度”的导图,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思路,在回忆课文的基础之上构建的,由于利用了简单明了的关键词、箭头等将复杂的书本长句化繁为简,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掌握书本的重要的历史概念。 图2 西周政治制度第二、 运用思维导图,解读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连成历史知识的“线”。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本,采用“模块+专题”式的结构尽管突出了教材内容的重点主题,但是导致跳跃性大,历史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不理解,无法真正认识历史。我们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就像是学生找到了茫茫史海中的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若单独存放,非常容易遗失。而且,高中历史课程在把握具体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规律、历史线索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因此,借助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串联珍珠的线,即帮助学生从零散的书本知识中,发现历史线索,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如学习完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或由学生自主构建以下思维导图(如图3),来分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发展线索。从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非常敏锐地发现本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思想的解放潮流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最终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马列主义来武装自己,以俄为师;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变化和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是紧密结合的,每一次的探索就会有一次思想的剧变,而思想的剧变又会为每一次探索提供思想武器,这实际上也就让学生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密切联系的观点。而学生掌握这样的一些历史线索和规律,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图3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第三,运用思维导图,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例如古代中国的历史,旧教材按通史编排,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王朝”依次讲述,厚厚的一大本书内容,条理清晰,结构明确。到了新课程,古代中国历史则压缩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4个专题,一本书=4个专题,势必是跨度大,内容多,容量大,覆盖面广,很多内容是点到为止,学生对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阶段性的社会发展的认识,必然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文明有更深刻的了解。如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怎样的表现?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学生都无法清晰地解答。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如下图4。通过对先秦政治、经济、文明三大关键词的分析,学生最终明确,从政治看先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出现时期;从经济看先秦则是中国农业文明成立并发展的阶段;从思想文化看先秦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起阶段,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先秦时期的最基本的阶段特征是我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阶段,这样学生对分散在3本书中的零散知识点的有感性认识上升到对阶段特征的理性认识。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图4 先秦文明的画卷 又如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不清晰,这里以17到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为例,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这一部分的历史阶段特征。过程如下(图5图8):一是确定核心词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二是将核心词发散到政治、经济、想文化、对外关系这四大方面,三是由学生回忆书本中涉及17、18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的相关历史史实,选择和归纳关键词,四是由具体史实分析归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基本规律,最后从基本特征得出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总体发展特征。这一过程,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回顾,又是学生思维发散的一个过程,有记忆、有归纳、有总结,可以说是知识与能力要求双管齐下。在分析了17、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后,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构建14-16世纪的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这样学生对世界发展的历史全貌有了整体而又直观的认识。 图5 图6 图7 图817、18世纪的世界发展特征 第四,运用思维导图,编制历史知识的“网”,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 图9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则,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它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历史科学能力的载体。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中,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思维导图也可以发挥其作用。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一专题,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可以说是新书本中极具特色的一块内容,它与平常人们观念中历史是由一些“大人物”创造的不同,它是“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即史学新理念中社会史观的表现。但是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繁杂,学生记忆与理解非常困难,所以采用思维导图从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习俗礼仪、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迁的特征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具体见图9。 总之,运用思维导图,直观地、立体化、可视化的体现知识间的关系,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内在的东西、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把“厚书读薄”,也可以帮助学生把“薄书读厚”,从而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折叠或打开来,形成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减轻学生在茫茫史海中遨游的负担,让他们轻松上阵。 2、运用思维导图,“三步破题”,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解题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浙江省历史高考卷由12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解析题组成,材料解析题分值大,问题多,难度大,是高考中最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也是学生得分高低的一个关键。然而学生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总是会有一系列不足,或是审题不清,或是踩点不到位,或是答案组织不规范等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得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也是高三复习的一个重中之重。我们在平常的高三复习中,除了采用一般的“读(读材料,读设问)提(提取材料、书本的有效信息)整(归纳整理有效信息)答(组织答案,规范表达)”四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之外,也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以下以【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卷】38题第2小题为例,简单说一说我们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三步破题”来帮助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本小题共有两个小问组成,我们运用思维导图一一解答。 第一步:读题,确定中心词,这是解题的前提。 第一问的中心词非常直接。学生审题后就能明确中心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态势”。 第二步:围绕中心词,构建思维导图,这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本小问,我们从中心词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构建思维导图如下图10:图10 19271937民族工业发展态势 第一小题相对简单,两步就能直接切中题目的要害,学生从思维导图就能明确19271937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态势是艰难的发展。这与参考答案“艰难曲折的发展”无多大差异。但是本小题还有第2问,没有解决,依然采取以上步骤,先确定中心词“经济危机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然后围绕中心词,我们构建思维导图11。 图11 经济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传统的线形解题思路,即使知道考什么,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还是往往会出现丢东落西,踩点不全的现象。现在,学生只要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就可以有效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构建思维导图,就是先确立一个中心词,然后以此作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考点及其内容,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由于思维导图较为完整地概括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这样自然就可以满足学生按导图、踩点作答的需要了。如本小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将中心词确定为“经济危机”,然后以此发散出“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点(原因、特点、影响等)”,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发散出去的知识点不应仅局限在书本中,竟可能做到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也将其列入,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出现漏点现象。 有了完整的知识导图后,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做到科学作答,全面作答。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照单全收又可能出现另一种常犯的错误:面面俱到,耗时耗力。怎么办?这就需要进入第三个步骤。第三步:分析材料,取舍定位,这是简化答案、节省答题时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好思维导图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根据所供材料对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取舍。本小题考查的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于是我们将思维导图中涉及对中国影响的内容选取,然后围绕导图中的要点进行答案的整理和表述。要点表述如下: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列强为转嫁危机,对外倾销商品,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危机后,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局部侵略,对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中国人民掀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而本小题高考参考答案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我们发现,采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的答案要点,除了“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之外,我们基本上都答到其他要点,对照参考答案,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思维导图破解主观题时的神奇效果。学生本来可能不甚清楚的题目,经过找考点、构建知识导图两个步骤后,竟然可以变得如此容易,如此全面。运用思维导图,有时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3、运用思维导图,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学生课后复习效率。 图1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地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思维导图,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巴赞发明的这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箭头指示的考虑,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更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方法的掌握,并大量节省照抄笔记的时间。 图12就是学生复习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生运用软件所作的课后笔记。四、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反思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好明确书本的编排结构,让历史书更“薄”更“活”,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脱离传统线性笔记的繁琐和枯燥,节省时间;更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做到事半功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觉得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 第一、思维导图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它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必须配合精加工、复述等策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第二、 教师在做思维导图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切不可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思维导图。注重学生自己的“画”,即学生自自身的思维发展过程。第三、运用思维导图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先看书,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画出”思维导图,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善。同时不定期的利用思维导图,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第四、运用思维导读辅助解题,对于复杂的材料分析作用明显,但简单的知识材料加工方面,运用思维导图策略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要根据学习的任务做好判断与选择。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也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思维导图策略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增加,提高效率,积极备考,真正实现“书山有路思为径,史海无涯图作舟”。参考资料:1、 思维导图 (英)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 著 中信出版社2、 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齐伟、卢银中、黄斌主编 湖南出版社3、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陈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4、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思想课堂上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杨映松 东莞市万江中学 5、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许孟琴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历史 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