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金融学毕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oc

    • 资源ID:4187392       资源大小:101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融学毕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oc

    目 录摘要1Abstract21引言31.1论文研究背景31.2论文研究的意义51.3中外研究的基本状况61.3.1国外研究动态61.3.2国内研究动态9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分析102.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102.1.1核心竞争力概念102.1.2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112.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不足的深层次分析142.2.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过程152.2.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内在机理173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233.1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233.2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253.3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273.4提高对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283.5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303.6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333.7提高人力素质33结论34参考文献37致谢39附录40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2006级 金融学专业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己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上。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本文研究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优势、劣势的分析基础上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对比分析,对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提出若干可借鉴的建议。 论文中首先是论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综合阐述了中外研究的基本状况。然后对竞争力的专门理论综述分析,为进一步构建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其次,在理论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不足的深层次分析。第三,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发展和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本文建立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相对差距以及现有的某些优势,为后面提出建议打下基础。最后,在前面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若干对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策略。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市场结构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state-ownedCommercial bankFinance chenchunyanAbstract: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xtent of financial deepening has thu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s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promoted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which are also helpful to other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Firstly, we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banking sector depending on the theory of banking competitive power. Secondly, in this part we also selectiv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 power and related essential factor. Third, the paper stresse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conditions, the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on around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compared with foreign-invested banks. At the end, focuses on the solutions of problem about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Keyword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 power , market structure1引言 1.1论文研究背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强大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作为后盾。中国的金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银行问题,因为银行占了中国金融资产的95%。银行改革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且银行的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的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占96.2%,到现在仍然接近90%。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融资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供给制”式的大一统银行制度,全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它是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履行商业银行的职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银行机构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形成了日前的主力: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但彼此都有明确的分工,如中国农业银行主要从事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和海外金融业务;建设银行则着重于基本建设投资业务。这种明显的专业分工,限制了银行间的适度竞争,使各银行缺乏活力,助长了国有银行的“老爷”作风,银行市场是一个典刑的卖方市场,工商企业是银行的主要客户,银行总是坐等客户上门,并不需要关心怎样赢得客户、怎样满足客户、怎样提高竞争力等问题。随着价格竞争逐渐放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分工被打破,形象的说法是“农行进城,工行下乡,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到80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加强了适度竞争,扶植和扩大部分全国性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交通银行得以恢复,成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4年,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划分出去,由新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负责。截至2003年底,依托政府和国有企业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来的、以地方财政和企业法人入股为主建立起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和城市商业银行160多家以及40000多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私营银行也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始露头角,这些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强度得到了很快的提高。中国中资银行效率和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秩序的稳定的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一方面体现为中资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关系到中国金融体制的平稳过渡。鉴于此研究中国银行业竞争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将使外资银行获准开展针对中国居民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业务,从而对中国的银行业构成较大的威胁。中国在放开外资银行企业限制时已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外资银行的直接冲击,现在又放开了开居民的人民币存、贷款业务,中国银行业必将面临新的竞争冲击。如果中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持续低弱,不能有效开拓对等开放的国际银行市场,则这种全面的竞争结果,必将最终体现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单方面损失上。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集中表现在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处于明显的劣势。中资银行的财务指标中,盈利能力普遍较低,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资本充足率指标普遍较低。人行营业管理部运用2003年末银行经营数据和2004年6月对22家外资银行和15家中资银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起数据模型。模型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单家银行排名,还是分类考察,首都地区外资银行竞争力都普遍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中最好的招商银行排名仅为13名,前面的全是外资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位列倒数四位。中国银行体系分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持有全国营业执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高低。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角度考虑,银行的战略、管理、资源等要素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政府干预较多,政府管制政策,或者产业政策的改变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的结果。