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拳内圈手:人类原始搏击术的活化石(投寄稿) .doc
-
资源ID:4200561
资源大小:10.83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自然拳内圈手:人类原始搏击术的活化石(投寄稿) .doc
自然拳内圈手:人类原始搏击术的活化石谭灵铃 作者简介:谭灵铃,男,1956年生,湖南衡阳人,原福建三明永安市公安局民警,一级警督。联系电话:13859199309 联系地址:福建三明永安市公安局办公室(永安市新府路85号)邮编:366000Email:tanlinglinga【内容摘要】自然拳内圈手是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这一漫长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产生于人类在原始狩猎初期单人徒步向猎物趋近的基本运动形态,具有人类肢体运动的原始性、自然性和搏击格斗的原点性特征,体现了人类原始搏击术对“收”与“放”、“动”与“静”、“有”与“无”等相互关系的朴素辩证理解。因此,是人类武术的最初具体形态。【关键词】自然门功夫 内圈手 源头研究自然拳即自然门。根据当今武术界对自然门武术传承的一般认同,此门于清朝末年传自于川人徐师祖。由于自然门功夫既古朴,又深奥,既简单,又复杂,学习者一般需有较高的悟性和传统文化知识,因此百年来真正学成此技的人并不多,自徐师祖以后,堪称自然门一代宗师的,仅有杜心五、万籁声两人。由于本文不述及自然门功夫的综合系统,只是对以“内圈手”为核心的此门功夫最根基、最原始的练功方法作一次刨根问底的探析,为在表述中清晰地突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使之不与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系统丰富起来的自然门功夫相混同,因此采用“自然拳”而不是“自然门”这一称呼。在以下的行文中,凡述及自然门根基功夫“内圈手”时,一般均采用“自然拳”这一提法,但并不影响行文时对“自然门”这一综合名称的使用。一、自然拳“内圈手”在人类史前史中的发现自然门武功的起源可能十分古老。一般认为,学习自然门功夫,要从自然拳的基础矮裆走圈,即“内圈手”开始,这是自然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最根本的特点,其动作要领是两腿屈曲成矮裆向前自然行走,两手同时于身前成环状交互自内圈出。下图为青年万籁声武术汇宗内圈手图:万籁声年轻时演练内圈手下图为长者万籁声演练内圈手组图: 年近九旬的万老先生演练内圈手内圈手是自然门拳术中极其重要的根基功夫,其重要性甚至到了可以“只操功夫,不问打法”的程度,就是开始时5分钟、10分钟,逐渐延长走圈时间,渐至纯熟后可1-2个小时不起身,就如上图的万老先生那样,一直弓身屈腿不停地转身走圈换步。其身法要求“身似弯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钻”,就是练习时要浑然忘掉自我,仿佛屈伸行进中的身体就是一张一弛的弓,两手就是弓满劲射的箭矢,眼睛也要像流星那样敏锐迅疾,流光所到的瞬间,即可将脚如飞钻一般镖射出去,这就是自然门“手手打伸,脚脚踢伸”的意思,一直做到“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活泼似猿猴,两足似磨心;若问真消息,气穴寻原因”的高深境界。练到这个程度功夫已经气化入神,行拳对阵之时,就会恍兮惚兮、飘兮渺兮,来如随风走叶,去如暴风骤雨。从当前世界拳坛的发展高度上看,自然门作为一门搏击格斗的技术,如果真能练到这个程度,就应该算是至纯至真、出神入化,达到顶级水平了。尽管内圈手在自然门拳术漫长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它作为这门功夫的基础性操习方法,其技术动作却十分简单古拙,一形一动均散发着原始古朴的气息,让人联想到它可能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这一最早的生产劳动形式,是原始人在狩猎活动或与猛兽的搏击格斗中,根据自身的形体结构条件而自然选择的结果,其表现的身型步法与动作姿态,即是现代内圈手的原型,也是自然拳功夫的最早来源与最初形式。这一观点可以在人类史前文明的洞窟壁画和岩画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佐证。洞窟壁画和岩画是人类史前史脱离“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祖先通过洞窟壁面、壁顶或岩石表面描绘、记录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初级绘画艺术,是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史学界一般认为处于人类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从一般的认识角度上看,既然洞穴壁画和岩画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那就一定可以直接反映人类是怎么狩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距今约1.8万年至1.5万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布满了野牛、野马、野山羊和鹿等动物绘画,涉及到人的只是一些抽象的人物图形、手形和一些与狩猎有关的巫术符号。