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简答论述复习题小抄参考.doc

    • 资源ID:4231415       资源大小:196.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简答论述复习题小抄参考.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简答 论述)1. 女性写作的这三次高潮都有些什么特点?都有些什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2. "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是不是一回事?3. "女性主义文学"是不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另一种说法?4. "女性写作"这一概念与"女性文学"概念不同?5. 作为最重要的女性写作者,王安忆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独特的文学经验?6. 长恨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 上海的文化精神又是什么呢?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8.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是怎样表现都市与女性的关系的?9. 长恨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什么?10. 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与王安忆小说观念发生的变化是否有关?11. 王安忆小说在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方面,与张爱玲有什么特点?12. 张爱玲与王安忆之间主要是一种什么关系?13. 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14. 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15. 什么是 “先锋小说” ? 16. 怎样理解先锋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7. 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8. 先锋小说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 19. 余华以前是个做牙医的吗? 20. 对余华如何作一个总体评价,应该怎么说? 21. 余华的小说创作以 1991 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有些什么作品和特点? 22. 余华的后期创作有个什么变化? 23. 现实一种表现了怎样的人的生存状态 ? 24. 这种人的荒谬的生存状态在现实一种中是如何表现的 ? 25. 马原的 “元叙事”是怎么回事 ? 26. 孙甘露的“语言实验”有些什么内容 ? 27. 先锋小说解除体后,先锋小说还有吗 ? 28. 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是什么 ? 29. 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有什么意义 ? 30. 应该怎样看待王朔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要内容?31.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有些什么特点? 32. 社会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吗?33. 如何理解"文学读物"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34. 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有什么特殊地位?人们对王朔有些什么不同的看法?35. 王朔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36. 王朔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要内容。37. 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38. 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矛盾现象,以及人们对王朔截然不同的看法。39. “反叛精神”常常是与“先锋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大众文化代表人物的王朔,为什么也有反叛精神?40. 以具体作品为例,掌握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1. 请简要说明王朔与老舍小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42. “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43. 戏剧艺术家和观众在京剧现代戏和“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在其中的作用。44. 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45. “样板戏”的产生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46. 九叶诗人为什么主张“诗歌戏剧化”,而汪曾祺又反对“小说的戏剧化”?47. “新生代”诗人(包括“后朦胧”和“第三代”)都是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什么又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48. 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49.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否也具有某些“先锋”的特点?请以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例加以说明。50. "锻炼锻炼""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而受到了批判.你认为,赵树理是否有可能逃脱这场批判 为什么 51. 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是不是一种误解 为什么 52. 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智斗",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彩之处是什么 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经久不蓑 53. 19 5 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 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4. 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55. 在王安忆的创作生涯中,长恨歌是成功之作还是失败之作 56.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57. 三里湾虽然也是歌颂合作化运动的,但却因没有表现出“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受到严厉批评。请问,所谓“两条道路”指哪两条道路?这部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 “消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取这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什么?58. 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也都具有很浓重的幽默色彩,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59. 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60. 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61. 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评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62. 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63. 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64. 分别说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65. 沙家浜在“样板化”的过程中,将主要人物由阿庆嫂改为了郭建光,这是为什么?改后的效果怎样?66. 为什么说“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 67. 三里湾和创业史、山乡巨变都是歌颂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为什么三里湾受到了较多的批判?68. 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69. 