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doc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Endless BridgeOn the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and cultural bridge学位申请人姓名: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教 育 硕 士 ·学科语文 指导教师姓名: 中 文 摘 要河是自然,桥是文化。桥是连接两岸、两端、两极的纽带,是人类克服自然阻碍的一种文化创造。在文学长河中,桥是意味隽永的传统意象;在民情风俗里,桥是凝重厚实的画幅;在宗教殿堂内,桥是接纳膜拜的信仰物。本课题着眼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桥的意象的多层次解读, 串连起散见于各篇目中的民俗事象, 对桥所展示的文化信息做一次详细的梳理, 明晰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及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功能。 关键词:说不尽的桥; 桥文化; 桥意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 AbstractHe is a natural bridge culture The bridge connects the two sides,two ends, two polarities of the linkIt is human nature to overcome obstacles and create a culture . In the literature river, the bridge is the traditional image mean thoughts; In customs, it is imposing a solid bridge room;In the religious hall, the bridge is the accepted belief worship materialThe topic focuses on language textbooks for middle schools bridge the multi-level image interpretation,linking up various items scattered among the folk-like, to bridge the 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display, do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econdary language, clarifying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functionsKey words: Endless Bridge; Cultural Bridge; Bridge Images;The bridge language of textbooks for middle schools.目录中 文 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桥与文学:联结着丰富的意象2(一)桥是伴随古代诗歌发展的传统物象2(二)桥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符号4(三)桥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立体的象征物6二、桥与民俗:凝结成厚重的画幅11(一)折射出地域特色11(二)折射出生活方式12(三)折射出民族心理13三、桥与宗教: 延续着崇拜的信仰15(一)“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的影响15(二)与释家的不解之缘16(三)道教思想的渗透16四、从对桥文化的观照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18(一)缕析桥所能体现的文化层面18(二)解读桥文化的精髓19(三)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校园19参考文献22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24致 谢25引 言 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孕育出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并衍生出一系列颇具象征性的子系统,如广为人知的龙文化、巫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当人们习惯于以这些文化样态来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时,却往往容易忽略另一种同样是穿越古老、横亘至今的见证者桥!它“深切地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历程: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起居行旅到互通有无,从爱情到事业,从理想到信仰” 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页。兼具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及政治价值的桥梁,是凝结着华夏文明和智慧的艺术品。一方面,历经悠长的岁月,桥的基石锻造出厚重的特质,桥形的设计、桥体的变化显示出丰富的蕴涵,使桥本身的文化系统日趋深邃。另一方面,桥梁将不同的两岸、两极、两端联系起来的功能,又促进了其与文学、民俗、宗教等领域间的互动和渗透,反映着人们在自然、神灵、自我、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心理趋向,呈现出浓郁的中华特质。我国桥梁界泰斗茅以升就高度地概括道:“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 金大均、李明昭、潘洪萱、沈家麟主编,桥梁史话·前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3月,第1页。交融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桥文化系统不断延伸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品格鲜活的、有力的记录者。