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化工单元操作实践指导书.doc

    • 资源ID:4193782       资源大小:5.28M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化工单元操作实践指导书.doc

    化工单元操作实践指导书史经略 黄和升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二一二年二月月第一部分 化工单元操作实验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Re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与Re的关系曲线,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x。 4学会倒U形压差计的使用方法,识辨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二、基本原理 流体通过由直管、管件(如三通和弯头等)和阀门等组成的管路系统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应力的存在,要损失一定的机械能。流体流经直管时所造成机械能损失称为直管阻力损失。流体通过管件、阀门时因流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改变所引起的机械能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 1直管阻力摩擦系数的测定 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 (1-1)即, (1-2)式中: 直管阻力摩擦系数,无因次; d 直管内径,m;流体流经l米直管的压力降,Pa;单位质量流体流经l米直管的机械能损失,J/kg; 流体密度,kg/m3;l 直管长度,m;u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平均流速,m/s。滞流(层流)时, (1-3) (1-4)式中:Re 雷诺准数,无因次; 流体粘度,kg/(m·s)。湍流时是雷诺准数Re和相对粗糙度(/d)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由式(2)可知,欲测定,需确定l、d,测定、u、等参数。 l、d为装置参数(装置参数表格中给出), 、通过测定流体温度,再查有关手册而得, u通过测定流体流量,再由管径计算得到。例如本装置采用转子流量计测流量V(m3/h),且已经校核,则 (1-5)可用U型管、倒置U型管、测压直管等液柱压差计测定,或采用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显示。(1)当采用倒置U型管液柱压差计时 (1-6)式中:R水柱高度,m。 (2)当采用U型管液柱压差计时 (1-7)式中:R液柱高度,m;指示液密度,kg/m3。根据实验装置结构参数l、d,指示液密度,流体温度t0(查流体物性、),及实验时测定的流量V、液柱压差计的读数R,通过式(5)、(6)或(7)、(4)和式(2)求取Re和,再将Re和标绘在双对数坐标图上。2局部阻力系数x 的测定 局部阻力损失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1) 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造成的机械能损失看作与某一长度为的同直径的管道所产生的机械能损失相当,此折合的管道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管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则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总机械能损失 为: (1-8) (2) 阻力系数法 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机械能损失表示为流体在小管径内流动时平均动能的某一倍数,局部阻力的这种计算方法,称为阻力系数法。即: (1-9)故 (1-10) 式中:x 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 局部阻力压强降,Pa;(本装置中,所测得的压降应扣除两测压口间直管段的压降,直管段的压降由直管阻力实验结果求取。) 流体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9.81m/s2;u 流体在小截面管中的平均流速,m/s。 待测的管件和阀门由现场指定。本实验采用阻力系数法表示管件或阀门的局部阻力损失。根据连接管件或阀门两端管径中小管的直径d,指示液密度,流体温度t0(查流体物性、),及实验时测定的流量V、液柱压差计的读数R,通过式(1-5)、(1-6)或(1-7)、(1-10)求取管件或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x。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2.实验流程实验对象部分是由贮水箱,离心泵,不同管径、材质的水管,各种阀门、管件,转子流量计和倒U型压差计等所组成的。管路部分有三段并联的长直管,测定局部阻力部分使用不锈钢管,其上装有待测管件(闸阀),光滑管直管阻力的测定同样使用内壁光滑的不锈钢管,而粗糙管直管阻力的测定对象为管道内壁较粗糙的镀锌管。