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重点课程上海金融学院.doc
上海金融学院校级重点课程申报表所属部门 工商管理学院课程名称 物流学 课 程 代 码 33330312、53330312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素质选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双语课程 创业创新研究型课程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管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工商管理 课程负责人 王晓光 申报日期 2010/10/1 学年授课学生数 200 提交网络资源形式多媒题课件数目(章)配套试题数量(套)备注1. 课程负责人1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王晓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12月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50218033学 位博士(后)职 务副院长传 真50218033所在系部工商管理学院E-mailwxg3780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1-2教学情况近3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一)讲授的主要课程1. 物流学,专业基础课,周3学时,2届,300人2. 管理学,学科基础课,周3学时,3届,200人3. 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基础课,周3学时,3届,200人4. 零售管理,专业基础课,周3学时,2届,100人5. 危机管理,专业选修课讲座,周2学时,2届,56人(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 指导毕业论文,40人次2. 组织课内实验,50课时,300人次3. 指导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15人(三)主持的教研课题1. 王晓光. 面向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09上海高教学会研究项目,ZCGJ106-09,在研。2. 王晓光. 体现金融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9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JYJ081062,在研。(四)发表的教学论文1. 王晓光.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J,科教创新导报,2010,2. 王晓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R. 第三届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113. 王晓光.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教育理念R.第三届企业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论坛征, 2005.9(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 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 唐山市级优秀教师;3. 河北省跨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4. 上海金融学院2009年度考核优秀。1-3学术研究近3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一)主持的研究课题(负责人)1.王晓光.集装箱航运物流网络应急协同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9.10. 教育部,09YJA630097, 在研。2. 王晓光.航运物流网络风险评估与应急协同机制 以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为背景.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2010.10. 上海市教委,11ZS183,在研。3.王晓光.基于集装箱供应链的应急物流网络协同优化研究.上海市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09.6. 09R21413100,上海市科委,在研。4.王晓光.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物流网络协同性研究.中国物流学会科研项目,2009.12. 中国物流学会,2009CSLKT052, 已结题。5.王晓光.面向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海高教学会课题, ZCGJ106-09,2009.6. 上海市高教学会, 在研。(二)发表的文章(独著或第一)1.王晓光.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障碍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12 2.王晓光.后危机时代构建科学发展的机制创新体系.经济研究导刊 , 2009.343.王晓光.突发公共事件的多部门协同应急决策研究.中国科协第35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论文集,2009.12 4. 王晓光.政府危机应急管理能力及综合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125. 王晓光.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Alliance Based of the Game Theory. Proceedings of ICLSIM 2010.(EI收录)6.王晓光.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Indusrial Chain under Crisis.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Groups ,2009. (ISTP收录)7.王晓光.Uncertain Risks Control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Based on the Complex Network.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9.10 (EI收录)8. 王晓光.Research of income assignment optimization in emergency materials mobilization alliance.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9. (ISTP收录)9.王晓光. Risk control and estimation of online services market segment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VOL1-3: 448-452,2007 (EI,ISTP收录)10.王晓光.Study on the estimate and control of the enterprise electronic commerce running risk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VOLS 1-5 : 1197-1200, 2006 (EI,ISTP收录)11.王晓光.Eco-industry system based on the recycling economy.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CONFERENCE OF SYSTEM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OL 1:227-229, 2005 (ISTP收录)12.王晓光.Study on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al debts risks.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798-801,2005(EI收录)13. 王晓光.Study on safety forecasting of building project accident based on graph theory.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 REAL ESTATE MANAGEMENT, VOL1:780-781,2005(ISTP收录)2.教学队伍情况2-1人 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王晓光男1963.12教 授物流管理主 讲张树义男1962.1教 授生产管理主 讲李 原男1963.05副教授金融营销主 讲郭湖斌男1973.10讲 师物流管理辅 导汪元锋男1969.10讲 师供应链管理辅 导邹仲海男1972.10讲 师物流管理辅 导2-2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物流学教学团队的师资配备完善,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获得师生的好评。师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点满足了现代物流课程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团队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博士(后)5人。全部具有企业或公司工作经验,或者长年为企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除高校教学、科研经历外,均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主讲教师与辅导教授1:1配置。课程组主要成员的年终考核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近年来,先后有王晓光、张树义、李原、汪元峰、邹仲海等本专业的教师去日本、美国、比利时、丹麦等国进修或访学,加强了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掌握了国际最新物流管理教育及科研前沿信息。下一步课程团队将通过国内外访学、企业见习和咨询、校际观摩交流等形式,加大对辅导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3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课程教学团队紧密跟踪学科动态,多次调整修订了物流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使课程建设更加符合我校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建设目标,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确保学生的培养更加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物流专门人才。在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方面,我们积极打造专业实习平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空间,将学生假期开展物流管理专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制度化,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组成员通过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物流企业密切交流等形式,把研究成果与同行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并把物流领域前沿性的内容补充到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晓光申请的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改课题 “体现金融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和上海高教学会课题“面向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均获得立项。