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
-
资源ID:4224447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张: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张汉林。我旁边这位老师是北京二中历史教师王磊。王:大家好!郝:大家好!张: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在历史必修III中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王老师,你来自教学一线,对文学艺术史教学的现状非常清楚。你先谈谈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情况。一、文学艺术史教学的困境王:普遍来讲,文学艺术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受重视。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史很抽象,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头绪多,跨学科性特别强。有的老师认为,“三大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我认为最难的是文化史”。张:的确如此,文学艺术史涉及到书法、绘画、音乐、影视、文学、戏剧等诸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广泛阅读,对文学艺术常识和审美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不仅如此,我在学校听课时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教师把文学史、艺术史课上成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深圳福田教研员嵇成中老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郝: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老师不懂得文学史、艺术史课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的区别。文学史、艺术史重在“史”字,而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则重在对文学技巧、艺术技巧的分析。张:我赞同你的说法。关于这一点,我们还要在后面深入讨论。文学艺术史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价值没有受到重视,也很少有人去研究文学艺术史教学究竟有何价值。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言,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更不知离骚情了!),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王:那么,文学艺术史教学有何价值呢?二、文学艺术史教学的价值张:著名思想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这样感叹:“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文学、艺术属于美学范畴。美的历程就是指文学史、艺术史。人们研究文学史、艺术史,不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也不是为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美”的未来。这就是文学艺术史的价值。具体到中学历史教育,我们要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有关文学艺术史价值的表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说的。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们要从文学和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张: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就是“文化传统”。学生只有认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有可能进一步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还站在世界和人类的角度,要求学生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郝: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确非常有必要。张: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是从思维与方法的角度来说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是从人格与素养的角度来说的。以上这些,就是国家对文学艺术史价值的要求。当然,从学理上讲,我们对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价值还可以再作深入地研究与探讨。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中认真体现这些价值就可以了。郝:有了价值作为导向,我想我们的文学艺术史教学就不至于偏离方向了。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迫切希望能在操作层面上了解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你能提些建议吗?三、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张: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王:课程标准特别抽象,往往只有一句话。怎样研究呢?张:你说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学习要点的确过于简略。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课程标准如同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体,它其实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把握:一是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当于人的灵魂;二是课程标准的体系,相当于人的骨骼;三是课程标准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平常最为重视的学习要点,相当于人的血肉。研究课程标准,要把三者结合起来考察。王:你能举个例子吗?张:关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刚才我们已经从国家与民族、世界与人类、思维与方法、人格与素养四个角度谈到了,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文学艺术史的结构,举个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教科书相关内容分别是汉字、书画、文学和戏曲。中国古代艺术蔚然大观,但课程标准为何仅仅挑选这些作为学习内容呢?这样的结构蕴含了什么内在的信息呢?郝:汉字是文学、书法产生的基础,肯定是重要内容。俗话说,书画同源。中国的书画都肇始于象形,都是以笔墨为工具,而且都是线条艺术。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认为:“是以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吾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举例来说,中国建筑物的任何一种形式,不问其为牌楼,为庭园台榭,为庙宇,没有一种形式,它的和谐的意味与轮廓不是直接摄取自书法的某种形态的。”中国艺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讲求线条美,所以,书画也不能不讲。