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大约创作于1.5万年至1万年前,而在其大量表现牛、马等动物的岩刻和绘画中,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在狩猎中一个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洞窟壁画时期,一直到了后来的岩画时期,人类的形象才开始大量地出现,但到了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从狩猎进化到放牧,岩画中所刻画的人类狩猎行为大多已表现为族群一定规模的骑马持械的围捕活动,似乎已发展成了一种军事行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园的布须曼人岩画中发现了疑似表现内圈手功夫的原始踪迹。这幅被考古学命为“面具舞蹈”的岩画,可能模仿了非洲布须曼人祖先的狩猎活动,其形体技术动作的特点是侧身、徒手,两手随步作前伸运动,并且还伴有手足并用的爬行动作,似乎反映了人类野蛮时期经过最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的关于原始武术的武舞,或可视为自然门内圈手原始技术形态的萌芽。见下图:面具舞蹈以上所述似乎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迄今为止,原始壁画中没有发现关于人类徒手狩猎或徒手与野兽搏斗的画面,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洞窟壁画来看,无论是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尼奥洞窟崖画,还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等,绝大部分表现为形象生动的动物,对人物的表现得极少,即使有,也是抽象化的,有的甚至表现为几何图形。而发现于拉斯科洞穴壁画唯一以形象表现狩猎者“死亡场景”中那位被野牛撞倒的人,也并非徒手,从画面的鸟形器物上看,他是持有器械的。见下图:死亡场景二是在一般认为处于同一时期但年代较晚或延续时间较长的岩画中,我们更看不到人类徒手狩猎的场景。这些岩画大多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岩刻、阴山岩刻,嘉峪关黑山岩画,贺兰山岩画、新疆阿勒泰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左江崖壁画等中国境内,反映出人类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其狩猎活动早已不再原始单一。手段上,从简单的投掷、刺杀发展为箭弩、套环等,说明人类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方式上,步行、奔跑与骑行交相映衬,充分展示骑马射猎的场景;人骑马,说明马这种动物已经驯化,表明人类已从狩猎进化到放牧;规模上,人类的狩猎行为已发展为借助先进的投掷、射杀、套索等工具,以骑行与步行相结合,有策划有组织的大规模配合行动,个人的武功技术已经不再重要,突出的是军事化的集团作战。因此表现在左江岩画的祭祀与武舞中的,更多的是源于生产生活,包括在巫术、图腾等活动中透射出的原始武术内涵的综合性文化元素。这幅岩画表明当时的左江人已经学会制造木舟,他们在木舟上祭祀舞武,但仍然保留着内圈手的基本动作形态。不仅如此,根据自然拳武功后来的发展踪迹,这幅水上泛舟的岩画似乎还暗示着一种从内圈手演变出来的名为“浪步”的自然拳发展技术。见下图水上泛舟为什么年代越久的壁画越看不到人的影子,这是考古学应该研究的课题。但以上两个问题恰好说明了壁画和岩画时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原始舞蹈和巫术时期的原始人类还不是自然门拳术的真正源头,它应该上溯得更久更远。二、原始人类的生存进化与自然拳的产生根据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武术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而中国的武术大约起源于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人类对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随着军事战争的发展,从简单的搏击,逐渐成熟完备,自成体系,出现了各种徒手和器械套路。”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7年3月出版“武术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环境下,人类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与兽之间的争斗。为了猎取食物,人类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然而,这些技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搏杀技能练习,但这些初级攻防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条件,也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世界武术文化 华博编著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7年3月出版以上所述基本概括了人类武术产生的根源,阐述了萌芽时期武术的“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特点,但它所得出的还只是一般性的结论,缺乏证明这一结论的具体武术形态的印证,并且他把萌芽阶段的武术定性为“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说法似乎也有些欠妥。万籁声先生指出:“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时候,为了劳动生产、自卫生存,同飞禽猛兽搏斗,同强暴压迫者抗衡,在实际的生活斗争中,获得了种种制胜经验和秘诀。唯恐遗忘,为更加娴熟,他们总结了累次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常常练习这几种命中和制胜的方法,由简单而复杂,由缓慢而急速,积累起来,就成为一种致用的技术。” 