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doc

    • 资源ID:4192023       资源大小:711.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doc

    法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班 级: 08级思想政治教育汉班 学 号: 20081108078 姓 名: 范永亮 指导教师: 包勇 2011年 11 月 30 日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法政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汉班 范永亮指导教师 包勇内容摘要: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一诞生之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的基础上提出来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历史性的评价了宗教的社会作用,指出了宗教的异化途径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倡导建立爱的宗教。本文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宗教批判的背景、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宗教的消亡进行了再分析和再认识。补充了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的宗教产生的社会和阶级根源,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把宗教定位于一种人生观或人生态度,才能进一步理解宗教的本质,辩证地分析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阶级的消亡是宗教的第一步以及客观的指出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关键词: 人本主义 宗教 异化 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前欧洲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通过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唯物主义人本学,他说:“我在我的一切著作里面从来没有过宗教问题和神学问题,他们一直是我的思想和我的生命的对象”。可见他把对宗教的批判当做自己一生的主要工作,因为他认为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宗教神学又是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他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分析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提出了扬弃宗教的途径,反对基督教和一切神学及相关的世界观。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费尔巴哈早期致力于研究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精神”,但他很快被搞糊涂了,他认为这种“绝对精神”与基督教神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为此他说黑格尔的哲学是投机的哲学,他开始反对黑格尔,认为他那时荒唐的绝对,称那是“喝醉酒的哲学”。19世纪路德教派和德国各个城邦的关系相当紧密。路德教派也曾强调世俗事物。要求基督徒服从世俗政府的权威,但其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政治支持,路德教派反复强调经文“凯撒的东西应当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宗教关注来生的救赎,教会则接受世俗的角色来促进政治的服从和统一。1813年德国爆发了反对拿破仑政府殖民统治的起义,民族型的战争促使国内教会势力和各个城邦的团结合作,1815年二者签署公约,标志着德意志邦联的建立。至此之后,教会神职人员领受国家的俸禄,当时德意志各邦联的领袖思想趋于保守,就在此期间,倡导建立统一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和呼声在大学师生中逐渐流行起来,大有燎原之势。该运动不仅威胁到封建贵族的利益,而且威胁到各个城邦的政治自由。为此在形势的逼迫下城邦各政府开始压制民族主义运动,镇压学生组织和倡导德意志文化的集会。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德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政府和教会对民众的生活置身事外,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并没有履行作为一个政府应该去发挥的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和教会的做法完全背离了基督教救赎传统的正义美德,当然费尔巴哈的观点与传统的基督教的观点也就恰恰相反,由此人们和教会以及政府的矛盾逐渐扩大。教会和政府宣扬来世的报偿和惩罚迫使人们服从世俗的权威,但是当时德国出现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开始痛恨和反对遍布在德意志领土上的压抑的政治制度及教会势力。二 关于宗教产生根源的论述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到自己所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为此不难看出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是依赖感,那么人为什么会对自然起初有依赖感呢?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社会劳动生产力处于极低阶段,极为不发达,人们无法摆脱某些自然灾害,没有能力去认识和驾驭自然力量。因此,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恐惧、敬畏的心理现象,经常把自然界的现象当做超自然的东西来崇拜和敬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宗教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于是就用了人格化的方法来解释自然力,产生了最初幼稚的宗教观念。费尔巴哈讲到:“除依赖感或依赖意识外,我们就不能发现其他更适当,更广包的宗教心理根源了”。紧接着他认为畏惧和感恩两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依赖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某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迎合了人们的某种需求时,人们会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产生一种感恩心理和爱感;另一种情况就是当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状态。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科学化的解释,于是就添加了自己的主观意志,用人格化的方法去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例如,当发生电闪雷鸣时,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借助于这一自然物发生的自然现象创造出了许多神,如太阳神等,但当其过后人们又感到高兴。