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

    • 资源ID:4200822       资源大小:1.75MB        全文页数:2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项目组二五年二月十日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项目组二五年二月十日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前 言微生物在自然界起着极复杂而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生命活动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没有它们对各种物质所进行的各种转化,其他生命也将终止。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用于生物技术革新最有潜力的生物资源,尤其是在降低污染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均为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微生物产品的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0%。在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微生物产业在20世纪已经成为第三大生物产业,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增长,年产值至少超过2000亿美元。尽管DNA重组技术可以构建生产人类所需产物的工程菌株,但当今生物技术发展的起点仍然是寻找和发现有开发价值的生命现象。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公约指出:“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和维持易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设施。”这是对微生物资源及其如何保护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也是将微生物与动物、植物一样作为一类重要资源的最好阐明。无论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是提供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其不可替换的作用。因此微生物菌种保藏不仅仅是为当前的生产和科研服务,更重要的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肩负着管理微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广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泛指所有的微生物。狭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是指人工可以培养、可持续利用的、有一定科学意义、具有实际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细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目前世界各国对这项资源都给与了极大的重视。1970年, “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成立,并决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菌种保藏会议。1979年我国原国家科委主持成立了普通、农业、工业、兽医、林业、医学、药用7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这是微生物菌种保藏工作划时代的事件。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实验室也增设了菌种保藏。目前中国在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注册的菌种保藏中心达16个(其中包括香港和台湾各一个),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的科研或生产机构也保藏有大量的微生物菌种。目前我国保藏的10万株微生物菌种分散在近30多个单位。正是由于我国保藏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分散,对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描述不统一,造成一定的混乱,给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也限制了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和保藏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科技部启动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在统一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对目前已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通过数据化和网络化,最终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利用、研究开发的功能性平台,为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林业、环境等各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现代化服务。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是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的前提。只有在描述规范的基础上,分散保藏在各个单位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才能标准化,整合统一,实现数据化和网络化,才能真正建成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更好的为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和利用研究服务。本书汇集了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微生物菌种采集环境描述规范、微生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以及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共18个,从微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和利用研究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虫等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描述要素和描述规范。本汇编供微生物菌种资源工作者使用。