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精品.doc
-
资源ID:4224072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精品.doc
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运用中华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教材分析:】这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本课时共分三目:第一目,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却以其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延续至今;第二目,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目,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并明确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学难点:如何让中华文化继续“流长”下去,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文化对人类和社会的重大作用,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激发了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探究中华文明的兴趣。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也需求越来越多。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不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有一些学生存在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因此,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识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的作用、意义 史学典籍作用、特点;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我们的中华文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体味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教学策略方法【整体思路】课前: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利用国庆假期,调查中华文化的现状,搜集中华文化继续衰微或走向振兴的具体实例。课上:教学互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假期调查典例展示、教师总结提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配一组图片(文物、古董)(板书标题)【导语】一组从远古到近代文物古董组成的的精美画轴,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大气磅礴的朗诵,和着说唱历史的放歌,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经沧桑的画面。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呢?这就是我们第六课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幻灯片展示课题】一、源远流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让我们把时间的车轮拉回到远古时期,去从远古文字的变迁中透视远古文化的命运。首先我们进入本堂课的第一个活动环节:“远古寻访,探究文化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一段关于古老文字变迁的视频。【视频展示】四种古老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的演变历程的视频。(板书:特征)视频资料: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这些大江大河的孩子们都萌发了记录与交流的愿望。于是依靠环境和经验的赐予,他们分别用美丽的图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欲记录下来。这是人类建起的一座座真实的通天塔。它所储存的能量、标志的成就,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凝结成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然而,以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与远古人类一样弱不禁风。今天,四大文明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被深埋在了岁月的风尘中。但是那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问题: 1、视频中“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的”是哪三种古文字?它们所承载和记录的文化命运如何?(结合预习材料一)2、三种文字及其所承载文明的命运映衬出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征?和学生一起透过远古文字的变迁分析远古文明的命运(1)、“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的”三种古文字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它们所承载的三种远古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都没有流传下来。(2)、与汉字同时代出现的三种古文字的泯灭映照出的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展现了历经沧桑的中华文明,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而流长基本特征。(副板书:源远流长)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人们常说“口说无凭”,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而流长,可是我们有什么证据来说明呢?细心观察的同学可能会说,课前我们所展示的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清的文物、字画是不是能说明这一点呢?还有的同学会说,刚才的视频里,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的汉字也是很好的见证。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汉字。(副板书:汉字、史书)(1)汉字老师问同学们两个问题,第一,你认识字吗?第二,你会写字吗?有的同学可能很不高兴,“老师,你瞧不起人,我怎么着也是高中生啊!”那就请同学们看学案“汉字”部分,老师把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 “车”字在各个阶段的写法呈现给大家,你认识车下面的那个字吗?你能尝试着完成这个字的演变历程吗?找有书法功底的同学认,然后上来用毛笔续写后几个字,再请一位同学书法表演:“源远流长”。其他同学完成学案上的“汉字”部分书法作品展示,同学判断字体,作者给出正确答案。情感提升: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 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和内涵告诉我们: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必须写方方正正的汉字。教师总结:汉字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展示),过度:正如课前歌词中唱的,从炎黄开祖到秦统瓦欧、从浴血奋战到人民赢得自由,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记录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的记载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多媒体展示】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那么你所知道的由汉字记载的历书有哪些?我国史书典籍的有什么特点?学生举例:(二十四史、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皆堪称世界之最的古代文化工程。史记春秋国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教师点评:从同学们的举例可以看出, 中国的史书典籍浩如烟海。同学们可知道,光是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就有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可以想象,二十四史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所以,同学们说,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答: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教师总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的史书典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是它们见证和记载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同时,也是它们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总结以上分析,汉字和史书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的记载和史书典籍的传载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重要原因。(副板书:原因)二、辉煌历程独特而又一脉相承的方块字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都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足迹,那么中华文化是怎样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的呢?