认为这是神赐予的恩德,这两种心理归结到一起就构成了宗教产生的的心理基础。费尔巴哈又指出,在人类发展的原始阶段,人所依赖的对象为自然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然宗教;之后是对动物崇拜和依赖,对动物产生了神圣的敬仰;当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步入了文明社会之后,权力、法律、舆论及其伦理道德等变成了人类新的依赖对象,君主披上了神化外衣并且成为至高无上的人,此时基督教就出现了。费尔巴哈还认为,除了依赖感之外,“利己主义是一切祸患之原因,然而,它也是一切良善之原因”。他认为“利己主义”是宗教产生的主观根源,那么什么是利己主义呢?这儿它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贬义词,这里更侧重表达自我肯定与满足自我需求,是一种本能性地维护自我利益。费尔巴哈继续在人类的心灵深处挖掘原因,他发现决定人的是愿望和隐藏在内心的对幸福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上帝思想产生的又一个动机。他说:“对人类来说不现实但又希望得到的东西,成就了他的上帝”。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于现有的幸福感,于是就在幻想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神来寄托自己的幸福,他讲到:“上帝就是人类在幻想中被满足的对幸福的追求”。费尔巴哈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愿与自私,因为追求幸福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追求,人们创造出一个上帝以便帮助他们满足依靠自己力量无法满足的强烈的自私愿望。所以他声称:“人类的私欲是宗教和神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值得崇拜和敬仰的东西,即某一存在的神性尊严,完全依赖于他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如果只有一个对人类行善,有益的存在才是神性的,那么它的神性基础只能在人的私欲中。私欲永远从自己出发,用自己来衡量一切的价值”。费尔巴哈进一步分析认识到,需要是人们产生依赖感的根本原因。他说“人之所以对自然界有依赖感,崇拜自然,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需要”。“没有需要,便没有依赖感;倘若人不需要自然界而能存在,那么,他就不会觉到依赖于自然界,因此他也就不会拿自然界做崇拜的对象了”。费尔巴哈所谓的“需要”,其实是客观物质环境下的主观需要,这是费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论证了宗教存在的又一原因。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的认识已经超越了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对宗教的阐述。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的原因创造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所谓存在的神是僧侣和统治者的捏造,是无知加欺骗的产物。虽然他们充满了无神论思想,但这些揭露和批判在理论上还明显不够深入。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产生的主要工具是想象力。“人不由自主地通过想象力使自己内在本质直观化;他使它离开了他而自己显露于外,人的本性的这个被直观化了、被人格化了的、通过幻想力之难以抗拒的力量而反过来对他发生作用的本质,作为他思维和行动的法则,就是上帝了。”他认为宗教最初根源于人对自然的无知、崇拜等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但假如没有人的想象力的参与,单一的自然界不可能产生宗教,想象力和自然界或自然规律的结合就会按人的尺度塑造出神。正如马克斯所说:“人以各种尺度都能生产,并且能用美的尺度进行构造”。当然,人们按照各种“美的尺度”用人格化的方法塑造出各式各样的神。总之,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宗教的始端,他通过分析心理根源和世俗基础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相对于以前的无神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他把无神论思想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三 宗教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借鉴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宗教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人的本质,宗教就是人的本质异化而形成的。这就是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最为主要和最为深刻的内容,对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第一,“人的绝对本质、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质”。由于人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地特别弱小,于是人们通过幻想赋予自己神性,希望自己有一种驾驭自然的超自然力量,但是赋予自己神性后,大自然并没有受他们思想意识的随意控制,出于对这种“神性力量”的畏惧和敬仰,于是就把这种神性力量对象化出去,分离出去,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通过对这个充满神性的精神实体的祈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人按照自己的状貌和需要塑造了神,人是怎么样,有怎么样的心理和愿望,那么他所崇拜的神也就是怎么样的,既不会多一些也不会少一些。“人越是剥夺自己,自己驱逐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上帝就越显得伟大和万能。”人们在宗教里幻想的神不过是世俗社会的反映,宗教的本质就是神化了的除去肉体特征的人的本质的升华。第二,在时间观念上,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经常发生的。人把自己的本质分离出去,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神,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常常把这个“神”进行修补,发展和逐渐完善。人对神的崇拜实质上是对自己的崇拜,人的本质既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与本质。“人这就是宗教的秘密把自己的本质加以客观化,然后再把自己当做这个客观化了的、变成一个主体、一个人的本质对象,他思想自己,做自己的对象,不过是作为一个对象的对象,另外一个实体的对象。”意思是说客观化的精神实体也会把人作为他的对象,反过来人们会受这种精神实体的束缚、奴役和统治,人和神这个人的创造物构成了对立关系。正如安瑟伦所说:“视自己轻的人,在上帝那里就受到尊重。不顺从自己便顺从了上帝。可见,你应当把自己看得很微小,这样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因为你愈是为人间所蔑视,你就愈得到上帝的珍视”。宗教神权与封建专制紧密结合,人彻底成了神的奴隶,顺从于神意的指挥和领导。