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70. 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一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71. 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是什么?如何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72. 什么是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结合解放区创作思潮,谈谈你对这一方向及其文学实践的认识与理解73. 以丁玲、张爱玲、王安亿为例,谈一谈时代思潮对20世纪中国女性创作主题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作家形成的创作个性。74. 为何新时期文学会以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学高潮,这种浪涌式文学发展对文学自身建设有何影响?75. 阿Q正传和小二黑结婚在对农民及其文化的评价上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请结合二部作品具体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于文学的影响。76. 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特点是什么?77. 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指的是什么内容?请给予简要说明。78. 北岛与舒婷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试举一例简要说明。79.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请简要说明这一特征,并试举一例。80. 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81. 出现在90年代的第三次女性写作高潮表现了什么样的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82. 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83. 对于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的大规模出现而在诗坛上引起的一次“美丽的混乱”,你是怎样看的? 84. 说先锋小说的变化是“胜利大逃亡”的主要用意是什么?85. 王安忆小说在张爱玲小说的基本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以长恨歌为例简要说明。86. 后朦胧诗人与朦胧诗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87. 样板戏重新走红的原因88. 从先锋小说的特征看余华小说的代表性。89. 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90. 比较王安忆的荒山之恋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表现爱情对“命运的认同”上的异同91. 以王琦瑶和白流苏为例,说明作家对现代都市的态度在他们身上的表现92. 对赵树理的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文革”、“文革”结束至今,请简要说明这三个阶段赵树理研究的主要特点。93. 汪曾棋曾说:“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请以受戒为例,简要说明汪小说的散文化特点。94. 沙家浜在“样板化”的过程中,主要人物作了什么样的修改?修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改后的效果如何?95. 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 96. 试以朦胧诗和先锋小说的发展变化,说明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97. 以一切和这也是一切为例,简要说明北岛诗歌与舒婷诗歌的主要异同1、女性写作的这三次高潮都有些什么特点?都有些什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答: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20世纪末的90年代,不同的时代也就决定着不同高潮的基本特点。第一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人的觉醒"。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小说,以及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和往事、寄小读者等散文;陈衡哲的一日;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沅君(淦女士)的卷葹、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谢冰莹空谷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最有代表的作家作品有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我在那儿错过你;铁凝的麦秸垛、玫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岗上的世纪、弟兄们、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谌容的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抗抗的夏、北极光、情爱画廊;叶文玲的心香;乔雪竹的(电影文学剧本)十六号病房、北国红豆、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美丽南方之夏日;池莉的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方方的黑洞、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舒婷的致橡树、四月的黄昏;迟子建的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等。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 "个人化写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鱼星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妩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须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凡,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等。 2、"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是不是一回事?答: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主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中说过,"女性写作"原指强调女性身体等生理特征的写作,现泛指极富包容性的考察女性身份和作家生平背景在创作中的深刻影响和复杂关系的文学?quot;女性文学"指以女性为创作主体,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的文学。"女性文学"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当然,对于什么是"女性文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只要写的是女性,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女性文学";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女作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女性文学"。还有人认为,只要是女作家写的女性的生活,就可以称为"女性文学"。因此,"女性文学"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女性文学"无论是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来说,还是对于文学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在文学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也不可能?quot;女性文学"的产生。因此,"女性文学"的提出,既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嘲讽。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80年代以前,许多女性作家都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家身份前面加上一个"性别"的标记,而研究者们对于是否应该提出"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也一直持怀疑和犹豫的态度。