桥是以现实态存在于学生的周围,并非观念化,是触目可及的。翻阅各类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桥为诗、纳桥入文的篇目演绎出方方面面的民俗事象,凝聚着同乡共俗的人们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意识,并以之为载体构成了丰富的桥文化。透过这扇熟悉的窗口激发学生触摸民俗的兴趣,观照传统文化厚重的秉性,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桥与文学:联结着丰富的意象 中国被誉为“桥的国度”。遍布于神州大地之上的古桥、新桥、长桥、短桥,与交错纵横的大路、小路联袂,共同接纳着源源的车马和往来的过客。这天南地北的交汇点曾连接起多少欢笑簇聚,闻听过多少悲苦离别, 饱经了多少历史兴衰的风霜,演绎出多少人世分合的风情,构成为多少耐人追味、寻访的风物啊!于是,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绝好的题材。在文学长河中,桥的生命绵延了数千年,从变天堑为通途的产物,到跨江越河的纽带,到名胜中精致的点缀品,桥展示出无比繁复的姿态,化身为诗、书、画,传唱着风、雅、颂,映照出我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绮丽灿烂。(一)桥是伴随古代诗歌发展的传统物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浏览着名山胜水,凭吊着古迹遗存,文人雅士尽情享受自然天成的风光和精妙的人文景观。“当自然或某种自然物进入作家视野并进而构成文学意象的时候,它同时也就承载了作家的某种情感和文化心理。” 阎开振,“桥”的意象与京派文学,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5年第五期,77页。勾连于山光水色间的大桥、小桥,在担负着最基础的交通使命的同时,也最易牵动善于感怀寄兴的迁客骚人们:桥体凌空越阻的造型、桥畔殷殷的诉说、立于桥头的抚今追昔无不触动来来往往的观者的缕缕文思。于是,桥话便多了起来。其形,其语,其境,将“桥的国度”与“诗的国度”这两个本属不同领域的美誉,完美地叠合进文艺的殿堂里。 1摹桥形 联芳济美的灵动之作作为名工巧匠们征服大自然的杰作,我国的古桥堪称跨越在水上的艺术品。它们工艺精湛,仪态万种,谱写着浑然天成的怡人旋律。有的如和婉的曲调,冲淡、安适;有的如舞空的长练,飘逸、柔美;有的如伏水的蛟龙,雄伟、奔放;有的如悬空的一线,险奇、豪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历代的诗人乃至彪炳千秋的大家都对桥情有独钟,极尽描绘之能事。孟浩然豪言:“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杜甫畅言“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刘禹锡醉心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白居易留恋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苏轼则欣赏着“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陆游更是喜爱以桥入诗:“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断桥烟雨梅花瘦,绝涧风霜槲叶深”,桥的身影处处可拾。如此风姿绰约的桥怎不叫人凝眸细赏?韦庄眼中的桥静卧着:“阶前雨落鸳鸯瓦,竹里苔封螮蝀桥”;王贤的目光里桥却在动:“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范与求视桥如画:“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韩翃则观桥有声:“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刚刚还欣然于谢德荣的“小桥连驿杨柳晚,野岸维舟春草齐”,随王锡衮走了回奇峰削壁间的桥,心便开始惊悸不已:“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唐僧智猛笮桥赞也形容道:“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这一座座令人流连、叹服的建筑充满了灵气神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伟力。 难怪会引来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由衷的赞叹:“中国桥没有不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英国】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英】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闻桥语 寄寓感怀的缘情之物山水景物,引人情思无限。当催发的竹篙撑离桥岸,当远行的船只即将起航,桥又成为送者与离者依依惜别、挥手泪眼的驿站,或是归者与盼者相逢的终点,回荡着窃窃的低语或是激昂的壮言。但不论在桥边畅抒的是柔肠抑或侠骨,它们都与男女之情紧密相联。这在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可得到印证。原始初民面对滔滔江河和茫茫宇宙所激发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感情,从一开始就为作为文学意象的“桥”定下了基调。在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的故事里,这种感情又上升到了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守候。从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到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从晏小山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到秦少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等,桥大多被吟咏成一种寄托爱情的敏感意象,将中国文人的传统审美心理言传得淋漓尽致。 当“年年柳色,灞陵送别” 的场景,让快意人生的李太白也不禁陷入了叹离伤别的境地时;当风情万种的柳三变吟唱着:“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时,桥边之情又由最初的男女爱情延伸到了故友之意、亲人之情,包容进人世间更多的真挚情感。