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doc
四种命题、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归纳总结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抽象概括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小结: (1)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2) 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3)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四种命题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若原命题为“若P,则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下:原命题:若P,则q则: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p的否定;即不是p;非p)逆否命题:若q,则P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则这个整数能被整除;() 若x2=1,则x=1;() 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思考、分析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通过此问,学生将发现: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时类似。结合以上练习完成下列表格:原 命 题逆 命 题否 命 题逆 否 命 题真真假真假真假假由表格学生可以发现: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由此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将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总结归纳若P,则q若q,则P原命题互 逆逆命题互否互 为 否逆互否 为 互逆 否否命题逆否命题互 逆若P,则q若q,则P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由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所以在直接证明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例题分析例4: 证明:若p2 q2 2,则p q 2 分析:如果直接证明这个命题比较困难,可考虑转化为对它的逆否命题的证明。将“若p2 q2 2,则p q 2”视为原命题,要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p + q 2,则p2 + q2 2”为真命题,从而达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的目的证明:若p q 2,则p2 q2(p q)2(p q)2(p q)2×所以p2 q22这表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练习巩固:证明:若a2b2ab,则ab:教学反思()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三)教学过程1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x a2 + b2,则x 2ab,(2)若ab 0,则a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给出定义命题“若p,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Þq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Þ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a2 + b2Þx 2ab,所以“x a2 + b2”是“x 2ab”的充分条件,“x 2ab”是“x a2 + b2”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1,则x2 4x 3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例: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1) 若x y,则x2 y2;(2)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 若a b,则acbc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练习巩固: 课堂总结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p,则q”中,若pÞ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是q的充要条件;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三)教学过程1.思考、分析已知p:整数a是2的倍数;q:整数a是偶数.请判断: 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看q能否推出p易知:pÞq,故p是q的充分条件;又q Þ p,故p是q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说,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类比归纳一般地,如果既有pÞq ,又有qÞp 就记作p Û q.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Û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1: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 p:x 0,y 0,q: xy 0;() p: a b ,q: a + c b + c;() p:x 5, ,q: x 10() p: a b ,q: a2 b2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解:命题()和()中,pÞq ,且qÞp,即p Û q,故p 是q的充要条件;命题()中,pÞq ,但q¹>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命题()中,p¹>q ,但qÞ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中,p¹>q ,且q¹>p,故p 不是q的充要条件;类比定义一般地,若pÞq ,但q¹>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若p¹>q,但qÞ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若p¹>q,且q¹>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在讨论p是q的什么条件时,就是指以下四种之一:若pÞq ,但q¹>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若qÞp,但p¹>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若pÞq,且qÞp,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p¹>q,且q¹>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练习巩固: 说明:要求学生回答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或 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或p是q的充要条件、或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例题分析例2: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分析:设p:dr,q:直线l与O相切要证p是q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Þq)和必要性(qÞp)即可证明过程略例3、设p是r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r成立,则s成立s是q的充分条件,问(1)s是r的什么条件?(2)p是q的什么条件?课堂总结: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如果“若p,则q”与“ 若p则q”都是真命题,那么p就是q的充要条件,否则不是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2)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难点: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思考、分析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1)2x是整数; (2) x;(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 (7)对所有的x, x;(8)对任意一个x,2x是整数。