水的流量使用转子流量计测量,管路和管件的阻力采用各自的倒U形压差计测量,流体温度由金属温度计测量。3装置参数装置参数如表1所示。 表1名称材质管内径(mm)测量段长度(cm)管路号管内径局部阻力闸阀1A20.9100光滑管不锈钢管1B20.9100粗糙管镀锌铁管1C21.1100四、实验步骤1启动水泵电机,待电机转动平稳后,把泵的出口阀缓缓开到最大。2对倒U型压差计进行排气和调零,使压差计两端在带压且零流量时的液位高度相等。3实验时先缓缓开启调节阀,调节流量,让流量从0.4到4m3/h范围内变化。每次改变流量,待流动达到稳定后,分别记下压差计左右两管的液位高度,两高度相减的绝对值即为该流量下的差压。注意正确读取不同流量下的压差和流量等有关参数。4装置确定时,根据和u的实验测定值,可计算和,在等温条件下,雷诺数Re=du/=Au,其中A为常数,因此只要调节管路流量,即可得到一系列Re的实验点,从而绘出Re曲线。5实验结束,关闭出口阀,停止水泵电机,清理装置。五、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上述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写到下表:实验日期: 实验人员: 学号: 温度: 装置号: 直管基本参数: 光滑管径 粗糙管径 局部阻力管径 序号流量(m3/h)光滑管mmH2O粗糙管mmH2O局部阻力mmH2O左右压差左右压差左右压差六、实验报告 1根据粗糙管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出Re曲线,对照化工原理教材上有关曲线图,即可估算出该管的相对粗糙度和绝对粗糙度。 2根据光滑管实验结果,对照柏拉修斯方程,计算其误差。 3根据局部阻力实验结果,求出闸阀全开时的平均值。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七、思考题 1在对装置做排气工作时,是否一定要关闭流程尾部的出口阀?为什么? 2如何检测管路中的空气已经被排除干净? 3以水做介质所测得的Re关系能否适用于其它流体?如何应用? 4在不同设备上(包括不同管径),不同水温下测定的Re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5如果测压口、孔边缘有毛刺或安装不垂直,对静压的测量有何影响?实验二:雷诺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两种不同流型。 二、基本原理流体流动有两种不同型态,即层流(滞流)和湍流(紊流)。流体作层流流动时,其流体质点作直线运动,且互相平行;湍流时质点紊乱,流体内部存在径向脉动,但流体的主体向同一方向流动。雷诺准数是判断流动型态的准数,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则雷诺准数可用下式表示: (21)式中,Re雷诺准数,无因次; d管子内径,m; u流体流速,ms; 流体密度,kgm3; 流体粘度;Pa·s。 对于一定温度的流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体流速有关。本实验通过改变流体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流型的变化,一般认为Re<2000时,流动型态为层流;Re>4000时。流动为湍流;2000<Re<4000时,流动处于过渡区,或层流或湍流。 三、 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如图1-15所示。主要由贮水槽、玻璃试验导管、转子流量计以及移动式镜面不锈钢实验台等部分组成。 实验前,先将水充满带溢流装置的贮水槽,打开转子流量计后的调节阀,先将系统中的气泡排尽。 示踪剂采用有色墨水,它由有色墨水贮瓶经连接软管和注射针头,注入试验导管。注射针头位于试验导管入口向里约15厘米(设计为可调)处的中心轴位置。 图2-1 流体流动现象演示实验装置 1贮水槽 2. 有色墨水贮瓶3. 试验导管4. 转子流量计5. 移动式实验台 四、演示操作1、层流试验时,先稍开启调节阀,将流量从0慢慢增大至所需要的值。再调节有色墨水贮瓶的注射器开关,排尽管中的气泡并调节开关的大小至适宜位置,使有色墨水的注人流速与试验导管中主体流体水的流速相适应,一般略低于水的流速为宜。待流动稳定后记录水的流量。此时,在试验导管的轴线上,就可观察到一条平直的有色细流,好象一根拉直的有色直线一样。 2、湍流缓慢地加大调节阀的开度,使水流量平稳地增大。玻璃导管内的流速也随之平稳地增大。可观察到:玻璃导管轴线上呈直线流动的有色细流,开始发生波动。随着流速的增大,红色细流的波动程度也随之增大,最后断裂成一段段的红色细流。当流速继续增大时,红墨水进入试验导管后。立即呈烟雾状分散在整个导管内,进而迅速与主体水流混为体,使整个管内流体染为一色。实验三: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离心泵结构与特性,学会离心泵的操作。2)测定恒定转速条件下离心泵的有效扬程(H)、轴功率(N)、以及总效率()与有效流量(V)之间的曲线关系。3)测定改变转速条件下离心泵的有效扬程(H)、轴功率(N)、以及总效率()与有效流量(V)之间的曲线关系。4)学会轴功率的两种测量方法:马达天平法和功率表法。5)了解压力传感器和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6)学会采用变频器调节泵流量的操作方法。