我个人认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作家的创作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女性作家自己的认可,却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随着国外女性主义文学(?quot;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女性文学"成为了一种时髦,再加上国内文坛内外商业性炒作的风行一时,"女性文学"便成为一些先锋的女性作家和现代传媒共同看好的一个"卖点";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女性问题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较多关注,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和与男性作家创作的不同特点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态度有所改变。因此,也可以说,"女性文学"这个词,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既带有严肃的学术性,也沾染上了金钱的铜臭。关于这一点,大家还可以讨论。3、"女性主义文学"是不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另一种说法?答:"女性主义文学"其实也可以说是"女权主义文学"的一种变通说法"女性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对男性社会的一种反抗,是"女权运动"在文学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女权运动和由此基础上产生的女权主义批评,强调的是女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有意识地遮蔽女人的生理特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攻击性,其作品不仅仅是通过对女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展示,来引起人们的喜爱和怜惜,而常常是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展现,来破坏现存的社会意识,起到惊世骇俗的阅读效果。在西方?quot;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是一回事;但在中国,"女性文学" 则比"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或者说,更多一些文学意义,更少一些政治意义。因为中国女性很少有人赞同或参与女权主义运动。4、"女性写作"这一概念与"女性文学"概念不同?答:"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原本就是对"女性文学"概念的反叛。很显然,在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基本上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女性写作"则是与"女性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不但不遮蔽反而强调女人的生理特征,正如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所说的,女性写作的特点是由她们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很少人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因为它是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文学"与"女性写作"则比较接近,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常常局限于文学,而后者则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因为在中文里,"写作"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文学"。因此,在理论上,中国人用的"女性写作"与西苏的理论无关,也就是说,与女人的生理特点无关。但是,事实上,新一代"美女作家"的创作又正是在努力地实践着西苏的身体理论。5、作为最重要的女性写作者,王安忆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独特的文学经验?答:对性爱描写的认识很重要,但并不独特:王安忆把"性"看作是人性最本质最实在的因素,这与郁达夫、沈从文,以及当代最伟大的小说文体家米兰昆德拉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她的独特,主要在于:一,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如荒山之恋。参见教材第306页。在王安忆看来,爱情导致悲剧是很正常的,并不一定都与社会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人,就会相爱,当他们的相爱不能被社会接受,就会发生悲剧。二,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和臣服。如小城之恋。参见教材第307页。性行为使人疯狂,而母性的力量使人宁静。三,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如锦绣谷之恋。参见教材第307-308页。精神恋爱,又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不需要肉体的接触,或没有肉欲。她证明在现代社会的女性中仍然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四,对纯物质性的性爱关系的认可。如岗上的世纪。参见教材第308页。这是对精神恋爱的反证。认为纯粹的肉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五,对女性魅力的歌颂。在这方面,大家还可以通过阅读作品,做出自己的总结。6、长恨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我们知道,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兴起的一个商业大都市,它是在殖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文化形象的。王安忆的长恨歌的特出之处,恰恰在于它摒弃了一般"上海寻梦"创作的虚幻性,而去捕捉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精魂,把握上海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的生活情感。7、上海的文化精神又是什么呢?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答:从作品中可以感知到,上海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作了某种断裂,随着移民文化的进入而逐渐形成的商业化与个性化,是一种民间性与移民性相融汇的现代都市文化,其文化精神的象征性意象,便是"弄堂"与"小姐"。弄堂是上海文化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这里可以生出各种上海文化现象。小姐是上海文化精神的生命体现,它既显示着上海的繁华,同时也揭示着繁华背后的腐烂。自由浪漫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文化精神便游荡于其中。王安忆在表现上海文化精神时,没有采用"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视角,而是以个人的立场,构建起一个都市民间世界,紧紧抓住弄堂和小姐这两大最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意象进行开掘,并将其景象推向抽象,使其具有了抽象的文化精神意义。在展现上海的文化精神时,王安忆以其知识女性特有的文化气质,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生活情怀。她的叙事风趣而典型,其间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一种古典诗词式的意境。其次,作品有意识地淡化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政治生活对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作用,而以个人化的民间立场,去描绘一幅都市民间生活图象,呈现的是自成一体的上海文化风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景典型而富有诗的韵致,其间又渗透着繁华的梦幻,以及这种梦幻的凄婉与悲剧色彩。这种情景不是一种记忆的状态,具有着文化记忆的虚拟性,创造的是一种淡淡的艺术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生出了王琦瑶,并赋予她一定的荡漾着生命活力的诗情。不少论者都认为,王安忆笔下的这种情景是对张爱玲的承续与发展。但就文化精神而言,我们总觉得王安忆与张爱玲相比,还缺少那么一点东西,就是溶于生命之中的贵族意味。8、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是怎样表现都市与女性的关系的?答:长恨歌借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完成了对一个城市(上海)的书写。