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doc
暨 南 大 学本科生论文论文题目: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目录绪论4摘要4关键字4Abstract4引言5第1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金融海啸的成因61.1 东南亚金融危机6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6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71.2 美国金融海啸111.2.1 美国金融海啸的背景111.2.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原因12第2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历程152.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程152.1.1第一阶段:酝酿及爆发152.1.2 第二阶段:扩大162.1.3 第三阶段,转折及尾声192.2 美国金融海啸历程202.2.1风险积累和爆发202.2.2扩大及升级212.2.3余波22第3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243.1 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243.1.1 极大的影响了东南亚各国243.1.2 动荡了全球金融市场243.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263.2.1 造成美国实体经济低迷263.2.2 冲击全球经济263.2.3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27第4章: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有何异同294.1 相同之处294.1.1 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影响294.1.2 不断扩大294.2 不同之处304.2.1 成因不同304.2.2发展过程不同304.2.3 影响不同31第5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经验与教训325.1 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325.1.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325.1.2 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发生的机制跨境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的泡沫生成与破灭335.1.3 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45.1.4 处理好金融业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的关系,注意把握不同领域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345.2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355.2.1 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平衡性。355.2.2 要坚持金融创新的可控性355.2.3 要坚持信用扩张的适度性365.2.4 要坚持货币流通的规律性375.2.5 要坚持全球经济的协调性。375.2.6要坚持政府行为的约束性385.3 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与启示395.3.1金融创新的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得双刃性395.3.2 辩证思考39参考文献40后记40绪论摘要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其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逐渐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由此,我们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非常关注。本文结合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两场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关键字:美国金融海啸,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AbstractSince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magnitude of the broad impact of the deep,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affected, thus, w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inancial situation. In this artic, we combine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ich outbreaks in 1997, two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an be obtained from it. Keywords: U.S. financial crisi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experience, lessons.引言一、全球金融风暴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蔓延,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考;金融危机再次闪亮地进入了经济学者、专家的视野。全球金融体系是否存在更本性的缺陷?全球金融海啸之下蕴藏着怎样的实体经济的不平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影响到底有多深?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经验和教训?于此同时,人们又自然的把目光移向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有何异同?为什么金融危机接连发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国内外早有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关的论文集也早已出版,但是本文是我们小组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而得出的一些看法。本文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再现两次危机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析从中可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二、研究意义:研究这两次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金融危机,再次回顾其发展的历程,分析相关历史数据;从中可以深入的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爆发的根源,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学会如何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三、本文主要利用了下述分析方法。一、 文献分析法所谓文献分析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关研究论题的书籍、报刊、杂志等,通过阅读,纵览、分析;从而对论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了解关于此论题的不同看法、见解。然后呢,结合所见、所学、加以思考,得出自己关于此论题的看法。二、 展示过程法所谓展示过程法,就是结合所得材料,加以整理,用描述性的语言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加以展示。通过列举事实实例,从而使论文更具说服力。三、 辩证法此处的辩证法,指的是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由此得出更为公正,更具说服力的见解。第一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金融海啸的成因1.1 东南亚金融危机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图表 1.1.1 东南亚各国96年到05年经济增长率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分析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金融危机却近在咫尺。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次危机有如下背景: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昔日的盟友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同时,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 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美国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投机商炒出来的。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独来独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这表明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着以多极化为趋向的结构调整。世界金融体系的多极化发展增加了世界金融秩序的不稳定性,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相继采用浮动汇率制,企图靠市场解决问题。但是在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的变化常常被投机商利用。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因及外因。 一、 内因危机爆发的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1、市场体制尤其是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不良资产的膨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此外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且经济过热导致“泡沫经济”,形成脱离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长期资本市场建设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表1.1.2 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时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222.8927.85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3.8050.8218.7148.7262.0055.6969.8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表1.1.2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即很多不良资产。2、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片面迎合外资投向,不但彼此之间及其与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同,而且过分集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二是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能力较低,国内科技水平不高,对进口技术和设备的依赖过大;三是劳动成本上升过快,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国际竞争能力被削弱,出口增长速度下降,造成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东南亚国家采用的“出口替代”型模式存在缺陷。