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

    • 资源ID:4211387       资源大小:72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根据关于加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涵2011249号)等文件精神,我校符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条件,经科学规划论证,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济南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历城区作为济南市最大的市辖区,是泉城东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12万,辖13个街道6个镇。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0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10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30强前列,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历城区以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打造二环东路发展隆起带为重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方式、调整结构步伐,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区内建成了济钢集团、将军集团、重汽集团、黄台电厂、济南炼油厂、齐鲁制药厂等200多家驻地规模企业,初步形成了冶金钢铁、汽车配件、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新型建材等6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符合现代都市产业特点、空间规模和资源容量的高端服务业,着力推动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全面加强了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区域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需要大量具备现代产业意识、产业技术、产业能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对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主要以服务现代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历城二职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处济南市北部商贸区,紧临工北汽贸城现代汽贸产业群、济南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济钢集团重工业基地及盖家沟国际物流中心现代物流群等,具有与汽修贸易、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目前,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已形成以机床、锅炉及电站设备、专用机械、通用机械、环保设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生产体系,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这就使企业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逐年大幅度增加,同时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汽修类、机电类、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其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为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区位办学优势明显。(二)建设基础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于1971年,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山东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济南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基地、济南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为中心,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策略,坚持“内涵优化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发展思路,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项目建设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1 基础能力优势。一是办学规模大。学校现占地面积128亩,建筑面积71200平方米,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445人,年均短训5442人次。二是实训能力强。学校建有6大实训车间和24个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1079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973万元,生均6501元,主干课程均配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训课开出率均达100%。学校通过自主研发,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校内实训基地为市级区域性示范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汽修实训室、机电实训室为市级示范实训室,能满足5000名在校生的实训需求。2.师资队伍优势。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263人,生师比为19.2:1。其中专职教师232人,专业课教师148人,专业课教师占63.47%;研究生学历13人,占5.6%,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210人,占96.1%;高级职称62人,占专任教师的26.7%;双师型教师122人,占82.4%;聘请兼职教师31人,占13.4%。学校构建了“聘、培、赛、派、研、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每年均有三分之一的专业教师参加“双进”活动,实施全部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启动实施了“名师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资源库等措施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形成了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成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3育人模式优势。一是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凸显德育特色,实施“四心育人”德育管理机制,以“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尝试成功、重树自信,优势发展、终身发展,积极营造“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自强文化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了以岗位标准为改革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教法适应学法的“滚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训管理机制,有效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外见习”等岗前训练机制,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为100%。4.教学改革优势: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技能教学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自编校本教材,调整课时配比,改革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材、课堂模式与岗位标准紧密衔接。近年来,共自编钳工技能与实训等10余本校本教材,“滚动式”教学模式为济南市重点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当代教育科学上,实现评价体系“形成性与总结性、标准内容与岗位需求、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三结合,质量提升带动“名生培养”工程实施,“学生名片”的自然影响力越来越广。5服务功能优势。一是服务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国重汽等13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大力推行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骨干专业均参与济南市各类职教集团并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方师资、场地、实训、生产等优质资源共享,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岗位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二是服务学生就业。实施“名生对接名企”分层就业策略,就业实习等各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同时,通过发放就业跟踪服务卡,实行1年内3次就业回访服务及“多次就业”制度等措施,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学生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学校为“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3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357班次16326人,年完成中、高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通过率达98%以上。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6办学效益优势。近三年,学校连年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17名学生分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三等奖;89名学生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在 2010年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获团体三等奖,5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校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逐步提升,学生慕名入学人数连年攀升,慕名招录我校毕业生的知名企业愈来愈多,新华网、人民网及驻济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成功办学事迹,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实施,落实“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基础能力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和具有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培养能力的重点骨干专业群。通过项目建设,使学校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目标:1扩大办学规模。项目实施后,使学校的学历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600人以上、短期培训达到6000人次以上,并逐年递增。2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训与岗位生产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3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4.增强德育实效。突出德育特色管理,完善学生德育管理“四心”育人机制,实施“知、励、创”分层德育策略,形成“校园满天星” 特色活动长效机制,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广阔舞台。5提升师资水平。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完善“聘、培、赛、派、研、创”教师培养体系,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项目实施后,三年内培养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达100%。聘请18名相关专业的能工巧匠,引领专业发展。6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创建工程,构建各骨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成3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模式先进的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7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8深化校企合作。面向济南区域,突出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分层就业制度,完善“名生对接名企”战略体系,优化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就业质量。9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承担农民工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使学校年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达到6000人次以上。10凝炼办学特色。实施与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紧密契合的特色项目,着力培植以强化德育实效为重点的“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和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滚动式教学法”教改特色项目。(二)项目建设思路1.项目建设的工作原则(1)先进性原则。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技术、设备、管理、育人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先进性。把握技术发展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办学理念,在建设上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2)适应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增添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内容安排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获得综合技能和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3)服务性原则。