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诗歌双宾语及其结构的语用分析毕业论文.doc
秦汉诗歌双宾语及其结构的语用分析摘 要本文以楚辞、诗经中的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为例进行语用分析。我们发现语意焦点、重成分后置是先秦诗歌双宾语内部各句式的语用制约因素,诗歌整齐性和诗体体例对双宾语及其双宾语同义结构的选择有优先制约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将这些语用制约因素与散文中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各有特色,诗歌中,整齐性和体例等篇章语用因素起优先制约作用;散文中,语意焦点、表意明确等作者主观情态语用因素起优先制约作用。关键词:双宾语;同义结构;语用制约因素目 录摘 要1绪 论31 双宾语、双宾语同义结构界说31.1 双宾语31.2 双宾语同义结构31.3 语用制约因素32 楚辞双宾语各句式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42.1 制约楚辞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因素42.1.1 A1(V-O1-O2)的语用制约因素42.1.2 A2(V-O2-O1)的语用制约因素42.1.4 A1、A2、A3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42.2 制约楚辞双宾语同义结构的语用因素52.2.1 B1(V-O1-以-O2)的语用制约因素52.2.2 B2(V-O2-于-O1)的语用制约因素52.2.3 B1、B2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53 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53.1 制约诗经A4(O2-V-O1)等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因素63.2 制约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因素63.2.1 A有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63.2.2 A无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64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语用比较分析64.1 先秦诗歌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64.2 先秦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74.3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7结 论7参考文献8绪 论1、国内外动态研究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研究,早在马氏文通就已开始,其中的“止词”大致相当于宾语成分,而“教告言示诸动词之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说的就是双宾语。黎锦熙(1942)最早提出“双宾语”这个术语(正文省略)2、选题依据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研究古汉语双宾语提供了基础,但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正文省略)3、选题的意义语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以往学术界对先秦双宾语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两个平面。但仅仅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双宾结构,解决不了双宾句法结构所反映的所有问题,也揭示不了这一句法结构所蕴含的所有内涵。本文将语法、语义、语用三者相结合起来,但又以双宾结构语用分析为重点,对双宾结构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重要意义(正文省略)1 双宾语、双宾语同义结构界说1.1 双宾语关于宾语,学者们提出的确定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纯位置论的语序标准,第二个是纯语义论的施受关系,第三个是前两个标准的折中,即以语序(形式)为主要标准,同时结合意义。(正文省略)1.2 双宾语同义结构句法同义(或同义句式)即同义异构,赵金铭先生认为:“一种隐性关系可以用好几种句式来表达,也就是说,一种语义模式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来表示,从而形成同义异构句式”。换言之,句法同义就是几种表示相同或相近语义关系的不同句子格式(正文省略)1.3 语用制约因素“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用不同的词语说,另一类是用不同语法结构说。前一种现象主要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对语法学而言,我们主要研究后一种现象”。本文所说的语用是就双宾语这一句法结构来谈的语用,是语法角度的语用平面。施关淦在“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指出“三个平面中的语用平面不是语用学,不是指所有的语用因素,而是指跟句法有关的语用因素” (正文省略)2 楚辞双宾语各句式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通过对楚辞双宾语句与其同义结构句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这两类结构出现的频率悬殊:双宾语句7例,双宾同义结构句23例,前者用例少得多。当然,关于双宾语结构的限制因素,首先是语言成分自身的制约,比如说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双宾语结构,这要受到述语动词语义特征的制约(正文省略)2.1 制约楚辞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因素楚辞中A的用例7句,如下: (1)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离骚) (2)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离骚) 以上例句,O1为近宾(与事、人物),O2为远宾(受事、事物),下同。我们将这三种结构归纳为双宾语的三种内部句式,理由是三种句式的语法成分关系以及深层语义关系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改变的只是句子成分之间的语序而已,这种语序改变只引起了某些语用风格的变化,可以说是语用平面而非语法平面的移位(正文省略)2.1.1 A1(V-O1-O2)的语用制约因素“双宾语的一般次序,古今相同: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如果间接宾语为代词,尤须紧接谓语,似无例外”,关于双宾语的位置变化规律,杨伯峻、何乐士(1992)也曾作出总结。(正文省略)2.1.2 A2(V-O2-O1)的语用制约因素与A1相比,A2的两个宾语也位于动词后,但双宾语内部语序不同。A1是最典型的古汉双宾结构句式,但“表赐与和其他少数动词所构成的双宾式”中 A2较常见,当间接宾语为代词时只限于A2。据焦点后置规律,双宾结构的语意表达重心是在此类结构的末尾部分,A1与A2的首要区别是:语意焦点随双宾语内部语序不同发生了变化,A1的语意焦点是间接宾语“美”“羿”“天下”“其期”(正文省略)2.1.4 A1、A2、A3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由以上分析得出: A1、A2、A3的选择首先是根据语意重心和焦点的不同而作出的选择,A1、A2强调的是两个宾语中的一个后置宾语,而A3要强调的是语用上的前置宾语(区别于语法范畴内的宾语前置)和后置动词,A3是一种有别于前两句式的具有双焦点的特殊语用价值的句式。A1除受语意焦点制约外还受信息结构模式的制约,但这两个语用因素并不存在制约冲突,二者在成分分布上重合,殊途同归。(正文省略)2.2 制约楚辞双宾语同义结构的语用因素楚辞中,B结构有23例,我们可将其分出B1(V-O1-以-O2)、B2(V-O2-于-O1)两种格式。这两种格式恰好分别与前文提到的A1、A2相对应。我们之所以将A1与B1相对应,是因为两者相比,句子各成分在语序上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两个宾语之间加了介词“以”,A2与B2情况亦然。显然,A与B这两类同义异构,B由于引进了介词,其句法形式没有A简练经济,在合乎表达意图和交际语境的情况下,说写者多用A。