1.2研究的意义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内方面,除了传统的四大银行以外,我国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成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组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有条件的地方还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这些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使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度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国际方面,中国加入WTO,开放银行业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向国内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则允许向国内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来华开展经营活动的外资银行均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来华开展经营活动的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资金调配运用、资产种类、成本控制、经营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可以预期,外资银行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各个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严峻考验,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尽快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自由化,国有银行加快商业化改造进程和外资银行按照我国加入WTO协议承诺的时间表,机构和业务布局的各项准备日益充分。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人才、国际化运作以及资本实力等方面所固有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将无优势可言。对此,占有超过我国银行业半壁江山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尽快进行整体创新的战略转型,否则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对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3中外研究的基本状况1.3.1国外研究动态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是国际权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该研究先由世界经济论坛发起,从1989年开始与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携手合作,每年公布各国的竞争力排名。1995年底两者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它们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实质并无二致。它们是当今最为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指标体系等已经逐步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WEF和IMD根据八大要素指标建立了可分为两大类的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第一类是硬数据指标,可从各国的统计资料或国际统计资料中找到;第二类是软数据指标,从各国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取得。同时依据专家调查法赋予软硬数据不同的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国国际竞争力得分,进行综合评价。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评价包含了102个国家和地区,其指标设计大部分是软指标。但是,近几年,WEF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公布两类指标,一是增长指数;另一类是商业竞争力指数。WEF将增长指数的决定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宏观经济环境、行政机构质量和技术;其中它又将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技术国家,即主要靠技术发明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一类是非核心技术国家,即主要靠引进技术或技术扩散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并给其不同的指标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上三要素的权重不同上。IMD并没有针对银行业竞争力问题作直接的分析研究,只是在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涉及了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IMD对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两个方面。其指标体系有资本成本、资本效率、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业效率四大类共20项指标构成。银行业效率竞争力主要衡量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质量以及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等方面。2000年开始,IMD对原来的指标作了大的调整,不再单独对银行业进行分析研究,只是在商业效率中涉及到有关金融问题,金融项下涉及到一些银行的指标,主要有:中央银行政策、机构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零售银行业、银行业规定有没有阻碍贵国竞争力、银行部门资产在GDP中的占比、短期实际利率、信用卡发行量、信用卡交易量、利率差、资本成本、信贷、风险资本和银行服务在贵国是否广泛发展等指标来考察一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情况的。总之,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总体分析法,其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分析资料都是宏观的,其结果对理解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十分重要.国外没有对于银行业竞争力的直接研究,但是,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是从对银行进行评级展开的。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价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资信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对商业银行进行的评级;二是政府监管机构从监管的角度来进行的。前者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其中也包括潜在的投资者),比较侧重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这同我们目前所说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较为相似。后者侧重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目的是避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为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服务的。评级机构的研究只涉及对商业银行的评级,并没有对银行或银行业竞争力进行直接研究,但是在评级时涉及到一些指标对银行业竞争力研究具有启发性。1.3.2国内研究动态国家体改委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综合研究院三家联合研究组自起提交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是目前在国家竞争力这一层次上最权威的研究成果,该报告基本上沿用了WEF与IMD的评价方法和体系。1996年的研究主题是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1997年的研究主题是产业结构,开始关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0年的研究主题是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第11章是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深入地探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做了国际比较。央行营业管理处于2004年10月内部公布了北京中外业银行调研报告,数据取自2003年末各行数据,央行是根据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拓展能力等五大类共15项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和排名的。这次排名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数据是中外资商业银行北京分行的竞争力排名分析。二是这次排名范围较广,是首次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比较。中国银行家杂志于2006年3月20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榜名单。在这个名单上,没有考虑外资银行,其对象是分为两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由于尚未结束国际财务审计,所以没有参与本次排名)和10家股份制银行。它是通过对发展战略、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的综合评定从而得出排名的。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现状2.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2.1.1核心竞争力概念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的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发展空间的新业务领域拓展。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使传统的对企业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有助于我们识别和理解其真正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显著增值性。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需要能够作出显著的贡献,如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包括客户满意度主观效用的大幅增加等,从而可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领先性。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相比具有较大的领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2)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3)核心竞争力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仅是当前的而且包括未来潜在的需要。如果竞争对手也有或者易被模仿,则这种竞争力就很弱,无法给企业创造较大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应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领域,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正因于此,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通用”的技术专长,而不是对应于某一两种产品本身,核心竞争力的胜利意义远超出单个最终产品的胜利。某项竞争力在某项业务中可能是核心的,因为它通过了顾客价值和竞争性的检验,然而,从整个公司的观点出发假如该项竞争力不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市场,则它就不是核心竞争力。