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oc

    • 资源ID:4215414       资源大小:3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oc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竹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发展、开放先导、城乡统筹“四大战略”,突出产业体系打造、市场主体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五大重点”,以建设“山水园林城、文明卫生城、最佳人居城”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城镇形象有了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十二五”我县城镇化现状“十二五”期间,全县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力度大、投入多、速度快、质量优的良好态势。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22万人,比“十一五”末净增城镇人口6.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8%,比“十一五”末增长13个百分点;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2,比“十一五”末净增32 ,17个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282;县城绿化覆盖率35.3%,比“十一五”末增长15个百分点;城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排水设施覆盖率达到70%,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垃圾处理率达到75%。城镇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 (一)“十二五”我县城镇化的主要特点1、突出规划引领,全面提升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规划是龙头,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依据,“十二五”期间,我们始终抓住这个龙头,按照规定程序,切实履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要求,狠抓了城乡规划编制和控制工作。一是县城规划编制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县政府累计投入规划设计资金2100余万元,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水体景观规划、县城生态照明规划及“两河四岸”详细规划、城区路网控制性规划等;开展了女性文化博览园、国际绿松石城、“一区五园”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委托十堰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工作,县城规划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拓展到99平方公里。二是乡镇规划编制实现新突破。全县17个乡镇基本完成集镇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全县254个行政村有158个村编制了村庄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使城乡建设走上了先规划后建设的管理轨道,促进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突出城市扩容提质,全面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为目标,以规划引领、项目推动、功能提升、民生改善和精细管理为重点,大手笔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要求管理,全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进程,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一是重点突出城市道路建设,实施“畅通工程”,打通“断途路”,畅通微循环。累计投资5亿余元完成了纵横大道、十堰路、振武路、车站路等十多条城市路网建设和改造,城区 “四纵八横两环”的道路骨架网已基本形成;民族风情一条街等多条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二是稳步推进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在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快小区建设步伐,启动一批旧城改造项目。投资80多亿元建设完成了千福上庸城、国际绿松石城、龙山盛景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改造旧城区9.8万平方米。三是建筑节能和“禁实、禁限”工作稳步推进。以建筑屋面保温、节能门窗等为突破口,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工作。在县城规划区内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使用比率达到98%。五年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8亿余元以上,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大提升,县城逐步成为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3、突出“竹房城镇带”建设,有力推进了城乡统筹。五年来,我们抢抓“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整合资源为保障,突出生态绿化、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特色民居、社区建设、机制创新和部门帮扶七大重点,彰显特色,创新举措,通过点上提档升级、线上重点突破、面上纵深推进,点线面一体发展,实现了城镇带建设“整体出彩,全线飘红”。一是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竹房城镇带”建设的首要任务,督促各乡镇委托有关规划设计部门及规划专家,完成了7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及沿线范围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按照“六位一体”路长管护机制,相关乡镇在346、242国道沿线全面落实乡镇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专职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管片民警、卫生监督员“六位一体”的路长管护机制,加强日常管护监督,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确保“六位一体”路长制取得实效。二是推进沿线集镇有序扩容。宝丰镇、溢水镇、擂鼓镇、麻家渡镇等通过规划修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集镇有序扩容,集镇规划面积已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1.2平方公里扩大到5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同时各乡镇各类专营市场、文化休闲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三是坚决按照把“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新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要求,大力推动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了示范区内的农房按“庸派”风格新建或改造,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及时清运。近年来,“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已建设特色景点56处,修建花坛852多个,新建绿化带4.5万余米,栽植绿化苗木达32万多株,铺设彩砖带6.2万平方米,完成庭院绿化1600多户,完成入院到户路38公里,农户晒场硬化5.4万多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52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3台,配备垃圾箱(桶)1342个,完成“秦巴庸派”农房整修改造846户,与之配套的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4、突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边贸口子镇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五年来,按照“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示范引导、一体化推进”的原则,将县城(含潘口乡)定位为山水园林城,打造成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宝丰镇作为县域副中心城市,定位为西部商业中心城镇;逐步把官渡建成南部旅游中心镇,带动上庸旅游名镇建设;双台建成工矿服务型中心集镇;得胜、竹坪、柳林、秦古分别建设为边贸带动型、特色产品带动型、工业主导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集镇;楼台、深河、大庙、文峰建设成为特色生态农业乡镇;擂鼓、溢水、麻家渡建成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加强集镇道路、供水、排水、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同时加大乡镇小城镇“楚天杯”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吸引边缘山区农民进镇,以此推进城镇化进程。 5、突出农村新型社区和“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五年来,我们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为目标,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新型社区和“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年推进的原则,把库区移民安置、重点工程项目拆迁、村庄整治、迁村腾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工程和小城镇建设、村组集并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村庄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民向中心镇、特色镇和中心村集聚,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安全的居住环境。一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步伐。累计整合资金2.5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138户,全县17个乡镇按照“庸派”建筑风格连片改造安置点69个,安置困难户1862户、8563人。二是新建及改扩建新型社区86个,建设“宜居村庄”示范项目25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创建,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6、突出产业支撑,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按照全县“三大三特”产业布局,高标准建成九里岗现代农业、柿树坪观光农业、东川休闲农业、燕子山农业综合开发四大高效农业核心示范区,新建以茶叶、烟叶、肚倍、油料、蔬菜、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培植标准规模养殖大户80余户。实施山地整理,新增铜皮沟工业园、宝丰工业园建设,形成了一区五园、多点支撑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立足生态资源和文化禀赋,成功创建女娲山、九女峰、女娲天池三大国家3A景区和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水湖省级湿地公园,完成女娲山风景区二期建设及18公里旅游循环路硬化任务,成功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品牌。同时各乡镇坚持因地制宜,以畜禽、水产为主导的养殖业,以农家乐为主导的餐饮服务业,以民歌、奇石、根雕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水电能源、特色矿业、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生态文化旅游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扰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镇规模小,城镇化进程缓慢。目前我县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有2个。除城关、宝丰镇外,我县大部分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速度都偏低,特别是县城南部乡镇其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与其他小城镇相比,其人口集聚的速度就更为缓慢,城镇规模更小,造成城镇资源浪费,城镇的资源配置效益不能很好发挥。