第三,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宗教形态中有不同的异化状态或形式。在自然宗教中,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自然创造者的神,固然被表象为一个与自然有别的实体,但这个实体所包含、所表达的东西,这个实体的实际内容,却只是自然”。人把自己的本质与自己分裂,依附于某些自然物,导致了本质部分地对象化在各种具体的自然物上,于是就有了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神。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自然宗教和精神宗教中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自然宗教中,自然是基础,自然宗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这个“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一个自然物来作为二者的“中介”。在精神宗教中,比如说基督教,人们把自己的本质直接异化为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舍掉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物自然物。为此就出现了唯一的神上帝,上帝取代了众多的神而成为拥有一个最大权威的精神存在物,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全知全能的化身。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类”。就是说这些“类”在人的本质上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个别人的特殊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和概括。他强调说:“上帝一般地就是类概念,并且,乃是作为类概念而被个体化或人格化的;上帝是被思想成为一个跟个体区别开来而存在着的类。上帝是一切现实性之总和。”紧接着我们会不禁疑问,费尔巴哈所谓的人的“类”包含哪些内容呢?他认为是理性、意志和爱。他说一个完善的人是具有思维能力、意志的能力以及心情的能力。理性是一种思维能力,是认识的光芒,理性可以促使人对自身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有异化的萌芽。我们认识的目的是为了爱,为了做意志自由的人。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而存在的,“在人里面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神圣的三位一体,就是理性、意志和爱的统一。”他认为这三种元素是鼓舞人、决定人、支配人的力量,是神圣的、绝对的力量,并且人们不能抗拒这些力量。四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功能的论述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宗教处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宗教的作用与功能也更是如此。在生产力落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宗教是人类唯一与自然界相抗衡的手段,在自然宗教时期,虽然人类处于蒙昧的状态之中,但此时是宗教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利的。但宗教发展到精神阶段基督教之后,道德的积极作用逐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但当中体现出来。基督教强调用心的祭拜代替流血的人祭,用道德来医治人类的罪过。其实,这就是基督教早期的以德治国的表现,因此基督教早期发展阶段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在其基督教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开始变质,变得虚伪、卑劣、自私,与人类的自由与平等相对立,费尔巴哈把他的消极作用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宗教否定人的价值与作用。上帝与认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的总和,而人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的总和。“人越是剥夺自己,自己驱逐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上帝就越显得伟大和万能”这样会导致人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充分体现,人性的光芒失去色彩,促使人们放弃对现实社会更高更美好的追求。人成为上帝的附属物,上帝是唯一的、最高的实体。第二,宗教使人获得自由的绊脚石。人的价值与作用得不到保障,当然人的自由就无从谈起。宗教势力与统治势力相互勾结,打着“世界来自上帝”和“国王来自上帝”的旗号,费尔巴哈指出:“想象乃是神学的力量,而想象也是君主政体的力量,但想象统治着人类的时候,君主总要统治着人类”。为此基督教成为封建势力和贵族的辩护人和代言人。他认为只要宗教存在,人类就不会有正真的自由。在这一观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费尔巴哈犯了机械决定和感性直观的错误,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辩证的看待宗教与自由的共存性和排他性,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便是很好的证明。紧接着他又正确的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处于自由的政治组织之下,而宗教方面得不到自由,那么这个国家不能算是“真正合与人性的国家”。第三,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与美德、科学文化以及一切文明是对立的。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道德是假德,不是真正的道德,理由是“信仰并没有德感,因此他仅仅抬高假德,因为引导着他的并不是什么别的概念,而是否定之概念,是与人的本性相矛盾的概念,他必然要贬低真德”。“上帝作为一个跟人区别开来的存在者而凌驾遇于道德之上,最好的东西都属于上帝,只有堕落才属于人在宗教里面,道德心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其次他还认为宗教与科学文化及一切文明是对立的,自然宗教于科学宗教不能同时存在,原因是“不抛弃对神的信仰,便必须抛弃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没有人能服侍两个主人”。他认为宗教代表着愚昧与落后,与科学、技术、工业、教育等都是不相容的,总之,宗教是人类进步的障碍,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这些认识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在思想文化宗教领域的反映,但是在此观点上费尔巴哈也犯了刚才我所提到的那个错误,哥白尼用宝贵的生命论证了费尔巴哈的理由。我认为二者的不相容其实并不能导致二者的不共存,在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便是很好的例证,宗教与国家的分离,教会与学校的分离,宗教作为人类上千年的文明成果之一,我们不能片面的彻底否定它的存在性的价值与意义。五 关于扬弃宗教异化的途径的论述宗教既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人的本质的异化呢?