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盐城市/学高三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doc
-
资源ID:4210916
资源大小:72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南京市、盐城市/学高三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doc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称赞称心如意 请帖俯首帖耳 婢女不无裨益 B测量量入为出 当权独当一面 契约锲而不舍 C稽首无稽之谈 曝光一曝十寒 谬误寥若晨星 D干练天干地支 差遣差强人意 剽悍虚无缥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阶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国产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却票房榜中出局,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D作为南京城市形象符号之一的梧桐树,负载了丰富内涵,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与梧桐树保护的关系,要用经济与文化统一的视角。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 。 (1)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2分) 答: (2)材料提到的法国作家雨果,著有长篇小说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出自现代作家 的戏剧作品雷雨。(2分)4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要求:说出两条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书关桥老僧事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御下过急 御:任用 C俄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克表见于世 克:能够6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老僧“英略武备”的一组是(3分)( ) 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 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 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 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 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 精拳棍,类少林家数 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百姓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归家。C老僧是“至奇”之人:带着徒弟筑屋修行,行为却不同于一般僧人,问他出处,笑而不应;击退清军后对乡里老幼的焚香叩拜,也笑而不纳;后来出访名山,不知所终。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译文: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4分) 译文: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温台唐朱放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雨夜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1)送温台中“渺渺天涯”“浮云流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2)“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分) 答: (3)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5)辅车相依, 。(左丘明左传) (6)为天地立心,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西铭)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4题。哑巴与春天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能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1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奠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2分) 答: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1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答: 13第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答: 14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6分)答: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517题。生化学家邹承鲁 因为有糖尿病,几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拒绝。女儿最终还是给他买来了,吃完这杯他喜爱的甜美的冰激凌,83岁的邹承鲁心满意足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在南开中学和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邹承鲁似乎没有节假日,整天沉浸在查阅文献、思考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之中。为人师后,有一次一名学生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涉及的数据比书本上列出的数据高出了一倍。他苦苦思索,在论文发表前,突然发现数据之所以高出一倍,是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正是因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才不敢对科学有丝毫懈怠。 上个世纪60年代,邹承鲁作为主要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生化科学界的权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有人为他惋惜,他说,做研究的时候就没有想得奖的事情,为得奖而工作,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 邹承鲁最大的憾事是各种政治运动使他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太短,否则或许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他无法逃脱时代给他的局限,所以晚年一直在一种追赶时间的心态下工作。先前没有安定的研究环境,如今有了,科学界却刮起了浮躁之风,所以他着急,所以他批判。 如今人们在纪念他的时候,议论最多的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他的“说真话”。 当年剑桥求学,邹承鲁在向自然杂志投的第一篇论文中习惯性地署上导师的名字,却被导师删掉,他很是震撼。担任导师后,邹承鲁首先打破了中国科学教育界导师署名的潜规则。他曾说:“最可恶的是仗势署名,这是一种欺人的方式。”当选中科院院士不久,面对逐渐蔓延的学术造假现象,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 , 邹承鲁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有一次评选院士,候选人来找他,希望得到照顾。他不客气地说:“院士选举条例有规定,如果个人搞公关,就取消资格。你最好别再找我了,下次再这样我就公开了,这样你的资格就会被取消。” 2004年他和同行联名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严辞抨击人治下的科技体制。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这是邹承鲁晚年向中国科学界投下的最后一颗重磅炸弹。 这个有性格的老人“不识时务”的举动,使他在公众中赢得了“科学界真理斗士”的赞誉。回顾邹先生的一生,有一幕令我们难以忘怀:上世纪50年代,刚从英国回来的邹承鲁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位老先生正在前面慷慨激昂地发言,突然,他从后排座位上站了起来,直率地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15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邹承鲁是“科学界真理斗士”的。