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版)解读.doc

    • 资源ID:4217368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版)解读.doc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 解读一:经过10年实验,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10年实验如何评价?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医院课程基本理念的把握上。实验稿确立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课程教育理念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对“以美育人”课程价值的突出强调,这使教师的音乐教学材料选取及教学活动设计,能密切围绕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进行。2、课堂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上。绝大多数教师能将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的三维目标,全方位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3、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强调。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能充分关注并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在音乐体验、表现及创造活动中的艺术发现和独立见解,努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视开拓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4、音乐教学领域的扩展和更新。实验中的音乐课程,将原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内容,充实为“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将唱歌(含小学低年级“唱游”)、乐器演奏和识谱视唱内容,整合为“表现”教学领域,同时拓展出“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从而实现对原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使之更切合音乐课程性质、价值、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要求。5、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来源宽广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受师生欢迎。6、课程评价能突出教育和激励功能。主要通过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发现学生的音乐发展潜能,使其建立音乐学习的信心,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总体来说,音乐课程10年实验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重要收获,直接促进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升,客观显示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深刻影响。 解读二:修订过程中了解到的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方面?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作出的? 从反馈的信息看,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实验稿课标透视出的理念,总体上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有很高的认同度和支持率,普遍认为课标实验稿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改革精神。社会各界人士(主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针对实验稿课标阐述的音乐课程性质、价值、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等内容,主要意见认为有关上述内容的文本表述还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其中涉及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认识上有待深化,希望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让一线教师透彻理解,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学行为。第二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内容标准,大部分意见认为一些内容标准条文缺乏“刚性”尺度,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强调,知识、技能水平要求的递进层次还不够鲜明,部分标准偏低(如“演唱”“识读乐谱”等),少部分标准又偏高(如“创作”“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城镇和乡村学校难以完成,希望能从实际出发作出调整。第三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实施建议”内容,对其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提出了较多需加充实和完善的意见。鉴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实验稿课标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对课标修订提出了如下修订原则:坚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在音乐课程中突出“育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和“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总结10年课改经验,认真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依据这些原则,对10年实验中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音乐艺术规律、能为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的基本内容,应予肯定和保留;同时,对实验稿课标中不够准确、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内容作出相应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解读三:修订后的音乐课标哪些方面没变?又变了什么?从宏观上看,修订后的音乐课标没变的主要有3条:1、以“育人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没变。这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已被10年实验证明是争取的课改方向,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修订稿不仅一以贯之,并随时代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具体如:在修订稿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标准的制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调“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修订稿的字里行间,“教育观念”已不是空泛的口号,具体体现为关注学生成长、进步,关注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细心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平等互动交流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重视能力培养;倡导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甄别信息的能力;坚持“三维融合”的课程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按音乐课程特有活动方式设置的4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和以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认知特点为依据划分的3个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没变,保证了音乐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与稳定性。3、课程标准4个部分(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的整体结构框架没有变,此结构方式各部分内容的阅读和查找10年来已为广大教师所习惯,保持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文件的连续性。虽然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整体结构框架没变,但文本内容却大幅度更新了,最重要的变化内容有15处:1、进一步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音乐这门技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贯穿“德育为先”、“以美育人”的教育主题,将“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作为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置于三维课程目标的第一位,凸显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2、在新的认识高度上科学界定音乐“课程性质”,突出了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3)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的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3、重新调整并充实、完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重点阐明课程核心理念“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4、新加写“课程设计思路”。