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这一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东南亚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3、政策不恰当,贻误时机,调整不及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此外,当出现金融动荡之后,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及时调整,以致贻误时机,激化矛盾。二、外因 外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9年15700亿美元。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有GDP的比重超过了100%,美国就高达10万亿美元。目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于此同时,各国的资本中私人资本也急剧增加:表1.1.3 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时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表1.1.3 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 至1996 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 亿美元到729 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1.1.4 90年到99年间跨国资本变化时间1990年1999年增幅跨国资本4400亿美元15700亿美元256.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2、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000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如下表所示表1.1.5 86年到95年间跨国外汇交易变化时间1986年1995年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1880亿美元12000亿美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37%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3、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集中表现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大。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高达3%。19911999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也达20%30%。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表1.1.6 20世纪末期金融市场波动时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时间日元汇率变动幅度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19931996年3%19911999年3月70%20%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4、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1.2 美国金融海啸1.2.1 美国金融海啸的背景美国金融海啸的爆发,其实有着很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国际背景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再也没有建立其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全球化在不断提高全球生产能力的同时,世界缺少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元充当着国际货币的功能,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硬约束,发行规模迅速攀升,导致美元泛滥致。此外,远在太平洋之外的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此次危机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一、内需长期不足,出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以美元为主体的外汇贮备大量积累,对美国金融资产投资需求过于旺盛,目前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证券资产的数额已达9000多亿美元。二、储蓄率过高,大量资金积累,流动性过低,因而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不平恒。二、经济管理思想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三、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消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如下图所示,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图表1.2 美国联邦基利率变化 1资料来源:美国财政部网四、美国的消费习惯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都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1.2.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原因此次危机的爆发有着众多方面深刻的因素,对此,许多学者,专家都各有各的看法。我们小组经过分析,结合所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 内因无可否认,内在因素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美国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负责人。主要为以下几点:1美国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消费、高负债”为主要特征,居民储蓄率偏低,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实体经济失衡通过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资本项目资金流入得以缓解。但随着美国政府赤字和居民债务的不断增加,这种经济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再加上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经济的脆弱性加大,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一旦经济和金融领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更加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日益加剧,衍生工具是柄双刃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促使房地产事业的繁荣。然而,从2000年开始,在贸易逆差和军费开支猛增的背景下,美国的外贸状况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美联储和布什政府为避免经济下滑,采取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造成流动性泛滥,直接推动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经济泡沫化的风险日益明显。2004年初,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连续17次上调利率,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违约现象逐渐增多,房价开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财务危机。3金融机构过于宽松的贷款条件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放贷机构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忽视风险管理,盲目降低贷款条件,不断“包装”金融产品,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款人的借贷申请得以通过。在信贷市场风险不断上升的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杠杆交易产生风险放大效应,次贷这一单一市场的风险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并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4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自实行混业经营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日趋复杂,但监管当局没能充分评估并消除金融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此外,美国金融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功能监管较弱,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还有可能因内部协调难度大、分工不明确而延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而且,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次贷危机爆发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各评级机构被认定过高的提升了次贷产品的评级,并极大地促进了次贷市场的发展,这些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发行商,却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这种评级制度上的漏洞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当市场评级机构这一环出现问题的时候,信任危机也便随之开始了。其实这也是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二、外因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虽然是有美国造成,但也有外在的因素。主要为:1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的中国,内需不足,储蓄率过高。这一点在背景一块已经详细述说过,在此不再多说。2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致使许多国家过于相信美元。第二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历程2.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程1997 年是多事之秋, 正当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反常气候在全球肆虐之时, 一向平稳发展的东南亚金融市场也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泰铢、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币和新加坡元等均相继贬值, 随之而来的是东南亚诸国的股市也受到冲击, 这场危机深刻地暴露了东南亚诸国“发展奇迹”背后的严重问题,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香港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很快港币币值及汇率都稳定下来。从发展进程分析,此次危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影响面不断扩大,不仅涉及东亚地区,而且也危及了整个亚太及整个世界金融市场。2.1.1第一阶段:酝酿及爆发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最早起源于泰国。早在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曾预言:在东南亚诸国,各国货币正经受着四面八方的冲击,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泰国,危险的因素更多,更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发生金融动荡。但戈尔茨坦的预言并未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反而引起反感。东南亚各国仍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国际投机者金融大鳄索罗斯索罗斯的眼睛。他一直在等待有利时机,希望能再打一场英格兰式的战役。