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 资源ID:4222890       资源大小:714.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编写者:鲍冬生、吴海燕、郭家勇、祝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识记古代农耕技术和工具改进的情况,如耒耜、牛耕、铁制农具、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识记古代沉重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识记不同朝代在水利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学习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通过了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白“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进一步增强终身学习、努力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对农业进步的作用,树立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2.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3.生产工具的演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原始社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后来出现骨制耒、耜、石斧、石锄、石铲等。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但有少量青铜农具,后来出现了中耕农具等。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秦汉时期,铁农具向边疆传播,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耦犁和耧车。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上述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生产工具量的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又指某种生产工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西汉时直辕犁的应用到唐时改造为曲辕犁等。其次是生产工具质的飞跃,即旧质工具的淘汰和新型工具的诞生。如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等。4.土地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在此制度下,具体推行了井田制,其特征是:(1)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3)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私田大量增加;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这些都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明朝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农民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5.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3)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6.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元朝编制农桑辑要,明清大力垦荒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等。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材料解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洞庭湖地区水灾平均83年1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1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溃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二 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三 大水由水溢,水溢由河底之淤,河底之淤由积渐沙泥之壅,沙泥之壅由上游山地开垦之繁兴。 摘自南昌县志卷五河渠上 材料四 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乃滨湖居民狙于目前之利,围筑汙于田,侵占湖地,而地方言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浸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患,倘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摘自清高宗圣训材料五 原本辽阔的洞庭水域,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淤塞萎缩,原先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缩成后来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水域。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六: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使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夯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纪事本末卷45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据上述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3)根据你对水灾成因的分析,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2.阅读下列材料图一:大禹陵图二:骨耜图三:关中水利回答:(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建设成就?(2)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民授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授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授田如此。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人教版教师用书·高中历史必修2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下社会生活特征。(2)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材料二与材料一有哪些异同点。(3)材料三中对井田制持有什么观点?(4)根据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否存在井田制?说出你的理由。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 材料二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税,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我国古代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记载有哪些不同?(2)材料三记载中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具有哪些特征?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一记载更符合我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说出你的理由。三、问答题5. 对我国古代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三方面的成就各举出两例。从这些成就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6. 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7.阅读右下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选择两种图片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介绍其发展演变史。(3)以图中某一人物的身份,介绍你当时一天的生产生活情况。(4)运用历史图片资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上述问题及解答,概括使用图片资料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答案详说一、材料解析题1. (1)趋势:水灾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严重。 (2)原因:人口增长失控,导致人类与山、湖争地;盲目移民垦荒,破坏森林植被(或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沙泥淤积、湖床河床垫高;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贪官污吏挥霍治水经费,导致治水工程荒废。 (3)建议:严格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禁止盲目开荒和砍伐森林,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反腐倡廉。2.(1)成就:在水利建设和农业工具方面的成就。(2)说明:中国古代已经十分重视农业耕作工具改进和水利的兴修,已经充分认识到它们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3.(1)特征:固守土地不外出;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与乡野之人不同,人们须耕作完公田后才能耕作自己的私田。(2)同:都有公田和私田之分;都使人们都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同:材料二认为,井田制是国家授田的一种制度;田地的肥瘠程度不同,授田的数量也不同;包括口授田和房舍田等;井田的具体田亩数不同。(3)观点:井田制存在,但具体含义与孟子的记载不同。(4)解析: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持哪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理由充分都是正确答案。具体答案略。4.(1)不同:材料一认为,农闲时期可以把收获的粮食等带到其他地方,换取自己没有的生活用品;把所换得的用品用来赡养父母。材料二认为,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没有交换、交往,生活贫困但安定。(2)特征:异常辛苦和贫困,以至无法正常生活。措施: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以生产时间等。(3)解析:材料二的小国寡民状况不符合实际,其他比较符合实际,尤其是材料三较为真实地再现了秦朝和西汉初年,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答案只有是肯定材料一、三的,且言之有理的均属正确答案。具体答案略。三、问答题5. 治理水患的有: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控制黄河洪水。战国时冰主持都江堰,可免除水灾,又灌溉田地。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唐朝设立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二例即可) 兴修水利:战国时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关中的六辅渠、白渠;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蜀设堰官);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渠;宋朝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二例即可) 修运河:秦开灵渠,连通湘水和漓水。隋开大运河。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 结论:从中得出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时期:水灾始终危害着农业生产。古代人民具有同水灾进行斗争的优良传统。要促使封建经济发展,必须重视水利建设。古代盛世时期的杰出人物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言之有理即可)6(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7.(1)信息:使用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牛耕等;水利设施齐备;农民辛苦耕作,午饭在田头吃;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等。(2)演变:可以任意选择两种农具或一种农具和一个技术。如铁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代使用耦犁;唐代出现曲辕犁等。精耕细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宋元时期全面成熟;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等。(3)生活情况:只要与本图的现象相符即可。如以儿童的身份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在田耕作的男子身份,介绍一天的劳作内容。以女子的身份,看男子劳作和自己做饭并送至田头等。(4)过程:归纳历史图片的信息;根据历史信息,概括图片反映的社会发展特征;根据历史信息,采用体验或探究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用历史信息,证明历史现象的正确与否等。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识记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如田庄、“工官”制度与丝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概况。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通过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民族自豪感。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田庄手工业(1)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田庄就是这样的社会单元。(2)手工业在田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3)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就能够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2.“工官”制度(1)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2) “工官”制度的利弊。利:“工官”工场的经营由政府支出,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弊: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3.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2)商代,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商代出土文物中有“玉蚕”。