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doc
-
资源ID:4202615
资源大小:58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doc
云南师大附中201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文科数学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教材中定义函数:“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关系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对于函数:,有为( )A1 B-1 C-1,1 D1或-1,12.设,若是纯虚数(其中为虚数单位)则的共轭复数为( )A B C2 D-23.由圆与平面区域所围成的图形(包括边界)的面积为( )A B C D4.图1是计算函数的值的程序框图,则在、处应分别填入的是( )A BC D5.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6.已知向量的模都是2,其夹角是,又,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A B C D7.已知中,且,则是( )A正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8.点D是的BC边上不与B、C重合的某一点,数列为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若,则( )A B C D9.对于,给出下列四个不等式:;。其中成立的是( )A与 B与 C与 D与10.设函数,若对于任意的,都有,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1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在空间移动,A、B分别在x、y轴上,则OC1的长的最大值为( )A B C D12.定义在R上的函数满足,为的导函数,已知的图象如图3.若两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注意事项: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观察下列不等式:;,则第n个不等式为 。14.正四棱锥SABCD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E是棱BC的中点,动点P在棱锥表面上运动,且总保持PEAC,则动点P的轨迹的周长为 。15.设函数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为,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16.已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有一个公共点P(1,1),若,则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为其前n项和,对于任意的满足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设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前n项和为。求证: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总有。18.(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4,菱形ABCD的边长为6,ACBD=O。将菱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得到三棱锥BACD,点M是棱BC的中点,DM=。()求证:平面ABC平面MOD;()求三棱锥MABD的体积。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M。()设集合,从集合P中随机取一个数作为x,从集合Q中随机取一个数作为y,求复数z为纯虚数的概率;()设,求点M落在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概率。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P是圆O:上的动点,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Q,点M满足。设动点M的轨迹为曲线C。()求曲线C的方程;()过点(m,0)()作圆的切线,设切线l交曲线C于A、B两点,求弦的最大值。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令。()当时,求的单调区间;()当时,若存在,使得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请考生在第2224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如图5,为直角三角形,。以AB为直径的圆O交AC于点E。点D是BC边的中点。()求证:O、B、D、E四点共圆;()设AB=4,AC=6,求DE的长。23.(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判断点P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设直线l与曲线C的两个交点为A、B,求的值。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已知函数()证明:;()求不等式的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