本汇编中收录的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得到了陈文新院士、俞永新院士、陶天申、东秀珠、刘杏忠、戴斌等60多位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描述规范编写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微生物类群丰富,遗传特性差别巨大,与动物、植物相比而言,对微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中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读者不吝斧正。 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规范研究制定 与共享试点项目组 2005年2月10日目 录1、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 I2、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 II3、微生物菌种采集环境描述规范III4、微生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IV5、古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6、细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I7、衣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II8、支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VIII9、放线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IX10、酵母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X11、食用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12、小型丝状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I13、大型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II14、木腐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V15、病毒资源描述规范XV16、外生菌根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VI17、植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VII18、原虫资源描述规范.XVIII19、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编码体系XIX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 次目 次I前 言II引 言III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要求14 菌种目录编写内容2前 言本规范由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顾金刚、姜瑞波、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程池等。引 言微生物菌种资源是国家重要生物资源之一,是微生物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微生物菌种目录是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共享的有效形式,编写微生物菌种目录是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重要工作。本规范的目的是指导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编写,以提高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效率和服务水平。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编写规则及基本内容。本规范适用于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编写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研究保藏机构及个人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12451-2001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3 要求3.1 明确、无歧义微生物菌种目录规范所规定条款应该明确而无歧义: 在其范围内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 信息清楚、准确; 充分考虑最新信息; 能被未参加目录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3.2 统一性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结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系列版本目录的结构及编号应尽可能相同。类似的条目应使用类似措词来表达;相同的条目应使用相同的措词来表达。在微生物菌种目录中,某一给定的概念应使用相同的术语。对于已定义的概念应避免使用同义词。每个选用的术语应尽可能只有唯一的含义。3.3 协调性为了达到所有目录整体协调的目的,每版微生物菌种目录应遵照现行的有关条款,尤其涉及下列方面: 标准化术语; 术语的原则与方法; 量、单位及其符号; 缩写语; 参考文献; 技术制图; 图形符号。3.4 不同语种版本的等效性当提供目录的其他语种版本时,不同版本应保证在结构和内容的一致。3.5 适用性目录的内容应便于理解与采用。3.6 计划性为了保证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共享,应定期更新出版微生物菌种目录。3.7 描述要素描述要素分为2类: M:必备要素,微生物菌种目录必需记载的菌种资源信息。 O:可选要素,微生物菌种目录可选择记载的菌种资源信息。4 菌种目录编写内容4.1 封面 (M)封面应包括目录的中英文名称,出版年度,编写单位(者)名称,出版机构名称等内容。4.2 前言 (M)前言应包括菌种目录的简要介绍、菌种目录涵盖菌种情况及适用对象等内容。4.3 菌种保藏单位(者)简介 (M)应包括菌种保藏单位(者)主要工作领域、保藏菌种类群与数量、人员状况、共享、服务功能介绍、负责人介绍及联系方式等。4.4 使用说明 (M)应包括相关菌种资源机构全称及缩写,菌种目录中特殊符号、名词解释及使用本目录所需要信息等内容。4.5 目次 (M)目次所列的内容和顺序如下: 前言; 机构介绍; 菌种目录 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附录; 在目次中应列出完整的标题。在电子文件中,目次应自动生成,不应手工编排。4.6 菌种目录 (M)4.6.1 菌种分类条目排列顺序规范1) 病毒2) 古菌3) 细菌4) 放线菌5) 酵母菌6) 丝状真菌7) 原生动物8) 细胞系9) 藻类10) 基因材料4.6.2 菌株条目排列规范1) 菌株条目按照菌种学名的字母顺序排列。2) 未定种名的菌株排在同一属的末尾。3) 种内菌株的排序依菌株库藏编号升序排列。4.6.3 菌株条目内容4.6.3.1 菌株名称 (M)应列出菌种学名、中文名、俗称。4.6.3.2 菌株编号 (M)应列出该菌株的库藏编号。