7)学会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组态软件MCGS和VB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使用。二、基本原理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选择和使用离心泵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特性曲线是在恒定转速下扬程H、轴功率N及效率与流量V之间的关系曲线,它是流体在泵内流动规律的外部表现形式。由于泵内部流动情况复杂,不能用数学方法计算这一特性曲线,只能依靠实验测定。1 ) 流量V的测定与计算采用涡轮流量计测量流量,智能流量积算仪显示流量值V m3/h。2 ) 扬程H的测定与计算在泵进、出口取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31)p1,p2:分别为泵进、出口的压强 N/m2:液体密度 kg/m3u1, u2:分别为泵进、出口的流量m/s g:重力加速度 m/s2当泵进、出口管径一样,且压力表和真空表安装在同一高度,上式简化为: (32)由式(1-10)可知:只要直接读出真空表和压力表上的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泵的扬程。本实验中,还采用压力传感器来测量泵进口、出口的真空度和压力,由8路巡检仪显示真空度和压力值。3) 轴功率N的测量与计算轴功率可按下式计算:N=M=M (33)式中,N泵的轴功率,WM泵的转矩,N.m泵的旋转角速度,1/sn泵的转速,r/minP测功臂上所加砝码的质量,KgL测功臂长,m; L=0.4867m(马达天平法);由式(111)可知:要测定泵的轴功率,需要同时测定泵轴的转矩M和转速n,泵轴的转矩采用马达天平法,泵轴的转速由转速传感器数值式转速表直接读出。4)效率的计算泵的效率为泵的有效功率Ne与轴功率N的比值。有效功率Ne是流体单位时间内自泵得到的功,轴功率N是单位时间内泵从电机得到的功,两者差异反映了水力损失、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的大小。泵的有效功率Ne可用下式计算:Ne=HVg (34)故 =Ne/N=HVg/N (35)5) 转速改变时的换算泵的特性曲线是在指定转速下的数据,就是说在某一特性曲线上的一切实验点,其转速都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感应电动机在转矩改变时,其转速会有变化,这样随着流量的变化,多个实验点的转速将有所差异,因此在绘制特性曲线之前,须将实测数据换算为平均转速下的数据。换算关系如下: (36) 此外,本实验装置安装了变频器,以改变离心泵的转速,实现测定变转速时离心泵的性能特性曲线的目的,转速改变后的换算关系也满足比例定律(1-14)。本实验装置还设计了采用变频器来手动或自动控制调节泵流量的实验训练。全部实验能实现计算机数据在线采集和自动控制。三、实验装置流程图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系统装置工艺控制流程图如下图3-1 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系统装置工艺控制流程图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实验步骤:1)仪表上电:打开总电源开关,打开仪表电源开关;打开三相空气开关,把离心泵电源转换开关旋到直接位置,即为由电源直接启动,这时离心泵停止按钮灯亮。2) 打开离心泵出口阀门,打开离心泵灌水阀,对水泵进行灌水,注意在打开灌水阀时要慢慢打开,不要开的太大,否则会损坏真空表的。灌好水后关闭泵的出口阀与灌水阀门。3) 实验软件的开启:打开“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实验.MCG”组态软件,出现提示输入工程密码对话框,输入密码1121后,进入组态环境,按“F5”键进入软件运行环境。按提示输入班级、姓名、学号、装置号后按“确定”进入“离心泵性能特性测定实验软件”界面,点击“恒定转速下的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按钮,进入实验界面。4)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按下离心泵启动按钮,启动离心泵,这时离心泵启动按钮绿灯亮。启动离心泵后把出水阀开到最大,开始进行离心泵实验。5) 流量调节:(1)手动调节:通过泵出口闸阀调节流量;(2)自动调节:通过图1-3所示仪控柜面板中流量自动调节表与变频器来调节流量,以实现流量的手自动控制。6) 手动调节实验方法:调节出口闸阀开度,使阀门全开。等流量稳定时,在马达天平上添加砝码使平衡臂与准星对准读取砝码重量p。在仪表台上读出电机转速n,流量v,水温t,真空表读数p1和出口压力表读数p2并记录;关小阀门减小流量,重复以上操作,测得另一流量下对应的各个数据,一般重复89个点为宜。7) 实验完毕,按下仪表台上的水泵停止按钮,停止水泵的运转。关闭水泵出口阀。单击“退出实验”。回到“离心泵性能特性测定实验软件”界面,再单击“退出实验”按钮退出实验系统。8) 如果要改变离心泵的转速,测定另一转速下的性能特性曲线,则可以用变频器来调节离心泵的转速,步骤同前步骤2-9。9) 关闭以前打开的所有设备电源。2注意事项1、实验开始时,灌泵用的进水阀门开度要小,以防进水压力过大损坏真空表。2、在正常启动离心泵后,必须把进水管路上的闸阀全开,然后打开出口阀调节流量。切记进水管路上的闸阀要全开,以防发生汽蚀而损坏泵。