在她看来,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所有描写都与她自己的个人记忆有关,而她自己正是一位女性;二是王安忆认为女性与现代都市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都市是为女人而设的,为女人提供了施展自己的空间,在传统社会中,在现代都市没有出现之前,女人一直是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一个弱势群体,但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现代大都市中,女人所有弱势都变成了优势,她们成了男人追逐的对象,也成为男人欣赏和吹捧的目标,她们也因此而大放异彩。9、长恨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什么?答:长恨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就在于王琦瑶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王琦瑶作为"上海弄堂的女儿",她代表的是上海"过去时"的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一个"上海旧梦"的神话。在她的身上,体现着权力与金钱的双重力量的腐蚀作用。王琦瑶的特殊价值,在于作家将赋予的双重意义:既关注上海的小家碧玉(在她身上包含了上海小市民生活场景的某一侧面),又具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在现实与历史的互相映衬中,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人格与一个人含有的城市意义的综合体,体现着作家对于上海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的深刻体验。10、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与王安忆小说观念发生的变化是否有关?答:受先锋小说的影响。自1985年先锋小说在叙述手法上有所突破后,"叙事"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艺术"形式。所谓"叙事",也就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叙述策略"。叔叔的故事与其他先锋小说一样,在叙述手法上主要用"复调"的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叙述形式,而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又故意造成矛盾,而"解构"叙述的真实性。这种方法的采用,与王安忆小说观念的变化直接有关。这就是她对小说中的"虚构"艺术的重新认识。她在这之前的纪实与虚构中有所尝试,但在她于80年代末的一年停笔中有所升华,开始自觉地营造一种虚构的世界。而叔叔的故事正是她停笔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11、王安忆小说在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方面,与张爱玲有什么特点?答:可以再看看教材第301-303页。主要可重视两点:一是作家对现代都市的态度;一是家族力量在作家身上的不同作用。白流苏对社会的恐惧,更多地代表着传统女性对现代都市的恐惧,实际上也正是张爱玲对社会的恐惧;而王琦瑶对对社会化大都市的运行规则的坦然接受,则更多地代表着现代女性对现代都市的向往,实际上也正是王安忆这种"南下干部"的后代,习惯于坦然地接受一切的态度。两个作家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又主要在于她们的出身背景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在出身大家族的张爱玲身上,家族力量的强大是不容低估的,这个力量投下的阴影也是无法摆脱的,而王安忆的出身与家族无关,家族力量在她的身上几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12、张爱玲与王安忆之间主要是一种什么关系?答:张爱玲对王安忆有影响,而王安忆对张爱玲也有发展。王安忆自己并不承认张爱玲对她有多大影响。但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海女人这两点上,两人的创作是有着共同的契合点的。我们已经知道,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了两座城:上海和香港。而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翻版。张爱玲写上海写得最好的就是上海的女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长安。而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乡村小城镇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可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为代表,后者则可以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好婆与李同志、米尼、悲恸之地、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为代表。特别是长恨歌发表后,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有"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张爱玲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创作的题材上;也有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有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风格上,等等。我们在专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中指出,"在长恨歌中,王安忆追求着一种古典式的情愫、一种舒缓的叙事语调。作品在风趣而典雅的叙述语言之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王安忆作为知识女性所特有的古典情愫和写作姿态。在王安忆的笔下,不论是对生活琐事的叙述,还是对人物心境的描绘,都富有古典诗词一般的意境,即使是性爱描写也充满了诗意。作家拒绝90年代那种外露而自然的性爱描写,创造了一种荡漾着生命活力的诗情。王安忆的这种情愫,主要得益于张爱玲的影响。王安忆得益于张爱玲,不是摹仿张爱玲的风格,也不是学张爱玲的神韵,而是从大处着手,把握住了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即偏离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视角,而从个人的立场上开掘出都市民间的世界。"当然,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即使是题材完全相同,其创作也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也就是发展。这主要体现为王安忆小说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时叙事空间开放性的特点。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个问题中将作专门的讨论,在参见教材第299-304页上也有比较详尽的说明,大家可以参考。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除了时代背景不同,人物命运不同,社会内容也不同之外,还在于张爱玲从来都是把自己看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王安忆则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外来人。如果说王安忆有什么地方比张爱玲高明,比她更了解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一方面,可以说王安忆更客观,而张爱玲则陷入了自己的上海情结之中。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王安忆更主重"叙事"的艺术,注重小说文体的变化,就像教材在第311页上所说:"王安忆以叙述的方式建构起自我与客观世界的新关系"。 13、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从先锋小说自身来说,一方面,先锋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总有被新的创新力量取代和被大众接受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作家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是必然的,既有世俗的诱惑,也有作家自己生活经历诱惑,还有作家要求自己不断创新的冲动。从外部情况看,时代是前进的,社会是变化的,大众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大,接受速度也越来越快。朦胧诗在几年之间就成为“昨日黄花”就是一个佐证。总的趋势是随着创作的发展必然发生分化,最终被大众所接受。 14、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我个人认为,余华可以看作是鲁迅之后中国最深刻也最有创新能力的作家。余华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其文学成就有多大可以暂且不论,仅就他的变化的必然看,对于先锋小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任何文学潮流都是要随时代的发展(或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15、什么是 “先锋小说” ? 