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doc
目 录摘 要II关键词IIABSTRACT.II前言.III一、金融危机概述1(一)金融危机的起源及概念1(二)金融危机的影响2(三)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3二、海外主要国家及地区和我国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6(一)海外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6(二)我国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6三、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体系的必要性及影响意义9(一)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体系的必要性9(二)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体系的影响10(三)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体系的意义11四、对我国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工作的建议13(一)金融危机预防和化解模式的选择13(二)体系的设立13(三)对体系的监管14结 束 语15参考文献16致 谢17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摘 要此次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无异于一场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地震,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反思:一向自诩拥有世界最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美国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金融监管的缺失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所以当前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体系有其必要性及意义。关键词:金融危机;体系;监管;金融创新;后危机时代;思考;China to establish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system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mounts to a worldwide economic earthquake, a very serious loss to the world economy. People sighed with regret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flect: why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claiming to have the world's most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such serious financial crisis?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is, lack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 planted the seed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system is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system; supervis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post-crisis era; thinking; 前 言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在一定时期分业监管的体制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如:可以降低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混业经营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还可以建立一道“金融防火墙”,避免货币市场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以维护一国的金融稳定等等。但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业经营经营成本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一、金融危机的概述(一)金融危机的概念1金融危机的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2.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交易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繁荣导致生产过剩,商品积压,滞销)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国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 (1)经济上: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上半年中国继续延续出口增长减速的趋势。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较8月份减少近6亿美元,较上年同月仅小幅增加约3亿美元,9月份出口延续了8月份微幅增长的趋势。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以美元计价的纺织出口接近零增长,以人民币汇率计价的出口额持续负增长,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目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仅依靠个体经济行为(个人与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2)心理上: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政府的决策能力,美国数家新闻媒体2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8%的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当前美国国家路线不对。民心的这种微妙变化,无疑将在即将白热化的美国大选中发挥“威力”,因此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在不遗余力地批评现政府的决策之余,还热情洋溢地发布解决经济困境的“妙招”,为的就是争取这部分选民。 (3)个人上: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商品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即“商品生产和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人类自进入可以从中获得“衣食住行用”等的社会化群体性活动和有严格社会分工的“市场经济”中以后,一直到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的“生产手段和工具”有了长足进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被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为止,其间的绝大多数时间,人类都是在一种实物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的危机中渡过的。 二、商品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当时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和工具”的不断进步,使发达一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总生产能力,远大于了社会总需求水平,并使社会商品生产,因其它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与之不相协调,进而造成社会商品“生产”无法进行下去,而引起的企业大规模倒闭,工人大量失业、大量过剩商品无法销售出去等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把它抽象概括为: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三、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危机 是“贫富两极分化”危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对社会财富的“占主导和统领地位”的分配,是可以基本解决或是避免这种因社会财富不公平、不合理分配,引发的“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严重不均衡”,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金融经济和社会危机的。 四、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这是一种宏观上的实物商品“替代物或是表示物”的“货币的总量”,远远超过“实物商品总量”而引发的一种货币大幅贬值的金融危机。 这种形式的金融危机,虽然是“穷人、富人通吃,但穷人更惨”,必竟货币贬的就象废纸,你也得有啊! 五、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五、商品交换和交换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 商品交换和交换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中国大量地建设高速路、铁路、港口、飞机场和制造各种车辆、飞机、轮船等“交换”设施和工具的所有工作,都是政府、企业等各层级组织对市场经济进行自觉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并力图规避这种可能因“交换”设施和工具发展的“短缺或是叫滞后、瓶颈”引发“交换短缺”经济危机的重大政策措施。 二、海外主要国家及地区和我国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一)海外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 美国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国际金融危机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 。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 (二)我国金融危机的历史状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中国香港也在其中。 三、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体系的必要性及影响意义(一)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体系的必要性第一,现代经济是指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金融在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金触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现代经济中,在一国或整个世界经济范围内,金融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经济决定金融。