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厉与唐泰斯复仇形象比较.doc
本科毕业论文希克厉与唐泰斯复仇形象比较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 成 时 间 希克厉与唐泰斯复仇形象比较 摘 要:希克厉和唐泰斯分别是呼啸山庄和基度山恩仇记中的主人公,两位主人公都是复仇者,但却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希克厉被称为“复仇恶魔”,唐泰斯却被誉为“复仇天神”。究其原因固然与两本书的作者的写作态度不无关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希克厉的复仇更接近自然,更能显示人性的本真人在受到压迫时本能的反击,这种本能的为个人而进行的复仇显然不易被读者接受。唐泰斯的复仇更接近社会,显示的是在社会道德伦理掩盖下的伪人性正义之士为“惩恶”而进行的复仇,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关键词:希克厉; 唐泰斯; 复仇 ;人性19世纪40年代,被法国称为“文坛火枪手”的亚里山大·大仲马,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基度山恩仇记,被当时誉为“通俗小说之王”。1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唐泰斯这位所谓“正义”的复仇主人公形象。事隔不到两年的时间,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小说呼啸山庄,被后人称为英国文坛上“最奇特的小说”。2小说塑造出希克厉这位所谓恶魔般的复仇主人公形象。两位作家虽然都塑造出了复仇者的形象,然而一直以来唐泰斯的形象被大众普遍的认可,并称其为“复仇天神”,希克厉的形象则长时间的被视为“恶棍”、“复仇恶魔”。呼啸山庄自从1848年问世之初就一直被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但到了19世纪后期,特别是20世纪,呼啸山庄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推崇。3发表150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推崇,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莉也因此受到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20世纪惟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厉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他是“魔鬼”、“暴君”。4基督山恩仇记是通俗小说,因此有关这部小说的论文数量有限。本文从新的视角,将基督山恩仇记中的唐泰斯与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从两部作品的作者的不同写作态度和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对希克厉和唐泰斯复仇形象的设置、复仇的可接受性以及复仇后复仇者的态度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一、复仇主人公的设置在呼啸山庄中,“人性的探索是串贯全书的一条主线” 5,整部书可以说是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主要是通过复仇主人公希克厉体现出来的。艾米莉性格内向而又倔强,用夏洛蒂·勃朗特的话来说就是“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 6。内向的性格使她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注重对人内在本性的思索,作品将描写的重点更多的转向人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艾米莉长期生活在偏远的约克郡,她的想象主要束缚在约克郡这个狭小的空间,很少将笔触伸向社会,她的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与她自身性格有相似之处“刚强”而“单纯”。约克郡的闭塞与封闭使她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亲近之感,对风暴有着强烈的喜爱之情。她不用社会的伦理道德去束缚笔下的人物,而是任其展现人的本性,因此其主人公很少受到社会世俗的熏染,显得本真而野性十足。约克郡的恶劣天气以及对风暴的喜爱,造就了她虽然内敛,但内心却有着如风暴般激烈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使得作家塑造出了风暴之子希克厉。 希克厉与艾米莉一样拥有炽烈的情感,同时也具有人类人性中的野性,少有奴性与驯服,他是性情中人,总是任性而为。这充分体现在希克厉与卡瑟琳的爱情上,卡瑟琳曾用 “纳莉,我就是希克厉!他时时刻刻在我的心头并不是作为一种快乐,就像我自个儿的欢乐一般,而是因为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 7,这样的话来形容她与希克厉的感情。这样的描述同样也适用于希克厉,甚至希克厉对卡瑟琳的爱要比这样的描述还要浓烈。他爱卡瑟琳,只要拥有卡瑟琳的爱,他可以不计较其他事情。