1 推理、判断(让学生自己表述) (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及到“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2), x(至少有一个x, x) 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x,使2x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x使2x不是整数,是假命题 3发现、归纳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ÎM, p(x),读做“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7), 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如x2),使x(至少有一个x, x)(8),不存在某个x使2x不是整数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特称命题:“存在M中一个x,使p(x)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读做“存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 4巩固练习(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A.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 B. ;C. D.(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A. B.至少有一个能被2和3整除C.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 D.x2是有理数(3)已知:对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已知:对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4)求函数的值域;变式:已知:对方程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5教学反思:(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末位是o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梯形的对角线相等。(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有些菱形是正方形。(3)探究:请课后探究命题(5),(8),跟命题(5)(8)分别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写出几个全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写出几个特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或且非教学目标: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复合命题的结构.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教学难点:对“或”的含义的理解;教学手段:多媒体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形式等简单命题的基本框架。本节内容,我们将学习一些简单命题的组合,并学会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问题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不是,请你将它改为命题的形式11>5 3是15的约数吗? 0.7是整数 x>8 二、活动尝试是命题,且为真;不是陈述句,不是命题,改为是3是15的约数,则为真;是假命题 是陈述句的形式,但不能判断正确与否。改为x20,则为真;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我们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只要能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三、师生探究问题2:(1)6可以被2或3整除; (2)6是2的倍数且6是3的倍数; (3)不是有理数;上述三个命题前面的命题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比前面的命题复杂了,且(1)和(2)明显是由两个简单的命题组合成的新的比较复杂的命题。命题(1)中的“或”与集合中并集的定义:AB=x|xA或xB的“或”意义相同.命题(2)中的“且”与集合中交集的定义:AB=x|xA且xB的“且”意义相同.命题(3)中的“非”显然是否定的意思,即“不是有理数”是对命题是有理数”进行否定而得出的新命题.四、数学理论1. 逻辑连接词命题中的“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2. 复合命题的构成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3.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是:p或q;p且q;非p. 即:p或q 记作 pÚq p且q 记作 pÙq 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 Øp释义:“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p且q”是指p,q中的两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属于A,同时x也属于B(即xAB).“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是“xA”,则“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五、巩固运用例1: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3)平行线不相交解:(1)中的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2)的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3)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例2: 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不是整数;解:(1)是“”形式,:,:8=7;(2)是“”形式,:2是偶数,:2是质数;(3)是“”形式,:是整数;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3)“ABCD”且“AB=CD”;(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0; (2)不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4)原命题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复合命题的构成要注意:(1)“p或q”、“p且q”的两种复合命题中的p和q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两个简单命题 (2)“非p”这种复合命题又叫命题的否定;是对原命题的关键词进行否定; 下面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否定:正面语词或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少一个至多一个否定且不等于不大于(小于等于)不小于(大于等于)不是不都是一个也没有至少两个六、回顾反思本节课讨论了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构成,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否命题的关键词的否定是问题的核心。七、课后练习1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 )A简单命题B含“或”的复合命题C含“且”的复合命题D含“非”的复合命题2用“或”“且”“非”填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1)xAB,则xA_xB;(2)xAB,则xA_xB;(3)a、bR,a0_b0,则ab03把下列写法改写成复合命题“p或q”“p且q”或“非p”的形式:(1)(a2)(a+2)=0;(2);(3)ab04已知命题p:aA,q:aB,试写出命题“p或q”“p且q”“p”的形式5用否定形式填空:(1)a0或b0; (2)三条直线两两相交(3)A是B的子集._(4)a,b都是正数._ (5)x是自然数._(在Z内考虑)6在一次模拟打飞机的游戏中,小李接连射击了两次,设命题p是“第一次射击中飞机”,命题p是“第二次射击中飞机”试用p、p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表示下列命题:命题S:两次都击中飞机;命题r:两次都没击中飞机;命题t:恰有一次击中了飞机; 命题u:至少有一次击中了飞机.八、参考答案:1B2(1)或(2)且(3)且3(1)p:a2=0或q:a+2=0; (2)p:x=1且q: y=2 (3)p:ab且q:b04命题“p或q”:aA或aB“p且q”:aA且aB“p”:aA5(1)a0且b0(2)三条直线中至少有两条不相交(3)A不是B的子集(4)a,b不都是正数(5)x是负整数6(1) (2)(3)(4)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课 题:平面向量知识复习教学目标:复习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空间向量作准备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向量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概念 向量、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夹角、向量的数量积。