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必须与企业内其他技能、能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并在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集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正因为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才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观点,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核心技术能力,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能力的水平。但要实现这种转换,则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2.1.2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近两年才开始并逐渐深入。由于金融企业和产品的特殊性,国内学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质性发展和量性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一种实现机制。也有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一定规模,赢利多样化,功能综合化,创新品牌化,竞争战略化,管理层职业化”为特征的综合竞争力上。1笔者认为,作为研究的前提,首先应当对银行竞争和核心竞争力这两个重要概念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经历两个重要发展过程:一是从核心能力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主要是把银行所拥有的或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拥有的竞争力因素,包括银行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相对优势都可以成为银行的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中对银行生存和发展起到最为关键作用的核心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二是从核心竞争力发展到银行国际竞争力,这是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其重点是银行能力与国际竞争环境条件的结合,强调竞争力资源与竞争过程的统一。经济金融全球化推进了全球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这两个过程是一致的,前者必然要发展到后者。核心竞争力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体现一个银行或一国银行的特殊优势和能力,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以及商业银行行业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的积累性学识,是商业银行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是形成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不仅是表现出商业银行的基本资源能力,即商业银行的存贷规模,客户数量和层次、人力资源队伍的服务技术和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硬件能力,更表现出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能力,即商业银行组织存储的能力、鉴别贷款项目的能力、信贷的动态监测和回收能力、商业银行服务产品创新的能力。两方面表象的有机整合便形成了商业银行自身具有的蕴含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能力,展现给外界的是商业银行的核心服务技术以及核心服务产品。 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竞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竞争能力构成的。如果将核心竞争力无限扩展和叠加,任意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则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由组织结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尽管金融技术是核心要素,但必须要有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两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的转换。金融技术在真空中没有任何价值,只有扎根在组织(银行)之中,并支撑组织发展,金融技术才能体现出价值。此外,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组织中体现出不同价值,技术的价值大小和重要与否完全取决于组织。技术的作用在于为组织实现其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潜在的方式、方法、可能性和压倒对方的竞争优势,而组织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去具体地实现其效率、效益和竞争优势。英国经济学家拉马兰德哈姆曾指出:“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优秀的人才,广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集中在一个组织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成为优秀的商业银行,就应具备先进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乃至所有资源的载体,核心竞争能力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这两类核心产品在不同的业务单位,按照客户的需求再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最终产品具体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辅之以畅捷的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客户需求,也不可能及时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银行的产品;如果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开发的新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需要,并且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银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人(员工)为本,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自己的盈利。 因此,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2.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不足的深层次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结构中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从一级资本排名来看,四大国有银行都进入世界银行前40名,国有商业银行拥有900多亿美元的一级资本、2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但是仅仅创造了60亿美元的利润。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资本量如此之大,然而竞争力却如此低下呢?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低下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如果可以改变其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有没有可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如果可以提高,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施其行为?本章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追溯其竞争力不足的历史渊源,并力求从中找出症结所在。2.2.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过程国有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已融入在中国整个银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了解这一历史状况有益于挖掘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原因。从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成为贯穿这一历史的一条主线。第一阶段是从大一统银行体制向二级银行体制过渡。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末,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很长时期又是全国唯一经营日常具体金融业务的一般性银行。直到1979年,才开始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原有的以财政为中心、中央银行业务与一般银行业务“合二为一”的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制,向二级银行体制过渡的最终完成。第二阶段是逐步对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这首先表现在各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的互相交叉和竞争上,通过取消原有的专业限制,打破了各专业银行垄断经营的状况.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也拉开序幕,陆续重建或新建了中国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束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与此同时,传统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利率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专业银行等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比例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也被逐步引入到专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第三阶段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进入90年代中期,“把国有专业银行改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在“十四大”最终得到明确。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将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1995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并确定了我国对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管理的原则。1996年8月我国首部贷款通则正式实施。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在统一法人体制基础上实行了法人授权经营制度,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并结合自身特点,对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涉及资金安全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的原则进行了强化和改造。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了贷款规模管理的限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的特种国债,用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国家先后成立信达(1999年4月20日)、东方(1999年10月15日)、长城(1999年10月18日)、华融(1999年10月19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接收建行、中行、农行、工行的不良资产。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问题现在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2003年12月允许商业银行将定向募集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2004年1月,为了提高中行和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动用了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补充其资本金。