“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流露的是姜白石沉重的心绪;“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则唤起了陆放翁郁结的回忆。桥边,流动着一个又一个分离 、聚合的故事 ,让桥成为维系着复杂感情的凝结物。3品桥悟 抚今追昔的慨叹之所 在素有历史情怀的文人眼中,逝去的水和不变的桥是一组鲜明的意象。河流的纵横,孕育了万千的桥梁。桥是沟通山水的使者,是江河与山川的问候,是船只与车辆的致意,是土地与土地的交流。形形色色的人们赋予桥丰富的象征意味:在等待的眼中,桥是坚实的守望;在炽烈的眼中,桥是永远定格的脚步;在跋涉的眼中,桥是伸向未来的里程碑在历史的眼中,桥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向过往的人们讲诉着此地的繁华盛世或清冷凋敝。立马桥头的羽扇纶巾们,此时已无法洒脱地挥泄下诗意的曼妙,目光中多了些许忧国忧民的苍凉,发慨古之幽情,借前人之酒杯浇心中之思量,为后人揭示出历史的哲理和规律。 唐代诗人李益登上洛阳桥,就即景咏怀:“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随风婀娜摆动的柳条捎来了盎然的春意,却唤不回往昔的繁荣。曾经是达官士女们云集游春的必经胜地,在安史之乱后却变得分外孤寂萧索。作者用轻快的柳姿反衬独上洛桥的黯淡,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今日的时世衰微,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从现实观历史,由历史照现实,唐王朝的脉搏日益消歇,发人深省。宋代范成大以州桥为题,痛心疾首地发出了更加直白的 喟叹:“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因桥而睹满目萧瑟之景,因桥而生满腔悲怆之情。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扬州慢也抒写下黍离之悲。姜夔客游扬州,有感于城池荒芜,而自度此曲。宋室南渡以后,女真贵族多次侵犯,历史名城屡遭战乱,残破不堪。杜牧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曾让人无比神往这片魅力之地。可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桥下一泓寒水,桥头一弯冷月,物是人非,“玉人”更是难觅影踪 。唯“念桥边红药”,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桥体承受着巨大的反差,展现的是一片冷落、惨淡,是无法排遣的怀古伤今。 在中国诗河流动前行的进程中,桥扮演了多个角色,从独特的维度、以可变的距离来彰显诗境的意味,成为文学艺术中一个母题原型。桥的文学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大部分文人传统的心理、志趣和精神追求。(二)桥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符号古老的民族情结影响着一代代中国文人。桥在现代作家群笔下又有所发展, “这个自然意象系统中极具亮色而又有意义衍生性的符号化意象” 阎开振,“桥”的意象与京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五期,77页。,以自身不同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和奉献出特有的文化美和艺术美,包裹上“一种空灵、梦幻和朦胧的色彩”。 阎开振,“桥”的意象与京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五期,81页。李广田的诗、沈从文的文都在对桥的描绘中弹奏出了古老的民族情调。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更是把自己真实的爱情体验写进诗里,倾注在筑“桥”上。他像“精卫填海”一样“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泥,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梁”。“桥”象征着诗人所有的爱的痛苦、爱的热烈与爱的执著。废名也是一个强烈地喜欢桥的人,他在桥中持久而执著地编织着田园牧歌,诗意地捕捉日常生活和民俗中的细节,将常人眼里非常普通的情景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渲染着一种出世般的彼岸色彩,“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在长篇系列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他让主人公莫须有先生看重桥的形式与美感,对着花桥的“桥”字思索, 把桥比作图画和音乐,比作沉默而有灵魂的密友, 把乡间的一座普普通通的桥玄虚化,这分明是渗透了日常生活诗意化的审美眼光。在对桥的有距离的观照中,桥上所承载的已远远超越了男女之情, 还包容着一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哲学思考,“给桥意象带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中西文化内涵” 吴晓东,废名的乡土记忆,十月杂志,2006年第3期 ,“经典常谈” 栏目。,体验到美感的升华。此时更需提及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入选中语教材的那首集情感美、意境美、艺术美于一体的再别康桥,忧忧伤伤地低吟,清清淡淡地描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来”“走”在康河大大小小的桥之上,他释放的是飘逸而浪漫的梦魂,坦现了对康桥的“恋意诗心” 阿刚、林明华、小金,徐志摩作品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20页。在康桥皇家学院,徐志摩写下了一系列以康桥为题材的诗篇。康桥再会罢抒不尽他柔肠百结的深情依恋。康河晚照即景、康桥西野暮色则让读者阅尽了这片性灵之地的旖旎风光。我所知道的康桥全方位地展现了康河如油画般的景片,“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视线所及,心灵所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喝了“一贴灵魂的补剂” :“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阿刚、林明华、小金,徐志摩作品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204、205页。