(3)周代,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纺织生产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4)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5)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6)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闵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4.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了小件铜器,它们都是小件工具或生活工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和青铜镞,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镞,表面有一层含铬氧化膜,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5.陶瓷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釉陶。(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青瓷器。(3)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4)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并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6.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3)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7.分朝代整理我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经营形态由官营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产生、发展和鼎盛。战国时期能够制造钢剑。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西周丝织品中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丝织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秦汉时期:青铜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东汉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丝绸之路开辟,丝织品远销西亚、中亚和古罗马地区。魏晋南北朝: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隋唐时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远销海外。丝织品外销数量增加,深受亚、非、欧各国人民喜爱。宋元时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了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著名瓷都,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开一代未有之奇;明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发明了珐琅彩;能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烧制瓷器。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未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材料解析题1.下列两幅图片为山东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炼铁图 狩猎、卫戍图请回答(1)上述图片中的活动是由何人进行的?(2)根据从这两幅图片中获取的信息,谈一谈当时社会经济的特征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材料二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教师用书·高中课标本必修·2材料三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材料。清康熙年间,开始用进口的珐琅原料画在瓷胎上,烧制出珐琅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主要特征。我们是怎样证明商周时期已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的?(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的发展特征。(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吴越春秋卷4阖闾内传材料二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图秦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讲述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记载有何特征?(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道理?(3)上述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手工业出现了哪些进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匡明认为“早在七千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已发现了蚕茧纤维利用的秘密,至迟在五千年前,蚕的家养时代已经开始了”。而魏东认为“家蚕形成于殷商时代”。考古发现商代不但有玉蚕和蚕形纹饰而且还有丝织品的痕迹,这说明商代蚕桑业已经很可观,在这之前必然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材料二 魏东认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养蚕业发生阶段的中心地区,至先秦时期两次向中原地区转移,一次在夏末,中心地区迁至淮河流域下游;一次在商周时代,中心地区迁至中原地区,至西周时代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材料三 胡厚宣指出,甲骨文中与丝帛桑有关的字有一百以上,可见蚕桑丝织业,在商朝已经相当普遍。刘方认为周人已严格地区分了家蚕和野蚕,当时对于育桑十分重视和精心,西周的蚕桑业区域很广。夏鼐认为:殷周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史文训认为这一时期统治者普遍把奖励蚕桑作为要策之一,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蚕桑丝绸技术的发展。戴亮在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及其织造技术初探一文中指出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齐全,先进工具出现,染色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朝中、李世愉等: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请回答:(1)材料一对我国养蚕的起源有哪些观点?(2)材料二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简要绘制有关养蚕传播的形势图。(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先秦时期丝织业的重大成就。(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学者们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来源。三、问答题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是什么?6.在古代,金属冶炼往往表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请简述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概况,并指出冶铁生产发展的趋势。7.试述我国古代冶金、制瓷和丝织业的发展过程。分析导致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答案详说一、材料解析题1.(1)是由田庄里的底层劳动者,即僮仆进行的。(2)在上述两幅图片中,田庄的僮仆正在进行手工业生产。田庄生产经营活动以农业为主,手工业生产也是重要内容。农家将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在田庄这个社会单元内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2.(1)特征: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大;铸造技术先进并不断发展;青铜器种类多,造型美观;有的器物上有铭文,且字体优美,内容丰富。证明:考古发掘大量青铜器;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分类;青铜作坊的遗址比较多。(2)内容:我国丝织品在古希腊、罗马影响大。结论:我国丝织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丝织品出口多,历史久,价格贵;曾改变了古罗马贵族的服饰习惯,迫使当地最高统治者下令干预。(3)特征:中外交流频繁;引进西方原料改进生产工艺;应外国客户要求生产产品等。(4)认识:我国古代传统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手工业品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青铜铸造、丝织业和制瓷业是我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主要代表之一。3.(1)现象:春秋时期,吴国人掌握了炼钢技术,能够铸造钢剑。特征:具有神话色彩。(2)信息:楚国铸造出钢剑,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秦国构成威胁。道理:先进技术和武器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3)进步:掌握了先进的炼钢技术。影响: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诸侯国实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后来我国炼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1)观点:原始社会已经养蚕,并出现了丝织业;养蚕开始于商朝。(2)主题;养蚕业的发源地在哪里。形势图:图中须再现:两次由长江三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一次由长江三角洲向淮河流域转移;另一次由淮河流域向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具体图略。(3)成就:商朝蚕桑丝织业相当普遍;周朝有家蚕和野蚕之分,西周蚕桑业区域广;商周时期,丝织品比较精美,种类多;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齐全,工具先进,掌握了先进的染色技术等。(4)来源:考古发掘;理论推演;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等。三、问答题5(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3)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6(1)春秋晚期,我国已有铁器。(2)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炼钢和淬火技术有了发展。(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4)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趋势: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7.过程:冶金业:冶铜技术: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朝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冶铁技术: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出现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出现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制瓷业:新时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能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为瓷都,烧制出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等。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唐时期,沿丝绸之路,丝织品传往亚、欧各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苏州、杭州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出现妆花缎、金宝地等。原因: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发展官营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手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中外交流频繁,大量手工业品销往国外,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等。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为手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等。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采用讨论法、分析图表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获得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古代中国的商运(1)汉代:汉代商运活跃。四民月令中的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虽然没有提到专门的市场,但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 “四民”指士、农、工、商。(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3)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4)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2.“市”的发展(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关于“商人”。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商人的活跃,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大的都市,往往汇集了商船,水上运输,规模宏大。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出现了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许多官吏也参与争利,以致朝廷不得不严令限制。商人也时常面对人身财产安全风险。4.商业都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2)汉代的都市也因为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著名商业都市,有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4)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也是“雄富冠天下”。(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6)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5.我国古代商业的重要表现和特征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的主要表现在:(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

    注意事项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