费尔巴哈认为这关键在于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公之于众的明确指出宗教、神、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经过这种揭露,是他们打破宗教的幻想,从宗教中唤醒人们从阴影中走出来,之后把神的本质归还于人,用对族类的爱代替对神的爱与敬仰。费尔巴哈认为用人的爱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这就是用理性来照亮宗教的黑暗世界,这就是费尔巴哈无神论的最终归宿。“谁只要爱上上帝,谁就不再能够爱人;他对人间一切失去了兴趣。可是,反之亦然。”他认为信仰和爱是矛盾的,因为在宗教中对上帝或神的崇拜和敬仰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对人的爱永远是漠视或忽略的。为此费尔巴哈揭露宗教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丢弃宗教对人的漠视,恢复对人的爱。所以费尔巴哈在揭露宗教本质的同时,要建立一种新的宗教代替旧的宗教,即爱的宗教。他企图用道德意义上的世界秩序来代替神学意义上的世界秩序,他的写作目的是“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着变为现实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自由和自学的公民”。六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批判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费尔巴哈借鉴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建立起来了人本主义的学说,并阐述了宗教的秘密就是将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在他看来“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而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批判并不等于反对。宗教批判的目的就是把宗教中所包含的真理与假的东西分开,使旧真理变为新的、更高层次的真理。要做好人的本质还原工作,把神学中的神还原为人,把天国中虚无缥缈的生活还原为现实的生活。总体而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是二重性的。首先,他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和主要工具以及宗教的本质,分析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及作用,阐释了宗教批判的目的,在当时对人们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认清宗教的真实面目,打破人们精神的枷锁。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打击了神学蒙昧主义,由于宗教神学在当时的德国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而费尔巴哈这一批判宗教的的观点间接地起到了抨击封建制度的作用,折射出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封建的要求,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再次,费尔巴哈高举唯物主义的旗帜,以人本学为武器,提出了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点和尽头。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德国宗教批判的哲学基础从过去的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立场,推进了无神论思想的新的发展。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于恩格斯以树立无神论的宗教观为起点,提出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但是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的本质是“类”。即理性、意志和爱。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性,仅从生物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观察人,他所理解的人是超阶级的、超社会的、抽象的。我认为宗教的本质虽然与人性相通,但不能完全归结为人性。即使还原为人性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性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迷惑话题,人既可以“性本恶”,也可以“性本善”.如果为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我们愤慨到“上帝死了”,那么人性论得产生“人死了” 的观点,宗教它是表达人性的途径之一。应该吧宗教的本质定位于处于一定环境之下的人生观或人生态度。各式各样的人生观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人性,宗教以整体和根本的方式表达出人性。宗教是了解人性、实现人性的重要途径,只有理解了宗教所表达的人生观、人生态度,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宗教的本质。我们在认识到费尔巴哈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在宗教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费尔巴哈并没有找到关于宗教的秘密,揭露宗教深层次的本质。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费尔巴哈提出的某些观点是片面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他认为宗教与自由、美德、科学文化以及一切文明是相对立的,不能同时存在。其实现今的生活当中并非如此,宗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也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一,我们不能认为它曾经被政治势力利用过而彻底否定宗教,把宗教说得一无是处,要辩证的看待宗教以及宗教的社会作用。其实在一定的文化载体下,宗教的神圣价值和世俗价值是可以结合的。把宗教定位于一种人生观或人生态度,当然宗教的人生观含有世俗价值的成分,非宗教的人生观,即无神的人生观也有神圣价值的成分,信徒与非信徒以及不同宗教的信徒在一定的文化体制环境下,也可以在基本价值观上达成一些共识,作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是有利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的。再加上实施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一定非得是文明、自由、科学的对立物。费尔巴哈想用道德来维护世界秩序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即建立爱的宗教。他当时没有认清德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气候,仅仅用道德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当时力求统一的德国不具备可操作性,用一种宗教代替另一种宗教,是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宗教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这一点上费尔巴哈又请回了唯心主义。