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庄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新认为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来临;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泰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秦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只要素罗斯对他原有的理论抱有信心,坚持他的观点正确,他不仅不会输掉原来的“投资”,甚至还会增加资本。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他认为泰国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抵挡不了他的冲击,他志在必得。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秦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决心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7月初,泰国政府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1997年7月2日,为摆脱压力,同时也为了刺激出口,平衡国际收支,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宣布泰铢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取代沿用长达实行了13 年之久的泰铢联系美元汇率制。由此,泰铢便狂跌不止,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者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2.1.2 第二阶段:扩大一、 东南亚地区泰国金融市场动荡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地扩散至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等国的货币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这些国家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得贬值,如表一所示。导致这些国家的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表2.1.1七种货币对一美元汇价货币4月30日9月8日贬值程度(% )泰铢26136.027.4比索26.432.017.4马元2.512.9013.3印尼盾2431290716.4新加坡元1.411.514.0新台币27.728.63.0韩元8929801.8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9年二,中国香港受东南亚各国金融动荡影响,香港的汇市也开始受到冲击,国际投资者开始在香港和纽约市场大量抛售港元,冲击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1997年10月初,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大肆散布人民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同时在股市抛售股票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联的市场上大获其利。5日,炒家们一天内抛售了200多亿元港币。香港金管局运用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令炒家们大失所望。6日,炒家又抛售港币200多亿元,金管局再出新招,不仅如数吸纳,还将美元购进的港币存放回银行体系内,使银行银根宽松,维持稳定同业拆息率。7日,港元阻击战与保卫战进入第3天。国际炒家继续抛售,金管局照例买进,港股维持在7000点以上大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当天表示:“我们绝对有能力和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做得到。”14日一开市,香港金管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进蓝筹股票和期票,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攻国际炒家。市场估计当日约动用40亿港元入市。8月24日,为了打破炒家的套利计划,港府再次主动出击,动用50亿港元入市干预。午市时分买盘突然瞬间中断,结果股指迅即暴跌300点,两分钟后才被大手买盘重新拉回到7900点水平。当日恒生指数急升318点,收盘于7845点。8月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当天全球金融消息极坏,美国道琼斯股指下挫217点,欧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临严峻考验。在曾荫权的指挥下,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同日,国际炒家量子基金宣称:港府必败。索罗斯这种以某个公司或部分人的名义公开与一个政府下战书,扬言要击败某个政府的事件闻所未闻,史无前例。28日是期贷结算期限,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扔进大海。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三,韩国、日本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汇价持续下挫,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韩元兑1美元,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韩元兑1美元。与此同时,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受其影响,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均大幅度下跌。此后,日、韩和整个亚太金融界余波不断,金融危机几乎遍及全球。表2.1.2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七国爆发时间国家地区金融风险或传染发生时间泰国(发源地)1997年7月2日印度尼西亚1997年7月2日开始,中旬达到高峰马来西亚1997年7月2日开始,中旬达到高峰菲律宾1997年7月2日开始,中旬达到高峰中国香港1997年9月开始,10月20日达到高峰日本1997年11月韩国1997年9月开始,12月达到高峰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9年2.1.3 第三阶段,转折及尾声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同时日本经济也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于此同时,危机也出现了转折1998年8月,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 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接近尾声。第二节 美国金融海啸历程此次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波及至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对全球尤其是西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在短期内升级为全球金融风暴。本节着重描述了危机的形成、发展历程,并将此次危机划分为三个波段:风险的积累和爆发、扩大及升级、余波。2.2.1风险积累和爆发美国金融危机其实是一个风险积累和爆发的过程。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连续降息至1%,尽管长期的低利率暂时稳定了经济,但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低利率加上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全球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过热,形成了购房者对住宅价格持续上升的预期,进而导致住房贷款需求的增加,住房贷款需求增加又进一步刺激了住房价格上升,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景象。由于优质按揭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发放次级按揭机构就开始转向低等级客户,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因而迅速发展,房屋价格和房屋信用泡沫逐渐变大,直至美国住房供应市场很快饱和。据统计,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美联储发现资产市场的泡沫现象以后,于2005年至2006年间进行反向操作,通过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储备基准利率迅速抬高至5.25%,这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骤然上升,房价下跌又导致借款人无法按原先方式重新融资。,结果贷款违约率迅速上升,在2007年4月至6月,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14%左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受此影响,抵押资产价值严重缩水,次级按揭证券的价值也因其高杠杆比率的影响而急速下降,直接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发表报告,宣称次级贷款市场出现危机。4月2日,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此后,几个月内,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与此同时,美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亚太央行和美联储不断向金融体系注资,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至此,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图表2.2.1 次贷危机爆发图示资料来源:百度图片2.2.2扩大及升级2007年8月,次贷危机波及欧洲、日本、韩国市场。苏格兰皇家银行股票价格下跌近3%,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美股市全线暴跌;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同时,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港股受累下挫,中国工行卷入美国次按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使得世界各地央行短期内注入巨资救市。2007年9月,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进入了降息周期。随之又有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其中包括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花旗集团及美林证券,其首席执行官相继辞职。2008年9月是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意味着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没有实施救援。美国政府听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场关于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直接造成美国短期货币市场崩盘。由于短期货币市场是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美国投资银行的覆灭变得不可逆转。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周内,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银行收购,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由于不堪承受惨重抵押贷款损失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华尔街上煊赫一时的五大投行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出现严重亏损,最终被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并实施国有化,这标志着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市场开始崩溃。2008年9月,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