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doc

    • 资源ID:4222121       资源大小:42.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doc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3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上重点、难点乙醇和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熟悉课本。 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讨论、交流】向学生展示含有无水乙醇,引导学生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展示】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 讲 述 】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一、乙醇1.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的认识。 通过引导使学生关注到CH3CH2OH与CH3CH3和H2O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过渡】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O键、OH键、CH键。【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分析、讨论】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2: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3:上述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4: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断键的位置不是CH、CC键呢?(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讨论、交流】通过与水结构的比较,使学生注意到烃基对羟基的影响。【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板书】2.化学性质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钠【质疑】1:实验1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呢?如果可以,请你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交流、板书】氧化反应燃烧 方程式略【过渡】现在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活动、探究】实验2【讨论、交流】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变成亮红色,乙醇液体保持沸腾,在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质疑】1: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2: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什么?3:CuO被还原,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呢?【讨论、交流】学生回答:铜丝在外焰上加热后变成黑色的CuO;伸入乙醇后又变成Cu,说明铜丝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讲述、板书】在这个反应中,CH3CH2OH中与OH相连的CH键发生断裂,插入O原子,这样在同一个C 原子上就连接了两个OH,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脱去一个水分子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原子团HC=O,称之为醛基,生成的有机物含有两个碳原子,故称之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催化氧化Cu+1/2O2=CuOCuO+CH3CH2OHCu+CH3CHO+H2O总反应为:略【质疑】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中,从乙醇到乙醛消去了H原子,碳元素的化合价有何变化?此反应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何异同?【讨论、交流】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点评】将乙醇的燃烧与催化氧化反应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应的异同点,关注在有机反应中,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质疑】1:除了做调味品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吗?2:你了解工业酒精吗?【讨论、交流】学生根据乙醇能够燃烧的性质和已有的关于工业酒精的知识,展开讨论。【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1.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弊。2.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点评】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健康保健及商业道德教育,同时培养他们对事物辨证认识的观点。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醇的结构、性质和用途,重点学习了乙醇的化学性质,对于化学性质希望大家结合多媒体加强理解,融会贯通。教学反思:在讲述乙醇物理性质时可以快一点,为后边做实验和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赢得更多时间。在指导学生填写实验现象时力求用词准确。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3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五)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上重点、难点1.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本质的辨证认识。 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 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2.预习 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质疑】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点评】通过接触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他们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用问题激发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探究的兴趣。【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演示或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讲述、板书】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一、乙醇1.分子结构化学式:C2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的认识。 通过引导使学生关注到CH3CH2OH与CH3CH3和H2O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过渡】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O键、OH键、CH键。【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分析、讨论】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2: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3:上述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4: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断键的位置不是CH、CC键呢?(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媒体播放】播放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录像。与水对比,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要缓慢得多,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通过与水结构的比较,使学生注意到烃基对羟基的影响。【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板书】2.化学性质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钠【媒体播放】播放动画,模拟金属钠与乙醇反应本质的微观过程。【质疑】1:实验1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呢?如果可以,请你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交流、板书】氧化反应燃烧 方程式略【过渡】现在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活动、探究】实验2【讨论、交流】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变成亮红色,乙醇液体保持沸腾,在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质疑】1: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2: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什么?3:CuO被还原,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呢?【讨论、交流】学生回答:铜丝在外焰上加热后变成黑色的CuO;伸入乙醇后又变成Cu,说明铜丝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讲述、板书】在这个反应中,CH3CH2OH中与OH相连的CH键发生断裂,插入O原子,这样在同一个C 原子上就连接了两个OH,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脱去一个水分子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原子团HC=O,称之为醛基,生成的有机物含有两个碳原子,故称之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催化氧化Cu+1/2O2=CuOCuO+CH3CH2OHCu+CH3CHO+H2O总反应为:略【质疑】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中,从乙醇到乙醛消去了H原子,碳元素的化合价有何变化?此反应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何异同?【讨论、交流】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点评】将乙醇的燃烧与催化氧化反应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应的异同点,关注在有机反应中,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质疑】1:除了做调味品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吗?2:你了解工业酒精吗?【讨论、交流】学生根据乙醇能够燃烧的性质和已有的关于工业酒精的知识,展开讨论。【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1.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弊。2.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点评】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健康保健及商业道德教育,同时培养他们对事物辨证认识的观点。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重点学习了乙醇的化学性质,对于化学性质希望大家结合多媒体加强理解,融会贯通。教学反思:评课提纲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高一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通过这次的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后,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从其他几位老师的讲课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先做一自评:我讲完整堂课后,感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与自己所设想的方式和预期效果有出入,但整个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整节课的知识结构完整,环节处理的比较得体,也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两个实验做的比较成功。在备课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积极准备,努力做课件,同时也考虑到用怎样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知识深浅合适,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讲课过程中能很好的用实验进行师生互动,教辅工具运用的好。下来说说上课过程中自认为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方面不是很好,在刚开始学习乙醇物理性质时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在这个环节上能够一笔带过,那么为后面的练习就能留出时间;在实验讲解方面,应该给学生解释一下氢气燃烧火焰的颜色,以便学生理解知识;在讲解乙醇的催化氧化时应该把醛的结构式写出来,这样就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乙醇的氧化过程。对其他4位老师的课我也做简单评述:第一位杨老师的课,在做完乙醇与钠的实验后为判断产生气体。使用石灰水讲的透彻。但是在做钠与乙醇反应是提前没准备好实验,做催化氧化实验时,没有把铜丝反复多次,催化的断键方式没有讲。第二位郝老师讲课整体比较流畅,知识熟练,但是没有做相关的实验,没有让学生进行通过实验来总结知识。若能加上实验那将更好,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第四位老师讲课中有知识竞猜,但是过于繁杂以致后边时间不够用,能够做钠与水、钠和乙醇的对比实验,但是没有详细讲解乙醇的催化氧化,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第五位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乙醇的催化氧化,但是在开始导课时有些繁琐,这也可能是心情比较紧张的缘故,而且课后没有练习。总之,我认为我们的评委对我个人的评价是客观、中肯、负责的。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虚心接受评委的评课意见,对评委提出的意见认真反思,立刻改正,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讲课、听课、评课后,使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从其他几位老师的讲课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节课我讲解的是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整堂课下来,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与自己所设想的方式和预期效果相差太大,但整个程序还是比较顺利的,整节课的知识结构完整,环节处理的比较得体,也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课之前,备课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积极准备,精心做课件,同时也考虑到用怎样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知识深浅合适,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讲课过程中能很好的用实验进行师生互动,教辅工具运用的好。下来说说上课过程中自认为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方面不是很好,在刚开始学习乙醇物理性质时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在这个环节上能够一笔带过,那么为后面的练习就能留出时间;在实验讲解方面,应该给学生解释一下氢气燃烧火焰的颜色,以便学生理解知识;在讲解乙醇的催化氧化时应该把醛的结构式写出来,这样就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乙醇的氧化过程。总之,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我看到了自己在上课的技巧上、细节的处理上、师生的互动上等等,很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在很多细节上都需要进行改进。我们的评委作出了非常客观中肯的评价,其中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在此,我非常感谢我们的三位评委,因为我深深的知道,一个能为自己提意见的人是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人,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这次的讲课和听课,使我感触很深,同时也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鼓舞,我将会从不足中不断改进、不断进取,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能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能够不断的增进。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