至此,再无须细分辨“康桥”是诗人所钟爱的音译地名,还是确指某一座充满灵性的桥,总之,只须用心揣度诗人由衷的感慨:“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阿刚、林明华、小金,徐志摩作品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18页。没有康桥文化的洗礼就不会有诗人徐志摩的诞生。“桥”在诗人心中已满带上一种自然的美,一种文化的美,一种历史的美,升华为精神依恋的知己。(三)桥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立体的象征物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黄金时期。包罗古今万象的中学语文课本,既是语言知识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化知识的汇聚场。一篇篇精心甄别的作品不仅标示着各类文学体裁的范式,也积淀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翻开各类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桥为诗、纳桥入文的篇目映入眼帘,以之为载体,深层次梳理桥意象,可以感触到桥文化的丰富性。 1无形的心之纽带 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时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里。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的离隔。“纤纤擢素手”的织女虽在“札札弄机杼”,却早已无心纺纱,只因难解相思之苦。那阻拒了牵牛和织女的“河汉清且浅”,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言有尽意无穷,我们可以想见“泣涕零如雨”的主人公怅望对岸时的凄苦、“脉脉不得语”的哀怨。天上的悲情实是人间的写照啊!秦观的鹊桥仙没有停留在抒发离愁别恨上 ,而是巧设了“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的久别重逢。天上一次相聚,抵得过人间的长相厮守!“佳期如梦”般短暂,却已印刻下心灵的息息相通。“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对二者的慰勉,使全词升华到新的精神高度。没有海誓山盟的浪漫,有的只是沉淀的真爱;没有丝毫的作秀,有的只是深情的凝望。 由古及今,“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文人们已将这一令人动容的章节演绎得千回百转。郭沫若的小诗天上的街市则一反传统,展开了神奇而别致的想象:“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诗人笔下,牛郎织女不再与泪相伴,化身为幸福美好的代言,可以自在恬然地骑在牛背身上游来游去,可以在天街提着灯笼来来往往。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此时再未将他们两地阻隔,而是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 参见 许定国主编,文学鉴赏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99100页。这些诗歌在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女的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并逐渐完善。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即见端倪:“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淮南子·俶真训也记载了“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情节,到东汉应劭风俗通则变得更为丰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参见 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16页。长于筑巢的鹊被认为笃于爱情,是能够带来喜事的吉祥之鸟。千万只喜鹊同去搭桥,不论是被牛女的爱情所感动,还是因传错了话而内疚、受罚, 参见 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13-116页。总之,由它们搭建起这感人至深的爱情之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鹊桥成了男女相会最为常见的象征,幻化成传递真挚感情的彩带,成为爱情之河上最美丽的桥。 无论情节如何变异与增殖,“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的牛郎织女都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正是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情感润化着人们伟大的创造,将桥化作了情感的纽带,留下了关于桥的千古绝唱。 2孤旅者的反衬 “秋思”是一个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抒情主题,古代诗人是有写不尽、唱不完的身世境遇之感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精心将“断肠人”安排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深不同的事物陪伴着他,整体上呈现出萧瑟悲凉的情感色调。组接有序的意象,各得其所地承担着不同的暗示功能: 近景“枯藤”“老树”“昏鸦”点染落寞萧条的秋色,提醒游子思归; 特写景“古道”、“西风”催逼游子归家,可“痩马”却又让游子归家的愿望难以实现,步步进逼中走入逐渐浓重的意境,为最后的一声喟叹积蓄了巨大的情感能量。在马致远这幅天涯游子流浪图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构成中景之一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上,横跨着别致的小桥。小桥边上的农家,飘出了袅袅的炊烟。