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运动训练学期教案(全套).doc
大学运动训练学教案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授课教师职 称教授授课时间- 学年 第 二 学期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程授课方式运用多媒体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32学时学 分 数2学分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28 学时; 自习、看课、讨论等 4 学时教科书教科书名称运动训练学作 者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出版社及出版时间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参考资料1运动训练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2运动训练学,过家兴等编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会,1983年 3运动生理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4体育理论,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5运动训练学,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 次第 1 周, 第 1 次课章 节名 称 绪 论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明确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对象,了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概况,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框架。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训练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绪 论一、运动训练学 是在研究和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其它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阐明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它系统地阐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控制,计划的安排,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要求等。二、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531957)-初创阶段 1引进、学习、推广经验的和方法。 2本阶段后期训练理论也得到了一些发展。第二阶段(19581966)-发展阶段 1(19581963) 2(19641966上半年)第三阶段(19721884)-系统化阶段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三、运动训练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四、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内容(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论(二)项群训练理论(三)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八)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九)运动训练过程结构,组织与控制(十)运动队伍的管理五、大纲说明六、学习要求平时的两份作业主要检查学生对运动训练的方法和计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作业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教师计评部分的成绩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即可增加一份作业,又可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准备发言情况等计分。闭卷考试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试卷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多采用选择填空、判断正误等形式,多出活题,不出死记硬背的题。4学生应该认真做好笔记,注意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及时、认真完成作业。思考题: 1、运动训练学概念 2、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3、运动训练实践发展概况 第2页周 次第 2 周, 第 2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构成、特点,领会运动训练现存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特点、现存问题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一节 竞技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中的地位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生物学因素:为提高自身活动能力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3、社会新因素:人退认识到竞争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二)竞技体育的发展1、竞争技体育在本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竞争技运动水平及训练科学的水平不断增高5、竞争、技体育发展的职业组与商业组趋势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的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三、竞技体育的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四、竞技体育的特征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五、竞技体育四个发展阶段特征1、自然发展阶段(18961920)2、新技术阶段(19201950年代)3、大运动量阶段(50年代末70年初)4、科学化阶段(1970至今)六、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一)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二)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三)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四)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五)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六)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七、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中的地位1、“一基两峰”或“金字塔”理论2、“两基一峰”理论3、“一基三峰”理论4、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八、竞技体育现存问题1、商品化趋势2、政治对竞技运动的干扰3、“业余”与“职业”之争4、球场暴力-“看台交化”5、服兴奋剂6、早期专门化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第2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迹性(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据此,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瓣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思考题:1、竞技体育的起源 2、竞技体育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其功能 3、如何理解竞技体育现存问题 4、怎样处理好现代我国体育个组成的关系 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3页周 次第 3 周, 第 3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一章 项群训练理论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以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教学重点难点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竞技运动项目的多方面属性为人们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分类标准。如:按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按人与器械的关系;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按参赛人数的多少;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1、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2、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3、选择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依上述择定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需要。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三)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思考题: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意义 第2页周 次第 4 周, 第 4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熟练掌握技能主导类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教学重点难点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身体训练 2、技术训练 3、心理训练 4、艺术表现能力训练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1、技术训练2、心理训练3、战术训练4、身体训练三、技能主导类格斗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面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2、战术训练 3、身体训练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特征分析1、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2、体能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1、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2、体能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2、战术训练 3、身体训练 4、心理训练 第2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思考题: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2、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3、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第3页周 次第 5 周, 第 5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授 课方 式 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熟练掌握体能主导类类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教学重点难点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特征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二)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1、体能训练2、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3、心理和智能训练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分析(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1、体能训练2、技能训练3、心理和智能训练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一)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优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特征(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3)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的训练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3)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4)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5)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思考题: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 2、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3、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4、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5、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6、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第2页周 次第 6 周, 第 6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一)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二)比赛名次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须要分出名次。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二)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一)竞技能力的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这两个概念与竞技能力的内涵及外延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起始状态诊断 目标状态建立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第2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2、竞技能力指标根据模型中所包含因素的多少,可以将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分为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和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三种类型。(1)单因素特征模型(2)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3)总体特征模型思考题:1、运动成绩的及其决定因素 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3、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4、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第3页周 次第 7 周, 第 7 次课章 节名 称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以及训练学要点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 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训练原则有竞技需用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使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二)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三)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四)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五)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1、训练因素的影响2、运动员的情绪3、社会交往4、训练条件、场地及气候5、运动员个人生物节奏6、意外的伤病,比赛中非可控因素 第2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三)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二)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特适应的阶段性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思考题: 1、竞技需要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2、动机激励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3、系统训练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4、有效控制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第3页周 次第 8 周, 第 8 次课章 节名 称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周期训练原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周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表 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 务时 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时期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表 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其时间构成周期类型时间构成多年周期年度训练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日周期2-20年1-3个大周期准备、比赛、恢复期各1每个大周期10-30周4-15周7±3天4-20次课1-3次训练课(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表4-7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 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 赛 周恢 复 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思考题: 1、为什么竞技状态形成发展规律是周期训练的本质原因 2、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其时间构成 3、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第2页周 次第 9 周, 第 9 次课章 节名 称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熟练掌握适宜负荷原则训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负荷内涵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宜现象(二)过度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第1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循序渐进的增加负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和跳跃式(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1、运动专项2、训练对象3、训练条件(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二)动作技能形成原理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二)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三)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2页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1、自我感觉2、外部观察3、生理测试4心理测试(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旗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思考题:1、适宜负荷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2、区别对待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3、运动负荷及其构成4、直观教练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5、适时恢复原则科学基础及其训练学要点 第3页周 次第 10 周, 第 10 次课章 节名 称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授 课方 式 讲 授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方法及其作用、运动训练方法分类依据、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熟练掌握完整和分解训练法,明确其类型、应用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训练方法及其作用、运动训练方法分类依据、分解法应用特点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课堂讨论、练习、作业备 注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1)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