五、实验报告 1、在同一张坐标纸上描绘一定转速下的HV、NV、V曲线2、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泵较为适宜的工作范围。六、思考题1、 试从所测实验数据分析,离心泵在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2、启动离心泵之前为什么要引水灌泵?如果灌泵后依然启动不起来,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 为什么用泵的出口阀门调节流量?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4、 泵启动后,出口阀如果打不开,压力表读数是否会逐渐上升?为什么?5、 正常工作的离心泵,在其进口管路上安装阀门是否合理?为什么?6、 试分析,用清水泵输送密度为k的盐水(忽略密度的影响),在相同流量下你认为泵的压力是否变化?轴功率是否变化?实验四: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 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原理;3)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qe、e及压缩性指数S的方法;4)了解操作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5) 学会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VB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使用。二、基本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作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的操作。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流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床层的流动,所不同的是这个固体颗粒层的厚度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其过滤速率不断降低。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压强差p,滤饼厚度L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故难以用流体力学的方法处理。比较过滤过程与流体经过固定床的流动可知:过滤速度即为流体通过固定床的表现速度u。同时,流体在细小颗粒构成的滤饼空隙中的流动属于低雷诺数范围,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运用层流时泊唆叶公式不难推导出过滤速度计算式: (41)式中,u过滤速度,m/s;K-康采尼常数,层流时,K=5.0;-床层的空隙率,m/m;a-颗粒的比表面积,m2/m;p-过滤的压强差,Pa;-滤液的粘度,Pa.s;L-床层厚度,m。由此可导出过滤基本方程式为 (42)式中,V-滤液体积,m;-过滤时间,s;A-过滤面积,m2;S滤饼压缩性指数,无因次。一般情况下S=01,对不可压缩滤饼S=0;r-滤饼比阻,1/m,r=;-单位压差下的比阻,1/m,r=;v-滤饼体积与相应滤液体积之比,无因次;Ve-虚拟滤液体积,。恒压过滤时,令k=,q=,对式(116)积分可得 (43)式中,q-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体积,;qe-单位过滤面积的虚拟滤液体积,;e-虚拟过滤时间,s;K滤饼常数,由物料特性及过滤压差所决定,。K,qe,e三者总称为过滤常数。利用恒压过滤方程进行计算时,必须首先需要知道K,qe,e,它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确定。对式(117)微分可得 (44) .该式表明以 为纵坐标,以q为横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2/K,截距为2 qe /K。在实验测定中,为便于计算,可用替代,把式(118)改写成 (45)在恒压条件下,用秒表和量筒分别测定一系列时间间隔i(i=1 、2 、3······)及对应的滤液体积Vi(i=1 、2 、3······),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自动采集一系列时间间隔i(i=1 、2 、3······)及对应的滤液体积Vi(i=1 、2 、3······),由此算出一系列i,qi,qi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q的函数关系,得一直线。有直线的斜率便可求出K和qe,再根据,求出e。 改变实验所用的过滤压差p,可测得不同的K值,由K的定义式两边取对数得 (46)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k为常数,则lgKlg(P)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应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1-s),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s,由截矩可得物料特性常数k。