面对昏鸦归巢,人家团聚,漂泊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愈加强烈。就格调而言,它与全境愁苦的着色保持了一致,用古朴的调子维护着整体的效果。就状态而言,对比起诸多动感的意象,小桥属流动的画面中的静物 ,是平衡、构筑和谐的轴线,将其上下、两侧层次各异的自然物精巧地衔合在一起,使整幅动态的图画具有了稳定的结构感。就情感而言,它与“流水”“人家”组合,形成温馨的意象,编织出美好的景象,既是诱发游子思家的景物,又是游子理想归所的象征,与第一、三句形成反衬关系,强化游子无家可归之悲情,以乐景写哀,景因情而显,情因景而深,造成景妙合无垠的境界,其韵味让人思咀不尽。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值得一提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经常捆绑出现,是三个传统的意象,充满生活气息,意蕴深远。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淙淙的清流、喧嚷的浣女和归来的渔舟让人读出了小桥的那一份和谐与安逸。顾况过山农家中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明朗的色调,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意象,也让读者感到一种恬淡心仪的生活气息。参见 熊建军,单晓云,“以乐写哀”不足取兼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版本问题,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页。从中可以看出,自然与宁静是文人的最好寻处,他们在开掘着属于自己的心灵栖居的园地。3没有终端的多声道 时光继续流淌。在历经了九百岁的古镇周庄,四处弥漫的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只是漾动的河水、横渡的桥梁以及摇橹的船民共同营造出的古雅幽美中,少了些许忧郁感伤,多了几重欢欣明丽。语文出版社八年级课文周庄水韵这样描写道:“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走进周庄,就好像在慢慢咀嚼一篇乍看极朴素、却又极有味道的小品文,连观桥都成了伸展想象空间的多通道。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周庄并没有拘束于上面的文字中,也没有定格在某幅图画里,而是随着人们滋长的思维力,在各不相同的眼帘中变换为一道道意趣各具又毫不凝固的风景,绵延出它那丰厚的内涵。此时正如瑞士思想家艾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9页。,引发着不同的人不同的遐想和美的体验。如果要将这样深重的意味用浓缩的样式表达出来,我们多会联想到同为教材篇目的断章。有人把它归为咏物诗,有人把它当作哲理诗,有人把它定为爱情诗,阐释不一,各据其理。之所以造成如此多元化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卞之琳“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创造性地融会于” 唐祈,卞之琳与现代主义诗歌,见袁可嘉等编卞之琳与诗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桥这一极富传统色彩的意象之上。除了构成诗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元素外,桥也隐含着空灵和相对的意义。它联结着你和我,联结着此岸与彼岸,构成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相对”。 卞之琳,关于<鱼目集>,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5月10日。 “桥”像长长的链条将其他景物串连,于多处留白中牵动着你去作种种的遐想。“桥”是思索的开端,也把思索引向了没有预设轨道、没有止境的那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的身份便让人猜想:或许是青春的女子,或许是活力的壮年,也或许是年过半百的学者。“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昼看多时。”当“你”若有所思之时,“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看风景人”或许是意气风发,或许也少不谙事,或许曾云游天下,或许已饱经沧桑,但都不愿打乱这幅美妙的“桥上观景图”,只是在楼上或凝眸“你”清瘦的背影,或注目“你”优美的侧身,或体味“你”纷杂的思绪。总之,“你”走进了这个人的世界,像明月一样装饰起他馨香的梦。是梦亦是画,是画亦是诗。人会去,梦会醒,但桥仍在,回荡着读诗者不尽的情思,留给论诗者哲学的思考空间。卞之琳不仅爱在诗中绘桥,还曾在关于<鱼目集>中将文学创作比作“搭桥”,也介绍评论过美国作家桑敦·槐尔德的象征着爱的联结和“贯通死者与生者”的现代小说断桥记, 卞之琳,桑敦·槐尔德的<断桥记>,卞之琳文集(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桥意象在他的作品中衍生出诗境的多声道。 4独特的生命线中国的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文人们吟咏的一贯话题。既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婉约,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不乏“莫叹天津桥上春”的沧桑,更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雄浑。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被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从新的审美视角展现别样的韵味。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我们会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视其美学价值。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构图美对比,肯定了桥之美在于构图,在于它在不同的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桥与自然、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几幅画面:乌镇石桥、江南石桥、卧龙长桥、风雨桥,美在点、线、面的搭配,美在与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相得益彰。