万籁声武术教范 万籁声著 万士震整理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样就将原始人类武术实践的思想性、创造性这一体现人与动物根本区分的本质特征表述出来了。根据人类起源于劳动的原理,猿类进入人类的分界是使用工具,从进化上说,人类在未学会打磨石器和制作使用投标等工具以前,应该是“近取诸身”与野兽或异类徒手搏击的,以后才“远取诸物”发现和学会利用和使用工具,这应该就是武术源头的基本脉络,其发源甚或可以追溯到与野兽同群的旧石器时代以前的莽荒岁月。关键是必须找到能够连接与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相应缺环的,体现人类早期徒手并且单人狩猎的具体形态证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章中这样描述道:“这种猿类,大概首先通过它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功能,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并且越来越多地采取直立行走。由此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接着指出:“现在还活着的一切类人猿,都能直立起来并且单凭两脚向前运动。但只是出于迫切需要并且非常不灵便。它们自然的行走姿势是半直立的,还包括手的使用。大多数的类人猿是以拳骨支撑地面,两腿踡曲,身体在长臂之间晃荡着前进,就象跛子撑着两根拐杖行走一样。一般讲来,我们现在还能够在猿类那里观察到从用四肢行走到两脚行走的一切过渡阶段。”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 于光远等译编 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出版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的发现以及关于能人、智人的理论定义,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学说有了长足的进展,达尔文和恩格斯等时代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已经过时,但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这段对类人猿半直立行走姿态的具体描述却仍然还是现代沿用的经典。根据目前人类史前史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大约是距今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时期。它们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的边缘和林间空地,并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目前大多数古生物学家根据古猿化石研究认为,腊玛古猿就是人与猿的分野。 互联网360综合搜索360百科腊玛古猿见下图:根据以上人类进化图所示,笔者认为图中左二和左三古猿的动态形象较为适于腊玛古猿时期的人类早期,这一时期处于猿与人的分界点上,武术或者说自然拳武术虽已起源,但可能确是处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萌芽阶段。而左四则是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70万年之间的南方古猿至元谋猿人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有意识的武术技术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左五生活在距今70万至50万年前如爪哇人、北京猿人的直立人时期,人类的原始武术开始走向成熟。可以这样推测和假定:在当代武术发展的现阶段中,有一种被称为自然拳核心的“内圈手”功夫,产生于人类还处于半自立行走阶段的远古时代。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多采用半直立行走的方式,其飞身攀援和四肢行走、奔跑的功能退化,直立行走渐渐成为行走的常态方式,但由于身体骨骼的进化正处于前期过渡阶段,还不能完全直立行走,更不能像现在的人类一样甩开膀子用两腿快速奔跑,因此,从生理和骨骼方面来说,这时的人处于最危险和最易受到攻击和伤害的脆弱时期,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人脑处于从猿到人突变的飞跃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有效地保护自己,人自然学会了将两手放在胸前的自我保护动作,并且在狩猎中形成半匍伏弓身向前姿势,两手交替着辅助两腿隐蔽着靠近猎物,以伺机向猎物扑击。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致用的技术”并不断丰富发展。尽管这种技术形态更多的时候来源于猿类四肢行走时前肢与后肢交互运动形式的遗传,但由于它是人类劳动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发展倾向是向前的、积极的,因此并不影响人类大脑的发展,相反,这一手脚协调配合的具体狩猎形态,恰恰十分有助于人脑的进化发展。这个时期人类的智力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人类有了思维和联想,有了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一类的严肃思考,也就是人类开始有了具有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悟性”。