我们进入今天第二个活动环节:“历史探幽,体味文化的力量”。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视频展示】:中华文化从产生到谢幕的过程(板书:历程)视频资料: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最后的王朝,中华文明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在东方大陆上,她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整个世界都赞叹不已的历史传奇。她是人类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续到现在并且重新崛起的伟大文明。这是一部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创造性史诗,是一部由众多精英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编织成的历史长卷。我们探索的目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工商业和世俗文化的繁荣,中华文明终于完成了她的谢幕礼。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她独到的魅力,这一点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请同学们先把学案上的表格填一下。请看看大屏幕,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投影展示】视频中对中华文化做了一些总体的评述,有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巨大的创造力”、“唯一延续到现在”、“创造性史诗”、“谢幕”。通过分析,让学生体验文化的力量)三、历史沉浮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正如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在历经明清两代后工商业和世俗文化的繁荣之后,中华文明完成了他的谢幕礼,走向了衰微。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活动环节:“以史为鉴,重塑文化辉煌”。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66页,结合学案,探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分析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2、结合国庆假期的社会调查,分析中华文化的现状?是继续衰微还是已经走向振兴?3、对比衰微的原因,分析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下面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同学讨论后填学案上的表格,推荐代表准备发言,第二组的同学结合国庆假期对中华文化现状具体事例的调查,继续深入讨论中华文化的现状,形成自己对文化现状的认识。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讨论结束后,要检查大家探究的成果。合作探究:衰微(板书:衰微)问题: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分析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代表发言(副板书:政治、经济、文化)教师总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的衰落、国家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化的衰微; 中国近代的历史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而挨打使我们更加落后。惨痛告的教训诉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认真分析文化衰微的原因,才能重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合作探究:现状国庆假期同学们通过网上查询、图书查阅、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和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现状的具体事例,今天我们把这一调查引向深入,请同学们在了解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现状的认识更加倾向于哪种状态:继续衰微还是已经复兴,你为什么这么认识?时间10分钟【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现状调查:两个观点。 教师总结1、关于活动:大家利用国庆假期在家中、图书馆、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这也拓宽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去。今后,大家也要拿出今天这种研究精神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大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所希望的。2、关于辩论:中华文化在近代饱经入侵、战乱和动荡的洗礼,从辉煌走向衰落,一些消极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同学们今天仍然能发现我们文化发展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是大家说的依然衰微的表现;与此同时,无数近代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文化的振兴奔走号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文化更是走上了复兴之路。请同学们欣赏国庆阅兵之繁荣篇:【视频展示】国庆阅兵文化繁荣方队部分从同学们的辩论中老师听出,不论持哪种观点的同学,都有一种强烈期盼和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早日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那么如何才能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呢?合作探究三:复兴提问:对比衰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板书:复兴)代表上台边展示边解说自己组的探究成果:(副板书记录)【多媒体展示】:复兴的措施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经济决定文化,所以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上: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总结提升】 60年,一甲子,中华文化复兴之路才刚刚起步,但毕竟是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讲话时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无比自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充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真心期待并拭目以待。我们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知识小结】将板书设计并描绘成“文”“化”二字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复兴中华文化应从身边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下面进入本堂课的第四个环节,文化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四、文化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复兴中华文化应从身边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我们的母校历城二中,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是齐鲁名校,但是,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下,我校正在征集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方案,我们是学校的主人,对自己的校园也最熟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学校的某一地方,为二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提出合理的文化建设方案。设计原则:1、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2、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增减、局部改造,使之协调、生动、充实;3、深入发掘齐鲁文化特色,以形成历城二中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色。请看我们校门口旁边空旷的小广场,老师在想,如果在这里设置一个历城二中精英人物长廊,把我校建校50年来教师和学生中精英代表的鲜活事迹与成绩呈现在这里,那么,它的存在,对外将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对内则是对师生的一种激励。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熟悉的照片,是不是也感觉有些空旷,你能不能设计一下,让我们的学校文化丰富起来,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为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下课】播放国庆新歌走向复兴【情感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由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我国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必将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