三、实验装置流程图 本实验装置有空压机、配料槽、压力储槽、板框过滤机和压力定值调节阀等组成。其实验流程如下。CaCO3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配置一定浓度后利用位差送入压力储槽中,用压缩空气加以搅拌使CaCO3不致沉降,同时利用压缩空气的压力将料浆送入板框过滤机过滤,滤液流入量筒计量。图41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1 、配料槽 2 、压力料槽 3 、板框压滤机 4 、压力表 5 、安全阀 6 、压力变送器 7 、压力定值调节阀 板框过滤机的结构尺寸如下:框厚度25mm,每个框过滤面积0.024m2,框数2个。空气压缩机规格型号为:2VS0.08/7,风量0.08m3/min,最大气压为0.7MPa。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实验步骤1) 配制含CaCO3 8%13%(wt.%)的水悬浮液;2) 熟悉实验装置流程;3) 开启空气压缩机;4) 正确装好滤板、滤框及滤布。滤布使用前先用水浸湿。滤布要绑紧,不能起绉(用丝杆压紧时,千万不要把手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滤框合上,然后再压紧);5) 打开阀(3)、(2)、(4),将压缩空气通入配料槽,使CaCO3悬浮液搅拌均匀;6) 关闭阀(2),打开压力料槽排气阀(12),打开阀(6),使料浆由配料桶流入压力料槽至1/22/3处,关闭阀(6);7) 打开阀(5),打开阀(7)、阀(10),开始做低压过滤实验;8) 每次实验应在滤液从汇集管刚流出的时刻作为开始时刻,每次V取为800ml左右,记录相应的过滤时间。要熟练双秒表轮流读数的方法。量筒交替接液时不要流失滤液。等量筒内滤液静止后读出V值和记录值。测量810个读数即可停止实验。关闭阀(7)、阀(10),打开阀(11),重复上述操作做中等压力过滤实验。关闭阀(9)、阀(11)打开阀(8)重复上述操作做高压力过滤实验。9) 实验完毕关闭阀(8),打开阀(6)、(4),将压力料槽剩余的悬浮液压回配料桶,关闭阀(4),(6)。10) 打开排气阀(12),卸除压力料槽内的压力。然后卸下滤饼,清洗滤布、滤框及滤板。11) 关闭空气压缩机电源,关闭24VDC电源,关闭仪表电源及总电源开关。2.注意事项滤饼、滤液要全部回收到配料桶 。五、实验报告1、 由恒压过滤实验数据求过滤常数K,qe,e2、比较几种压差下的K,qe,e值,讨论压差变化对以上参数数值的影响。3、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求出S 及k4、写出完整的过滤方程式,弄清其中各个参数的符号及意义。六、思考题1、 通过实验你认为过滤的一维模型是否适用?2、当操作压强增加一倍,其K值是否也增加一倍?要得到同样的过滤液,其过滤时间是否缩短了一半?3、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滤浆浓度和操作压强对过滤常数K值有何影响?5、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点浑浊,而过段时间后才变清?6、若要做滤饼洗涤,管线应怎样安排?需增加什么设备?实验五: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掌握膜分离流程,比较各膜分离过程的异同。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2.2反渗透与纳滤反渗透是一种依靠外界压力使溶剂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渗透的膜分离过程,其基本机理为Sourirajan在Gibbs吸附方程基础上提出的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机理,而后又按此机理发展为定量的表面力孔流动模型(详见教材)。纳滤过程界于超滤和反渗透两者之间,其截留的粒子相对分子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2.3膜性能的表征一般而言,膜组件的性能可用截留率(R)、透过液通量(J)和溶质浓缩倍数(N)来表示。 (51)式中, R截流率;原料液的浓度,kmol/m3;透过液的浓度,kmol/m3。对于不同溶质成分,在膜的正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下,截留率不尽相同,因此这也是工业上选择膜组件的基本参数之一。 (52)式中, J 透过液通量,L/(m2h)透过液的体积,L;S 膜面积,m2;t 分离时间,h。其中,即透过液的体积流量,在把透过液作为产品侧的某些膜分离过程中(如污水净化、海水淡化等),该值用来表征膜组件的工作能力。一般膜组件出厂,均有纯水通量这个参数,即用日常自来水(显然钙离子、镁离子等成为溶质成分)通过膜组件而得出的透过液通量。 (53)式中, N溶质浓缩倍数;浓缩液的浓度,kmol/m3;透过液的浓度,kmol/m3。 该值比较了浓缩液和透过液的分离程度,在某些以获取浓缩液为产品的膜分离过程中(如大分子提纯、生物酶浓缩等),是重要的表征参数。截留率(R)、透过液通量(J)和溶质浓缩倍数(N)与总流量(Q)有关,实验者需在不同的流量下,测定原料中初始溶质浓度、透过液中溶质浓度、浓缩液中溶质浓度、透过液体积和实验时间(即透过液体积流量Q),膜面积由实际设备确定。最后在坐标图上绘制截留率流量(RQ)、透过液通量流量(JQ)和溶质浓缩倍数流量(NQ)的关系曲线。三.