希克厉对卡瑟琳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彼此的驯服上而是建立在彼此的桀骜之上。他们所拥有的爱是自由与自主的,并不会因为爱而妥协退让。希克厉爱卡瑟琳这样的事实却不能改变希克厉因为卡瑟琳的背叛而进行的报复。希克厉清楚地知道,他与林顿一次次的冲突会导致卡瑟琳情感分裂而疯狂,但他却一次次的与林顿发生正面的冲突,以致卡瑟琳的猝然死亡。希克厉与卡瑟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爱,这种情感因为炽烈,所以稍有不慎就会燃烧自己也毁灭对方,然而却应是最纯粹的情感,这也就反映了希克厉性格的一个方面单纯。因为单纯,所以不会关心现实,也就更具有理想性,希克厉是艾米莉所认为的理想的人物。同时艾米莉又是一个远远的超出她所在时代的作家,她是她所在世界的“特立独行者”,她塑造出的希克厉同样是“特立独行者”。他卑微的身世被周围人蔑视,性格与世俗格格不入。不仅在现实中是个孤儿,在精神的世界里同样是孤独者。这样的人注定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这样的处境就预示着他最终的反抗,只是时间上的早晚而已。社会对希克厉本身的不认可,也注定对他的复仇行为必然性的不认可。大仲马生活在大都市巴黎的附近,自幼父母双亡,贫困的生活迫使他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与艾米莉多注重内心的描写不同,他更多的将笔触伸向社会,更注重对广阔社会现实的反映。与艾米莉的单纯不同,他考虑问题相对比较现实。他在基度山恩仇记中所描述的场景都可以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基度山的城堡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大仲马所拥有的。大仲马生活的时期,法国国内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极为复杂。大仲马的父亲老仲马曾是拿破仑的将军,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大仲马继承了父亲反封建传统,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制,他曾两次被迫流亡国外。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不同寻常,生活充满奇遇,意志坚强,毅力非凡,善于在危险的境况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8他采用了浪漫的想象,塑造的主人公唐泰斯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却有着更强的社会性并承载着作者自身的理想。唐泰斯的感情与希克厉一样的强烈,特别是他的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情感应该用“温和”来形容。他善于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沉着与冷静。即使在他的内心有很强的复仇愿望,他也处心积虑的、仔细计划并步步为营地完成复仇。他多受到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束缚,如果说希克厉是自然的创造物,唐泰斯则是当时社会文明下的创造物,他的行动更多的受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羁绊,并且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复仇的过程中,也时时的将道义作为他对行动的合理解释的凭据。希克厉是“特立独行者”,脱离世俗。然而唐泰斯则更多的处于世俗之中,他的崇高形象在作品的一开始就树立起来了。对唐泰斯的外貌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一个十八至二十岁的年轻人,身材高挑颀长,一双漂亮的黑眼睛,头发乌黑;浑身流露出从孩提时代就习惯同危险搏斗的人所特有的镇定和坚毅的神态” 9。这样的形象的塑造树立起了一个品格高尚的主人公,较之希克厉而言,唐泰斯的行动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两位主人公设置的不同,则为两者的不同的接受情况打下了基础。二 、复仇的可接受性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指出不同角色的设置影响到接受,希克厉作为“特立独行者”不易被接受,唐泰斯深处世俗社会中更易被接受。希克厉赤裸裸的以个人的名义复仇,他显示出的是人受到过大伤害时的本能反应,显示出人性的本真,但是在世俗的社会中这样的本真恰恰是不能被容忍的。唐泰斯的复仇是在“惩恶”和“公道”的光环下进行的,则更容易被世俗人所接受。首先,两位作者采取的不同叙述方法影响了读者对两位复仇主人公复仇的接受性。呼啸山庄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作者以女仆纳莉向房客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结构文章,在纳莉的叙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上感情色彩,同时她的叙述是不完整的叙述和限制性叙述,她的叙述受到自身见闻和认知程度的限制。我们不难发现,纳莉对希克厉是持贬斥的态度,因此纳莉在向房客讲述时,房客自然站在了与纳莉一样的立场上,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站在与纳莉一样的立场。