(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5、充实、改写音乐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6、重新归理、整合、提炼“课程目标”中“音乐知识与技能”要求。(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7、将课标文本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改为“教学内容”。将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将12年级聆听“进行曲和舞曲”改为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8、新要求19年级每学年背唱中国民歌1-2首。3-6年级每学年“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每学年“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9、将“识读乐谱”3-6年级的水平规定为“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7-9年级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10、将“创造”领域中的“音源”改为“声音材料”或“发声材料”;将“即兴创造”改为“即兴创编”。将“创作实践”1-2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的节奏或旋律”,修改为“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创编1-2小姐的节奏音型”;删去“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的教学内容,降低创作难度要求。11、在“教学建议”部分,新加写第4条“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12、新加写“教学建议”第5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创编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13、在评价的“激励与改善”功能前,加进评价的“诊断”功能,全段删除原稿“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及所有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与课程发展”的评价内容。具体阐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的操作方式方法,强调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找出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进方法”。14、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音乐教材”所指:“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和与之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要求“音响、音像材料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内容,运用多种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CD、VCD、MP3、MP4等)呈现。演唱、演奏与录音效果要具有良好品质”。15、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倡导“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新加写了“应重视家庭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音乐资源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低俗、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解读四: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上述15处重要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有5处:1、课程“总目标”的变化。加写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段话外,新加写的“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这段文字的内容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包含了“实验稿”中缺失的一组重要的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文化视野、音乐听觉、音乐素养。这表明学生对“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掌握”被明确纳入课程“总目标”。这不仅充实和完善了音乐课程“总目标”的内涵,使课程表述更全面、更准确,而且将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各种音乐能力,与形成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直接关联。2、对课程核心理念“音乐审美”内涵的新界定。由于“实验稿”对这一核心理念缺少必要阐释,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一重要理念的解读带来差异并引出一些质疑的声音。解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将“音乐审美”内涵局限于审美主体(学校中的音乐学习者)对审美对象(音乐作品或音乐事象)的单向体验。有鉴于此,“2011年版”音乐课标将“音乐审美”内涵的指向明确界定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并阐述了界定这一内涵的依据:“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3、将“实验稿”中“提倡学科综合”的课程理念,改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做出这样的变化,是由于不设前提、不加限定的“提倡学科综合”,在音乐课改实验初期,部分学校的音乐课被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美术课或一般的课外游戏,失却音乐本体,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针对这一实践误区,“2011年版”音乐课标增写了一段“突出音乐特点”的文字:“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在“关注学科综合”理念的阐述中,特别加写有一段有助于实际操作的提示文字:“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4、教学领域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变化,但含义深刻。其一,在音乐聆听活动中将小学、初中与高中、大学的层次要求区分开来。由于文化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差别,小学生、初中生的音乐聆听多为感性体验,难于进入理性鉴别与分析的层次,故定位为“感受与欣赏”是自然而合理的。随着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音乐聆听活动,提出具有文化含量的“鉴赏”要求,表明艺术欣赏层次的提升。“欣赏”与“鉴赏”一字的区别,是对近百年来小学与初中音乐课“欣赏”教学活动传统名称的回归。其二,“鉴赏”改为“欣赏”,使“感受与欣赏”教学领域回归到适合学生学习、接受的合理教学区间,免去了对学生在这一教学领域的过高要求,降低了教学操作难度,这就意味着为其他教学领域特别是对最便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的演唱教学(包括合唱),留出了更多的教学空间,使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形式与水平要求更趋于合理。5、“背唱中国民歌”和“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课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背唱短小的民歌(每学年1-2首)和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从小学3年级起学唱片段逐渐过渡到初中学唱1段)的要求都是初步的、也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尽管如此,这一变化却传达出一个信息: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近一个世纪以来,建设“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一直是几代中国音乐教育家的不懈追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和音乐课程改革10年实验,正是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广泛传播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保护盒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音乐课标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组成部分,顺应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但再好的课程理念,需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目标要求才能实现。背唱民歌和学唱戏曲唱段,即是落实“弘扬民族音乐”理念的具体措施。 解读五:依据这些变化,对教材修订、评价及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建议?建议一: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在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性过程中,往往会因倡导一些新的理念、方法,而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误区。