张: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戏曲呢?王:戏曲是各门各类艺术的大综合,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都在其中,京剧更是被誉为国粹。张:研究结构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据此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角度:比如学习文字,不能不知道文字对于文学和书法的意义;学习书画,不能不从书画的线条中去揣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这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戏曲,不能不知道各门各类艺术在戏曲中如何有机融合。郝:那又该如何钻研课程标准的内容呢?张:有时单独一句话,的确看不出什么。但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就能读出些意味来。比如说,课程标准关于文学艺术史的学习要点如下: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情其艺术成就。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影响。 欣赏19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这些表述中,你注意到了什么?王:我认为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文学艺术史教学时,要从五个要素入手:背景、过程、影响、时代性、民族性。比如说,“不同时期”、“时代背景”强调的是背景;“脉络”,“起源、演变的过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的是“过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属于影响;“时代性”,“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属于时代性;“民族性”,“基本特征”属于民族性。张:概括得非常好!这五点就是历史课区别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之所在。一句话,历史课要有历史味。关于这个内容,我们过会再深入分析。总结刚才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在进行文学艺术史教学之前,老师们一定要看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是:综合分析课程标准的理念、结构和内容,综合分析课程标准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那么,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的第二个策略,就是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2. 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王:老师们也知道历史课应有历史味,但如何才能在文学艺术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味,我们却不甚了了。张:这正是我们历史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某种观念是对的,但是如何操作,却没有人去研究。我想,历史课区别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的地方就在于两点:一、历史即过程。历史课将文学艺术史视为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析文学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流变的过程,探究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二、重历史内涵。要透过文学艺术的种种现象,分析其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史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学生知道多少文化常识。在文化流变传承中,体现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的是社会变迁、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郝: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还是从那五个要素开始说吧。张:好的。之所以要讲背景,是因为时代背景决定了文学和艺术的特色。之所以讲过程,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变迁本身就是历史。之所以要讲影响,是因为文学、艺术成就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之所以讲时代性,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每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之所以讲民族性,是因为文学艺术反映不同民族的性格、心理。现在我们分别举例来说明。我们先看一段材料。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徴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决不敢如此。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王:讲的是唐代文化气派宏大的原因,唐朝统治者文化政策开明,文化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张: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杜诗、颜字、韩文、吴画都是各自领域的集大成者,影响深远、至今犹然是艺术规范。苏轼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此外,李白的诗,张旭的字,也都是光炳千秋,这样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举不胜举。分析文学艺术繁荣或衰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今人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王:说说过程吧。我最近因为要上课,看了一些有关汉字的书。书中基本上都提到了汉字演变的趋势。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化、线条化和笔画化。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和绘画差不多,笔划粗细、长短不一,基本上根据事物的形象而定。篆书还具有一定的象形特征,但是线条圆转匀称,形体整齐。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基本上破坏了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张:这个过程概括得很好。我们讲过程,不是为过程而过程,而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或规律。比如说,从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汉字越来越简化。汉字为什么会不断简化呢?汉字的简化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何影响?这都是很有趣的探究问题。王: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认为汉字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他说: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并且把这种汉语文言视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个国家了。