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233308
资源大小:77.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KS5U解析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关于“天”的认识。我国古代的“天”指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思想,与近代的“国家”概念不同,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下”并未按照民族区域划分,故B项错误;材料中“凡我族类,其心必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中“天下”并非是汉民族所处的中原地区,故D项错误。 2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题文可以解释为古代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现在由于佛道的兴起又有了和尚、道士,成为了“六民”。古代只有一个儒教,现在又多了佛道,变为“三教”。从事生产的人数没有增加,凭空增加了和尚和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所以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3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太学制度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可知,这一制度具有公开性;根据题干信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后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明清采用八股取士,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故本题选C。 4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川峡、广南、福建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察部内僚吏,有贪墨不法、惨刻用刑者以闻”。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又诏:“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之。”庆历七年(1047年),指令转运、提刑二司:“每巡历至州县,先入刑狱中询问罪人。其有禁系人身死,仰画时具检验状申二司点检,如情理不明,有拷擦痕,立即便取索公案差官看详,依公施行。”这表明北宋A.监察工作已经法制化系统化B.通过加强监察促进司法公正C.干预司法过多,失去独立性D.地方冤狱过多司法审判混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监察制度。材料并未说明北宋监察工作的法制化和系统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宋代设置提点刑狱官对案件进行详细的核查,材料“其有禁系人身死,仰画时具检验状申二司点检,如情理不明,有拷擦痕,立即便取索公案差官看详,依公施行”说明通过加强监察以促进司法的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司法失去独立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司法监察,没有说明地方司法的混乱,故D项错误。 5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也”。这说明A.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B.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日益发展C.政治日益腐败基层政权不作为D.地主阶级成为赋税主要承担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明朝中叶以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说明我国的赋税制度注重土地而忽略人口,因此导致清朝以来关于人丁的调查有所放松,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政治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D项错误。 6湖湘学统的代表人物王船山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在这里,王船山A.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B.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材料中的“道”指的是传统的帝王统治之道,材料中“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说明他认为儒学与传统的政治统治之间是并行的,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和政治统治的关系,不是强调儒学的地位不可动摇,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托古改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7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明清时期的历法改革。材料中反映了由时宪历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的结果,说明当时中国的传统儒学和西学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利于新的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时宪历被废除,不能推动中国历法更精确,故D项错误。 8“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并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严复的思想才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才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该“外来药”只能起到推动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9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满山遍野的茶树时称:“这里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的”。修水县全县种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江西的茶叶生产规模扩大,一些县大部分民众以种茶为业,说明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的九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江西无关,故排除。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然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境此情。”下列解析符合作者思想的A.新文化运动具有创新性B.中西思想的结合具有合理性C.新文化运动具有保守性D.中体西用思想是当时的主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点。材料中“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体现的是在传播新文化中对旧的传统文化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创新性和保守性,故A、C两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11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君主立宪B.政党政治C.国民政治D.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民主政治。材料中陈独秀要求实行宪政,但是反对君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陈独秀主张的重点是“庶政公诸舆论,人民尊重自由”,不是政党政治,故B项错误;陈独秀强烈主张由国民参政,体现了实行国民参与的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的主张,故D项错误。 121934年6月,美国颁布“白银法案”,提高世界银价,从国外收购白银,世界银价为之暴涨。银价的上涨为外国在华银行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一时中国白银被大量运出国外。1934年7月到10月中旬, “白银流出凡达二万万元以上”,导致中国白银短缺,经济动荡。这表明A.中国经济完全被外国垄断资本操纵B.货币银本位制无法适应国际经济关系C.中国混乱的货币体系导致经济混乱D.美元优势地位使美国控制了世界金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完全被外国垄断资本操纵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银价的上涨为外国在华银行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白银流出凡达二万万元以上”说明以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推行货币银本位制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秩序,所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并未出现混乱的货币体系,故C项错误;美元控制世界金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项错误。 13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而国民经济好转是在1952年底,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且材料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可知当时我国推行农业集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出要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 14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中反映的是关于“户口”问题的规定,并未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故A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故B项错误;我国对户口进行严格限制,保证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供给等,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15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材料“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轮番而治,体现了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在雅典享有公民权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没有公民权,故D项错误。 16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A.证据法则B.民主法则C.程序法则D.自然法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中认为“正义”就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可知,这说的是罗马法遵循自然界的原则,倡导自由、平等思想,因此体现的是自然法则思想,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17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A.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瓦解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上升,因此其带来的后果是大量进行掠夺,导致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快,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殖民掠夺是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不是结果,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及贸易繁荣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英国的对外掠夺,故C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8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材料中“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中的“意志”实际是人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提出的社会契约,以此来保障人民的权利,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人非工具是康德的主张,故B项错误;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不是实行开明君主制,故C项错误。 19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A.自由B.平等C.共和D.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下的启蒙。根据材料“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可以看出“不带差异”“实现了普选”“彻底摧毁了”等反映出不同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平等,尤其突出了平等,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与题文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20美国人法利斯拥有一个小公司。他的公司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我们能制造最好的橡胶轮胎,并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出去”。但在19世纪30年代他却说:“假若我们按照他们出售其产品的价格出售,大公司借着巨大的全国性销售网络很快会将我们挤出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经济危机影响了小企业的正常发展B.以工代赈妨碍了小企业的正常运行C.新政无法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政府干预经济不利于企业正常竞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信息“19世纪30年代”“假若我们按照他们出售其产品的价格出售”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信息“很快会将我们挤出市场”说明政府干预经济不利于企业正常竞争,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其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21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期间,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A.