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第二次作业 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这些活动上 孔子的德育思想.doc
-
资源ID:4218127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002.(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第二次作业 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这些活动上 孔子的德育思想.doc
002.(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第二次作业 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一进门就可看到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语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研究院将之放在进门的地方,彰显其突出价值。诚然,一个人学习的志向应该在“道”上,即学习是为了济世;一定要有“德”的操守,要用德来规范自己;修身要依靠“仁”,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活动上。孔子的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一、应树立济世思想。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他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我们现代的教育也是引导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济世的志向,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应该是教会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否则,就有可能是在读无用之书,读死书。而我们当前的教育仍旧倾向于分数至上,对于学生立志方面的教育工作仍相当欠缺。今天,社会的纷繁万象和数以亿万计的信息及各种思想,让青年人逐渐迷失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颓废主义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理想信念,颠覆传统并非就是好事,教育中简单枯燥的说教已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信任,老师们课堂上所谓的谆谆教导已经渐渐失去了感染力,九牛二虎之力换来的可能是毫不在乎的唏嘘,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志向,学习古今先贤和英雄人物们的事迹,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唤醒他们的奋斗精神,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理想付之于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开辟理想之路。我想,这个目标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应该体现在我们日常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二、应有道德准则,要有内省意识。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我。在对待“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力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思想活动,称为“内省”。我们的现代教育强调要有规范的言行,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公共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要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内省的意识,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是最缺乏的。面对责任,学生有的表现为推卸责任;面对义务,学生有的表现为逃避;面对错误,有些学生常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些孩子没有自我检讨的意识,更不懂得自我教育。不懂得内省的人永远无法进步,现代的教育必须教会孩子懂得内省。三、应该言行合一。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实践。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证实。他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对“言过其行”应引以为耻。我们的现代德育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讲究诚信。作为教师,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道德认识水平和行为水平应是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第一要素。不单是古代孔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历史上许多教育家,也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而且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德育因为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事件上的细微性的特性,它以潜移默化为主要方式。所以,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能够将先进德育思想体现出来的教师队伍,要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将会是很困难的。四、应有一颗仁爱之心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较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依于仁”,是依傍于仁,即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推而广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如果一个人没了仁爱之心,那他对任何事情都会无所谓了。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正是有了一颗总领一切的仁爱之心,才能在爱自己的同时将爱推而广之,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识精深、思想博大、品德高尚、影响深远的伟大教育家。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说:“爱是教育的第一原则。”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爱心、能否在实际行动中展现爱心,将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把爱心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的日常工作当中是值得思考并不断实践总结的。五、应全面均衡发展。“游于艺”,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有如鱼之在水,十分自由,即通过技艺之熟练而获得自由和愉快也。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空有远大志向和一颗仁德之心还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必将在成长之路上走的更远,这也是学习的目标和根本所在。古今中外的先贤和英雄们都是现实的例证。如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艺”,在未来成人之路上掌握探索拼搏的技能和本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不懈的责任。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一言行凸显了孔子思想的世界性价值。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让我们的教育事业绽放出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