郭湖斌的专业论文曾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张树义、汪元锋、邹仲海等课程组成员也都分别获得一系列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3. 课程建设情况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物流学是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上对贴近企业实际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更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新形势,我校审时度势,秉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于2007年申报物流专业,并连续4年共计招生近200人。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在物流学的理论研究、物流专业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物流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探索,传统的物流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探索具有现代物流观念和扎实操作技能,理论结合实际的现代应用型物流人才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加快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物流学课程建设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和落实工商管理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确定了物流学作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并面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工商管理等其他专业开设,在此基础上推动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课程建设项目的形成。其中本学科基础课程管理学、统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也已均为我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相关实验课程决策分析系统、ERP模拟系统(生产管理)、物流学课内实验项目均已列入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物流学作为院级重点课程正在积极建设中,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体情况看,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正处于新专业的投入与建设时期。2007年以来,为了在教育发展与扩容的大背景下保持并提高教学质量,物流管理专业正努力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为指南,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和实践,在教学内容、课程组织、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国际航运金融两个中心” 建设。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对各类物流服务和管理人才,尤其是具有系统国际物流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熟悉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运营管理规律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我院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机遇。因此,物流学专业教学今后将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依托金融、贸易、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朝着服务上海经济发展需要、物流金融特色鲜明的方向,重点以现代制造业和金融业、国际航运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领域展开研究,不断提高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创新和服务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能力。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物流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管理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流通领域中运输、仓储、采购等各个环节问题以及做好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装卸搬运、采购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为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具体环节,从实验和实地参观、实习配有相应的实践内容,形式多样,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1)物流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科学,它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等内容。(2)结合学科前沿,让学生了解目前物流学的发展状况,同时补充了许多与现阶段社会部分紧缺人才的资格教育的内容,比如:采购师、物流师等,让学生在更多方面能够掌握与社会、企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最新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的不脱节。(3)物流管理需要学生对每个环节必须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增大信息量。(4)为了能充分了解物流的一些过程,在物流学的讲授过程中,有视频演示,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运作,为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提供很好的保证。(5)编写案例集,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运作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较清晰、透彻地了解。(6)配套的物流实验讲义,根据物流学课程特点,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让学生对仓储中心进行模拟仿真,对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模拟实践。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及目的考虑到本课程的强烈的实践导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课堂讲授,重点讲解物流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要点;二是运用实践模拟的形式,就某一个专题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仿真的环境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进行决策和分析,同时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相互间合作沟通能力;三是邀请成功人士讲座,让学生聆听真实的企业实践,对物流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有个全面的认识;四是模拟物流规划设计体验,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自行组队,开展虚拟实践。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性教学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课内实践;二是课外实践。主要包括从实验室、社会实践、案例讨论、企业参观、物流前沿讲座、物流论坛六个方面,开展实践环节的建设。其中,物流硬件实验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零售店(店内)条码设计、电子标签。 物流软件实验室包括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GPS/GIS模拟教学、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教学软件。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流作业流程的直观认识,提升学生对物流管理现代化的认识。3-3 教学条件(教材使用与建设;参考书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使用情况;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教材使用与建设根据专业定位,课程目前选用国内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霍红,2009年01月)为教材。后期拟结合教学实际,编写适合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特点的教材。课程指定教材物流管理学立足于产、销、物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从新的视野重新审视物流管理的本质,通过及时追踪国际、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当前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揭示当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规律、特点和管理模式2参考书使用情况 参考书拟选用国外的教材如下:(英)克里斯托弗 著,何明珂,崔连广,郑媛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01月 (美)兰伯特(Lambert,D.),(美)埃拉姆(Stock,L.)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物流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3配套实验教材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拟选用李向文等编著物流系统优化与评估实验教程(高等院校实验课系列教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4、实践性教学环境工商学院建设有现代服务业实践室(拥有高性能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和教学模拟软件)。实验室购置了系列物流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物流全过程实验项目,融设计型实验与验证型实验于一体。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亲身体验和探索物流实际应用,培养实践能力。5网络教学环境本课程的学习者通过课程网站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了解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课件、实训任务书、案例资料、教学视频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在线学习测试和在线学习交流。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本课程教学方法的目标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1以多媒体为基础教学平台,以网络为载体采用多媒体为基础教学平台,通过实地调查,精心总结案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持续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提高教学内容更新的频率、扩大教学信息量并提高与教学内容最新发展接轨的速率。