4.6.3.3 模式菌株 (O)应列出该菌株是否为模式菌株。4.6.3.4 转移历史 (M)应列出得到该菌株的途径,如菌株转移经过多个保藏机构,则保藏机构之间用一个左指向的箭头连接,并应列出其他中心该菌株的编号。4.6.3.5 提供者 (O)应列出菌种资源提供人/单位的名称。4.6.3.6 原始编号 (O)应列出该菌株的最初分离编号。4.6.3.7 分离基物 (O)应列出该菌株的分离源,宜指明具体的分离物质。4.6.3.8 采集部位、地点 (O)应列出采集分离基物的具体部位、地点。4.6.3.9 生物安全等级 (M)应列出该菌种的生物安全等级归类。4.5.3.10 培养基编号 (M)应列出培养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的统一编号。4.6.3.10 培养温度 (M)应列出该菌株的最适培养温度。4.6.3.11 主要用途 (O)宜列出代谢产物类型、分析检测、教学、生产及主要功能特性等。4.6.3.12 遗传性状 (O)宜列出该菌株的遗传标记等信息。4.6.3.13 参考文献 (O)宜列出该菌株的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4.7 附录4.7.1 附录一:培养基 (M)应列出培养基编号、名称、配方及制作方法等。4.7.2 附录二:编号索引 (M)应列出菌株库藏编号、学名、所在页码等。4.7.3 附录三:菌株名称及学名索引 (M)应列出菌株学名及所在页码等。4.7.4 附录四: 文献索引 (M)应列出文献编号、作者名称、题目、期刊名、卷、页、年等。4.7.5 附录五:功能索引 (O)宜列出主要特性、菌株编号、名称、页码等。4.7.6 附录六:菌种供应、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M)应列出菌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原则、标准。 4.7.7 附录七:菌种打开、复活培养的技术规程 (M)应列出斜面菌种的转接方法、冻干菌种的恢复培养技术方法(图示)。4.7.8 附录八:其他 (O)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项目组二四年七月十日目 录一、引言2二、共性描述规范制定原则和方法2三、共性描述规范3(一)共性描述表3(二)共性描述规范简表4(三)共性描述规范7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7附件 微生物资源共性描述表12一、引言微生物菌种资源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微生物科学研究及其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制定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为微生物菌株的描述、评价、研究、利用及信息的数据化和网络化提供了规范的框架,奠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基础。二、共性描述规范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原则l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的需求,在资源收藏者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l 结合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共享资源质量为主要目标;l 统一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信息、统一描述项目。(二)方法描述符类别分为6类1:护照信息2:标记信息3: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4:其他描述信息5:保藏单位信息6:共享方式描述符编码由描述符类别加两位顺序号组成,如“101”、“202”等。描述符的代码应是有序的。三、共性描述规范(一)共性描述表表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表护照信息平台资源号(1)菌株保藏编号(2)中文名称(3)属名(4)种名或亚种名(5)其他中心编号(6)来源历史(7)收藏时间(8)原始编号(9)原产国(10)标记信息资源归类编码(11)主要特性(12)主要用途(13)1:研究 2:教学 3:生产 4:分类 5:分析检测 6:其他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特征特性(14)具体用途(15)质粒/基因器件(16)生物安全等级(17)采集地区(18)采集地点(19)分离基物(20)培养基编号(21)培养温度(22)采集地生境(23)海拔高度(24)经度(25)纬度(26)其他描述信息图象信息(27)记录地址(28)致病对象(29)1:人 2:动物 3:植物 4:微生物寄主中文名称(30)寄主拉丁名称(31)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32)致病名称(33)保藏单位信息机构名称(34)隶属单位(35)资源保藏类型(36)1:培养物 2:基因 3:二元培养物 4:其它保存方法(37)1:液氮超低温冻结 2:-80冰箱冻结 3:真空冷冻干燥 4:矿油斜面 5:斜面 6:其他共享方式共享方式(38)1:赠送 2:借用 3:租用 4:购买 5:交换 6:合作研究 7:其它 提供形式(39)1:斜面 2:冻干 3:其他获取途径(40)1:邮寄 2:自取 3:其他联系方式(41)(二)共性描述规范简表表2、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简表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11101平台资源号E平台统一生成的资源编号,顺序号21102菌株保藏编号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保存单位中的编号31103中文名称菌种资源的中文名称41104属名菌种资源的拉丁属名51105种名(亚种名)菌种资源的拉丁种名(亚种名)61106其它中心编号该微生物菌种资源在其他保存机构中的编号71107来源历史该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不同保存机构间的转移情况81108收藏时间保存单位正式入库保藏的时间91109原始编号本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初分离编号101110原产国菌种资源原产国家名称,ISO 国家代码112201资源归类编码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标准中的编码122202主要特性主要指明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营养类型、最适温度类型、水活度及渗透类型、酸碱适应性、需氧类型和其它特殊特性132203主要用途该菌种资源的主要特性用途,如研究、教学、生产、分类、分析检测和其它等143301特征特性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主要分类学特征和特殊特性(如代谢特点和突变类型等)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153302具体用途该菌种资源的具体用途163303质粒/基因器件特定用途的质粒或基因片段173304生物安全级别本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生物安全等级归类183305采集地区该菌种资源原产行政区划,详细到县,GB 