实验装置与流程本实验装置均为科研用膜,属超低压条件下使用,透过液通量和最大工作压力均低于工业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实验中不可将膜组件在超压状态下工作。主要工艺参数如表1-1。膜组件膜材料膜面积/m2最大工作压力/Mpa纳滤(NF)芳香聚纤胺0.40.7反渗透(RO)芳香聚纤胺0.40.7表1-1膜分离装置主要工艺参数纳滤和反渗透均可分离分子量为100级别的离子,故取0.5浓度的硫酸钠水溶液为料液,浓度分析采用电导率仪,即分别取各样品测取电导率值,然后比较相对数值即可(也可根据实验前做得的浓度电导率值标准曲线获取浓度值)。图5-1膜分离流程示意图四实验步骤1.用清水清洗管路,通电检测高低压泵,温度、压力仪表自检。2.在配料槽中配置实验所需料液,打开低压泵,则料液经预过滤器进入预过滤液槽。3.低压预过滤510min,开启高压泵,分别打开清液、浓液转子流量计开度,实验过程中可分别取样。4.若采用大流量物料(与实验量产有关),可在底部料槽中配好相应浓度料液。5.实验结束,可在配料槽中配置消毒液(常用1甲醛,根据物料特性)打入各膜芯中。6.对于不同膜分离过程实验,可采用安装不同膜组件实现。注意事项 1 整个单元操作结束后,先用清水洗完管路,之后在保护液储槽中配置0.5-1浓度的甲醛溶液,用泵打入膜组件中,使膜组件浸泡在保护液中。2. 对于长期使用的膜组件,其吸附杂质较多,或者浓差极化明显,则膜分离性能显著下降。对于预滤和微滤组件 ,采取更换新内芯的手段;对于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组件,若采取针对性溶液浸泡后膜组件仍无法回复分离性能(如基本的截留率显著下降),则表明膜组件使用寿命已到尽头,需更换新内芯。附 膜组件工作性能与系统要求本装置中的所有膜组件均为科研用膜(工业上膜组件的使用寿命因分离物系不同而受影响),为使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正常分离性能,请注意其正常工作压力、工作温度,并选取合适浓度的物料,并作好保养工作。(1)系统要求最高工作温度:50正常工作温度:545正常工作压力:纳滤、反渗透进口压力 0.6MPa最大工作压力:纳滤、反渗透进口压力 0.7MPa(2)膜组件性能预滤组件:滤芯材料为聚丙稀混纤,孔径5m纳滤组件:膜材料:芳香聚纤胺膜组件形式:卷式有效膜面积:0.4 m2纯水通量(0.6MPa,25):6-8 L/h脱盐率:Na2SO4, >50%原料液溶质浓度: <2%反渗透组件: 膜材料:芳香聚纤胺 膜组件形式:卷式有效膜面积:0.4 m2纯水通量(0.6MPa,25):8-16 L/h脱盐率:Na2SO4, >80%原料液溶质浓度: <2%(3)维修与保养 1.实验前请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系统流程,特别要注意各种膜组件的正常工作压力与温度。 2.新装置首次使用前,先用清水进料1020分钟,洗去膜组件内的保护剂(为一些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物质,对膜组件孔径定型用)。 3.实验原料液必须经过5m微孔膜预过滤(即本实验装置中的预过滤器),防止硬颗粒混入而划破膜组件。 4使用不同料液实验时,必须对膜组件及相关管路进行彻底清洗,为保证膜本身吸附颗粒的除去,必要时可进行反清洗。 5.暂时不使用时,须保持膜组件湿润状态(因为膜组件干燥后,又失去了定型的保护剂,孔径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分离性能),可通过膜组件进出口阀门,将一定量清水或消毒液封在膜组件内。6.较长时间不用时,要防止系统生菌,可以加入少量防腐剂,例如甲醛、双氧水等(浓度均不高于0.5)。在下次使用前,则必须将这些保护液冲洗干净,才能进行料液实验实验六: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二、基本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如图(6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 (61)式中:Q 传热量,J / s;m1 热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cp1 热流体的比热,J / (kg );T1 热流体的进口温度,;T2 热流体的出口温度,;m2 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cp2 冷流体的比热,J / (kg );t1 冷流体的进口温度,;t2 冷流体的出口温度,;a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2 );A1 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2;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a2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2 );A2 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2;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K 以传热面积A为基准的总给热系数,W / (m2 ); 冷热流体的对数平

    注意事项

    本文(化工单元操作实践指导书.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