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张:你刚才所讲的这些,就非常有历史味。如果是语文课,重点就在于分析文字是如何构造的,汉字具有什么特点。但我们历史课,就应该从源头分析文字产生的背景,从其流变中发现问题,并着眼于文字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第四个要素是时代性。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或者说,正是千千万万的个别的文学、艺术成就,共同烘托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比如说,学界公认秦汉的时代精神是宏阔的追求。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水域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池,“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在这个视角下去看汉赋,我们注意的就不再是表面的华丽词藻和夸张铺陈,而应该揭示华丽词藻和夸张铺陈背后的“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这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抱负如出一辙,都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那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雄视天下、傲睨古今的主流文化精神。郝: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先后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学艺术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比如说,浪漫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强调人的精神和主观意志,所以致力于塑造英雄人物,充满瑰丽的想象。浪漫主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唯物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秩序。,浪漫主义时代充满了反抗的声音。浪漫主义革命乃是现代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有创造力的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 斯特龙伯格现代西方思想史张:在教学中,揭示出浪漫主义的时代性之后,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在启蒙运动之后出现浪漫主义呢?这就可以联系到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成立初期的史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接着往下说,现实主义的时代性是什么呢?郝:现实主义则不写英雄人物,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的甚至是作者嘲讽的对象。现实主义关注什么呢?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19世纪纯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诗人和小说家取得了以前属于教士的角色。随着传统教会的式微、宗教、哲学领域内所有共识性正统观念的衰落,富有想象力的大作家们为现代世界提供了绝大多数价值观念。他们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性、婚姻、妇女角色。他们尊奉“现实主义”,在小说中不写英雄人物。 斯特龙伯格现代西方思想史张:很显然,现实主义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密切相关。在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光怪陆离,这样就出现了一批记录者与批判者。20世纪初,现代主义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时代性是什么呢?郝: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恰恰相反,它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现实,最深刻的现实是人的内心,要返回内心,表现自我。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观众们的直观感受就是看不懂。偏离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抽象的形式或内心幻象中寻找更为深刻的现实“忠实的描摹不是真实。”“远离实在,远离物质,回到精神”成为箴言。人们无法从这类绘画或雕塑中“认出”什么东西,并且怀疑这些艺术家在拿他们开玩笑这种看法倒是有一丝真实的成分。这些艺术家挺身反抗的是资产阶级的碌碌无为和民众平庸市侩的世界,他们反对的是官僚主义、机械呆板和琐屑无聊的世界。公众的反应通常是震惊和愤怒本来不爱发火的爱尔兰人,却因为J.M.辛格的剧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而发生骚乱,闹了一个星期,而这部剧作现已被奉为经典。 斯特龙伯格现代西方思想史张:如果与时代相联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两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是都造成了西方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荒诞的现代主义。由此可见,抓住了时代性,就等于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历史本质。王:的确是这样。我们现在来谈第五个要素吧,你能说说文学艺术史教学为何要强调民族性吗?张:同一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学艺术的风格却不一样。所以,在关注时代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民族性。以中国绘画为例,它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吗?中国画最初也是青绿描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却出现了以水墨渲染代替青绿描绘的现象。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张:水墨画的诞生,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道家认为,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认为五彩缤纷反而会让人丧失对颜色的感悟。道家还认为,得意忘言。体现在绘画中,中国绘画不讲究对事物的忠实临摹,而是追求对事物气韵的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而中国绘画所用的黑墨白纸,也大有文化意味。墨为黑,黑为玄色,玄为阴;纸为白,白为阳;墨色有浓淡干湿之变化,淡为阳,浓为阴干为阳,湿为阴,于是生出无数阴阳相生之状,水墨画合乎自然,体现大自然永恒运转的生命力。王: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书法。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运用了中国书法,图案为篆书演变出人形的“京”字,落款(BEIJING 2008)则将汉简笔划和韵味巧妙融入到拼音及数字之中。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彼得··莫舒斯说:“我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就被震撼了。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张:探究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民族性,其目的有两个。