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

    • 资源ID:4191978       资源大小:32.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资本逻辑视野下的文明转向刘 杨(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通过分析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原则是导致危机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预示着人类必将通过走生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关键词:资本逻辑;生态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危机”是现代工业社会危机的最新表现形式。“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传统或从“工具理性”原则指责科学技术的滥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原则,才能透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追溯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从中挖掘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将会给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与路径提供有益借鉴。一、人、自然、社会是历史与辩证的统一体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自然理解为“一个社会概念”,受此影响,柯尔施也提出了“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理论。在马克思那里,人、自然、社会被理解为一个历史与辩证的统一体。1.自然的人化与人化自然是同一历史过程。马克思看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同一性,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 马克思把自然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而且在生产物质生活过程中还产生人与自然的历史性联系。自然因此而对人类呈现出实践的意义,因为自然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一种结果。2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并非是自在自然,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化自然。人类在加工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给自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同一历史过程。2.社会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3马克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存在,认为人与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有存在的意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自然异化”会加剧“人的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强调人类对自身劳动的异化,还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的异化中,“自然异化”会加剧“人的异化”。而在现实中,我们似乎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劳动的异化,从人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读异化现象,对于通过劳动产品进入到人类社会,与人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然却予以漠视。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的异化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种异化,“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而且,这是一种社会异化,“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54.马克思对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为前提。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固有逻辑,人与自然遭受了双重剥削与压迫。奥康纳分析指出:追求无限增长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必然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必然结局是对自然资源越来越高的耗费和对自然界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生态危机反过来又会由于增加资本成本和环境恶化进一步加重经济危机。6在奥康纳看来,马克思论述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不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正是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批判,奥康纳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反生态性,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资本的逻辑是人与自然冲突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不断追求利润增长和价值增值为目标,因此,资本将突破所有限制,扩大生产以实现这种发展需要,这便与有限的生产条件相对立。“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只要主要是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7,这是由资本本性所决定的。1.资本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体现对人与自然双重剥削。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8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资本,透过物发掘隐藏其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人对人的剥削,也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奴役。马克思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仅能够创造出剩余劳动,也能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同时,他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自然界不再是自为的力量。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资本家不断加剧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同时,也必然导致自然价值剥削的加剧;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彼此加强,导致工业文明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与人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矛盾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9 2.资本无限增值原则将突破人与自然双重限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其目的在于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值。资本家对于利润的盲目追求,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10。资本对人和自然的贪婪攫取与奴役,必然要求对其进行限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及其自行增值,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11在这里,生产条件变成人类追求利润的中介与手段,交换价值代替使用价值成为资本家追求的唯一目标,自然成为增加资本积累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原则,必然最终突破人与自然对其发展的限制。3.全球性资本扩张以及消费主义盛行,加剧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本国经济与生态危机以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鼓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生产转嫁给欠发达国家。通过广告、传媒等多种手段制造“虚假需求”,使人们陷入“异化消费”中无法自拔。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在消费者身上唤起各种需要,企图让他们从不断的消费中补偿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剥削与压迫,“工业的宦官投合消费者的卑鄙下流的意念,充当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匠,激起他的病态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以便然后为这种亲切的服务要求报酬。”12资本的增值原则使人们摒弃了前工业社会“够了就行”的生活原则,代之以工业社会“越多越好”的消费理念,从而消解工人的阶级意识与批判精神。但是,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矛盾并不能因此而减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不会从根本上祛除。三、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虽然马克思尚未预想到现代工业发展到今天,人与自然矛盾会如此尖锐,然而,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念却为我们解决当今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1.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却成为否定自身的异己力量,同样,工人越是通过劳动占有外部自然界,外部世界就越不成为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而且也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工人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肉体的存在,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在这里,“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变成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实现工人的劳动解放,也就实现了自然解放,同样,“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支持和促进人的解放的力量” 13,由此可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的统一。2.自然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对自然界的对象化过程中才能确证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不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的源泉,而且还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客体而存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被赋予了人的主体力量,成为人类反对异化、反对剥削的积极因素,也是人类体验审美需要、实现自我解放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提出的对自然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自然的“占有”,而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域,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将自然界不仅看作是手段而且是目的,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3.重视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对于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使用价值,成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资源,这种朴素的需要也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然而,在马克思那里,我们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的逻辑是以追求利润为最高原则,只要资本家关注的是自然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于是,为了不断扩大生产实现这种增值,资本家制造出各种“虚假需求”,刺激人类非理性消费。而为了逃避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异化”,人类也甘心放弃“真正的需求”,沉溺于“异化消费”中。事实上,“消费主义”不仅不能使人类体验生产过程中的满足与快乐,反而使自然遭受无情的打击。4.对自然人道的占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界无机的身体,把自然理解为人化的自然,在他看来,人在赋予自然以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证其本质力量的存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并不是主奴意义上的主体对客体的统治与奴役,确切地说,两者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共存关系。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占有”,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客观有限性存在为前提,不能对自然进行无度索取与盘剥,应该把自然界改造为符合人的本质需要以及审美需求的存在,这种改造不仅要符合人类内在价值尺度,也要契合自然界的客观界限,赋予自然人性的关爱与人文的情怀,促进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的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生态社会主义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必然选择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迈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然而,工业文明社会所累积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在现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框架内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路径。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将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认为正是由于资本的逻辑原则才导致了生态危机,只有最终通向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蕴含着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现成答案,并预示了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彰显了生态文明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于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当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既包容了人类的价值观、个人信仰、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综合因素,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直面资本原则对于生态社会建设的巨大破坏性,也应该承认资本的文明面对于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在利用、发展资本文明面的同时,又能对资本加以引导、限制甚至是超越,促进其内在平衡与发展,成为我们向生态文明社会迈进的关键。事实上,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经揭示了人类最终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必然。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按比例的协调生产发展,而资本主义“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14。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揭示了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然而,工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思考当下社会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探寻更加合理的新型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则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等特点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却导致了资源的逐步枯竭与环境的严重污染,可以说,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异常严峻的,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适时调整了国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这一战略转型,不仅抓住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机遇期,也体现了中国矢志不移地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拥有着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充足的物质保障,这就为较快建成生态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最终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1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7、99.2(美)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31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5、86.6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207.7陈学明.谁是罪魁祸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278.9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3.10 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Boston:South End Press,1980:5.13 Herbert Marcuse.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M, Boston:Beacon Press,1972:66.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1.Ec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Nature-The Trans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Capital Logic PerspectiveLiu Yang(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nature contains abundant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mankind to overcome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among the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Marx revealed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ts capital logic leading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n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is bound to take the eco-socialist road and achiev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end.Key words: capital logic; eco-socialis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civilization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