(6分) 答: 16从全文来看,邹承鲁为什么会坚持“说真话”?(6分) 答: 17文章开头和结尾刻画传主都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七、作文题(70分) 18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 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盐城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附加题注意事项: 1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宝之,各有题咏。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醉图兰影)1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20与“兰”并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是 、 、 。(2分)21请各用一个字概括“载花小影”和“醉图之兰影”的艺术效果。(2分) 答: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曹操求贤若渴,曾从敌对阵营里招降过许多人才,如董卓的属下才华出众的陈琳,虽在檄文里痛骂过曹操,但董卓失败后,曹操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B“白光”是小说白光中的情节线索,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他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直至出城门,投水而死。 C边城中赛龙舟,捉鸭子,月下对歌,推动了情节发展;河街的吊角楼,古老的白塔,拉缆的渡船,象征了人物的命运。这些事、物都形象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 D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象,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贴切,如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都与表达的内容感情相一致。 E“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出自哈姆雷特之口,是其被鬼魂告知谋杀真相之前的一段内心独自,表达了哈姆雷特对母亲强烈的愤怒和怨恨。23简答题(10分)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拿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答: (2)简要比较红楼梦中宝玉和家中觉慧离家出走的背景和意义。(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从技术上“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的技术方法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民间统计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除缺少经济支撑很难发展民间统计之外,统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而发展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相互的借鉴、参照,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的作用,确保其社会公信力。民间统计还能凭借其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在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拥有合法的民间身份。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期,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24材料中认为民间统计有哪些特点?(3分) 答: 25民间统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 26结合材料,说说如何“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6分) 答: 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即评分标准 2011051C(C.q/j;bào/pù;miù/liáo。A.chng/chèn; ti/ti;bì。B.liáng/liàng;dng;qì/qiè。D.gàn/gn;chi/ch;pio)2D(3分。A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句首。B项搭配不当,“越来越重”和“职场竞争”不搭配;“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应是“从中”)3(1)文学作品要有留白,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2分。每点1分)(2)巴黎圣母院(或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曹禺(或万家宝)(2分。每点1分)4答案示例:(1)赞同改为“珍珠桥”:易写易记,朗朗上口;水似珍珠,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或赞同保留“砧杵桥”:内含古诗文典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富有生活气息。)(5分。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2)赞同改为“茅台市”:符合经济时代的特征;加强了对地方产品的宣传,因为“酒好也怕巷子深”。(或赞同保留“仁怀市”:仁德播后世,关怀流四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5分。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5C(3分。不久)6B(3分。为“至奇”表现;为侧面烘托;为他人揣测,属侧面烘托)7A(3分。“原来是军官”错)8(1)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3分。“考”、介宾后置句、语气各1分)(2)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4分。“举”、“狐兔”、“窃”、语言通顺各1分)(3)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3分。“无问”、“固”、“非常”各1分) 附译文里巷中的侠客,稍有一点儿特长,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自己。我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感到非常奇特,但是老人混迹于僧人中而终老一生,(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唉!明代末年,不整治军政,且任用下属操之过急,试用一次不见效,就随即抛置一旁。(这些人)既然已经无处归附,就往往颓废堕落,放纵自己,老僧大概是他们一类人吧?可惜老僧的英略武备,仅仅表现在关桥一战,可是国家已经灭亡了。关桥是我们禾郡治所东南的交通要道。崇祯年间,老僧带领他的门徒在此筑屋修行,气宇轩昂,不善于表现出一般僧人的情状。经常整日端坐,有拜访他的人,只是瞪着眼睛看不起身。问他出自何处,也只是笑而不答。乡里人大多轻视他。顺治二年秋天,清兵南下,游骑到了关桥。老僧拿出所持的禅杖,扛着上前,依桥而立。游骑到了,大声呵斥他,也不后退。于是拉弓射他,多次射,他多次握住箭头,兵刃交接,鼓声四起。老僧迎刃而上,击杀了数十人,游骑都咋舌惊恐离去,告诫不要触犯他。正当这个时候,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远远地看见老僧出门上前格斗的时候,旌旗遮蔽了天空,盔甲盾牌排列得繁密森严,老僧奋身在雪白的兵刃中搏击战斗,闪烁腾伏,左冲右突,所向无敌,乡里的男人妇女,没有不颤栗流汗、拍手叫喊的。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已经免除战祸,乡人各自回家,所有老人孩童烧香叩拜,老僧笑而不予接纳。后来数年,老僧外出拜访名山,最终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人说:“老僧曾经自号海涵,称他的徒弟叫月照。老僧精通拳术棍法,像少林派的路子。”有人说:“有人曾经跟从老僧出游,在路上遇到官兵,急忙中来不及躲避。不久营帅传令到大帐中见面,老僧与营帅握手流泪,像平生好友一样问劳问苦。私下听他们的谈话,好像老僧过去是做过军官的人,终究没有人得知他的真实情况。”这是徐学观老人所说的。我既感慨老僧混迹在僧人中,不能够在世人面前表现出来,又可惜徐学观老人写了文章,却流传不广。