(正文省略)2.2.1 B1(V-O1-以-O2)的语用制约因素楚辞23例B,B1占了20例,现举出以下例句:(8)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9) 鸾皇为余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离骚)(10)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离骚)(11)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正文省略)2.2.2 B2(V-O2-于-O1)的语用制约因素A2的例句在楚辞中只找到一句“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九辩) ”与之相对应的同义结构B2格式有以下三例:(正文省略)2.2.3 B1、B2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 据上所述,楚辞中,双宾同义结构B1的选择是诗歌整齐性制约的结果,如“以”“而”等一类助词、介词的成规律出现;B2的选择是诗歌七言诗体体例制约的结果,如“于”的凑格作用。(正文省略)3 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诗经和楚辞代表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明性,在符合表达意图和交际语境的情况下,A、B两种结构,A理应是优选结构。诗经中A、B两种结构的用例,前者确实多于后者。但经济原则是否就是制约这两类结构的语用因素?(正文省略)3.1 制约诗经A4(O2-V-O1)等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因素和楚辞相比,诗经双宾语句式没有A3(O2-O1-V),却有A4(O2-V-O1)。但A4句式只有一例:(17)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小雅·鱼藻之什)A4是先秦汉语语法的一条普遍规则(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语用因素依旧可用语意焦点原理来分析。(正文省略)3.2 制约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因素 对诗经双宾语句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用例情况与句子有无主语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句子有主语时,诗经中没有一例与之对应的有主双宾语同义结构。(正文省略)3.2.1 A有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所有A有类双宾语的例句,S都为单音节,V 都为单音节动词,不同的只是O1、O2的音节数不同。根据O1、O2的音节数又有三种情况(正文省略)3.2.2 A无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与诗经中的 A有相比,A无是优势句式,双宾语大多以这种省略主语的形式出现。但这种主语的省略并非受“经济原则”的制约。其中,同样A无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来讨论:(正文省略)4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语用比较分析语体就是人们针对不同对象、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就书面语而言,不同的表达目的和语体对语用也会构成不同的影响,如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的语体中有不同的说法,同一句法内容在不同的语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文省略)4.1 先秦诗歌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具有很强音乐美的文学。楚辞、诗经是我国古代一南一北的极具代表性的两部诗歌总集。二者的语言风格完全能体现先秦诗歌(韵文体)的语言特色,跟当时的散文体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这两部诗集的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分析,可以窥伺整个先秦时期诗歌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受制情况(正文省略)4.2 先秦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其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正文省略)4.3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散文和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是重“神”,一个是重“形”;和诗歌相比,散文语言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形”的制约作用不大。据此,在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选择中,各种语用制约因素会因散文体和诗体的不同语体所起的作用不同。诗歌中,篇章语用因素占优先地位;散文体中,作者主观情态语用因素占优先地位。结 论从上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先秦诗歌中,语意焦点、重成分后置是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制约因素,诗歌整齐性和诗体体例对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选择有优先制约作用。即诗歌读写者要在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之间作出选择时,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诗歌整齐性及诗体体例。(正文省略)参考文献1 范晓,胡裕树.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2).2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赫琳.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4.5 姜汉椿谈左传的双宾语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6).6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1).7 刘让言.屈原楚辞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8 刘宋川先秦双宾语结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8,(4).9 钱宗武今文尚书双宾语句型和双宾语动词的选择J.云梦学刊,2001,(6).10 屈原,宋玉等.楚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及其同形结构J.皖西学院学报,2003,(6).1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 相宇剑. 左传双宾语句研究 D.暨南大学,2003.14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 徐丹关于给予式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90,(3).16 徐德宽双宾语的选择限制J.语言研究,2008,(1).17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 曾晓鹰取得义双宾句质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9).19 正坤编.诗经(上、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0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2).致 谢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收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此,再次向*老师和文理学学院的诸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各位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至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