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 资源ID:4228051       资源大小:238.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1下列带点字读音正确的是(3分)A惆怅(chàng) 娓娓(wi) 百舸(g) 漫(wàn)江 B寥廓(kuò) 苍(cng)茫 峥嵘(róng) 咄咄(du)逼人C遏(è)制 彷徨(huáng) 彳(zhì)亍 笙(shng)箫 D青荇(xìng) 长篙(ho) 浮藻(zo) 沉淀(diàn)2下列带点字读音没有错的是(3分)A 叛逆(yì) 温柔(róu) 屋檐(yán) 典押(y) B 荆(jn)棘 漆匾(bin) 阙失(qu) 碾(nin)碎C 炖(dùn)肉 凌侮(m) 咒(zhòu)语 奴隶(lì) D 土匪(fi) 潺潺(chán) 佚(yì)事 缒(zhuì)手 3下列带点字读音错两个的是(3分)A恩赐(cì) 虱(sh)子 戍(shù)守 瑕(xié)不掩瑜 B脉络(mài) 凄婉(wn) 揣(chui)摩 嘉言懿(yì)行C梅蕊(ru) 上阙(qu) 嫉妒(dù) 激浊(zhú)扬清 D枯死(k) 掐(qi)死 忸怩(nì) 风华正茂(mòu)4下列带点字读音有错的是(3分)A纤弱(xin) 奇葩(p) 逶迤(yí) 磅礴(bó) B颓圮(p) 枸杞(q) 花束(shù) 隽(jùn)永C冰屑(xiè) 漫溯(sù) 斑斓(lán) 火钵(b) D叱(chì)骂 颂(sòng)歌 讴 (u) 歌 愤懑(mèn) 5下列选项中读音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劲头 逎劲 劲敌 够劲儿B 漂泊 停泊 湖泊 淡泊C 浣衣 浣濯 浣纱 浣熊D 贝壳 甲壳 剥壳 外壳6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7选出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一个“争”字表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一个“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鹰的矫健飞翔;“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B“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而“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C“恰”、“正”、“方”几个近义副词的运用,更有助于充分表现早期革命者当年雄姿英发的革命风貌。D“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的用法;“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8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是诗人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9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10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11-15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13-15题。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14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B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而诗人敢于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在描写对象前面加上大量形容词,为了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C“假如我是一只鸟”中这个意象“鸟”,是一只特指的鸟的形象,就像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一样,是一种具体的鸟。D此诗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就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其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15对下列修饰词语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B“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C“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激怒的风,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仇恨,“无止息”更加说明了敌人的暴行是永无止境的。D“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16-17题。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6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这句虽然写声音,但是读者却可以看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梧桐是高树,一个“梳”字,说明梧桐上很少叶子,稀稀疏疏,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B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后两句中“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D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赫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中,是和“清”不相容的,但是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正是为“清”无须籍“贵”作反铺垫。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18-20题。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8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B徙倚:迁徙依靠。C落晖:落日的余光。D薄暮:日将落之时。19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20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3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乱易整,不武夜缒而出,见秦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 两个“以”不同, 两个“而”相同B 两个“以”相同, 两个“而”不同C 两个“以”相同, 两个“而”相同D 两个“以”不同, 两个“而”不同24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且焉置土石2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来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2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 其毋令往 B.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28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2分) 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BCD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031题。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0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班别: 姓名: 学号: 31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2分)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32.名句默写(10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满载一船星辉, 。33书写规范(5分)请将下面一段话抄写在指定的空格里。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用法)也有辞书专家认为:问号和感叹号可以占一格的一半。(语文基础知识手册)34写作(60分)请以“我最喜欢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为话题写一篇9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语文测验参考答案1、B 2、D 3、C或D 4、B 5、C 6、C 7、D 8、C9、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10、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11、D项。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12、答案是D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13、答案是D,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的“我”指的是诗人自己。14、答案是C,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15、答案是C,“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16、答案是D,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17、答案是A,“梳”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18、答案是B,徙倚:徘徊、彷徨的意思。19、答案是C,王绩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全诗中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的彷徨和苦闷。20、答案是B,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一层。21.D(“说”通“悦”。)22.D(边邑,这里用作动词。)23.D(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转折。)24.C(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25.C26.B(A.认为奇特;C.诛杀;D.荒废)27.D(A项两个“其”,一为代词,他的;一为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B项两个“之”,一为代词,他;一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解释为“拿”、“用”;后者应为连词,表目的关系。D项两个“乃”字,都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意为“竟然。)28.B(言其有才识度量;言其受贬;言其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29.D(A.避乱徙家是其曾祖时的事。B.“立即遭到打击报复”错;C.“不畏众怒”错。)30.B31.B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11页 共11页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