他们开始崇拜自然并视某些动物为图腾,模仿借助狮、虎等一些强壮威猛动物的捕食行为,以提高人类狩猎攻击的能力和水平。尽管这一时期的原始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于动物的优越性,他们“相信动物也有语言,并且在灌木林里有它们的村庄在古西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凯隆就是阿基里斯和其他英雄的老师”, 哲学人类学德M蓝德曼著 彭富春译 工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但人类的智慧已经开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自然拳内圈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确实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类人猿之能为先天之能,人类以智慧将先天之能以为用是为后天之功。” 揭秘河北廊坊自然门之传承梁志礼武魂2011年2月刊 三、关于自然拳内圈手起源的动态学证据内圈手是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产生于人类在原始狩猎初期单人徒步向猎物趋近的基本运动形态,因此,是人类武术最初样式的活化石。下面对内圈手这一原始武术运动形式进行动态学方面的论证。(一)内圈手与四肢行走的同一性。内圈手起源于人类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过渡阶段的直接证据,体现在内圈手动作形态或运动步态与类人猿行走步态的高度一致。仔细揣摩内圈手的动态特点,我们会发现,它的运动步态,实际上就是四肢行走的变形,只是在这种行走中,“前肢行走”的表现是虚拟的,它没有走在地面上,而是“走”在面前的空气中。见下图: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它的步态特点是以腰带步,以步催身,手随身动,手脚成圆。以上图为例:图1至图3,表现为以左腿支撑,右腿向前迈步至落地的全过程。当右脚开始迈步时,右手随之向身前伸出划圆;同时左支撑腿与前伸划圆的左手相互配合,仿佛是共同支撑着向前移动身体重心。图4至图6,则表现为以右腿支撑,左腿向前迈步至落地的全过程。其步态特点与图1至图3相同,唯左右相反。就此完成一个动作单元。内圈手的这些步态特点,在人的四肢爬行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见下图: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上图清晰地表现了人在四肢行走时腿部的主动力特点。在身体重心平衡和四肢着力均衡的一般情况下,其行走是在腰胯的带动下由后腿开始的。如图1至图3,当右腿向前迈步时,同侧的右手也随即开始向前运动。前肢与后脚的运动是先后交替进行的,即后腿先动,前肢后动,后腿落在靠近前肢先前所踏的位置上,前肢在后腿即将落地的瞬间,才离开地面向前探出。在匀速较慢行走的情况下,无论左右,其行走都是前后同向的,并且一般都有三点支撑,其中两点是同侧的,一点是另一侧前后交替互换的。而这些特点,可能就来自古人类。由于黑猩猩与人类距类人猿最近, 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人类的近亲,四大类人猿之一,它们是现存与人类血缘最近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也是当今除人类之外智力水平最高的生物。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演化道路。(360综合搜索·360百科·黑猩猩)因此对黑猩猩的步态分析见下图: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观察黑猩猩的行走步态,可以发现它们与现代人类非正常行走状态下的四肢行走的一些不同特点。以上图为例:图1 是黑猩猩从正面半直立状态向左转身后开始四肢行走的截图,图中其右腿还在原地尚未迈出,而右臂已经随着身躯的左拧向前方探出,其前肢的主动性特点十分鲜明。行走时动作轻快飘忽,同侧的前后肢互换不在一个点上,行走速度越快,后肢的落点超过前肢的落点越多,并且时有飘移,运动时的瞬间重力支撑点不是三个而是两个,呈现出前肢与后肢左右相对的特点,如图6所示。这些特点可以反映类人猿的原始运动状态。因为黑猩猩是古猿选择继续留在树上的种群,相较于人类来说,它们前肢发达、长而有力,特别适宜攀援,尽管历经了约600万年,但由于这一种群仍然处于与过去相同的生存环境,所有的行走运动都还停留在树上的状态,它们攀援穿行于树上和林间,基本保留四肢行走的步态习惯,半直立行走的情况比较少见,并且每次持续的时间也较短,但有时也会出现较长时间摆臂直立行走的情形,也许它们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可能曾经有过一段与人类一样从树上到地面的生活,可是后来由于某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又从林间和开阔地带回到了森林中。黑猩猩步态的这些特点,说明了从爬行到半直立再到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过程。现代的人之所以不能做到象黑猩猩那样随心所欲地用四肢奔跑,那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而内圈手正是这一进化过程的产物。就人类步态发展而言,内圈手既保留了类人猿四肢行走的特性,同时也在半直立运动形式中,以古人类原始搏击的方式,丰富和推动了人类向直立行走发展。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二)内圈手的自然运动特性。内圈手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练习方法。任何人只要想象着自己是在爬行,并且试着在曲膝行走的情况下,用手将这个爬行动作做出来就行了。