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中职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增强承担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培训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4)发展性原则项目实施中,着眼于3年发展,立足于1年开局,通过科学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和措施,力求实现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跨越,为实现学校的中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重点性原则在项目实施中,突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特色凝炼、校企合作等内容,以培植特色示范专业为建设重点,创新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质量体系、评价体系等重点内容改革,以重点扶持与均衡协调发展为原则,优化提升专业实训能力与水平,打造特色品牌项目。2.项目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校企共建、突出内涵、特色鲜明、水平领先、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为发展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中心,以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经营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改革办学体系,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优化办学效益,完成学校内涵发展体系建设,即:培养目标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培养主体实现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融合,教学过程实现教风与学风相融合,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师资队伍实现专职与兼职相融合,校内实训实现教学性与生产性相融合,质量监控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考核相融合,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强化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3.项目建设的基本路径(1)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在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并全面推行管理达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建设项目的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统一,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3)加快重点专业建设。以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同时带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等成长型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根据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与高等院校及省级以上师资培训中心合作,使之成为教师的进修、实践基地;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新建师实践基地,深入开展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双进活动;加强校本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校本师资培训,全面提升在职教师职业能力及业务素养水平;面向社会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构建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滚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做到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同步进行。(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相对接的模拟企业化实训环境,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教结合层次。积极探索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服务效益、经济效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特点。 三、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强烈。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增长25.3%。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方式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而使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不断应用与从事汽车行业高素质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也被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范围。另外,济南市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如中国重汽、吉利汽车等大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值高的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以工北汽贸城为中心的汽车产业轴已逐步显现,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为汽修专业的发展创立了优越条件。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在校生512人,专任教师28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教师8人,建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14个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400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826.8万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人才,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2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三等奖,21名学生获市技能大赛一、二等奖,6名老师的自制教具获省、市一等奖。 2专业建设目标该专业建设期为2年,通过项目实施,科学调整汽修专业发展目标,着力优化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结合区位实际,探索新时期汽修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人文礼仪,为培养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出台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指标体系,探索学生评价模式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工作能力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措施提升办学质量,优化提升专业实训水平,创建精品特色专业,增强专业吸引力,年招生规模达260人以上,创建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3专业建设思路坚持适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与汽车行业广泛合作,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重组教学内容,开发精品课程,自编校本教材。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能力加素质的学生评价模式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的教师评价机制;形成德能并重的长效育人机制。提升该专业影响力,为当地汽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4建设内容(1) 师资队伍建设以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水平较高、技术精湛为建设目标,加快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学科名师等措施,优化提升专业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扎实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创新专业教师培养使用管理办法。培养2名学科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选拔23名技术骨干引领教师专业队伍成长,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2)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则,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推行订单培养,整合企业优质资源,建设校企共管、导向清晰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汽车仿真等六个实训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整合,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3)课程体系建设积极与汽车维修行业专家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引入企业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本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4) 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由企业技师、专业教师联合编制校本教材,使教材建设具有针对性,学生实践技能具有岗位适应性。制定科学的专业教材建设规划,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将专业教学改革经验和中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色充分渗透到教材中,建设4门具有专业特色校本教材。改革教材编写模式,尝试专业教材与多媒体、仿真系统等现代化信息元素整合,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相应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师生共享,充分发挥示范作用。(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依托华达集团、吉利汽车等6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建设6家校企合作单位。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5资金规划建设规划投资8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重点用于专业内涵建设;地方配套资金400万元,重点用于优化提升实训能力水平。6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落实人员,明确机构职能,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制度保障完善该项目实施的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3)资金保障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审计监管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专业二: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建筑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调查了解,山东省现有各类建筑企业5300余家,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大。山东省建设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底,我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将达到30平方米、农村达到35平方米。历城区地处济南市城乡结合部,“一带两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唐冶新城的开发建设,将有力拉动建筑产业的优化升级。随着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作为区域范围内唯一一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建筑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发展优势明显,就业前景广阔,培植潜力巨大。该专业开设于1987年,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该专业在校生403人,专任教师22人,高级职称6人,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82.4%。现有CAD实训室、工程算量室、测量实训室、施工技术实训室等6个校内专业实训室以及中建八局、济南一建、中铁十四局等3个校外合作办学企业。近三年,该专业有9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二、三等奖;15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该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业率逐年提升。2专业建设目标本项目建设期规划为2年,针对区域建筑业发展需求,以建筑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新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理论扎实、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建筑产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标准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具有较高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3专业建设思路坚持实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前瞻性和扩展性;重视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师资水平和实训水平,强调理论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协调发展,引进先进工程技术,彰显专业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注重知识结构与学科之间的兼容、关联和互补,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建筑专业培养目标细则。一是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确保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二是探索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互通、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高水平专业技能。