正如尼采所说,道德也有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在同一个灵魂深处也存在着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统治阶级自认为是价值的规定者,只有他们能够赋予事物尊严并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规定为怀的。第二,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的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的观念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经济生活条件、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交换方式所决定的。所谓“依赖感”、“利己主义”“幻想”等是宗教产生表象,并不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人崇拜神就是崇拜自己,但是人为什么要崇拜自己,什么是人的真正本质等重大理论问题他没有给予科学的答复。还有费尔巴哈“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但是究竟什么是世俗基础,宗教世界与世俗基础的关系是什么,他也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费尔巴哈试图宗教现象的规律性,但由于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他没有能真正揭示出宗教现象的规律性。费尔巴哈没有解决的问题。历史地摆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的宗教观的逻辑起点。第三,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夸大了宗教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宗教是促进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区别开来”的错误观点。其实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是有宗教变迁相伴随,但这主要是迄今存在的三大世界宗教,但这些宗教以前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三大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前进的转折点,这归根到底是他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这就意味着他把社会意识或某种精神力量看做历史的推动器,这就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第四,费尔巴哈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只想改良宗教,而没有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宗教,他对宗教的分析着眼于自然根源和心理根源。而宗教如何为反对的统治、反动的阶级、反动的社会制度服务等这些方面揭露不够,没有看到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他们就是颠倒的世界”“颠倒的世界”就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也就是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一个“谋事在人,成事在神”的社会。在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利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为它既可以麻痹人民,也可以为人民“镇痛”。在后来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中,他们也曾大肆利用宗教在思想文化领域大搞侵略,在他国的土壤上,来推崇自己国家的模式。第五,费尔巴哈关于宗教异化的途径,也仅限于认识方面。他认为只要指出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明确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只要每个人懂得了这一点,那么人们自然会终止对神,对上帝的膜拜,宗教信仰就会根本消除,各种形式的宗教就会趋于消灭。宗教仅仅通过这种揭露是远远不够的,揭露虚伪性和欺骗性这仅仅是起步,要消除最后一个阶级压迫,实现宗教信仰自由。他认为把异化为神的人的族类本质归还与人,用人的族类之爱代替对神的爱,最终建立爱的宗教来消灭一切宗教偏见,达到纯化人心,这就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最终得出的结论。更甚者他还认为因为我的爱好和希望,外物才呈现与我,爱是感性的外向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他把自我意识放在了第一位,我们不得不说,他又倒向了唯心主义。他还认为爱的实践意义是把外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对象,这表现在男女情爱中,但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爱达到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统一。费尔巴哈关于爱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脱离感性直观、自然主义、利己主义的窠臼以及宗教的泛爱论。宗教的消亡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需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们的法律、哲学以及宗教的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或近或远的枝叶,因此这些观念终究抵抗不住因这种经济关系的改变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阶级的消亡是宗教消亡的第一步,当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本身也就随之消失。理由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注释: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第458页;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第471页;4 同上,第480页;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第330331页;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第46 9页;7 孛尔只斤·吉尔格勒 民族宗教现象的透视 内蒙古党校印刷厂,2005年版 ;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666-667页;9 同上,第96-97页。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民族宗教现象的透视.内蒙古党校印刷厂.2005年版 ;4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 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注意事项

    本文(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