纳莉对希克厉的贬斥态度注定了她对希克厉复仇的不认可,这样的不认可性使得读者对希克厉的复仇持不接受的态度。基度山恩仇记的作者则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作者像万能的上帝一样知道事情的全部的发展经过,叙述完整而全面。作者自身对唐泰斯的褒扬态度深深的影响到读者,读者站在与作者一样的立场上来看待唐泰斯以及他的复仇,唐泰斯的复仇自然就更易于被接受。其次,造成两者可接受性的差异还与作者的写作态度有关。“艾米莉·勃朗特所看到的人生里,没有常见的善与恶这一对矛盾。把生活的某些方面称为善,把某些方面称为恶,就是承认某些经验,否认另外一些经验。而艾米莉·勃朗特的态度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一切经验” 10,她关心的不是道德标准,“而是作为我们称之为道德标准的人类思想的朴素建筑的基础的那些生活的决定性力量”11。正是基于作家这样的写作态度,对于希克厉的形象的塑造更多的不是关乎社会道德标准,而是对人类一直思考的“人性”的深刻诠释。希克厉复仇过程中赤裸裸的“暴君”形象,使读者难以接受。他的个人暴力充斥在整部作品之中,他对待仇人很残酷,即使仇人的后代也不饶恕。他在亨德莱醉酒以后,踩着亨德莱的头颅大骂,并且使亨德莱成为十足的赌徒,输光了所有的财产并丧失了生命。最后还把对亨德莱仇恨的火焰蔓延到哈里顿的身上,他阻止哈里顿受教育,让他咒骂自己的父亲。而且在亨德莱死后又有了新的打算,“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如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它的树干!” 12。这样的暴力给人的是震撼和残酷,这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文明是截然相反的,无法被人们所接受。他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同样的冷漠无情,只是作为他获得画眉山庄财产和惩罚情敌的工具而已,全然不顾小林顿的生死。对昔日爱人的女儿,他没有一点怜悯,身体上拳脚相加,精神上慢慢摧残,使得原本懂得爱人也被人爱的小姑娘变得冷漠并且学会了敌对。在整个复仇过程中,读者所看到的都是希克厉毫不隐晦的疯狂而残酷的复仇形象,体会不到人间的一丝丝的温情,使人感觉到的只是一种压抑的情绪、冰冷的情感,所以咒骂声不断“主人公是一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奉劝诸君,阅读简·爱吧,可是把呼啸山庄烧了吧” 13。就连夏洛蒂·勃朗特给艾米莉·勃朗特的遗作写序时也这样说:“只有希克厉才真正是无药可救的,他走向沉沦的道路是笔直的” 14。虽然希克厉的形象受到了颇多的诟病,但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的本真,即使不被当时人们所理解,然而它本身所含蕴的对人性的思考则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在当时的文艺领域中艾米莉以她对人性的思考,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远远走在前面” 15。正是因为希克厉形象对人性的真实的再现,才使得希克厉并不是属于某个时代的,而是永恒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与呼啸山庄的“奇特”不同,基度山恩仇记则是“通俗”。这样的称谓就暗含着基度山恩仇记不是真正的为探索人性而作,更多的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唐泰斯的复仇与希克厉的复仇不同,他的复仇更多的是在社会道德伦理的光环下进行。希克厉的复仇是残酷而充满着个人暴力的,唐泰斯复仇事实上同希克厉的复仇一样的残酷,他的仇人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最残酷的报复。大资本家唐格拉尔失去了他所有的金钱;一心想要娶梅尔塞苔丝的费尔南落得了妻离子散的下场;对待维勒福更加的残忍,不仅让他亲自判处他的私生子死刑,还让她的妻子因为报复而杀死了维勒福的另一个儿子,使他家破人亡。只是他对仇人的报复并不是亲力亲为,而是充分把握了仇人致命的弱点运用策谋悄无声息的进行着复仇,因此没有让读者感到特别的残酷而不能接受。与呼啸山庄不以善与恶标准衡量相反,基度山恩仇记有着明显的善恶之分。唐泰斯是善的代表,唐格拉尔、费尔南以及维勒福则是恶的代表。大仲马抹去唐泰斯身上的一切的瑕疵,把他描绘成一个有着崇高品质的类似“圣徒”的形象。抹煞唐格拉尔、费尔南以及维勒福身上的一切优点,将他们塑造成一无是处、卑鄙无耻的阴险小人,使他们成了社会的共同敌人。造成了唐泰斯对他们的惩罚是正义君子所为的为社会除害的假象。读者对唐泰斯的复仇行为的认可还在于在复仇的过程中,他不仅对仇人进行报复,同时也对恩人进行报答、对悲苦者给予同情与帮助以及对昔日情份的念及。对摩雷尔一家的帮助,使唐泰斯成为知恩图报的正直之人;对海蒂的帮助,使唐泰斯成为扶助弱小的善良之人;宁可牺牲自己也答应昔日旧情人梅尔塞苔丝的请求,使唐泰斯成为有情有义之人。无论是唐泰斯的知恩图报或是怜悯弱小还是为了对方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的爱情,正是这些看似很正义、很崇高的所谓的伦理道德掩盖了他复仇的真正的性质,掩盖了复仇的残酷性,也掩盖了人性的本真。唐泰斯复仇形象所展示的人性是在这些伦理正义光环掩盖下的伪人性,并非人性真实的再现,这也会引起读者对人性的误解。