于是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9(1)“渺渺天涯”表现了担忧之情;“浮云流水”表现了不舍之情(2。每点1分)(2)诗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怆的秋夜孤吟图。庭院幽深,瑟瑟秋风,摇动翠竹,掀动帘幕,客房者惟有孤灯相对,自吟自怜。(3分。特点“萧瑟凄怆”1分;画面描绘2分,其中“帘”“竹”“院”“客”“灯”每两个意象描绘合乎情境1分)(3)同: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1分)。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对朋友的宽慰(1分);第二首“无端”表现幽怨之情,“思乡万里心”表现思乡之情;(1分)。异:第二首还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1分),“一夜空阶雨”烘托思乡之情(1分)。 附鉴赏听听那冷雨张咏雨夜赏读【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东境内),一生多在朝外为官,辗转鄂、蜀、秦等地。真宗咸平二年知杭州,晚年又知升州(今南京),其诗多有怀乡思归之作。此诗约作于知鄂州崇阳(今湖北境内)时。这是一首宦游怀乡诗,风格平夷妥帖,语言谐婉自然,情致悱恻动人。首句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一个“深”既表明时节逢秋,凉意袭人;又突出写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诗人怀乡情愫之深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乡的人黯然伤神。此句以景传情,为下句写人物怀乡的心理、行为埋设了伏笔。次句紧承上句,画面转向室内,写客居者独处幽居生活的茕茕孑立、郁郁寡欢之状。“客怀孤寂”是直抒胸臆,这种“孤寂”感在那样的雨夜昏室的肃杀凄怆的环境中更是无法逃避。总不能就这样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黄的灯下枯坐着吧!如何消遣这无边的孤独和寂寞呢?也许,战胜这种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诗歌。于是,他自吟自唱,同自己的心灵对话。“伴灯吟”,然而没有知音来赏,惟有荧荧一盏孤灯相对。这种自守寒窗、形影相吊的处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到此处,或许你可以依稀看到诗人眼角的斑斑泪痕了。第三句转折一笔,再次写景,主要从听觉角度写,以声来衬静。长夜漫漫,孤吟独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腻烦了,正当恹恹欲睡之时,他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雨打空阶”的声音,这凉凉的秋雨,一点点,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溅落在自己的耳畔。这可是异乡永夜的断肠销魂的音乐!“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是中国古代别离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六朝诗人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中的“夜雨滴空阶,吹灯暗离室”,又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格外使人伤悲。此诗不避庸常,择取这些习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美的氛围。“空”字极耐把玩,一则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无人迹;二则表明内心深处因身不在家园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台阶其实也并非空,风吹雨打,满地是“憔悴损”的竹枝竹叶,而诗人偏偏言“空”,主要是为了强调客居者远离故乡的种种理想失落、人生幻灭之感。“无端”两字用得神妙,无端是“没来由,没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阶”本是自然情形,而诗人偏偏见怪;这虽无理,但有趣。秋雨不懂抚慰诗人的怀乡之痛,兀自淅淅沥沥,不绝于耳,岂不更令人忧愁郁闷!结句铿锵悦耳,浑厚苍凉。“滴破思乡万里心”,又由自然环境转移到人的心境。诗人善于打通客观景象、物象与主观情绪、心态这二者之间的关节,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填充的空间。那冷冷秋雨,怎的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仿佛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离破碎的心上再錾下几道印痕!这一夜,雨的搅扰,使他辗转无眠。“滴破”化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梦”,将“客怀”的内涵具体化。“万里”与“一夜”呼应,“万里”之遥与“一夜”之瞬构成强烈的时空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乡思之切:这一夜之间他仿佛是插上翅膀,飞越了万水千山,梦回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破”字下得沉重有力,极化了诗人思乡的痛苦与酸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乖崖集提要中说张咏的诗“特其光明伟俊,发于自然,故真情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这首绝句取象平易,用字浅近,情意真切,善于转化前人诗句而剪裁出清新、幽深的意境,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4)小园香径独徘徊(5)唇亡齿寒(6)为生民立命(8分。每句1分)11(1)自然界的积雪;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分。每点1分)(2)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12(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分。每点1分)13(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6分。每点2分)14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2)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3)性格:都勤劳、善良。(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6分。每个方面2分。答出三点即可)15(1)批判科研道德的堕落;(2)痛恨院士评选的公关行为;(3)抨击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6分。每点2分)16(1)热爱并尊重科学;(2)痛恨当代人浮躁,不珍惜良好的科研环境;(3)崇敬导师的品质;(4)忧虑于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阻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7(1)细节描写;(2)突出了传主纯真、直率的性格;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6分。每点2分)18见等级评分标准。 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即评分标准 20110519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6分。每处1分)20梅、竹、菊(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21肖(真或像)、趣(2分。每点1分)22A、C(5分。A项中,陈琳是袁绍的属下;C项中,“河街的吊角楼”未象征人物的命运。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23(1)拿侬是一个忠心耿耿、勤劳能干的佣人(3分),三十几多年始终伺候葛朗台一家,并包办了他家中的一切杂活(2分),(2)背景:宝玉是在科举高中、宝钗怀孕后离家出走的;觉慧是在鸣凤死后离家出走的。(2分)意义:宝玉用消极的方式实现了对仕途经济的背叛;觉慧用积极的方式实现了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具有反封建性。(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24滞后性、独立于官方、灵活性、直接源于民间。(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25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能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6分。每点2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