2、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3、县城发展步伐不快,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由于县城建设投入不足,使得城市空间拓展有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慢,道路结构还不尽合理,旧城改造进展缓慢,城乡结合部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城市文化旅游景观项目启动缓慢,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仍是县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产业培育缓慢,发展后劲不强。通过招商引资,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方面吸引了不少投资,对资源型和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投资不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少,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城镇经济一时难以解困。 5、小城镇建设投入仍显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尽管我县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整治投入缺口大,表现在:县乡财力有限,投入资金有限,无力拿出足够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的城市建设融资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营城镇步伐不快,在土地出让、民间资本投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城乡建设的主体,使城乡建设仍处于政府投入和对上争取的两轨模式。 6、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市容市貌维护难度加大。小城镇管理队伍薄弱,管理职能缺位,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仍未形成。规划实施管理难度增加,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小城镇农贸市场、停车场、城市公厕等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给城镇管理带来难度。市民文明素质仍不高,随意乱扔乱吐,损坏市政设施的行为时常发生。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居住小区环境不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县城和集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致力完善城镇规划,提升城镇功能,打造特色城镇,整治城镇环境,着力构建连接顺畅、城乡互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6万人,力争五年累计吸纳6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面积10平方米,供水率及其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基本完善,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超过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力争把宝丰建成县域副中心,争创4个全省重点中心镇、10个省级示范宜居村庄,80%以上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1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宜居村庄”标准,努力实现城乡面貌大改变、大提升。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竹山作为省级战略“竹房城镇带建设”的核心区、市级战略打造“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优化城镇布局,增强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动做好与省市相关部门工作对接,力争把省市战略转化为促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竹山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制定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主城核心区、县城新区、“一区五园”三者之间的功能互补,积极探索竹山、竹溪、房县、巫溪、白河、旬阳六县乡镇集群之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合作共赢的现实途径。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通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在新建和旧镇改造中要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贸区、文化区,把握好“庸派”建筑风格,创建优美、舒适、安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生态环境。二是按照城市效能型、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资源开发型、旅游服务型等发展方向,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346国道沿线为轴线,以边贸口子镇和特色产业镇为节点的“一心一轴两翼”(一心:以县城为中心,以水能开发为主体、以商业贸易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轴:以346国道为轴线,以“竹房城镇带”为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镇;南翼:以242国道为南翼,将官渡、上庸镇建设为旅游中心镇,带动南部集镇发展;将柳林建设为特色产品带动型集镇;北翼:以鲍竹路为北翼,将双台镇建设为工矿服务型中心镇,将楼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北部集镇的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我县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按照 “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的城市定位,同时要融入现代元素,更好的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一是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步伐。按照“东优西进、南扩北延”发展战略,把潘口乡、上庸镇纳入大县城建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堵河、霍河“两岸三地”县城建设步伐,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新城区突出休闲旅游、新型工业、水电开发、新型材料的特色,加快发展库区经济、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坚持新区、旧城区发展相衔接、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完善信息通讯、给水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特别要完善交通、水电、通讯、住宅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设施,着力搞好道路、供水、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打造特色城镇,推进城乡一体。根据我县小城镇建设实际,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本着“镇当城建、择优培育”的理念,把县域中心城市、县域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把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中心镇做多,一般集镇做特,新型社区做美,形成连接顺畅、城乡互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县域副中心城镇发展。根据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按照县域副中心城镇的定位,建设宝丰新城,使之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突出规划引领作用,高标准编制宝丰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特色工业集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与县城同步发展。到2020年,宝丰集镇规划区范围扩大至6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逐步向小城市迈进。二是进一步推动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按照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要求,加快推进346国道沿线县城和文峰、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上庸7个乡镇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开展新型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产业效益明显、基础设施配套、村镇面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服务规范、城乡统筹发展的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型社区示范带、商贸物流集聚带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20年,区域内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通过试点示范,先式先行,以此带动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发展、开放先导、城乡统筹”战略,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按照“南部烤烟西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畜禽养殖建小区、城郊蔬菜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布局,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工业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以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用工业化理念、工业化的管理和组织形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县域城镇成为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逐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全面整合城市发展优质资源。加快竹山融于襄樊、十堰、安康三个中等城市发展圈的步伐,着力构建“都市后花园”;加速“一心一轴两翼”为格局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经济带建设,抢抓鄂西生态旅游圈,大力发掘长期积淀的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竹山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精神家园。同时,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开发人文、库区、乡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和地方特色产品,创2个国家4A、5个3A级旅游景区,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名村,发展壮大观光农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整合相关资金,设立推进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提供依托和载体。一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培训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农村人口转移速度,提升转移质量。二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供应节奏,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保证小城镇发展应有的空间。三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明确财权和事权,提高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有序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采取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率。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

    注意事项

    本文(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