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doc
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2006年8月第19卷第8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Jouma1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Aug.2006V01.19NO.8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常红梅,高霞(1.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内容摘要:柏拉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和社会学基础上,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柏拉圈;教育观点;国家教育观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8-0021-03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屈指可数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主要的教育观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及社会学基础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和存在的根据,被称为"相".如具体的好人好事,都以"善"这一"相"为原型,美人美事,都复有一"美",相,即"美"自身.其实,这里的"相"论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阐述是一致的.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因为个别事物生灭无常,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人所运用的认识能力因认识对象不同而不同,依靠想象能力得到的仅仅是幻觉,依靠信念(相信)得到的仅仅是常识,幻觉和常识都属于意见,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运用知性(理智)得到的是科学和数学知识,依靠理性得到的是辩证法.不过辩证法所认识的对象是"善"本身,"善"是最高的"相",所以辩证法知识是最高知识.按照柏拉图的上述理论,只有达到对"相"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对"相"的认识呢?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先天地居住于"相"的世界中,对"相"有了认识."灵魂在取得人形之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着知识."¨但是,当灵魂寄于肉体之后,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就把原有的"相"的知识遗忘了.为了重新获取知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一学习的过程无非是把灵魂早已具有的知识回忆起来.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的这些认识论.当然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割裂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但他非常重视理性的作用,讲究纯粹的概念,思想的演绎,还是很有价值的.它有别于东方思维的经验主义倾向,对西方的科学与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宗教学的影响也很大.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着<理想国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集中反映.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其中,哲学家是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军人是奴隶主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收稿日期:2006-06-20作者简介:常红梅(1980一),女,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2004级研究生;高霞(1980一)女,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21?常红梅,高霞/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其职,各尽其才,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另外,"公道"是这三个等级的人所共有的品质,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可越级行事,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显然,这是为奴隶主贵族专制制造的理论依据.二,柏拉图主要的教育思想基于以上哲学及社会学的基础,柏拉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一)国家教育观柏拉图不是一个"为学问而学问"的学问家,而是一代胸怀广阔,目光远大的学者和伟人.他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始终把教育同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应由国家举办,从而培养为国家服务,对国家负责的人才.他本人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把为国家服务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他一手创办的学园不收学费,为当时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城邦培养了一批上层统治者和出色人才,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之一.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观一直影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和现代,为世界各国的统治者和教育家所奉行.柏拉图提出的由国家确立统一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也一直沿用至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有序和谐,人民幸福的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24,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首先,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像真金不怕烈火那样","受得住任何考验","无论是遭到困难还是恐怖或是其他任何变故时都不改变自己的爱国心.因为国家统治者的职责就是要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效劳,"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他说,一个皮匠或一个农夫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出大的问题,而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由护国者变为覆国者,"将使整个国家完全覆灭""".其次,热爱知识,酷爱真理.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理是他时时处处要追随的领袖"2.由于酷爱真理,所以他们聪明而智慧,有着锐利的目光,敏捷的思想.第三,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贪恋满足感官的欲望和享受,积极追求"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因此他们应具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节制的能力和美德,"无论如何也不会贪财"".第四,胸襟广阔,器量宏大,勇敢坚毅,不怕牺牲."胆怯和狭隘"不属于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既不会把"自己.22.的一条性命看得很重大",也不会把"死看作一件可怕的事情".最后.作为从政者他们要"公正温良","性格和谐",不偏执,不自夸,待人接物持之以公道,处理公务合乎正义.柏拉图认为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的",而必须由"政府有意识地培养造就".一切不是由国家培养"而产生的人才,不欠任何人的情,因而没有热切要报答培育之恩的心情".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根本手段和根本保证.他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业,应由国家举办.