密密的苇丛、拂丝的细柳、苍茫的湖水、飞悬的瀑布与桥相互呼应,将桥之美和谐地映衬出来。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桥之美更在于它有灵魂,谱写出生命之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背景上,长桥如“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这是沧桑之美,是坚强之美。在“险峻的环境”里,索桥“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这是倔强之美,坚挺之美。桥不再只是单纯的风景物,更是焕发出明亮的生命力的活体。 当学生发掘出桥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的美学效果时,也肯定会在一声声敬畏、慨叹中获得对生命的新的读解,进而追求人生境界的至美。 二、桥与民俗:凝结成厚重的画幅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世界,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桥。而这些存在于民居生活空间里的桥,既是作为一种构筑,跨越山水障碍,也牵连起两岸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多姿多彩的民俗景观。“民俗,是构成民众文化生活史的核心所在”, 任仲伦,游山玩水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202页。从中能观察辨析出他们的种种心态。这民俗的深海也潜流着地域差异、生活差异和心理差异等诸多互为交织的因素群,印记上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特征。 (一)折射出地域特色一方水土构筑一方桥。遍野的飞虹也为相应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神韵,成为见证不同地域风格的名片。华夏天地,包罗万象,由于对区域性划分的界定尚无定论,这里笔者不囿于严格的界线,仅从大致的轮廓上进行一些初步的考察。南方的桥梁多位于地势变化少的平川之上,或大或小、或曲或拱,更讲究层次的安排,装饰上更注意变化,显得精致、秀雅。在江南名胜风景区,常可见到弯折迂回的桥身,游人蜿蜒绕道,常在视角的变化中顿觉风光倍增,如同一睹变化多姿的温婉秀女。呈弧线的小桥和堤岸,躺卧在细波微浪中,给人一种如美女西施般柔美的气韵。北方的桥梁跨度大,在形状上不论如何改良,仍跳不出直线型,因为那是在奇峰、削壁、深涧中架设的。奔腾咆哮的浪峰你追我赶地扑向桥孔,刚劲有力的桥身飞越滔滔激流,挺立在不息的川河之上的桥,就像个高大、硬朗的汉子,冲着险阻与峭崖仍径直通行,有一种雄浑、粗犷的气势。宋代陆游就体验过索桥的雄姿:“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还细致入微地描绘度笮的险要:“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 金大均、李明昭、潘洪萱、沈家麟主编,桥梁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第7374页。 在人们的一般感觉中,拱桥以曲线勾勒,温和多变;梁桥沿直线延伸,坚挺深远。这柔与刚,阴与阳,婉约与豪壮,浪漫与理性的对比,愈加凸现出人们在审美追求上的差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页。且不论这番断言的夸饰之处,它至少揭示了地域环境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承关系。 从教材中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佐证。课文周庄水韵展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生活画面:“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 其实桥连通起的还有江南人如水样温雅的性格。他们总是让“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不慌不忙的木橹”摆动出的是人们不紧不慢、舒缓有致的生活节奏,陶醉了一襟情怀。 而大山的儿女则如一座座有着实用的造型、合理的结构、质朴又不失大方的桥们,气定神闲地站立在飞卷浪涛中。山中访友、桥之美等教材篇目,都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那铮铮铁骨,那宽容坦荡,那坚韧倔强,无不渗透着一种文化品格,一种审美观念。由此,千形万状的桥与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性格特征有了某种相对应的联系。(二)折射出生活方式 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街,无桥不成市。作为文化事象,桥在古代居民生活的住行食娱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桥可以体现人们的栖居观。如侗族有名的风雨桥原名为“福桥”,架上一座“福桥”,是为了使村寨的地势风水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以消灾降福。因此说,“福桥”是协调侗族民族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是侗家的“护寨符”,是侗民族“人格化的自然”的原始观念的物化表现形式之一。 择均、年浩曦,侗族民间文化审美论,广西人民出版,1994年,第156页。张泽忠等侗族学者认为“福桥”有更广泛的意义“祈福”。无论是出生还是生病或是嫁娶,侗乡的种种民俗都与桥有关。 廖开顺,“ 栖居”哲学与侗族文化心理,三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4页。从这些习俗看,侗族在自己的建筑物中表现了自己的“栖居”哲学,生命与“桥”同在,“桥”与侗族的生存境况息息相关。一里长桥还可以构成一里市。热闹非凡的桥市就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破晓,江面的雾气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耸立在桥墩上的楼阁,是往来商贾和当地豪绅饮酒作乐的地方。