新政没有使美国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B.新政使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C.美国国内在解决危机的选择上有分歧D.新政使美国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故A项错误;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可知,在美国一部分人反对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摆脱危机,故C项正确;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22“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B.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D.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治意图。根据题干信息“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可知,美国以民主政治为由干涉他国内政,并企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霸权,故本题选B项。 23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与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了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与前者的效果一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B.作者极力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废除贸易保护主义C.批评了相关国际机构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D.痛斥有些国家釆用战争手段扩大市场的行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由“欧洲人和美国人阻碍了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与前者的效果一样”可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意在批评有关国际机构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方面的不作为,C项符合题意。 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材料表明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其他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由材料可推理出当今世界格局中美国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还有一些力量对其形成制衡,即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为A。 二、综合题:共6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没有正式外交机构。(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近代外交的变化。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得出中国古代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得出文武并用,注重文化感召;根据材料一中“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得出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根据材料二中“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中国古代没有正式外交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从外交观念的变化、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外交范围的扩大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二中对总理衙门作用的概括,主要从思想上、近代化及与世界联系等角度进行评价。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供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的评价。此题属于评述型问题。首先明确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论述是从文化理念、制度建构、技术创新、文明气度等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论据充分有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层次清晰、语言学科化即可。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期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答案】(1)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2)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巩固了元朝统治;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贸易发展。第(1)问,从政治方面看,元朝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中“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得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所以得到忽必烈的支持,经济上主要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货币统一;个人因素主要是卢世荣的经历等。第(2)问,主要从政治上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民族团结;经济上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南北交流等方面概括。 2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其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意大利)阿奎那(12251274年)材料二 霍尔巴赫(1723年1789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此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危机四伏,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开始从事启蒙活动。1748年,在参加编撰百科全书的同时,他深入地研究了笛卡尔的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者的唯物主义思想。1770年出版了被誉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的两卷本哲学著作巨著自然的体系。该书一问世,立即震动欧洲学术界,受到进步人士热烈欢迎。当年8月,巴黎法院作出判决,公开销毁自然的体系;11月,罗马教皇宣布自然的体系为禁书。(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阿奎那和霍尔巴赫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人思想产生的影响。【答案】(1)阿奎那:13世纪,城市的大量兴起和世俗社会力量的壮大,基督教的神学权威受到严峻挑战。霍尔巴赫: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腐朽;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受自然科学成就和唯物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阿奎那:“君权神圣”将君权置于教权之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权的权威地位。霍尔巴赫: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专制主义理论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1)问,阿奎那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应先归纳其主张是“君权神圣”,然后结合其生平和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霍尔巴赫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先根据材料“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危机四伏,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开始从事启蒙活动”“深入地研究了笛卡尔的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者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政治、思想、自然科学等角度进行归纳,然后根据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原理,再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阿奎那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可得出他将君权置于教权之下,从而进一步推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权的权威地位;霍尔巴赫思想的影响从材料“霍尔巴赫,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可得出他的思想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根据材料“出版了被誉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的两卷本哲学巴黎法院作出判决11月,罗马教皇宣布自然的体系为禁书”可得出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 29【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对于平民人口的轰炸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引发了这样一种论点,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被运用于各种目标,包括军事目标、敌人的部队以及平民人口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平民的轰炸使得战争的后方也变得很危险。(二战中)首次进行的持续的平民轰炸开始于1940年9月初。伦敦人第一个遭受了沉重打击。德国的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伦敦达数月之久。数千人被打死或受伤,损失无法计算。但是,伦敦人的士气仍然很高。英国人称德国的这种空袭为“闪电战”,它很快成为英国全国的一种经历。闪电战被带到英国的其他许多城镇。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认为选择平民作为轰炸目标会迫使英国讲和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摘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著世界历史材料二 为了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意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从1938年1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集中了侵华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先后出动军用飞机9000架次,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轰炸。重庆大轰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血腥暴行之一,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惨重,不仅居于中国各大城市的首位,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城市中也名列前茅。潘洵、杨光彦论重庆大轰炸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因素。(2)综合上述材料并据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轰炸和重庆大轰炸客观上的积极作用。【答案】(1)观点:轰炸后方城市和平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因素:一战后期几次轰炸袭击的舆论成效;军事科技进步的推动;战略轰炸的破坏力和威慑力。(2)积极作用: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血腥残暴;激发了伦敦人民和重庆人民的反抗斗志;提高了伦敦和重庆的城市地位;彰显了英中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与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与团结。【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问,“观点”主要是认为轰炸后方及平民的支持有利于战争的胜利。“历史因素”根据轰炸造成的破坏以及材料一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引发了这样一种论点,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出一战后期几次轰炸袭击的舆论成效;根据材料一中“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得出推动军事科技的进步。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重庆大轰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血腥暴行之一”可知两次大轰炸暴露出法西斯的残暴,受到舆论的谴责;根据材料一中“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中得出鼓舞了人们的士气;根据材料二中“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惨重,不仅居于中国各大城市的首位,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城市中也名列前茅”可知有利于提高两个城市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有利于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02 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蹲姐,模范列强为宗旨”。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