为此,在2012年秋季进入“2011年版”课标实施时,仍应坚持十年课改的正确方向,将新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课标内容的新变化,避免走极端。建议二: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括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的形成作出如下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获取这些能力和修养的渠道,全部来自于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为何如此突出强调“音乐素养”呢?这应该从“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的角度来认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音乐听赏及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建议三: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顾名思义,“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指向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也可以是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提出重视“音乐本体”的建议是有针对性的:在课程改革实验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局部地区的音乐教学为追求课堂“气氛热烈”,营造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环境,或片面强调“学科综合”,结果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美术课或一般性的娱乐活动;在音乐听赏过程中,仅从乐曲标题出发,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场景描绘的浅层;在音乐表现活动中,只满足于学生参与,不对演唱演奏方法、音准、音色、速度、力度等提出应有的要求。这就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音乐本体的存在及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音乐教育的各种可能,致使音乐课堂教学游离于音乐之外。这类“脱离音乐教音乐”的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音乐本体的失落,亦是造成部分学校音乐课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是在音乐课程10年实验基础上,对音乐教育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收获。建议四: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2011年版”音乐课标指出:“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俗的讲,“母语音乐”就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是生活在本民族社会生活中自幼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广泛而有效度地从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戏曲)精粹中,发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中小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理解、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材料,使内含于其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听觉记忆中存活。对此,音乐课标中提出了一系列聆听、了解、背唱、学唱等不同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具体要求。此外还倡导“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这表明,经过10年课改实验后,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认识上的深化,也表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参与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信念和行动。建议五:重视唱歌(及合唱)教学。鉴于人声歌唱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体验与表达、音乐兴趣培养及音乐素养形成等能起到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学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演唱”不仅是音乐“表现”领域的首要内容,且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有绝地重要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部分地区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唱歌中的合唱教学,更是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此,音乐课标对唱歌及合唱教学,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在“教学建议”中有如下提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要求“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等等。为了突出强调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课标修订稿新加写了一段关于合唱教学的提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这段文字,不同寻常地使用了国家教学指导文件中少见的实施力度的用语(“更加重视”、“着力加强”),表明对以往音乐教育薄弱环节之一的合唱教学非同一般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求“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特别提示“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这些内容,对加强唱歌教学,尽早进入合唱实践,提高唱歌教学实效,都十分有益。期望教材修订和教师的教学能在这方面更加关注。“2011年版”音乐课标历经8年(自2003年起)对“实验稿”文本的反复修订,不断锤炼,有望成为立足我国当代教育国情,充分体现国家意志,顺应时代发展,继承我国教育和文化优秀传统,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理论精华,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教学指导文件,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新起点的标志。牧童谣(一年级上册第五课)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2.能用自然的声音与正确的歌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3.感受音乐的速度,体验恒拍感。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谣,听赏捷克民歌牧童,结合手势唱准“2”音。教学设想牧童谣是一首旋律优美而简短的童谣。带有浓郁的湖北地方风格。歌曲为上下两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猜谜语式的有趣歌词把儿童带入到音乐设定的情境中。因此,我认为学生仅仅学会歌曲的演唱是不够的。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演唱好歌曲的同时,通过对歌曲不同速度的演唱处理体会到音乐要素在歌曲情绪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流程:聆听牧童,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建立恒拍感聆听牧童谣,帮助学生记忆旋律的同时识别音高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体会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歌曲演唱速度的变化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用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会音乐情绪,从而正确地把握演唱风格。教学重点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建立恒拍感。教学难点唱准旋律的每个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串铃、多媒体课件、音频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1.聆听歌曲牧童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谈感受。展开联想,请学生说一说:当听到歌曲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句时向前走,听到第二、四句时向后退着走,感受乐句的不同。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踏步,第一、三句向圆心方向走。第二、四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行走。【设计意图】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二、听赏牧童谣1.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奏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牧童悠扬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学习2的手势并唱准音高)。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同学们记得老师唱了哪些音吗?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设计意图】1.