二、基本运算 1、向量的运算及其性质运算类型几何方法坐标方法运算性质向量的加法1平行四边形法则2三角形法则向量的减法三角形法则向量的乘法1是一个向量,满足:2>0时,与同向;<0时,与异向;=0时, =0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1或时, =02且时,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 ; 注意,的几何意义3、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的充要条件是: ;(向量表示) 若,则的充要条件是: ;(坐标表示) 4、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的充要条件是: ;(向量表示) 若,则的充要条件是: ;(坐标表示) 三、课堂练习1O为平面上的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若( -)·(+2)=0,则DABC是()A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B以B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C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D以B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2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则P是ABC的()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3在四边形ABCD中,且·0,则四边形ABCD是( )A 矩形 B 菱形 C直角梯形 D等腰梯形4已知,、的夹角为,则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A B C D5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6设平面向量=(2,1),=(,-1),若与的夹角为钝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7若上的投影为 。8向量,且A,B,C三点共线,则k 9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0,1)和点B(-3,4),若点C在AOB的平分线上且|=2,则=10在中,O为中线AM上一个动点,若AM=2,则的最小值是_。课 题: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教学目标:1运用类比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2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性质;3理解空间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F1F2F3教学重点:空间向量的概念、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2、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二、建构数学1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注:空间的一个平移就是一个向量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空间的两个向量可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来表示2空间向量的运算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向量运算如下(如图)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数乘分配律:3平行六面体:平行四边形ABCD平移向量到的轨迹所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平行六面体,并记作:ABCD,它的六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个面的边叫做平行六面体的棱。4共线向量与平面向量一样,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记作当我们说向量、共线(或/)时,表示、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5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aBAOlP推论:如果为经过已知点A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那么对于任意一点O,点P在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满足等式 其中向量叫做直线的方向向量.三、数学运用1、例1 如图,在三棱柱中,M是的中点,化简下列各式,并在图中标出化简得到的向量:(1);ABCA1B1C1(2);(3)解:(1)(2)(3)2、如图,在长方体中,点E,F分别是的中点,设,试用向量表示和OA/CFED/B/ADB解:3、课堂练习 已知空间四边形,连结,设分别是的中点,化简下列各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向量:(1); (2); (3)四、回顾总结 空间向量的定义与运算法则五、布置作业课 题:共面向量定理教学目标:1了解共面向量的含义,理解共面向量定理;2利用共面向量定理证明有关线面平行和点共面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共面向量的含义,理解共面向量定理 教学难点:利用共面向量定理证明有关线面平行和点共面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ABCDMN1、关于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理解BMNADC平面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以推广到空间向量,只要图形封闭,其中的一个向量即可以用其它向量线性表示。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类比是常用的推理方法。二、建构数学1、 共面向量的定义一般地,能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的向量叫共面向量;理解:若为不共线且同在平面内,则与共面的意义是在内或2、共面向量的判定平面向量中,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类比到空间向量,即有 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那么向量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组,使得这就是说,向量可以由不共线的两个向量线性表示。三、数学运用ABCDEFNM1,例1 如图,已知矩形ABCD和矩形AD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AE上,且.求证:MN/平面CDE证明:= 又与不共线根据共面向量定理,可知共面。由于MN不在平面CDE中,所以MN/平面CDE.2、例2 设空间任意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若点P满足向量关系(其中x+y+z=1)试问:P、A、B、C四点是否共面?解:由 可以得到 由A,B,C三点不共线,可知与不共线,所以,共面且具有公共起点A.从而P,A,B,C四点共面。 解题总结:推论: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得:,或对空间任意一点O有:。3、课堂练习(1)已知非零向量不共线,如果,求证:A、B、C、D共面。(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从平面AC外一点O引向量,。求证:(1)四点E、F、G、H共面;(2)平面AC/平面EG。(3)课本练习四、回顾总结1、共面向量定理; 2、类比方法的运用。五、布置作业课 题: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及其推论,理解空间任意一个向量可以用不共面的三个已知向量线性表示,而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2在简单问题中,会选择适当的基底来表示任一空间向量。教学重点: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推论教学难点: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唯一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及其理解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 二、建构数学1、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使证明:(存在性)设不共面,过点作过点作直线平行于,交平面于点;在平面内,过点作直线,分别与直线相交于点,于是,存在三个实数,使所以(唯一性)假设还存在使 不妨设即 共面此与已知矛盾 该表达式唯一 ,综上两方面,原命题成立由此定理, 若三向量不共面,那么空间的任一向量都可由线性表示,我们把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叫做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如果空间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两两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基底叫做正交基底,特别地,当一个正交基底的三个基向量都是单位向量时,称这个基底为单位正交基底,通常用表示。推论:设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数,使三、数学运用OA/CMED/B/ADB1、例1 如图,在正方体中,点E是AB与OD的交点,M是OD/与CE的交点,试分别用向量表示和解:2、例2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其对角线,分别是对边的中点,点在线段上,且,用基底向量表示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