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15日,中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创立。2.2.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内在机理 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低效率是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联的,是每个经济阶段的产物,也是相应阶段金融制度的安排的结果。因此我们首先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原因。首先,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变迁的缺陷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弱的历史渊源.2.2.2.1两重结构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基本背景是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制度的两重结构,张杰博士将其描述为:“发达而富有控制力的上层结构,流动性强且分散化的下层结构,但在上下两层结构中间却缺乏严密而有效且富于协调功能的中间结构。”12在两重结构中,“除了国家偏好,不存在其他产权形式的偏好”。国家对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国家的投资推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是两重结构演进的一个基本特征”。体制改革之后,尽管被长期禁锢的下层结构的经济自由得到松动并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在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中间结构(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法律结构等)的确立方面,并没有真正实质性的突破,绩效还不是十分显著。“一个方面是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是逐步获得经济自由的下层结构,改革中的经济仍处于两重结构中。或者说,既有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国家与产权的原有联系逻辑,国家依然支配着产权形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推动的结果”。因此,在这种制度结构下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必然呈现出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2.2.2.2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变迁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可支配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手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6%、19.1%、49.3%变化为1995年的11.8%、21.0%和67.2%,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向个人倾斜的态势。以此同时,我国的储蓄投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储蓄占整个国民储蓄的比重由改革前1978年的48.1%下降到1995年的5.0%,而居民储蓄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15%上升至1995年的70%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改革了传统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结构,国家集中控制和配置的财政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基础日趋薄弱,经济剩余趋于分散化。因此,体制改革后国家需要确立新的制度安排将分散化经济剩余,转化为国家可用的资金。可选择的制度安排一般有两种:一是税收制度,二是金融制度。麦金农教授在分析转轨经济国家经济市场化的最优次序时认为,“在价格膨胀适当地逐步消失以及资本市场对自由借贷开放之前第一也是最明显的需要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政府控制应优先于金融自由化在对绝大部分商业行为为放弃了直接所有权和控制之后,自由化进程中的政府必须迅速建立一种有管理的税收制度,在收回因放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失去的收入。” 但是,我国体制改革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地获取分散化经济剩余的税收制度。而以此同时,金融制度在聚集经济剩余、配置金融资源方面显露出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生产性投资资本中,财政资金的比重由1978年的75.7%下降至1996年的15.4%,而以此同时,金融资金的比重则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24.3%上升为1996年的94.6%。于是,国家不得不通过控制金融并扩展国有金融产权来聚集分散于居民部门的金融资源,弥补财政缺口,实现对财政的制度替代“结果,长期被剔除掉的金融制度安排在改革以后获得了重新扩展的机会,从而使之成为国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改革之初国家便加强了对金融的控制,以集中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增长。最早的金融制度变革就是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在原有人民银行的基础上,相继恢复和组建了四大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及国有非金融机构,1995年又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从而形成了十分庞大的国有金融产权结构。2.2.2.3国家主导型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绩效事实上,银行业在各国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与政府密切相关。在商业银行制度变迁中,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在一定时期作用较为突出。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主要功能在与提供法律和程序,但政府职能运用不当也容易带来低效率,出现“诺思悖论”:国家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在我国,国家主导型的银行制度变迁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在银行制度变迁中,由于政府的过渡介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变迁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功能性错位。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而长期以来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隐含契约关系在改革过程中并未完全解除。但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财政支配能力逐步降低,使国家无法像传统体制下那样通过国家直接注资和提供大量补贴来扶持国有企业。于是,由国家控制并积聚了大量金融剩余的国有银行体制便发挥了制度替代的绩效,通过信贷配给和计划利率等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维持了部分亏损企业的低效率运行。而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中,一部分实际上演变成了“隐形补贴”(表现为负的实际贷款利率和无法收回的坏帐),同时,也使国有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一种免费资本,陷入“公共金融产权陷阱”,信贷资金在高速扩张中低效或无效配置。 尽管1994年后我国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但由于其缺乏正常的资金来源,并没有真正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职能。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错位”,使其承担了许多应有财政解决的政策性业务,使得大量的信贷资金为财政支出所占用,导致信贷资金投放日益长期化,大量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和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致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周转放慢,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竞争能力受到严峻挑战。银行组织体系的分解与改组,并未打破国有银行垄断金融资源分配的格局,使得金融资源难以按市场规则有效流动,导致货币资金配置的低效率。 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银行体系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然而,从第三章市场格局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并未被真正打破。 竞争理论认为只有竞争才会加强效益对企业发展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使得高效率企业不断发展市场,扩大规模,低效益企业则被淘汰。没有竞争,企业可以“坐收地租”,就没有动机去提高效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贷款市场仍占有绝对优势,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巨大资产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也是其他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所有制实行国有,具有特殊的地位,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在我国银行业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正是长期的垄断及市场竞争机制的缺乏,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重数量扩张而轻效益的发展道路,导致了今天竞争力的不足。2.2.3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痼疾”,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 现代产业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必然会发生人们为争夺稀缺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相互竞争,使用权以及在资源使用中获益、受损的边界和补偿的原则,可以有效解决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竞争性利用资源所发生的利益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可见,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它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激励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能使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得以采用,并且使组织在高效率的状态运行。但是,在目前的股权结构下,所谓的制衡仅仅是国有体制下的各方利益间的制衡,已成立的股份公司并没有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人事安排及经营管理实质上仍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由于缺乏对政府这个实际控制者的权力的制衡。“产权单一”、“产权主体虚置”和“内部人控制”这些国有经济中的老难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率的产权制度,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2.2.3.1产权主体虚设

    注意事项

    本文(金融学毕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