行政区划代码193306采集地点采集样品的具体地点203307分离基物本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具体分离源213308培养基编号本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适培养基的统一编号223309培养温度本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适培养温度233310采集地生境采集具体地点的生境描述243311海拔菌种资源采集地的海拔高度253312经度菌种资源采集地的经度263313纬度菌种资源采集地的纬度274401图象信息细胞、菌落形态图象284402记录地址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详细信息的网址或数据库记录联接294403致病对象致病菌种的具体致病对象类群304404寄主中文名称菌种资源寄生宿主的中文名称314405寄主拉丁名称菌种资源寄生宿主的拉丁名称324406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感染方式包括细胞内感染、细胞外感染334407致病名称主要指引起的疾病的名称及组织部位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345501机构名称菌种资源保存机构的名称及缩写355502隶属单位保存机构隶属单位的名称365503资源保藏类型1:培养物 2:基因 3:二元培养物 4:其它375504保存方法菌种资源长期保存采用的方法386601共享方式1:赠送 2:借用 3:租用 4:购买 5:交换 6:合作研究 7:其它396602提供形式1:斜面 2:冻干 3:其他406603获取途径1:邮寄 2:自取 3:其他416604联系方式联系人、邮编、电话、E-mail等(三)共性描述规范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统一的描述符及其分级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制定,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建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T 2260-1999 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自然科技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标准(微生物菌种资源)WS 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3、护照信息3.1 平台资源号国家自然科技资源E平台统一生成的资源编号。3.2 菌株保藏编号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保存机构的保藏编号,由前缀和菌株编号两部分组成。前缀,即保藏机构名称的缩写,遵照中国菌种目录第一和第二版的有关规定。前缀和菌株编号之间不留空格。3.3 中文名称每株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中文名称。尚无中文译名时,可暂时空缺。3.4 属名菌种资源在微生物分类学上的属名。3.5 种名(亚种名)菌种资源在微生物分类学上的种名(亚种名)。3.6 其他中心编号该微生物菌种资源在其他菌种保藏机构中的菌株保藏编号。每个其他编号均由等号开头,如编号不止一个时,中间也用等号连接。3.7 来源历史得到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途径。如菌株转移经过多个保藏机构,则保藏机构之间用一个左指向的箭头()连接。3.8 收藏时间保藏机构收集、保存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时间。3.9 原始编号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初分离编号。3.10 原产国菌种的分离基物采集地所在国家名称,ISO 国家代码。4、标记信息4.1 资源归类编码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标准中的编码。详见附件1。4.2 主要特性主要指明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营养类型、最适温度类型、水活度及渗透类型、酸碱适应性、需氧类型和其它特殊特性。4.3 主要用途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主要用途。1:研究2:教学3:生产4:分类5:分析检测6:其他5、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5.1 特征特性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主要特征特性 (限50个汉字描述)。5.2 具体用途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具体用途。如用于分类菌株指明是否是模式菌株,生产菌株宜指明具体的代谢产物等。5.3 质粒/基因器件菌株携带的特定用途的质粒、基因片断的名称。5.4 生物安全等级该菌种的生物安全等级归类,参照WS 233-2002。5.5 采集地区分离基物采集地的行政区划,详细到县,GB 行政区划代码。5.6 采集地点采集分离基物的具体地点。5.7 分离基物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分离源,宜指明具体的分离物质,对于寄生或共生的宜指明分离的具体组织部位。5.8 培养基编号培养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适培养基的统一编号。5.9 培养温度该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最适培养温度。5.10 采集地生境分离基物采集具体地点的生态环境描述。5.11 海拔分离基物采集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米。5.12 经度分离基物采集地的经度。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5.13 纬度分离基物采集地的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6、其他描述信息6.1 图象信息菌种的细胞和菌落形态图象。6.2 记录地址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详细信息的网址或数据库记录联接。6.3 致病对象病原菌种的致病对象类群。应指明是人类、动物、植物或微生物。6.4 寄主中文名称菌种寄生宿主的中文名称。6.5 寄主拉丁名称菌种寄生宿主的拉丁名称。6.6 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等;感染方式包括细胞内感染、细胞外感染。6.7 致病名称主要指引起疾病的名称及感染的组织部位。7、保藏单位信息7.1 机构名称保藏机构的名称和缩写。7.2 隶属单位保藏机构隶属单位名称。7.3 保存方法菌种资源长期保存采用的技术方法。1:液氮超低温冻结2:-80冰箱冻结3:真空冷冻干燥4:矿物油斜面5:斜面6:其他8、共享方式8.1 共享方式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方式。1:赠送共享2:借用共享3:租用共享4:购买共享5:交换共享6:合作研究7:其它8.2 提供形式1:斜面培养物2:冻干物3:其他8.3 获取途径获得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途径。