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育实施.doc
-
资源ID:4228258
资源大小:19.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论文: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育实施.doc
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育实施内容摘要:语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运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应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并结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中的体会,来着重谈谈怎样在课件制作中提高美育功能。使多媒体课件发挥更大的效用。关键词:审美 、感知、 视觉、 听觉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教学当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藉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喜爱和兴趣。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笼罩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下,语文教学仍局限于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一、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否负载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应当是有的。初、高中语文新教材古典文学份量加强,就足以说明问题。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汉语、文学的了解,进一步对汉语、文学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认知,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往语文教学中忽视的问题,也是老师在课堂上难以传播的地方。那么,多媒体怎样做到表现中国文化的呢?设计精美的界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往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一剪梅课件中,笔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清明上河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清明上河图缓缓隐现。并配以优美动听,具有古韵的民乐。这让学生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受到美的强烈震撼,为下面的审美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课件中我大量使用了中国的民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美感教育。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这点往往被人所忽视,其实文字、按钮都是课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美的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的作用。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以滕王阁和一剪梅为例,整个课件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主要界面的设计大多采用写意的国画笔法,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按钮也采用中国结、画轴、玉器等一些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物品。音乐多用古筝、古琴等古典乐曲,因课文的内容、表达主题的需要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一些模块的名称也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笔者在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李白的下江陵诗,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过长江三峡时那种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朗读资料要有选择性。如再别康桥中,首先找到的是一位年长者来朗读,虽然发音准,感情也丰富到位。可是总感觉到不合适,终于又在别处找到了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黄磊的朗诵虽然不象前者那样字正腔圆,但透露着一丝丝的忧郁之情。而且黄磊扮演的徐志摩为广大学生所认可。所以,好的朗读应该要和课文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触发学生的美感为第一位。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空间距离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笔者就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笔者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录象中有康桥风光的介绍,还有剑桥大学的介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自身仿佛进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当时的环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二、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中描写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分别是: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故都秋的各个特点。从而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总特点有了形象的感知。 三、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虞美人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歌曲问君能有几多愁,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李煜的亡国之痛,在制作一剪梅课件中,请学生欣赏月满西楼,来体会李清照的相思之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但能动用想象进行再创造,能体会词与音乐的密切联系。而且很好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笔者在滕王阁序课件中,把第二、三段的景物描写用画面表现出来。每一个景物就是要背诵的课文。图文并茂,使枯燥的背诵变成一种美的想象。 综上所述,语文课不仅只是具备智育功能,而且更具有美育功能。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太急功近利,把语文的美育功能给抹杀了。而是应该把目光看得更远些,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多媒体教学在这点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制作课件中不能仅仅只是单单的板书和图表的堆砌,应该发挥多媒体的特点,把它制作成美育的传播器,把美的种子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我们努力地做下去。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编 1999年第五期 美学基本原理 刘叔成 夏之放 楼习勇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主编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