答:“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先锋”一词在现在流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官,现在多用于比喻: 队 / 开路 / 打 。”这个解释也完全适用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上的“先锋”,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和“超前”。“先锋”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归纳的四点:即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和悲剧性。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这一部分内容,在专科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是以“喧嚣与骚动”为题,作为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部分来说的。在专科教材中我们讲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是同义词。残雪的创作在专科阶段的教学中,就是作为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荒诞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介绍的。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指在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 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16怎样理解先锋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答:先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出现于 80 年代中期,分化于 90 年代初期,其文化背景可以从三方面来了解。首先,“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在恢复“十七年”传统中,更进一步实现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对接,新的启蒙主义思潮兴起,主流意识形态创作虽然想形成一统的文学格局,但却是心有余而力不从,这种准“共名”状态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使那些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的探索成为可能。其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为可能。从 80 年代始,李泽厚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术理论,以及随之涌入的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新思潮,为先锋小说的出现做了准备。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各种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成为了先锋小说的参照范本。第三,就 80 年代前期文学创作而言,“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要求,新的一代作家,便首先做了反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景下,先锋小说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17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可归结为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探索。先锋作家首先颠覆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不论是先起的马原、莫言、残雪,还是后起的格非、孙甘露、余华。他们都打破了原有的叙事模式,构建着一种新的叙事迷宫。不论是马原的“元叙事”、“线圈式”,还是残雪的意象寓言,他们都在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着一种个人化的重构。先锋作家的第二个探索是语言实验。在这里语言不再是叙事的工具,而是叙事本体。语言与寓言,甚至叙事人称的语言称谓,都被纳入实验范围,进行了一场叙事语言的革命,把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文学高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是先锋作家创新的第三个方面。先锋作家不约而同地对过去文学的人生叙述产生了怀疑,他们摒弃了人的社会化和政治性存在,对人的生存进行了重新建构,表现着人的生存的别一种状态:人的生存的残酷性、丑陋性、偶然性、梦幻性、仇恨性、荒唐性等。他们剖示的不是人性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常态,而是隐潜于人性深处的带有本能性的本真。这反映出先锋作家对于传统与常规的反叛。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18先锋小说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 答:要了解先锋小说的意义,首先必须搞清楚,先锋小说作为一种创新思潮,主要兴盛于 80 年代中期。如今已基本烟消云散,但它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异类的艺术思潮,改变了原有的文学图景和发展路向,特别是它打破了文化界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试图形成新的“共名”的梦幻,促使文学创作走向个人化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从此,不论是文化思想还是艺术方式,一元化的格局一去不再复返,多元化格局成为不争的事实。或者说,先锋小说为 90 年代文学个人化与多元化成为可能,做了道路上的清理。 19余华以前是个做牙医的吗? 答:是的,而且只是个一家小乡镇卫生院里的牙医。余华的祖籍是山东高唐,但余华本人与山东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他于 1960 年 4 月 3 日 生于浙江杭州,是家中次子,在浙江海盐的医院环境中长大,父亲是海盐县的一名外科医生,母亲也在医院工作。 1973 年小学毕业。 1977 年高中毕业后,在卫校学习一年,分配在镇卫生院。 卫生院里单调无聊的生活促使他下决心以写作改变自己的职业。经过 5 年的努力, 1983 年( 23 岁)终于得以进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4 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 1 期上发表处女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北京文学 1987 年第 1 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 1989 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现住在北京。 20对余华如何作一个总体评价,应该怎么说?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写作字数最少、废品也最少的作家之一,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家之一,同时还是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 21余华的小说创作以 1991 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有些什么作品和特点? 答: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 1988 年为界,再分为两个阶段。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22余华的后期创作有个什么变化? 答: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收获 1991 年第 6 期)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钟山 1992 年第 6 期) 活着(长篇,收获 1992 年第 6 期) 祖先(江南 1993 年第 1 期)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 1993 年第 7 期) 战栗(中篇,花城 1994 年第 5 期)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收获 1995 年第 6 期) 但是,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变化(特别是三部长篇的变化)十分明显。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 “幽默”, 这

    注意事项

    本文(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简答论述复习题小抄参考.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