1:邮寄2:自取3:其他8.4 联系方式获取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联系方式,包括保藏机构的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E-mail等。四、附件附件 微生物资源共性描述护照信息平台资源号(1)菌株保藏编号(2)中文名称(3)属名(4)种名或亚种名(5)其他中心编号(6)来源历史(7)收藏时间(8)原始编号(9)原产国(10)标记信息资源归类编码(11)主要特性(12)主要用途(13)1:研究2:教学 3:生产 4:分类5:分析检测 6:其他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特征特性(14)具体用途(15)质粒/基因器件(16)生物安全等级(17)采集地区(18)采集地点(19)分离基物(20)培养基编号(21)培养温度(22)采集地生境(23)海拔高度(24)经度(25)纬度(26)其他描述信息图象信息(27)记录地址(28)致病对象(29)1、人 2、动物3、植物 4、微生物寄主中文名称(30)寄主拉丁名称(31)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32)致病名称(33)保藏单位信息机构名称(34)隶属单位(35)资源保藏类型(36)1:培养物 2:基因 3:二元培养物 4:其它保存方法(37)1:液氮超低温冻结 2:-80冰箱冻结 3:真空冷冻干燥4:矿油斜面 5:斜面 6:其他共享方式共享方式(38)1:赠送 2:出售 3:交换 4:合作研究 5:委托研究 6:其它提供形式(39)1:斜面2:冻干3:其他获取途径(40)1:邮寄 2:自取 3:其他联系方式(4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 次目 次I前 言II引 言III微生物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要求15 描述内容2附件: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采集环境描述表4参考文献5前 言本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月琴、黄明玉、刘红宇、姜瑞波、顾金刚、周宇光、朴春根、叶强、陈敏、程池等。引 言环境多样性造就了生物多样性。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最为广泛、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对采集环境的规范描述有助于理解微生物菌株功能、特性。微生物菌种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的制定是规范整理、整合我国现有微生物资源的前提,是菌株数据化、网络化的基础,也是充分利用各类微生物资源,实现微生物资源的全面共享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需要。微生物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微生物资源采集环境的描述要素和描述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微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建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联合管理办公室文件 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微生物资源 microbioal resources微生物资源是指有一定科学意义、具有实际或潜在实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细胞株、微生物基因及相关的信息数据。3.2采集环境指分离源的采集场所。4 要求4.1 描述要求采集环境的描述条款应明确而无歧义,并且: 对本规范规定的描述内容力求完整; 清楚、准确。4.2 描述要素描述要素分为2类: M:必备要素,必须描述的要素; O:可选要素,其描述与否视具体菌株而定。5 描述内容5.1 采集环境5.1.1 采集地区(M)应指明采集地点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行政区划,详细到县。5.1.2 采集具体地点(M)应指明采集分离地的具体地点。5.1.3 采集地的坐标位点(M)应指明采集地点经度和纬度和海拔高度。5.1.4 采集地点的生境类型(M)应指明采集地点的生境类型,如陆地、海洋、湿地、河泊、森林沼泽山坡山谷园林耕地等。如是极端环境,应描述高温低温极端高酸高碱高盐高渗透压高压高辐射太空等极端异常环境。5.2 采集时间的气候特征(M)应指明采集时的主要气候特征(如雨季或旱季)及天气状况等。5.3 指明采集时间(M)应指明采集时间,具体到年月日,以XXXX年XX月XX日表示。5.4 采集人(M)应指明采集人的姓名,并指出所在单位的名称。5.5 分离源(M)5.5.1 土壤和污泥(M)对于土壤和污泥样品的采集,一般为表层5-10cm。应指明土壤和土质类型、植被和酸碱度等。采集于污泥的样品应指明污泥类型(如池塘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5.5.2 水源(M)对于采集水中的样品,应描述水域性质:如海洋河流湖泊泉水溪流池塘等;水的深度;水温和pH等;应描述采集样品类型是否为水中浮悬物、水底沉积土、栖生或共生的动植物等。5.5.3 空气(M)应指明采样的场所温度高度。5.5.4 生物体(M)应指明动植物的名称;采集动、植物或人的样本应指明器官组织部位等。5.5.5 动物排泄物或动植物尸体(M)应指明动物及其排泄物的名称。5.5.6 自然培养(或发酵)物(M)应指明培养(或发酵)物的名称,原料构成与成熟状态,培养(或发酵)的温度与方式(液态或固态)。5.6 宿主(O)对于寄生微生物,宜指明下列内容: 宿主学名 宿主俗名 宿生部位 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宿主类型,即死体营养寄生菌或活体营养寄生菌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采集环境描述表填表日期: 年 月 日采集基本信息描述采集人采集人所在单位采集样品编号采集时间采集时季节及气候特征采集地、环境信息描述采集地所在国家/地区采集地点名称采集地坐标经度 : 纬度: 海拔: m采集地环境类型(可列出数据)分离源信息描述土壤类型植被pH值污泥污泥沉积类型pH值水源水域性质水的深度水温水的pH水中采集样品的类型空气采样场所温度高度生物体动、植物名称部位、组织名称人的部位名称发酵物名称原料构成成熟状态温度发酵方式宿主学名俗名寄生部位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寄住类型参考文献1 刘志恒,姜成林. 放线菌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池振明. 微生物生态学原理、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 姜成林,徐丽华,许宗耀.放线菌分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4 刘志恒主编. 现代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代谢产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

    注意事项

    本文(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