而恰恰这些全部的伪人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却被广泛认同,不管这些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如何的虚伪,然而在名义上社会的人都应遵循这样的伦理道德,唐泰斯复仇行为的可接受凭借的就是他对社会伦理的遵守。希克厉的复仇行为的不被接受就在于他不顾社会伦理的束缚,也不用任何被当时社会所推崇的观念来掩饰不大光彩甚至是残酷的复仇。无论是希克厉的复仇还是唐泰斯的复仇,其本质是一样的,都充满着血腥。无论唐泰斯如何的掩盖其复仇的残酷性,都无法改变复仇的残酷本质要让仇人尝到跟自己曾经尝过的一样的痛苦与辛酸,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样的复仇本质就决定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复仇,都给他人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唐泰斯所标榜的所谓“公正”并没有多少明显的界限,谁也无法保证唐泰斯的复仇是公正的,他的所谓“公正”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唐泰斯将社会伦理作为虚掩使得人们感觉他的复仇是合乎情理的,而希克厉不加掩饰的“单纯”的复仇则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无法接受。然而透过想象的迷雾窥看事实的本质则不难发现,希克厉的复仇才是人性的本质,它适合于历史的任何时期。唐泰斯的复仇只是在当时的伦理道德的掩盖下所进行的,他的行为只是人性本质在一定的社会阶段的现象体现。我们并不能因为希克厉形象的一时受误解而否定他的伟大意义,否认艾米莉·勃朗特在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三、 复仇后的态度唐泰斯既然在表面上将复仇束缚在社会伦理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说明主人公在报仇的时候有着清醒的头脑,他清楚自己的行为将造成的伤害。唐泰斯作为一个作者眼中有着崇高人格的复仇者,他深知自己的行为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他为了使自己的复仇有动力,他将宗教作为为自己复仇行为开脱的理由,在梅尔塞苔丝请求他宽恕阿尔贝,提到阿尔贝的无辜时,而唐泰斯的解释则是“圣书上写道基度山回答,父辈的过错会落到第四代孩子的身上。既然上帝对先知说了这些话,为什么我要比上帝更慈悲呢?” 16。这暴露出唐泰斯对自身复仇合理性的怀疑,同时也为自己的复仇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既能说服自己又可以让世人感觉到复仇的合理性。然而他毕竟知道复仇行为的罪恶性,自然就会有负罪感。这样的负罪感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唐泰斯自己的话表达了出来“我本想惩罚自己,上帝却要宽恕我,爱我吧,海蒂!谁知道呢?你的爱或许会使我忘却我必须忘却的事” 17。唐泰斯作为社会文明和基督文化熏陶下的正直之人,必然会受到内心的谴责。然而从头至尾希克厉都不认为他的复仇有不对之处,因为他从来不相信圣经,也不在乎社会伦理与道德。只以自己的好恶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自己喜欢的就珍惜,自己恨的就去打击。因为爱人的背叛而由爱转恨,因为恨所以报复。至于这样的复仇的手段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伦理,他从不在意,只依据自己的内心意愿行动。他最后的停止复仇也不是因为在乎规范或是圣经所谓的良知,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这听来倒像是这许多年来我费尽心机,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好显得我宽宏大量,天良未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已经失去了兴高采烈地看着他们毁灭的机能了;而我又懒得去干那无缘无故的破坏” 18。当然他的自杀更不是悔恨所致,而是在他复仇之后,他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消耗了很多,而复仇后的精神上的空虚感、失落感则使他感到人间已经了无牵挂,到了响应卡瑟琳灵魂的呼唤的时候。希克厉一生都只为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事情而活着,而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与看法,更不在意所谓的伦理与道德。希克厉的复仇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相对于唐泰斯既想复仇然却又想保持自己的崇高的形象,不惜为自己的复仇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惩恶”而言。希克厉敢于承认自己的残酷与自私的本性则更显得难能可贵。不仅如此,希克厉的复仇形象还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普遍的获得自我平衡的本性,不能简单的用善与恶来衡量和评价。相对于唐泰斯的复仇,希克厉的复仇并不彻底,他的复仇只是情绪性的复仇。