桥旁两岸又是一番景象,“贾师花尾之航,贵客螭头之艇,避雨之楫方归,挂风之帆已回。争渡则舟子语喧,开关则篙工力挺。” 金大均、李明昭、潘洪萱、沈家麟主编,桥梁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第142143页。交织着广济桥畔彩墨纷杂的桥市图卷,见证了自宋代以来,历经元、明、清的物资交流、交通运输。 万物皆有名,为桥提名也构成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我国古时的桥名大多是慎重题写,一般是两个字,有时也只有一个字,但总带些文学气息,或是记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就在这一两字之间,桥的特征、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精练地传达出来。碧野的吴门桥介绍了苏州大运河上的宝带桥,是由唐代刺史王仲舒带头捐出宝带筹资而建成的,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增添了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就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就像人一样,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一个个雅致的名字,包涵着品不尽的联想和文化,体现了生活中人们对文字的善用与妙用。 参见金大均、李明昭、潘洪萱、沈家麟主编,桥梁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第266269页。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社戏中,小伙伴们央求母亲放“我”出去,并拍胸脯许下保证,就是为了赶着去看社戏。第11段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衬托出孩子们渴望看戏的迫切心情,可见社戏在平桥村人们心目中的巨大魅力。 因桥而兴的民间娱乐活动不只于此,在我国各地更广为流传是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浪漫色彩的日子。人间的喜鹊飞上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大家一面观赏遥远的夜空,一面品尝会使人变得灵巧的各种巧食。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从汉代起,民间的女子便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祈求智慧和巧艺,祈望财富和美满的姻缘。 (三)折射出民族心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鲜明地印记着她的性格气质、精神风貌、内在品质。桥民俗也不无例外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神话传说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它附丽于山水景观,流传于人们的口头相授。我国的民间传说与桥的渊源不可谓不深。关于桥的传说闪烁着飞扬的思维光华。七夕鹊桥渡牛女的天地之合,梁山伯祝英台草桥结拜、长桥送别的生死之盟,西子湖畔、断桥之上许仙白娘子荡气回肠的人蛇之恋,把中国百姓的想象力展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改造了自然山水,或者说是改善了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中走向亲和状态。这些情节的编织,实际上折射着人对自身创造精神的肯定,积淀着人们对自然改造的审美观照,积淀着民族深沉的历史情感,也积淀着民族的心理基因。漫步“绿杨荫里白沙堤”,卧波的断桥俨然是白蛇传奇的见证者。守立在清波之上的赵州桥、桂林的花桥也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鲁班转世的杰作。这既是源于后人对这位能工巧匠们的祖师爷的敬仰,也是人们对智慧代表者的一种肯定,从特定的角度流泄出处于特定时空的民众的心理,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对自身创造精神的肯定。 参见任仲伦,游山玩水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91196页。入选初中教材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对两座名桥进行了详略有致的介绍,赞扬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其中,赵州桥在雕饰上就离不了龙,锁口石上装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并不是自然界实有的生物,而是远古初民信奉的一种图腾,取马头、鹿角、蛇身和鸡爪组合而成,具有兴云致雨、翻江倒海的仙力,有着赫赫的威力和活力,是生命蓬勃不息的符号。龙在封建社会既是祥瑞的征兆,更富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从华夏的始祖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开始,便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九五之尊的皇帝。帝王被奉为“真龙天子”的化身, 从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子所居的宫廷无处没有龙。故宫的前三殿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朝臣、商议政事的地方,装饰图案以龙为主:御座是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画屏;殿柱是蟠龙金柱,中央藻井是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的彩画亦是各种姿态的龙形。龙的印痕已深深打烙进我们的民族情结。从代代相袭的祭龙王、舞龙灯、赛龙舟等一系列龙文化活动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整个民族身为“龙的传人”的无比自豪。华夏民族对龙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臣服,隐含着一种对强力的膜拜的心理。 “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