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doc
-
资源ID:4230949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doc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往年考点: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1年单项选择)。2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2011年单项选择)。3.最基础的社会关系(2012年单项选择)。4.属于渗透性的生产力要素(2012年单项选择)。一、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 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2.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 哲学B. 道德C. 艺术D. 政治法律思想3.人与自然的联结中介是( )A. 生产劳动B. 社会关系C. 社会意识 D.生产工具4.在全部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关系B. 社会生产关系C. 地域关系 D.阶级压迫关系5.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体现的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B. 人与社会的关系C. 人与人的关系D. 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6.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B. 生活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人口因素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 )A.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1.国家的本质是(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B. 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 对外交往D. 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12.社会意识是(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C.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D.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 劳动对象B. 生产工具 C.劳动者D.生产资料15.国家的起源是()A.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 剩余产品和私有制C. 军队、法庭、监狱的出现D. 国家政权的建立16.国家属于()A. 上层建筑B. 经济基础C. 生产关系D. 意识形态1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程度高低C.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按劳分配19.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 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20.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 B.共产主义的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D.交换和消费关系2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 它是构成生产方式的基础B.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C. 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生产资料23.国家的实质是( )A. 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 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 组织国家经济建设的机关24.区分国家的类型的根据是( )A. 国民多少B. 领土的大小C. 国家性质D. 政权组织形式25.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 )A. 物质内容B. 形式C. 动力D. 结构2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 生产力发展B. 社会分工C. 私有制的出现D. 剩余产品的出现27.国体是( )A. 国家职能B.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C. 国家的阶级性质D. 国家的机构2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 科学文化的反映B. 社会规律的反映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29.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是()A. 哲学B. 艺术C. 道德D. 政治法律思想30.观察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A. 唯物的原则B. 辩证的原则C. 历史的原则D. 阶级分析的原则31.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亲族关系B地缘政治关系C物质生产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32.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自然科学D经营管理二、辨析题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2.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错误。3. 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三、简答题1. 简述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2. 简述生产关系的涵义及其构成。3简述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4简述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根据。6.简述唯心史观在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源。7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8.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简述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0简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四、论述题1. 试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并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意义。2. 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章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B2D3A4B5A6A7C8D9B10B 11D12A13C14B15A 16A17D18C19D20C21A22C23C24C25A26 C27C28C29D30A 31C32C二、辨析题1. 正确。(1)从动态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2)从静态看,生产关系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其他两方面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2. 错误。(1)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2)社会政治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设施。(3)国家政权是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核心。3. 错误。(1)阶级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经济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三、简答题1.(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2)生产力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一个包括生产工具以及动力、能源、运输、仓储、控制、信息等子系统在内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子系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3)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被支配的“物”的因素,劳动者则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2.(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3哲学是世界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社会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基本原则与立场上与其所从属的世界观保持一致,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成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相统一的科学。4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以社会领域中各个具体方面的事物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历史学以各个历史朝代兴衰更替、沿革变迁的具体史实为依据,阐述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具体演进规律;社会学则以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以及社会的功能等为其研究对象并阐述其理论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是在综合和概括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社会历史观理论的形成是以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的。但是,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一经形成后,又反过来给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以指导和影响。5(1)这一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有机整体,社会现象更是纷繁杂芜。综观这些现象,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物质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两大基本类别。因此,历史观必须首先弄清了社会的物质方面和社会的精神方面何者在先、何者在后,何为第一性的问题。(2)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哲学基本问题,体现在唯物论中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体现在辩证法中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体现在认识论中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中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历史观上就有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派生物。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切对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4)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其他一系列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解释。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元问题,它是阐释其它问题的基底。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根源的。(1)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很落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使得人们被局限于一个狭小闭塞的天地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眼界受到限制,不能从根本上去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不易看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联系,结果就必然导致人们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联系。(2)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局限。作为统治阶级的剥削阶级,在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主导权的前提下,势必夸大精神的作用和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和物质生产者的地位,鄙视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总是无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宣扬所谓“君权神授”和“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3)认识论根源。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许多时候,由于客体事物的复杂性以及认识主体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很难透过社会历史的表象去发现历史的真谛。例如,杰出人物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容易使人从表面看问题而产生错觉,似乎历史的创造是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意志,从而忽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正是利用和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根本不懂得去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也不懂得英雄人物之所以产生的真正原因。7(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并且动摇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它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2)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给人们一种研究、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社会历史领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社会历史不仅表现为一个客观物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有目的意志、有能动性的人参与的过程,所以考察研究社会历史比对自然界的考察研究还要复杂许多,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考察研究更需要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考察研究的方法。8.(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跟劳动类似,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而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9(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存在。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虽然社会历史须有人参与,但并不能据此否定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一方面,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须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间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官方旗舰店 dd1展的客观性。(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发展的过程。像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社会本身,在于社会形态包含的内在矛盾性。社会发展是社会形态自身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结果。(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比,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有了具有意志、思想的人的密切参与,使其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也就是说,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由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仍然有着自己的规律性,它的客观物质性是与规律性相统一的。10(1)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2)物质文明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或条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3政治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4)精神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思想主导,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四、论述题1.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满怀信心地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2)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3)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