虽然自始至终他都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这是因为叙述者纳莉的偏见所致。希克厉一直在宣扬着他恨哈里顿,可事实上他确实将哈里顿抚养成人。况且根据哈里顿喜欢和尊敬希克厉的态度来看,他确实并没有虐待哈里顿,相反还比较善待哈里顿。不让哈里顿受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希克厉自身是反对文明教育的,他的复仇相对于他的宣言退步了。希克厉的复仇是带有着“孩子气”的复仇,他的复仇会因为他的情绪的变化而可能终止。而唐泰斯的复仇是很彻底的,自始至终唐泰斯都在为自己的复仇策划,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动摇他的复仇信念。复仇的主题自人类存在之后就一直延续至今,复仇的本质绝对不会像唐泰斯复仇所标榜的一样,是惩恶的行为,是遵循圣经而行事,更多的则是像希克厉的复仇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在受到压迫时本能的反击,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希克厉的人物形象受到怎样强烈的排斥,而唐泰斯的复仇形象受到怎样的普遍认可甚或赞美,希克厉的复仇形象所向人们展示的意义远远地高于唐泰斯的形象。希克厉的复仇形象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在于他敢于真实的再现人在复仇过程中的自然本性,不像唐泰斯那样虚伪,一味的用伦理道德来掩饰自己的复仇本性。同时,艾米莉·勃朗特敢于让希克厉形象毫不掩饰地展现人性也显示出了作者冲破虚伪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的勇气以及勇于开拓的魄力。正因为如此,希克厉的人物形象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西方人物长廊中的一员,使呼啸山庄成为文学流变中的“经典”。参考文献:128 王喆.呼啸山庄,基督山恩仇记的鲜明继承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5).3 郝明星.集兽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孤独反抗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4 孙莉娜.对人性的致命伤害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15 方平. 欧美文学研究十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英 玛格丽特·莱恩著,杨静远,顾耕译.勃朗特一家的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121318 英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 呼啸山庄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91617 法大仲马著, 郑克鲁译. 基度山恩仇记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101114 杨静远编选. 勃朗特姐妹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The Comparison of Dantes and Heathcliff as RevengerAbstract: Heathcliff is the hero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Dantes is the hero of Count of Monte Cristo, Both of the two heroes are Avengers, but they have been received very different treatment. Heathcliff is called "Revenge of the devil," while Dantes is known as the "god of revenge." Of course, the reason is related to two books authors attitude. However, the more important is Heathcliff's revenge is more close to nature, to better show the true human nature - people are oppressed, instinctive fight back .The instinct for personal revenge carried out by the reader is clearly not easy to accept. Dantes revenge is closer to the community, shows the moral ethics in society under the guise of pseudo-human - just people to "punish evil" and for revenge, and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the public.Key words:Heathcliff ; Dantes; Revenge ; Human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