2建立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课程组改变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实施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学时不够的情况下,适当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课下自学,然后通过让学生在课堂限时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效果很好;如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3创造多种形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交流,以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达到既能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理解教学内容的效果4将案例教学、课后复习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在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安排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有效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讲都安排有复习要点及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5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课程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正在逐步建立网络课堂,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该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将可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和自测,达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目的。借助多媒体网络课件,学生的自学、自测基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课堂将主要包含如下内容:授课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习题集、在线测试、试题库、案例集等内容。还将建立与学生教学互动的机制,教师可以在此给学生发布课件、收发作业、浏览学生的留言、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自学自测、课堂教学、实验课和习题课的有机整合,将形成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5 教学效果(自评情况、校内专家评价情况、学生评价情况)在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均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物流学是实用性强、收益较大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案例教学安排组织得当,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作业安排也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新颖实用,实战性很强,能够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缺陷。试题注重理论的应用,难易程度适当,与教学要求是一致的;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学生能力的提高。4. 自我评价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是课程团队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意识强,富有活力,在课程内容上吸收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敢于实践与改革。 表现在: 1建立了基础与拓展内容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先进性、前沿性。 2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改革了教学方式与方法。 3本课程的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和互动空间。4-2 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的地位课程建设以来,在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材、教辅材料的建设、网络、实训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建立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以致用理论与案例教学试验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物流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在物流专业复合能力培养方面处于国内同类课程中的先进地位。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1. 课程案例库有待进一步丰富;2. 师生、学生在网络上的教学互动有待进一步深化;3. 教学实训基地与物流企业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5. 课程建设规划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1建设目标立足于物流企业现实,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成果,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其它院校和其它专业的精品课程为标杆,在现有基础上将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具体目标如下:(1)重视教学队伍建设,资助青年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出国留学培训和各种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培养高水平的教学队伍。(2)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和及时总结物流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力争在未来使用自己编写的英语教材。(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物流学课程网站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灵活的平台,使用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4)借鉴其它院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积极参加校际课程交流活动,借鉴其它院校的有益经验,通过教学管理机制的建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以现有的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为基础不断创新,资助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实施步骤(1)教学队伍建设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顾问或开展相关专业讲座,同时创造机会派遣中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和教学工作。进一步培养与引进教师,优化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2)课程内容的更新计划。本课程努力追踪国内外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相关学科前沿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计划。保证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率和提高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率,进一步实施和应用实践教学法,及时改进教学设备和设施的配套方案。 (4)教学特色计划。努力使本课程的特点明显,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5)教学资源体系形成计划。建立纸质、网络、师资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及时更新、充实课程资源与信息,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学生作业等,并及时丰富课程内容。(6)实验和实践计划。开发并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实践基地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条件。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或者引入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性讲座,使课程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1)将所有教学课件、教案、案例及习题放到网络平台上;(2)编写一本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学教材,并将其放到网络课程;(3)开辟本科学生与企业之间实习和沟通探讨相关问题的平台;(4)整合相关讲座及课程录像的音频、视频资料,完善网络课堂。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1课程教学大纲2课程实验教学大纲3课程介绍 4教学团队 5教学内容 6实验教学 7试题集 8案例库 9申请表 10学习园地11部分网络资源(网站链接地址、网上创业相关资源)6. 附件 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详见附件一实践教学大纲详见附件二7.试题情况7-1、试题库建设方案试题集及参考答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结合原版教材提供的大量的习题与练习、并自主开发了大量的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试题。针对每章节的知识点,通过一些思考题、讨论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并能将所学灵活应用,提高教学效果。试题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7-2、配套习题建设方案配套习题集和案例库建设。为了配合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和案例,建立了习题集和案例库。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学习题、案例,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相对应,通过习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原版视频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案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前沿发展,收集大两参考文献,包括论文、网站、阅读资料、电子图书等作为课外读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广泛了解物流学的相关知识。习题集和案例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