一个要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不是指具体的单个作品,而是众多作品蕴含的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另一个,正因为民族性的存在,才有多样性。认识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认识多样性。认识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多样性,才能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王:讨论至此,我想我们应该对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的基本策略作一个小节了。张:概括一下,我觉得是这样几句话:比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角度的差异,从背景入手分析文学艺术的特色,透过文学艺术的特色分析其时代性和民族性,从过程入手概括文学艺术的变迁,通过文学艺术的变迁分析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艺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历史。3.设计适宜的学习方式郝: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文学艺术史教学中,如何设计学习方式呢?张:学习方式的设计,要适合学生。而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很大,因此设计何种学习方式,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在确定学习方式时,我们要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你设计的学习方式应该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王:我找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要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张:好的。王:这个案例的作者是广东东莞厚街中学的游欢老师。她在上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单元的时候,做了非常有趣的教学实验。这个单元有三节课,分别是诗歌、小说与戏剧、音乐与美术和电影与电视,在这三节课中,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她自己命名为昏昏欲睡的诗歌、小说与戏剧,越玩越疯的音乐与美术,回归理性的电影与电视。郝:听着很有意思。你说说具体情况吧。王:先说诗歌、小说与戏剧吧。游老师夹着书本刚进入班级,就听到有学生在嘀咕:“历史课又不是语文课,上这个干嘛啊?”郝:看来,这不仅是老师的困惑,也是学生的困惑。游老师是怎样应对的呢?王: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临时调整设计肯定不现实,所以游老师按照预设的方案,基本上采取我问你答的形式,学生被动接受,整节课平平淡淡,后排的男生脑袋一搭一搭,似乎开始瞌睡了。张:关于诗歌、小说与戏剧的技巧与常识,历史老师肯定讲不过语文老师。如果历史老师不能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中讲出一些不同于语文课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味”,那就难以吸引住学生。而且,你问我答的形式,看似师生在互动,实际上学生回答的是教师的问题,而非出于学生自己的困惑与兴趣,所以学生表现就比较沉闷。王:游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她作了一些调整:一是挖掘历史内涵,让历史课变得更像历史课;二是多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具体做法是:回顾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欧洲近现代历史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加深学生对通史的印象,以助学生对相关文学流派的理解;寻找一些新材料,设计有层次感的问题。张:看来,游老师抓住的“背景”这个要素。效果怎么样呢?王:游老师自己感觉学生参与性加强了,历史课的味道浓变了,但总感觉还缺少更深层次的主题。换句话说,通过这一课,能教给学生什么?这个困惑还没有解决,她又要开始上音乐和美术了。张:这课同上节课一样,也很难讲。王:游老师是一个勇于反思的人。有了上一节课的教训,在音乐与美术这一课中,她特别重视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将音乐与美术设计出一场拍卖会。张:拍卖会可比你问我答有意思,这下子学生应该有兴趣了。王:按游老师的话来说,学生精神大振,应者云集。张:看来,有时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是实质性的。王:游老师趁热打铁,将学生分成四组:音乐一组,介绍贝多芬、印象派音乐;音乐二组,介绍现代音乐;美术组,介绍印象派和现代派绘画;拍卖组,拍卖凡高作品。游老师的导入很有意思,她出示了五幅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分别是达芬奇的正版、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版、达达派的LHOOQ版、英国喜剧明星“憨豆”版以及中国网络红人“小胖”版。这五幅图效果非常好,学生爆笑,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版本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张:游老师在这次紧抓的要素是文学艺术的“时代性”。王:接下来,学生分组介绍历史上的音乐和美术作品。在学生介绍完毕后,老师提出问题,挖掘作品的内涵。比如说第三组学生介绍完美术作品后,游老师出示了毕加索作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毕加索,你想表达什么?你觉得他画画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不同的艺术家,在有不同的经历后,他们的艺术作品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郝: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新课程以来,我们常常看到满堂课都是学生分组展示,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甚至是一个旁观者。而游老师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二者结合得比较好。王:本课最热闹的环节是“我拍我拍我拍拍拍”。拍卖师由拍卖组的两位学生担任,通过课件展示拍卖品,为了增强拍卖会的气氛,他们还手工制作拍卖锤一把。在介绍了游戏规则和神秘卖家后,拍卖会开始了。张:我觉得这个环节值得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模拟一场拍卖会,而不能学好历史呢?我想,这是因为拍卖会是他们生活中的事物,他们熟悉,所以就能做得很好!学习历史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课本中历史离他们太远。但在实际上,现实是由历史发展过来的,有着历史的影子,或者说,现实的血管中流淌着历史的鲜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揭示出现实中的历史,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历史。王:拍卖会很热闹。大家竞拍非常激烈。学生不仅给出竞拍价格,而且还非常认真地说出竞拍理由。一个女生这样解说凡高的向日葵:“凡高生前郁郁不得志,他的画作没有人赏识,直到死后才出名。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向日葵,虽然没有玫瑰的芬芳艳丽,但它永远朝着太阳,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感觉到它充沛的生命力和对理想不懈的追求,虽然平凡,但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梦想,我想,这就是向日葵的魅力所在吧。”