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四川专用)讲义:第3课时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高考).doc
-
资源ID:4231674
资源大小:77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四川专用)讲义:第3课时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高考).doc
温习通史背景 学通史补断裂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9年)(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近代前期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期抗争探索的两大主体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新觉醒,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1)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2)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成为近代后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3课时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四川考纲】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标提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列强入侵(1)背景(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影响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瓜分狂潮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过程(1)判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使得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因此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判断: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对中国辽东半岛的武力割占,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与利益。(×)(3)选择: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4)思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获取贸易特权。列强侵华“五大趋向”1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1)根本原因和目的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3)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备课札记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2)经过3.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4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水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5义和团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1)判断: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纲领、斗争方式落后。()(2)判断:义和团运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3)选择:“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A)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4)思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一、二、三”1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几点误区(1)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大都失败,但它们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迟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客观原因是列强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实力大增。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备课札记聚焦重点史论突破重点一“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史论要点要点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决定用武力(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2)主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要点2简述鸦片战争的影响。提示:(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史料印证1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答案打开中国市场。2史料三中“近代文明转型”指什么?答案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科学化等。3(2010·海南单科,14,改编)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法有利,而是对俄国更有利。该场战争是什么?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二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论要点要点1辛丑条约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从内容上,没有割地、开埠等侵略要求,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从目的上,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要点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何影响?提示:(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史料印证1史料一反映出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实质变化?答案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2举例说明“惊醒了睡狮”?答案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2012·重庆文综,16,改编)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可以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这是通过哪一次战争获取的特权?答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三 近代中国的“耻辱柱”和“警示碑”近代不平等条约史论要点要点1归纳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提示:割地类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赔款类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开埠通商类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最远)攫取特权类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要点2简述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提示:(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赔款,掠夺了大量中国人民的财富,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3)开埠通商,导致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攫取中国的司法、关税等主权,导致中国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下降。要点3试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提示:(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史料印证史料一1图示上的满身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何时的中国?答案近代中国。2史料二中“西方近代化事物”指什么?答案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西式的生活方式等。3(2010·上海文综,10,改编)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答案南京条约。识图读表释史明义一、读图释义图1虎门销烟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19世纪初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不仅掠夺大量白银还严重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2)图示内容:林则徐广东禁烟,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等。图2圆明园遗址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集祖国众多景观和西洋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圆明园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洗劫火烧。(2)图示内容:圆明园残迹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可耻罪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明走向衰落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列强的侵略罪行、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反思等。二、读表释义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时期侵华特征影响19世纪4060年代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俄美;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除英法美俄外,德、日等多国加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合作探究:(2010·山东文综,11,改编)如何认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结果及影响?答案: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知古通今中外链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与钓鱼岛问题(1)中国: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同时客观上也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2)远东战略格局: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日趋激烈。应用体验热点材料: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27日电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回答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是否有中日领导人会晤相关安排的提问时表示说,日本无视历史和客观事实,不愿面对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不愿就钓鱼岛问题进行实质性对话,还不断采取示强和挑衅行动。不仅如此,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在历史等问题上继续挑起事端,公然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人类的良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安排日本想要的那种领导人会晤。”表达了对钓鱼岛的严正立场。思考: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实质说明了什么?答案: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实质表明日本对战争罪行的不反省及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四川历史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219世纪末英国将四川强行划入它的势力范围。解题答题示范【高考典例】 (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题思路示范】【题型分析】题型要素1特征型选择题特征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创造性地解决有关问题的新型选择题。如本题就是考查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题型要素2探究型选择题探究型选择题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型题型。该题型主要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确定出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如本题以近代三个时间点创设情境,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其三者的变革的共性是D选项。高考题组训练1(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解答时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上的变化,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在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故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答案C2(2012·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其他三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时间或史实不符。答案B3(2012·重庆文综,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答案D4.(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解析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中国需要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故答案为A。答案A5(2011·课标全国,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并没有得到地方的有力贯彻,说明中央政权面临危机。D项夸大了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不符合史实。答案B6(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把握鸦片战争前夕的情况,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故A项正确。鸦片贸易属于不正常贸易,排除B项;C、D两项错误,均排除。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