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笛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同时有助于学生辨别音高。2.识别音高,通过反复聆听以及手势,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让我们用这四个音来做音乐游戏好不好?1.师唱: 生唱: 2.师: 生: 3.师:请同学们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生: 4.师:我又变了。师: 生: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唱,唱准音高。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低位置反复练习 的音高。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先将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把第二句完整地演唱下来。【设计意图】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高。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准备。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四、学唱歌词1.过渡语:听到你们这么美的歌声,小牧童也唱起了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唱的是什么?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出示乐谱)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4.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时值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设计意图】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五、感受与表现1.完整演唱歌曲。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师:跟刚才咱们演唱的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也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感受哪个速度更能表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样很快乐吗?我们怎么样能把歌曲唱的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3.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4.拓展提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创编歌词进行演唱。5.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带动学生进行演唱。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演唱月亮,第二段用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三段用欢快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月亮(一年级上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1.认真听赏小白船,感受四三拍子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童谣式流畅、荡漾的音乐形象,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2.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月亮,会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用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教学内容听赏歌曲小白船,学唱歌曲月亮。拓展:用打击乐、舞蹈表现歌曲。教学设想小白船是朝鲜族民歌,四三拍子,动荡起伏的旋律,宽广舒展的节奏,鲜明的三拍子韵律,塑造了船儿随波漂荡的生动形象和美丽神奇的意境。歌词中巧妙的比喻,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本课设计主线:欣赏小白船随乐曲律动(听辨三拍子)情景导入欣赏小白船情景导入歌曲月亮律动、打击乐感受歌曲图片记忆歌词歌曲表演。设计安静的氛围,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用乐器、拍手及律动辅助歌曲的学唱及音乐表现。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我,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学重点唱好歌曲月亮,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教学难点Sol到re(第一句)的音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沙锤、手铃、图片。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感受体验1.学生听着小白船音乐,跟着老师律动进入教室。2.请学生为小白船创编律动,引导学生体会三拍子的感觉。师:我们现在坐在一艘美丽的小船上,小船是怎样摇荡的?谁来学一学?请你选择合适的动作为小白船设计律动。3.播放小白船画面,引导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摇曳身体,感受歌曲韵律。师:你们设计的动作真的很美,今天我们就驾驶你们的小船出航了。听听我们的小船漂到了哪里了?【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本课一开始从听觉感受入手,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三拍子音乐特点,创设幽静甜美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做出合适的律动。)二、导入新歌,律动体验导语:我们的小船在繁星灿烂的银河里穿行,在彩云漂浮的天国里游玩你们看谁出来了?1.播放歌曲动画。师:月亮出来了。(月亮的图片贴在黑板上。)2.创编拍手律动,为月亮伴奏,体会三拍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在强拍上拍手、弱拍上拍腿。)3.创编身体律动,感受音乐的乐句。师:老师想试一试为大家跳个舞,邀请几个同学与老师一起跳舞。(1)老师与几个同学手拉手,第一、三句脚往后,手在身体两侧,第二、四句往前迈步,手往上举。(2)请学生围成三个圈,进行律动。4.使用打击乐器创设情境,感受三拍子音乐特点。师:你们的舞姿真美,小乐器也加入了。师:美丽的月夜,月光洒向湖面(老师用木琴敲击),月亮一会钻进云里(摇沙锤),一会又在水中摇晃(摇手铃),让我们也跟着月亮一起游戏。为每位学生发一件乐器,为歌曲伴奏,声音要轻。(播放歌曲,学生伴奏。)【设计意图】通过身体律动及乐器的加入,增强学生的三拍子的音乐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反复聆听,加强对旋律的熟悉。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完成每一环节的内容。)三、图片学词,帮助记忆1.朗读第一段歌词,用图片取代文字。 第一句:月亮月亮,(教师手拿图片边读词边贴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第二句:落在湖上。(教师将月亮图片按歌词节奏边读边移到湖面上。) 第三句:听我唱歌,(教师边读词边把手放在耳边,引导学生“听我唱歌”。) 第四句:水中摇晃。(贴图片的同时,老师身体做律动。)(1)学生通过图片和动作的形式,快速记忆歌词。(2)分乐句教唱。(3)连贯练唱第一段。2.朗读第二段歌词。第一句:水中月亮,(教师边读词,边将月亮移动到水中。) 第二句:飞到天上。(教师读词,将月亮移动到天上。) 第三句:钻进云里,(教师读词,将月亮移到云中。)第四句:玩捉迷藏。完整练唱第二段。【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图片帮助记忆的方式进行歌词的学习,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快乐学唱。要求学生能够看着图片唱歌曲。)四、完整练唱,歌表演1.师范唱,体会情绪。2.歌曲处理。3.综合表演。师:刚才我们的小乐器跟月亮一起唱歌。我们有美妙的歌声,有优美的舞姿,现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这首歌曲。(分三个小组:乐器组、舞蹈组、歌唱组)学生自由组合,排队形。师:我们乘坐美丽的小白船,翱翔在夜空中。(放小白船音乐,学生在教室律动。)月亮姐姐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师敲木琴做引子,引子后放月亮伴奏。)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自由表演。(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演唱把整节课教授的知识贯穿在一起,使学生在唱、跳、奏的表演形式中结束学习。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最少选择一种表演形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刘晓云)小雨沙沙(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2.能用自然、有节奏的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并尝试着在演唱中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3.能用固定音高模拟雨声参与歌曲的伴唱,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并能用歌表演、沙锤等方式参与歌曲表现。教学重点引导用固定音乐模拟雨声参与歌曲的伴唱,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并能用歌表演、沙锤等方式参与歌曲表现。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歌曲演唱中尝试着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来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教学分析小雨沙沙是湘艺修订版教材小学音

    注意事项

    本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版)解读.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