她只是班上很平常的一名女生,上课很少主动发言,但这次,她说得很细腻,让游老师非常感动。郝:学生说的这段话,不由得让我想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应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游老师已经达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王:整体来讲,这节课现场气氛火爆,学生参与程度非常高。张:这就是学习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效益。一个拍卖会,盘活整盘棋。从你的表述来看,这节课虽然力图在导入时力图体现时代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好像还缺乏一条线索、一个灵魂,而且,历史味还不够。王:游老师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究竟有没有从这堂课里学到知识,我心里没有把握。课后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老师,这节课好好玩啊,但是好像没学到什么。”游老师真是一个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她打开课标,上面赫然写着对这一课的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她决定在“影响”这个词上做文章。可是,课本上对影响的解释很有限,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重组教学内容,从现代化的角度对电影和电视的影响进行诠释。郝:这样做,我感觉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主题清晰,体现了一节课一个中心,避免四处出击,兵力分散;另一个就是历史味道更浓了,从现代化角度看影视是一个既有意思又有历史内涵的话题。王:主题是确定了,但是应该找些什么材料来体现呢?又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呢?这一课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学生感兴趣,因此游老师决定还是老规矩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她将学生分成“电影的形成和成熟期”、“电影的发展期”、“电视的发明”以及“电视的功能”四组,并布置问题让学生分头开始查找资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无需多言,他们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张: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干什么呢?王:游老师的思路是分析材料,烘托影视与现代化这一主题。游老师找了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不同时期的两部经典大片:70年代的大白鲨和90年代的侏罗纪公园,并设计问题:“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由实物到多媒体制作,说明了什么?”郝: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影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王:对。游老师紧接着提出问题:“电影发展史上,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让学生讨论,对电影和科技的关系进行拓展。这是第一组材料。在第二组材料中,游老师力图凸现影视的时代性。考虑到学生对美国大片感兴趣,当时恰逢香港无线电视台庆四十周年,于是她出示了这样两则材料:材料1 阿甘正传描述什么?材料2 TVB台庆40年,不同年代,热门剧集主题的变化:60年代起步,70年代关于奋斗的电视剧层出不穷,80年代是武侠片的天下,90年代后,豪门恩怨、商战片甚至外国剧集流行一时,多元化现象显著。张:游老师选择的材料好。阿甘的故事很传奇,见证了二战后美国历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如参加越战,参与中美乒乓外交,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瓦解大规模种族冲突,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等等。他的经历实际上是二战后美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香港40年来热门电视剧集的变化,则印证了香港从一个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这两则材料说明电影和电视能反映时代特征,是不同地区现代化的见证。王:第三组材料讲的是影视与经济的关系。2003年日本卡通片产值超过汽车工业产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利润超过10亿。这些材料说明影视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最后,游老师抛出一个开放性话题:举例说明电影和电视是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影视是一种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张:听完你的讲述,我感觉游老师自己的概括是非常到位的。从昏昏欲睡的诗歌、小说与戏剧,到越玩越疯的音乐与美术,再到回归理性的电影与电视。学生之所以混混欲睡,是因为他们被动听课,被动回答问题。学生之所以会越玩越疯,是因为游老师想出了拍卖会这个好创意。教学气氛活跃,这是值得肯定的。可贵之处在于,游老师头脑非常清醒,不是盲目地追求热闹课堂,她更关注学生在“玩”中能收获到什么;也就是说,历史课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什么服务。在第三节课中,游老师回归理性,继承了前两节的优点,既有学生的充分活动,又有教师的到位指导,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王:游老师一波三折的研究过程让我非常感慨,在繁重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游老师不断拷问自己,不断改进,难能可贵。张:我非常赞同你的说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真正有效的教育研究,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是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以行为跟进为目的的研究。王:最后,请你能概括一下设计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张:我想,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考虑三个问题:你设计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能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需要,是否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说明:1 本脚本专供拍摄使用,其中的教学观点出自作者本人,仅供教师们参考;2 在拍摄过程中,参与者会有所发挥,不完全拘泥于脚本;3 由于拍摄光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最后剪辑中又主要根据技术裁量内容,所以学员看到的实际视频与脚本之间,在内容含量上会有一定出入,故脚本应作为必要的学习材料。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主持: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张汉林嘉宾:北京市第二中学 王 磊 北京市第二中学 郝万清(下) 文字与书法教学方案(导入)本节课,我们先从一幅字来说起,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我在幻灯上打出了这首诗,昨天我也请苏斯翰同学写了一幅,同样的一首诗,同样的二十多个字,其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的汉字和写字。