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要给予充足的经费,建立公共教育机构,从育婴所到高等学校,从而有效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优秀人才.国家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是柏拉图国家教育观的核心所在.为把国家教育事业办好,他在法律一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立法者要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负责国家教育事业的政府官员是国家公职中最重要的职务,要通过选举,由全体公民中最优秀的德高望重的公民出任.(二)学前教育观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孩提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塑成什么型式".柏拉图主张,孩子一生下来,要由政府管理这方面事务的官员带到国家育婴所,由国家安排的专职人员抚育".36岁的学龄前儿童都要送到神庙附近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委派"的女公民监督实施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心灵得到熏陶.因此.他强调对游戏,故事和音乐的内容要严加选择,禁止传授对儿童身心有害的内容,摒弃萎靡悲伤的歌曲".讲故事要用儿童能懂的,生动的语言,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为了克HIJL童"顽劣执拗的性情",也要进行惩戒教育.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暴怒地责罚他们,或者激怒他们","不要使他们感到失去体面".柏拉图是提出学前教育思想观点的第一人,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关于学前教育方式,途径,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选择教材,惩戒教育的意见,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共识.(三)和谐发展教育观所谓和谐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柏拉图说:"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基本教育.音乐教育也称之谓"音乐文艺教育",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外,还包括诗常红梅,高霞/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歌,文学等.音乐文艺教育对人的发展"最关紧要",一个人如果自幼受到好的音乐文艺教育,"节奏"与"和谐"就会深深地浸入他的心灵,"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2】鸲.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厌恶丑恶的东西.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所以他主张对施行教育的音乐,诗歌,悲喜剧以及神话传说故事的内容设置"岗哨",要做"净化的工作"|2¨,禁止不健康的东西流行.他主张体育的主要内容除体操外,还包括饮食卫生和保养身体的习惯等.体育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坚毅",敏捷的心灵素质.音乐教育和体育两者结合,塑造心灵,培养善德和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相互调和,最终达到"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柏拉图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欧I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一直被世界各国看作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基本理论原则.后来,斯宾塞进一步继承发展,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以德,智,体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四)理性教育观理性教育观是柏拉图和谐发展教育的第二阶段或最高阶段.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用来学习的",也可称之为"爱学"部分或"爱智"部分.这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因素,正是这部分,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激情部分是人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根据它"永远整个儿地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激情和欲望部分相联系,但它比欲望部分要高贵些,如果没有被坏的教育所败坏的话,它能站在理性一边,支持理性同欲望作斗争,通常体现为勇敢这种德行.欲望部分是心灵的最低级部分,是"无理性部分",它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如物欲,情欲等,根据欲望主要为了利益,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可以称它谓"爱利"部分或"爱钱"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剔除物欲,情欲等欲望的困惑,排除心灵的低劣部分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使心灵不断"纯化",从而发展理性,培养情感(激情),节制欲望,主持正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以理性驾驭情感,控制欲望的人,使全国公民以"理性"处世,以"公道"行事,从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为国尽忠.理性教育是掌握理性知识和发展心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柏拉图认为掌握理性知识是启发智慧,培养理性的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教学对培养人的理性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辩证法的学习是理性教育及其完善的顶峰,"辩证法像墙头石一样,被放在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最上头,再不能有任何别的科目放在它的上面"o2.柏拉图的辩证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时希腊人所通用的含义,即指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就这一含义而言,柏拉图有时也称之为"产婆术".二是柏拉图所赋予的新的含义,他认为辩证法不是研究"可见世界"(即物质世界)的,而是研究"可知世界"(即精神世界)的,是"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最后达到"善"理念的方法"."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的根据.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柏拉图还说:"能在联系中看事物的就是一个辩证法者,不然就不是一个辩证法者."学习辩证法是柏拉图理性教育过程的顶峰,可以使人洞察理念,把握真理,达到至善至美.尽管柏拉图所主张的理性教育与其理念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带有荒谬的成分,但主要观点是正确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近现代教育家们都把理性教育看作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此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还蕴涵着终身教育观及男女平等教育观等.总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1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卷:柏拉图?斐多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柏拉图论教育M.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何志魁,张旺.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大理师专学报,2000,(4).5李永忠,吴和庆.柏拉图的教育哲学J.益阳师专学报,2000,(3).责任编辑刘成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