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好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使用模块讲义.doc
-
资源ID:4223610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怎样使用好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使用模块讲义.doc
怎样使用好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提纲)一、引言(一)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的不同之处要注意新的教科书前面的两个定语:“探索中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1、“探索中”的:与传统的教科书有较大的不同(从指导思想到编排体例),但不一定成熟,还在尝试,要通过实验来加以检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实验”:由于是新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来借鉴,因此,只能边实践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中发现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通过修订使之渐趋完善。(二)新教科书版本有以下5种:1、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2、 “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3、 “语文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4、 “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5、 “粤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如何解决“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这一问题1、产生这一问题有原因舍不得删不敢删不会删2、解决办法以新课程标准为取舍标准教师要做教科书的主人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简介(一)教科书的设计思想这套教科书,努力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其目的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有以下三点:1、 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的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因此,在编写工作中,没有全盘推翻以往的教材体例,也没有轻易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特别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使整套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教科书体系稳定与现行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衔接过渡。“出新”,一是从整体上看,贯彻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教学角度看,注意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三是从学生角度看,能努力适应当今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2、 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这套教科书具有“综合性”和“模块性”结构,也就是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综合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模块化”是指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选系列”或“表达方式”的纯文学概念角度,而是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3、 突出“过程与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整套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但“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部分为五个模块共五册(每个模块为一册)。作为必修教科书的配套教材,还有扩展阅读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必修课教材每一册都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1、 阅读鉴赏“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同时还有“扩展阅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每册“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和“沟通与与运用”。每个单元都分别有“单元提示 ”、“课文”和“研讨与练习”三个部分组成。2、 表达交流“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板块。“写作”部分的教学内容有三个子系统:一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二是与阅读整合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三是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部分教学内容也有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3、梳理探究“梳理探究”部分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专题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文、文学和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名著导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习惯。“名著导读”作这样安排:第一册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和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和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和谈美,第五册三国演义和堂·吉河德。三、使用好新教科书的几点建议(一)要使用好新教材,必须认真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因为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师如果对新的课程理念理解不深的话,那是很难使用好新教材的,而且会不知不觉地沿袭以往的教法教的。我认为,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为重要的内容有以下两项: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是要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掌握了语文教学新的课程理念,使用教材时便会有意识地把其中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地方加以“拓宽”和“深挖”,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教“人教版”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三单元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强调的就不应是文笔、反问、讽刺等手法,而应该强调文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为民族、为社会的献身精神。教师如果确定并十分牢固地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的课程理念,使用教材时便会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讲授课文和传授知识的做法,而是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使“活动体验”、“问题研讨”和“文本研习”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想方设法使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悟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课文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二)要使用好新教材,就必须要认真研究教材并摸清编者的编写思路和这套教材的特色这一点也相当重要。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套的设计思路都不一样。各套有各套的特色。作为教师,要使用好教材,就必须要了解、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自己所使用的、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教材的设计思想和结构体例安排等方面的特色。比如说你教的是“人教版”,你就应当了解这套教科书“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这一特色,要了解和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几个方面的反复训练,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应用、梳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三)要使用好新教材,教师在教某篇课文之前,要先把握它所属的单元的总体要求单元,是由类型相仿、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的几个部分内容组成,如语文教材的单元就由这样的几篇课文组成。单元备课之所以相当重要,是因为这是在学期备课之后,课时备课之前的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是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总体考虑。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要在对本单元内容浏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着重领会编者这样编排的目的和意图,以正确地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正确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各篇课文)的主次、精讲和略讲等。例如:“人教版”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其中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此文原先的教科书中也有。以往不少教师教时往往会只就这篇文章教这篇文章,现在已选入新实验教科书中,教时就应该把它置于整个单元之中,而且教这篇课文时应先把整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全部阅读一遍。先看这个单元的提示,以掌握这单元课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如:“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个人的感概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显然,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来教这篇文章,比起以往的单独教学来,学生要得益得多。(四)要使用好新教材,教师还必须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加工和再组织根据课课程理念,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只是些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可以、而且也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加工和再组织。从教学信息论的角度看,教材是教学信息源之一,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畅通,要使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最优化,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把教材这个信息源中的教学信息原封不动地传给接受者学生的话,那是很难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修理,加工和再组织,把这些信息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东西,这样,就有可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应该明确的是,教师对教材这一信息源进行处理、加工和再组织的依据是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四种:删、增、点和转。“删”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理由有二:一是教材内容较多,而语文课时较少,不删掉一些,那是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教材上有不少内容是不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较迅速接受和较牢固地掌握的。而经达“删”,上述的矛盾便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增”就是对精教的篇目要增加其信息容量,比如说增加一些作者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别人对它的评价以及同类题材的其他文章等。这样做,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量,对学生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点”是指对于删掉不讲的篇目,也不能完全把它们搁置在一边,而应当适当“点拨”一下,指导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转”,就是不专门讲,而在讲其他篇目时(如文化常识、写作常识),有意识地把这些篇目的内容“转”过去,捎带一下,学生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以上浅见,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