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文字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才逐渐产生的,我想先请问大家的是:古代的先民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实用功能记事,进而传承文明。(图)从今天的考古来看,在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了简单的刻画的痕迹,它们是不是文字?为什么?只是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这些图形和符号已经代表了一定的意思,但是代表了什么意思,由于过于简单,我们无法识读,所以不是汉字。但是这些符号和图案,也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半坡二里头)更加规范,更加细致。这些符号的不断发展,就成为后来成熟汉字的渊源。(材料)鲁迅先生的门外文谈,他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文字学家,但是他的这段论述很形象的叙述了文字创制的过程。在鲁迅看来,文字是如何创造的?一般民众生活经验的积累,某些人进行总结。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老病死无法理解,充满了恐惧,所以每当发生遇到这样的风云变化或人生不幸的时候,则仰天呼号,渐渐的,这种呼号就成为原始的祈祷或祭祀活动,而领头祈祷的人,逐渐有了其特殊的身份巫,他们要负责记载这一切活动,成为了这些图形、符号的搜集者、整理者和推广者,最早成熟的文字,可能就出自于他们之手。提问:那么中国真正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图)这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故名。从这个甲骨上来看,当时的文字主要为谁服务?(商王国家)也许正是这种国家政权的力量,才促使了文字逐渐规范,走向成熟。到今天,人们发现的甲骨已经有二十多万片,发现单字五六千个,识读一千五百左右。为什么说甲骨文才是我国成熟的文字,我们来看几个例子。首先我问大家一个常识问题,汉字的造字法有几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图)从造字六书上看,这几个字包括了哪些造字方法?人众;口曰;田协;象形和会意。再来看这个例子。甲骨文中的刀字,象形字刃,指事;木末、本。除了这些之外,甲骨文中还包括了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现代汉字的“造字六书”在甲骨文中基本上都能找到,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伟大的壮举。我们知道,在古代有一些民族也有自己的象形文字,例如古代埃及,但是这些文字都没有能够延续使用下来,要么被废弃,成为死文字,要么转变为字母文字,而中国的汉字却源远流长,其原因就在于汉字从一开始就突破了象形的局限,用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赋予了汉字更丰富的意义和读音,也赋予了汉字无限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我们至少可以追述到甲骨文,因此,我们认为甲骨文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汉字。(板书总结)(图)这是一张甲骨文的拓片,我们说这是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汉字,但是他的形态还保留有什么特点?(举例)车、马绘画。(与其说是写的,不如说是画的)(材料)如同后来唐朝人总结的那样,当时基本上还是书画异名而同体。这个特点在早期的汉字中保留了相当长的时间。除了甲骨文之外,当时还有刻在另外一种材质上的文字,例如:(图)我们为什么把它成为“司母戊”鼎?(图)从今天的考古发掘上来看,尤其是到了西周时代,青铜器物上的文字越刻越多。毛公鼎铭文是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497字。我们把这种文字称为?金文,也叫做钟鼎文。(图)唐代初年,人们在今天陕西宝鸡市凤翔一带出土了十几个大的石鼓,在上面刻了一些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秦篆字的字体(图)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考古学界将这种文字称为石鼓文。也称为大篆。总结:周 金文春秋战国 大篆 我们现在把甲骨文、金文、大篆放在一起,对比之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到的演变,汉字在字形、结构方面出现什么演变趋势?字形: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结构上: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 也就是从大篆开始,奠定了今天汉字的一些基本形态。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之中,这种政治分裂状况也造成各个诸侯国官方文字也各不相同,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才改变?(材料)秦。秦统一之后,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它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那么统一成为什么样的字体?我们来看材料。(图)峄山刻石,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文,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也给后世留下了秦代小篆的风采。历史上把这种字体与大篆并称为是小篆,也称为秦篆。小篆的形态结构、章法排列有什么特点?u 笔画: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u 形态:字体端庄严谨,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u 结构: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u 章法: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追求法制和高度的规则化,强调一种威严的感觉。这就是秦代的小篆。这种字体成为秦代官方的通行字体。但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小篆严谨工整,必然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书写麻烦,费工费时,而秦帝国是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国家的扩大必然导致事务纷繁,需要一定的行政效率,而小篆显然不适合这种现实的需要。所以,很快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图秦简)后来这种字体被汉代所继承,成为汉代的通行字体。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图武威汉简)这是什么字体?(隶书)相对于小篆来说,隶书的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去繁就简,更便于书写。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截止到汉代,汉字的发展历程。(图)汉字的字形发展总体上出现什么趋势?(由繁到简)如后世学者郑樵所说(材料):绘画形象、复杂;写字抽象、简单。简单有什么好处?便于书写,便于推广。这样,汉代以后,字形的丰富、汉字数量的增加为汉字书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的文人在写字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