同样道理,既然内圈手是从人类四肢行走演变而来的,那么自然也可以从现代人的直立摆臂行走中演变回去。见下图: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上图体现了从自然自立行走演变为内圈手的全过程。图1至图2为人的自然直立行走状态,其手臂特点是从前方自然下落摆向身后,再从身后摆向身前,就象钟摆一样自由摆动。其两臂在摆动的过程中有一个前后分别向下垂直的瞬间,如图3所示。内圈手就是在这个两臂即将垂直的瞬间做出提手于胸前轮动的转化,其要点是在压低步子屈身前行的同时,将两臂自然下摆的力量顺势提起,分别收于胸前,不再前后摆动,如图4所示。内圈手的这一提手轮转运动,其实就是人的最自然的运动反应。从机械学上看,内圈手的提手轮转就象发动机的活塞运动,在脊椎力的绞动下,其肩背胸腰的运劲作势就象无数个围绕圆心沿切线方向排列的曲轴,不断通过圆周与切线运动催动手臂曲伸。这种组合扭动的活塞式运动方式既科学又自然,体现出原始搏击术简捷、迅速的特点,从出手到目标选择最短的路径,其动作之简单,近乎于无意识状态下的伸手取物。这种自然的运动状态,在李小龙截拳道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体现,并将其称为“没有圆周的圆” “截拳道的技巧犹如没有圆周的圆,动亦犹未动,紧张又犹如松驰,能视察外物之生息,而又全然似不注意,无任何的目的,无任何有意识的算计,没有期盼没有预先,简言之,如婴儿般的率真,而又能使机谋、瞒骗与敏锐的智慧。”李小龙截拳道 杜子心编译 台湾大众书局出版,他深刻地意识到,截拳道的终极“问题不是在发展新的招式上,而是回过头来发掘我们遗忘在后面的。而这些却一直是与我们同在,从未曾丧失过或受到歪曲过,除了我们遗忘了它们的错误外,它是一无受损的。” 李小龙截拳道 杜子心编译 台湾大众书局1977年再版李小龙在截拳道功夫上的深刻理解与成功实践,说明他对人类搏击运动的认识的确已经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从运动力学的角度上分析,以内圈手为核心的自然拳非常恰当而精准地掌握和运用了圆周与切线的关系,由此将功法非常自然地转换为技法。下图为万籁声先生自然拳“应敌式”演示图: 万籁声自然拳应敌式所谓自然拳“应敌式”或者“预备式”,其实是笔者为了方便行文的一种说法,是表达某种事物状态的符号性标志。实际上,自然拳应敌式远不只以上两种,或者说自然拳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应敌式,它应敌的方法随机应变,可伸手就来。上图就是万籁声先生“伸手就来”的写照。(三)内圈手实战搏击的原点意义。圆周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物体在旋转时,可以将力向平面的任何一个方向传递。而它的运动中心,就是圆点,笔者将其称为原点。旋转的力从原点到圆周向外作切线运动,形成抛物线,这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也是自然拳发力打击动作的一个基本特点。见下图: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上图所体现的就是从内圈手这一原点开始,所做的被称为自然拳“连环锤”的两手轮打动作。这一技法与黑猩猩投掷石块的动作极为相似,也可以在非洲丛林的原始土著部落和体育场的标枪运动中看到它们的现代版本。从理论上讲,它体现了人类原始搏击术对“收”与“放”、“动”与“静”、“有”与“无”等相互关系的朴素辩证理解。其中图1和图4是“收”,于运动中表现为相对静止和空无的状态;图3和图5是“放”,表现为“动”与“有”的猛烈爆发和摧毁目标的绝对性。万籁声先生将其称之为“一0”哲学。简要地说,“一”就是“放”,“0”就是“收”,“收”与“放”的统一即为“一0”,也即“一”就是“0”,“0”就是“一”。 万籁声技击教范 万籁声著 万士震整理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及家人1990年夏与万籁声先生合影于福州鼓山下其实,内圈手在自然拳实战搏击的原点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更多的时候则表现为它的延展性,即是从原点出发,向任何一点可以到达的目标生长,这就是它最本质的意义。从内圈手本身的功法练习来看,它可以由最基本的一种演化出凡练习者所能想得出来的许多种,如可以演变为祖上所传的鬼头手、跕踢式、骈踢式等等,也可以演变为练习者心有所悟的任何一种内圈手的变形。从内圈手的实战意义上看,如果将内圈手的起始动作静态化为应敌式,那么这个应敌式就是自然拳搏击的原点,它可以随实战需要任意前进、后退、闪避、进攻,任意采取各种拳法、腿法和摔法拿法。仅以下图“上步直拳”为例:从应敌式到上步直拳实际上,内圈手在实战搏击中的原点意义是任何状态下的,所谓静止状态只是运动状态下的一个截图,或者说动与静只在瞬间转换,搏击者可在刹那间完成从练习功法到实战技法的转变。这就是内圈手这一原始搏击术的最大特点,它无招无式,本自然之象,看起来与实战肉搏没有多少关系,但于平静中暗藏杀机,就象巡猎中的老虎,走着走着就会压低身子向猎物潜行。内圈手的运动形态与老虎的这一狩猎行为可谓异曲同工,它可能也是人类武术最初象形发展的源头。原始人类以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高度智慧在狩猎中发现和创造了内圈手这一原始的搏击形式,并慢慢地在中国这个地方丰富成自然拳功法,形成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极浓的一种功夫。而从追根溯源的高度上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管它自出现以后怎么发展,由谁传承,在哪里延续,内圈手作为实战搏击的原点,具有极为典型的普世价值,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拳内圈手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种搏击打斗术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