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doc
-
资源ID:4227703
资源大小:99.50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doc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章 走进细胞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章 细胞的必备结构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必修二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 走近细胞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梳理: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糖类有机化合物 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必须用水浴加热(5065) 颜色变化:浅蓝色(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或苏丹染液 注意事项: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需使用显微镜观察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注意事项: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马铃薯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 蛋白质的功能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结构蛋白2. 催化细胞6.调节功能部分激素 7.受体-糖蛋白四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H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 NH2和一个 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 核酸的分类(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1.构成碱基种类不同 2.构成五炭糖不同 3.存在部位不同。二、核酸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化学元素组成:C、H、O、N、P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的分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细胞中的脂质的分类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细胞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附表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知识网络: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3、细胞膜功能: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出入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二、与生活联系: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三、细胞壁成分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四、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细胞器之间分工(1)双层膜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2)单层膜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二、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 (2)具有细胞壁4、 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渗透相当于溶剂分子的扩散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四质壁分离说明的问题:判断细胞的死活。测定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3、4、 底物浓度 酶浓度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ATP 酶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 2丙酮酸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 :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 (黄绿色) 胡萝卜素 (橙黄色)叶黄素 (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2)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3)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4)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三、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反应式:1水的光解:H22O2+2HATP形成:ADP+Pi+光能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CO2的固定:CO2+C5 2C3C3的还原:2C3(CH2O)+C5+ADP+Pi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 细胞的增殖一、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核质比二、 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一)细胞周期(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前期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4.后期特点: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不同点: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二、细胞全能性:(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 细胞的衰老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衰老的细胞 。2)衰老的细胞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衰老的原因:(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二、细胞的凋亡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2. 癌细胞的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 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选用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相对性状明显作为实验材料。先用一对相对性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杂交自交测交)(实验-假设-验证-结论)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Dd×Dd,子代出了D_及dd的两种性状。红花相交后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能做种子)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非等位基因:染色体上不同位置控制没性状的基因。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茎的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5)完全显性:基因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使显性遗传性状完全显现出来。即DD和Dd为相同性状(如DD和Dd均为红花)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即DD和Dd为不同的性状(如DD为红花而Dd为粉花dd为白花)5.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动植物都可以用的方法,是鉴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显性:隐性=1:1) 目的:用于鉴别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组合,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 (植物所采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好之处是可以保持特测生物的纯度)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在以动物和植物为材料所进行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中,一般采用测交方法鉴别某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豌豆、水稻、普通小麦等自花传粉的植物,则最好采用自交方法6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杂合子自交,性状比为3:1,基因型比为1:2:12)性状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性状一般相同,但不一定相同。 性状=基因+环境7 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验证过程: 测 交 8 与基因有关的几个科学家遗传因子(基因)的发现:孟德尔(19世纪中期)被称为“遗传学之父” 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约翰逊(1909年)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萨顿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是:摩尔根9 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代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1)F1形成两种基因型配子的数目相等,且他们的生活力是一样的。2)F1两种配子的结合机会是相等的。3)F2的各种遗传因子组合的个体成活率是相等的。10应用(1)杂交育种中选种:选显性性状:要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直接选取即可(隐性性状表达后,其基因型为纯种)。杂合子=1/2n 纯合子=1-1/2n (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2)优生:显性遗传病:控制生育;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发病率高),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婚姻(增加隐性致病的几率)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发病率低,)11,有关植物胚发育的知识点 (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 1)胚来源于受精卵,包含双亲的遗传物质 2)胚乳来源于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即包含双亲遗传物质(母亲两个配子,父亲一个配子)3)种皮与果皮都由母方部分结构发育而来,遗传物质与母亲相同。4)果皮,种皮,胚都为2N,但来源不同,基因型也不同。1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基因型比例为1:2: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 3D_:1dd(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为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二典型计算题1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兄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方法:隐性纯合突破法注意:杂合子(Aa)自交,求自交后某一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1)如果说明了表现型,则Aa的概率为2/32)如果没有说明,Aa的概率为1/2过程:男 Aa×Aa 男 女都正常,又因为子代有生病孩子的可能,所以他们的基因型为2/3Aa:则有如下计算2/3 Aa×2/3 Aaaa 2/3×2/3×1/4=1/92,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其男性的哥哥与女性的妹妹都是白化病的患者,这对夫妇已有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则问再生一个患孩子的几率可能是三种可能:如果夫妇的父母均正常:则有这夫妇的基因型为2/3 Aa×2/3 Aa 几率为1/9如果夫妇的父母各有一个患病: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Aa,几率为1/4如果夫妇的父母只有一方的父母有一个患病,而另一方正常,则夫妇的基因型为:2/3Aa×Aa 几率为:1/6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1孟德尔第二定侓,自由组合定侓: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 的遗传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侓的现代学解释:位于百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2.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为连锁,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侓)(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3)当各种配子的成活率及相遇的机会是均等时,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亲本类型占10/16 重组类型占6/16.能够稳定遗传的占比例为4/16.(4)德尔定律适合两对及三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实验。(5)自由组合定侓的验证:测交(F1代与隐性纯合子相交)结果: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比例为1:1:1:1 有趣的记忆: YYRR 1/16 YYRr 2/16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YYrr 1/16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注意:符合孟德尔定侓的条件:1)有性生殖,能够产生雌雄配子2)细胞核遗传 3)单基因遗传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自由组合定侓在实践中的意义:理论上:可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实践上:通过基因重组,使不同品种间的优良性状重新组合,培育新的优良品种。2.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n n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 如: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实际能产生几种精子? 2种B B分别是:(Ab和aB)或(AB和ab)b b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比例?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3A_:aa)(Bb:bb)(3C_:cc)=?( 4 )自交后代出现的新表现型(AaBbCc自交)重组类型=1-亲本类型(几率) 2×2×2-1=7(5)自交出现AabbCc的概率?1/2 ×1/4×1/2=1/16(6)后代中的纯合子的概率?杂合子的概率?(AaBbCc自交)纯合子概率:1/2×1/2×1/2=1/8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1-1/8=7/8(7)后代全显性的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纯合子=1/3×1/3×1/3=1/27 杂合子=1-1/27=26/27(8)与亲代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不同的个体的概率?(AaBbCc×aaBbCC)相同的概率=与母本相同的概率+与父本相同的概率(1/2×1/2×1/2) +(1/2×1/2×1/2)=1/4不同的概率=1-相同的概率 1-1/4=3/4(9)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率为c,正常的可能性为d,则这对夫妇生出患一种病的孩子的可能性为(多选)ad+bc 1-ac-bd (a- ac)+(c- ac) (b- bd)+(d-bd) 第二章知识结构: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除X Y WZ性染色体,),2)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3)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部分片段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3.减数分裂范围: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生殖细胞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也减半。场所:精巢(睾丸)和卵巢内注意: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4精子的形成过程 5同源染色体配对即联合四分体中的非姐妹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特征染色体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6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