但与此同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第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货币供应总量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总量和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保持基本平衡,就能使物价稳定。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直接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外汇操作.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等各种调控手段,适时松紧银根,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价格,从而调节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第三,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信贷收支、外汇收支、现金收支和结算中心,是国民经济活动的资金枢纽和神经中枢;金融运行情况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透过金融现象,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趋势。金融业的风吹草动,都会因涉及各行各业的利益,而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神经。第四,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危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难以预测和驾驭,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1980年以来,世界上已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些国家为解决金融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3000多亿美元。 (三)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防与化解体系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所以,在第一层面上有利于增加海外投资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所以,反过来,在第二层面上有利于进出口贸易。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 第四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所以,有利于增加就业。第五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 所以,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工作的建议 (一)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模式的选择 总体来讲,金融监管模式可分为机构监管模式和功能监管模式两种。机构监管是为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而设立不同的监管机构的监管模式。功能监管最先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莫顿教授提出,是指对不同的金融业务或金融服务分别加以监管的监管模式。比较来看,机构监管模式以分业经营为基础,根据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分别加以监管,对于规范金融机构、防范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和防止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传染非常有效,而且有利于监管机构专业性的发挥 。(二)体系的设立我国现行的是“一行二会”的监管制度,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政策实施有关的金融行为实施监管,各个机构之间定期进行联席会议磋商制度。这种非常典型的机构监管模式,在我国金融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这种制度安排使得我国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得以幸免。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中国光大集团等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开始步入混业经营时代,金融创新的发展则使我国的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加速,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监管,改革当前监管模式,逐步推进适用于混业经营的功能监管模式,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必然选择。(三)对体系的监管第一、稳健的宏观政策和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理念是银行业稳步发展的关键。金融机构监管署将金融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贯穿于工作的始末, 强调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于风险突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 这样, 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所要承担的监管成本, 从而实现效率和安全的合理结合。 第二、其银行业注重资产负债基础结构的合理稳定,强调负债方面的流动性管理,有着更高的风险资本与杠杆率要求,使其银行业的安全性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其银行业普遍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强调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部门对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共同合作,不一味追求业务的扩张和创新,较少尝试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投资,从而体现了其审慎保守的经营策略。加拿大银行尽管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普遍趋同,存在较严重的经营同质化现象,但却保证了该国金融业的高度稳定,从而在美国邻邦深陷金融危机的同时,加拿大却能独善其身。 第三、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有效保护是银行业稳步发展的体现 。在加拿大,有专门的两家机构负责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有效保护,分别是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前者主要负责存款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提供保险;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维护会员单位存款人利益,努力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后者主要负责确保联邦管辖金融机构遵守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 结 束 语总之,我国金融危机的化解与防范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但是,预防与化解体系作为一种金融体系,必然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而完善,为我国经济市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1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2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3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4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5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6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7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8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9 严行方.危机来了,你准备好了吗M.天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page7-1610 呼志强.危机来了,我们该怎么生存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page14-1611 李碧芳.我国后危机时代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8(06) 12 呼志强.通胀来了,我们该怎么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page77-8113 Samuel Kortum. Josh Lerner.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2009(09) 14 Patrick R. A. Kirkman. Inflation Accounting in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London: Prentice-HallJ.1985(01)15 Harold Karr Charlesworth. The Economics of Repressed Inflation.London: RoutledgeJ.2003(05)16 Peter Hill. Inflation Accounting: A Manual on National Accounting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Inflation .Paris: OECDJ.1996(07)17 Christopher W.Nobes.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J. 2004(03)致 谢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结束了。四年来,在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即将离开校园,走进社会之际,我要真诚对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声:谢谢你们,谢谢陪伴了我四年的室友,谢谢陪伴了我四年的同学,谢谢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毕业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马一讲师的热心辅导,同时也要感谢王燕辅导员的帮助,感谢两位老师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