四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五是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体现“教中做、做中学”,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2)课程体系建设积极与建筑产业行业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以跟踪学科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在保证课程体系总体建设的前提下,开发校级精品特色课程,稳定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强化核心课程实训内容。坚持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结合,适时调整更新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3)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指导教材系列。一是通过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分析,确立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核心课程,建设建筑施工技术实训等6门校级优质精品课程,编写建筑CAD等4门校本教材。二是建设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常规考试试题库,实现数字化资源库共享。三是构建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校风、学风的充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4)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专业教师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聘、培、赛、派、研、创”等措施,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达100%以上,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2-3人;激励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合作模式、确保合作时效,重点面向区域内设计、质检、建筑工程等行业领域。新建校企合作单位,新增3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完善优化校内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教学模式改革。强化职业规范化训练,校企共管,实现“教材的真实化,教学的实践化”,保证学生优质高效就业。5资金规划建设规划投资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50万元,重点用于专业内涵建设;地方配套资金350万元,重点用于优化提升实训能力水平。6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明确机构职能和管理职责,全程监督、落实专业建设项目各项内容顺利进行。 (2)措施落实到位 制定出台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制度、项目验收评价制度、项目动态管理制度等,协调各部门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能配合,充分发挥项目参与人员作用,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经费科学使用 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专业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机电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调查了解,山东省是全国重点机电工业产业基地,现有各类机电企业830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余万人。其中济南市机电类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规模以上的机电类企业已达151家,学校紧邻济南市邻港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济钢集团重工业基地,具有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内容的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形成了重工生产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数量上的旺盛需求,对机电专业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另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长线专业,始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历城区“一带两区” 战略的推进实施,大型机电类企业相继落户,机电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巨大,为学校建设该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该专业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开设于2004年。在校生1208人,专任教师62人,专业课教师41人,兼职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9人,建有电工电子、PLC等12个实训室,实训面积46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28.9万元,学生综合素质高。近三年,6名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二、三等奖, 23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2011年,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专业性实习基地项目建设基地。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业率逐年提升。2.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特色内涵发展”的精品特色专业。构建内涵发展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专业特色鲜明,探索专业数字化建设。通过实训课程开发、仿真系统研发等方式提升数字化水平,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成为集生产性、实习性、科学性、规模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现代化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力争实现该专业招生人数年均500人以上。3.建设思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将严格遵循先进性、适应性、仿真性、开放性、校内外相结合等建设原则,既与区域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协调,还能符合学校长远规划发展实际,又能促进学校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从而能够满足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以行业科技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建设上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建设保证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创造相应专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挖掘企业资源优势,推进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确保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二是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扎实推进“名生对接名企”工程。三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在特定方面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四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五是强化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2)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模块化结构课程体系,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使学生适应行业基本职业需求,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使学生掌握核心岗位所需职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模块使学生掌握核心岗位所需综合职业技能,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教、学、做”一体化思路。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要求的校本教材及自编教材。(3)评价模式改革建立有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专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考核标准、考核细则,特别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搞好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机电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职业能力。(4)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专业教师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聘、培、赛、派、研、创”等措施,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达100%以上。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4-6人。激励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合作模式、确保合作时效,重点面向区域内机电设备制造、维修、维护等行业领域,新建校企合作单位,新增3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强化职业规范化训练,校企共管,实现“教材的真实化,教学的实践化”,保证学生优质高效就业。完善优化校内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教学模式改革。5.资金预算建设规划投资5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重点用于专业内涵建设;地方配套资金250万元,重点用于优化提升实训能力水平。6.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明确机构职能和管理职责,全程监督、落实专业建设项目各项内容顺利进行。 2措施落实到位 制定出台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制度、项目验收评价制度、项目动态管理制度等,协调各部门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能配合,充分发挥项目参与人员作用,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经费科学使用 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二)特色项目建设计划项目一:“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关键主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是学习基础能力、行为习惯与方法、自信自尊趋向、学习目的与动力等都存有非常规性、反传统性,而且个性特点和民主意识更加鲜明,这给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进入抓质量、抓内涵的新阶段,应该正视德育问题,在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面狠下功夫,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为此,我校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德育内容方法,构建“四心育人”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项目。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建设目标正视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通过机制创新、形式多元、内容丰富、载体新颖等多种形式,深化中职德育工作内涵,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地位,通过实施“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培植新形势下具有中职特点的青春精神气息,即关注能力本位、追求人性提升、实现终身发展。3建设思路以“爱”为主题,以“个性化”为途径,张扬学生个性,重树学生自尊,在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发展;丰富能力本位内涵,强化以“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和爱自强”文化氛围影响带动个体人性提升,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唤醒道德意识,领略生命意义,感悟人生幸福,构筑学生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体现职业教育服务性与多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4建设内容优化“四心育人”德育工作体系,提升“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品质,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和自主行为。一是凸显管理“耐心”。寻求多样化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师生互信、互爱、互助、互动。在面对特殊群体时,冷静分析,不急不燥,学会“对学生微笑、与学生交谈、教学生求知、帮学生明理(学习辨别真善美)、给学生机会”,着重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交流情感,心灵沟通。二是体现机制“精心”。总体原则是起点低、坡度小,其目标是“知、励、创”。“知”即在低年级学生中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把规范行为内化为自觉行动;励”即在中年级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创”即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三是诠释方法“爱心”。尝试“成功教育”,启动“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以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闪光点,成就学生闪光点,让学生尝试成功,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开设校园“满天星”活动橱窗,修建校园明星大道,实施“校园之星”照片上橱窗、上网站、明星喜报送到家等系列举措,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召开校园满天星活动表彰大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与孩子同登台领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家

    注意事项

    本文(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